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马观石,在青州(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走马观石,在青州(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7发表时间:2024-06-29 05:55:59
摘要:青州古城,石头并非是古城的主角,却入了我的眼,去了几处,应该说是扑着石头去的。未得深刻解读青州石的文化,也算走马观石,有一段情趣的行程,所见也精彩。


   青州,它的古城是以青砖黛瓦为料做成的,与石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我发现了青州石对于古城的灵魂价值,在青州,石头是行走的,是还活在古城的朋友,于是,我有了与“石语”的特别旅游体验。
   走马观花,在长安。诗人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走马观石”,在青州,有着厚重历史的青州石,成了我一日游青州,不能不投去目光的“石友”,一见钟情。
   站在“欧阳修纪念馆”“山斋”前的篁竹梢头之下,看一眼欧阳修和金石学家赵明诚一盘博弈,我不懂围棋,便分神了,伫立在那面用青州石镌刻的《泷冈阡表》面前,我伸臂丈量高度,眼量宽度,手抚碑文。我马上想到,真正的刻着“阡表”的碑现在坐落于江西吉安永丰的“欧阳文忠公祠西阳宫”一侧,但欧阳公是把他悲吟“阡表”的声音,留在了这里。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篁竹摇风,声音悲切,正在围棋的欧阳公抬头看我,他懂得,若没有相似的身世,我不会以他人悲情来动心。他“四岁而孤”,我三日失母。触景生情,哀叹人生不幸,幸遇碑文,释我心怀,让我更理解了家世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阡表”有一句话“汝家故贫贱也”,所以,虽遭贬,虽乏财,都能回到“故贫贱”的原点看待。我的家也“故贫贱”,求学之后,有了教书的饭碗,不奢望什么,温饱之外,懂得回报。一块石头,微言大义,我读之有感。
   刻在石头上的字,也是镌于心上的。能够慰藉身世的,有时候并非需要别人的几句怜悯的话,石头就充当了一个慰藉者,它有了温度,也有了悲悯的情怀。我冒着忌讳,只“唯心”,选择了和这块“温度石”合影,仿佛母亲与我同框。
   这是欧阳公跟金石学家赵明诚友学篆刻金石的第一部作品。阡表高丈许,宽约一米,仿佛是一竖幅,厅堂装不下,在此接受着千年的风雨,所有的字幅都不能有声,唯这幅,其声穿越时空犹在耳畔。石头无语但有心,不坏每一个字,不崩一边一角。欧阳修知州青州,没有给青州留下什么传世的工程,只留下一块石头,又带走了一块石头。留下什么,带走什么,可能是每个官吏在任和离任时都要费心思虑的,欧阳公不加思虑,却留下了千古雄文,诠释了孝道的时代内涵,道出了他为政进取的初心。
   真正感染人的东西,绝不是一些口号,而是一份情怀。灵魂总有寄托,一切皆如烟消云灭,但不灭不消的不是一个人的身影,而是留给人们的精神气质,是为魂魄。
   馆内的人员告诉我,每年都有家长牵着孩子来读《泷冈阡表》。一方碑文,有多少人会如此临读,这“阡表”至今还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不是每一块石头都有生命,是这块青州石遇到欧阳修才幸运,还是欧阳修购得这块石头刻字,让石头和文字,有了流传千古的力量?就像一匹马遇见伯乐吧,这匹马此时必须出现在伯乐的面前。所以,我觉得,刻着“阡表”的石头,依然要“石声”吟着那些字,是不是生命还在?活着的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石头。
   “阡表”就是坟头的石头。一块石头,一旦置于坟头,即使没有一个字,也有着连接死者前生后世的功能,不然,为何祭奠的人,总是面对一块石头呶呶不休?是在怀念死者的前世,也是在给死者的灵魂做着安慰。这也是后人在求取生活的力量。欧阳修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家族的概况,更有启迪人们行孝做人的谆谆心声。
   一块石头的教育力量,绝不亚于一本书。不是石头不碎,而是精神不朽。典籍记载,青州石“采之易脆,不宜经风”,而“阡表”石却坚硬不碎,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完好,这不是石头的物理性质可以解释的,只能让我寻找它身上的人文密码,触摸石头上流淌的血脉。
  
   二
   在青州博物馆里,我突然惊呼——怎么哪里都有苏东坡的身影和手记呢!其实,我对苏东坡嗜好酷爱石头早就知晓,没想到,他为了一块怪石,不远三百里而临青州!他做过密州(今诸城)知州,写过《密州出猎》,该不会出猎跑三百里,偏离方向,应该是听闻怪石而特地前往一观吧,果然是。
   在博物馆里,那块“怪石”被命名为“醉道士石”,石后载苏轼的《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看来,这个石名也是苏轼所命。苏轼爱酒,描摹酒后之态,非常传神。他说“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真一酒》)我推测苏轼也是醉酒赏石,有了“为赋此诗”,他以诗演绎了这块石头的形成与出山,“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苏轼赏石不得,怅惘一顿,叹息道:“吾言岂妄云,得之亡是叟。”不能夺杨公所爱,只能对石赋诗,算是了结一番纠葛。这首诗,140个字,在苏轼的诗歌中,有不多的古体诗,我揣摩,他作这首诗,一定是一气呵成,哪管律绝的框框,一破而为快。全诗言石却也言情言心,表达他希望醉而无为的道家情怀,在醉态和丑态上,他宁肯选择“顽且丑”。他应该是第一个提出“美”学的人,他曾直接发问“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这种哲学与美学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可以说是开启了后世的美学研究。苏轼一生,仕途多舛,不过,怎么狼狈,他都带着自嘲,自嘲就是他的醉酒,这是隐喻,时光风化一块石头,那么“坚瘦”,但他觉得赛得过“琼玖”这样的玉石。苏轼看似吟石,却是表白情怀,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所以在大半生的贬谪流放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乐观者。斜掮一布囊,沿夕阳遮着的古道,从一地辗转另一地,遇茅舍则宿,逢美食则喜。看似如此潇洒的背后是一股信念,没有别的解释。
   苏轼在怪石上找到了自己的样子,于是表达喜欢。苏轼的仕途,就没有多少日子是坐在衙门做官,始终在路上。那些循规守矩的官吏们,就像坐满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规规矩矩地听讲上课,背着手,目不敢不转睛,面朝黑板,端庄不敢转头,不能窃语,而苏轼呢,就像一个被老师罚站罚跑的学生,总在教室外,甚至被短暂编入别的班级。难怪大宋的朝官们都在嘲笑苏轼。被嘲笑的,一定是丑陋的,是奇怪的,是不能入眼的。但苏轼觉得这就是他的品格,于是在青州找到了榜样的力量,一块怪石,才有了把“顽且丑”视为艺术风格鲜明的东西的超俗眼光,这是他的情怀和审美的一次深刻表达,也是他的自我辩解和表白,没有人听,他写给石头吧。
   在中国文化中,石头被视作“云之根”,理解起来有些玄妙,但我给出的解释是,石头是思想性情的根,是人赋予了石头以生命。一拳石头,如果冷然掷于世界,没有人文的关照,就成了枯石粗砾,人文才是开发石头的工具。
   关于苏轼爱石,我读他的诗词,特别关注过,之前总以为这是他的一个嗜好,但在青州博物馆观看“醉道士石”之后,我马上觉得之前的解读有些肤浅了。他也始终在借石表达着什么,石头无语,苏轼叫它说话。苏轼在山东登州府任上干了五天知府,又被调走,经过我所在的荣成,走的是那香海一线,那香海的著名在于有“纹石宝滩”,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海边拾贝人,捡石者。他不是为了玩,是表达他经历的感慨。他说“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一粒石头可以代表一面大海,我们可以用现代那句名言来理解,“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给那香海写的诗,也在表达着他的道家思想,“俯仰了大块”,“大块”就是天地自然,一块石头,让他理解了世界,石从海水中磨砺而出,才成珠玑,才为“琼玖”,一个人如成纹石,也需要这样不断洗练洗礼的过程。苏轼,除了告诉我们各地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通过石头告诉我们一些人生之趣。
   最为有趣的是,苏轼不仅追求石头形状的审美,还特地赶到江西的湖口,去听石钟山的声音,写出《石钟山记》,他听出了石钟山的石头声若“无射”,音似“歌钟”,在他的心中总是响着空谷回音,总是一曲曲的天籁。这就是我心中的苏轼,一个观石如己,闻石如自吟的人物。
  
   三
   一路往青州的凤凰山去,山深路长,车油见底,只好歇在路边和卖杏人闲聊。她说,去不成,可以去黑山,黑山产“红丝石”,不过,她叹息着说,说不定可以在人们刨过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块,要看运气。我明白了,这位略比我小几岁的老妹子,是在炫耀她的故乡特产,她的村就处在红丝石产区。我略知,这种红丝石,是可以做砚的,很名贵。红丝石距今4.5-5亿年,是制砚的天下名石。战国时代《尚书》《禹贡》篇有记载,称“奇石”“怪石”,赏石以瘦、透、漏、皱、纹为特征的赏石理论,有着青州石作为例证的贡献与荣耀。而其中的“红丝石”名冠天下,在唐代,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唐朝书法大师柳公权,在他的《砚论》中赞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
   我问何以知晓我喜欢石头做砚台?她说,早看出我的手不像拿枪的,不像拿锄头的,是拿过笔的,就知我喜欢。真开眼了啊,她告诉我秘密,凡来这里的,村民都是先暗中端详来人的手,天下之奇,无奇不有,如此之奇,让我见识了。她看了我的手,又戏说起来,看你的手,那么瘦,就像和青州石一样的瘦,肯定有缘。见识了,原来这也是缘分?
   这种石头,是以石粒状态而存在的,所以她说需要在山坡或地里挖,我家乡的山,其岩石都是抱成一块块,形成山峰,而青州形成的红丝石,却是别样的存在,是天公播撒于土地的。于是我生出了诗意。青州的土地,在漫长的岁月沧桑里,有了一种孕石生根的特性,大自然将石头栽到了泥土里,泥土里,深情地孕育着一粒粒生命的种子,然后交给时光去发芽……
   我迫切地返回青州古城,因为在一条街上我之前看到了红丝石店铺。一方方红丝石砚,每一件都是精品,店主告诉我,现在已经形成一份产业,搜集和加工,已成一条龙,产石区已经得到合理保护。尤其是青州红丝石做砚,没有一件是雷同的,世上的工艺品,可以复制重复的模样太多,唯有青州石砚和青州石山,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年,没有提笔练习书法了,我不知我到底喜欢哪一种,犹豫起来。我告诉店主,等我再来,带着我的心中红丝石砚样子来,帮我选一方。这不是借口,就像苏轼喜欢“醉道士石”,我喜欢的,应该是那种古朴顽皮的,因为我始终把练习书法当作一种消遣,同时,也要洒脱无拘,成为我纵情的寄托。我不知店主是否能根据我的爱好,找到那一块石头。
   我把这个意思归于“走马观石”,了解不透,店主很理解。是幌子,还是真实?我自己都说不清了。不过,旅游在我看来,每一次都会留下遗憾,遗憾就成了下一次前往的合理理由。
   店主说,你要欣赏,可以到古城的“大明衡王府”的华门里,那里有一处“红丝石砚文化园”,就怕我走不出红丝石砚的吸引圈。
  
   四
   游程紧张,我还是走出来了。一脚踏进了“李清照纪念馆”,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研究石头的,他是史上少见的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于是,我发生了猜想——
   赵明诚生于青州,在他和李清照婚后,其父赵挺之受到蔡京等的攻讦而罢相,五日便含愤离世,赵李就举家迁回青州的祖居,过上了赵明诚研究金石,李清照填词的幸福安静生活,好在其间的近二十年,赵挺之案没有得到平反,赵明诚也无需颠簸外地做官,又有欧阳修知州青州,虽半路入行,却是机缘相投,互相切磋,使金石之学研究达到巅峰。与其说是身世不幸,不如说,青州石成就了一个学者,让青州的金石得幸。青州石不能说是他成名的基石,也应该是一块块垫脚石,也可以说,是他的里程碑。我不懂得金石学的价值,但明白其中的文化传承的意义,它是继青铜铸字之后是一次创造。一块石头,成就一门学问,青州石,不可小觑。本地的物产,往往都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和特产的特殊关系。赵明诚做到了,所以无论他的为官品质有什么不堪,但谁都不会抹杀他对金石学的贡献,不会忘记一代学问家对家乡青州的特殊贡献。
   走马观石,也听青州石的传闻。
   据考证,曹雪芹《红楼梦》里写的贾宝玉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就是青州红丝石的原石,从乾隆皇帝收藏了一块“旧坑红丝石”,我们可以这样推断,这个说法有一点逻辑的真实。
   石头与文化,或许就是一个难分难解的关系。在青州,走马观石之后,我坐下来,坐在街边的一块不知名的青州石上歇脚,想到了那些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
   蒲松龄淄川人,他距青州百里之遥,在他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石清虚》,应该也是蒲松龄爱石藏石的写照,那个主人公邢云飞爱石成癖却惹来一段祸事。青州石啊,你启迪了柳泉居士的创作文思,根据他喜欢在野外设茶汤求取路人故事的记载,这个故事出自青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曾在潍县做过县令的郑板桥,他的治所就距青州几十里之遥,他喜欢画竹画石,也喜欢写诗咏竹咏石,他笔下的石头是否就是青州石呢?即使不是,也是受到青州石的影响吧。
   他曾有《竹石图》多张画作流传于世,其题画诗中有两句是“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崚嶒竹更直”,崚嶒,是青州石之形,更是人格的特征。我看网上图,觉得那石头应该就是青州石。石头,是郑板桥画作的重要题材,如果他不爱石,不可能总是一再重复画他的“竹石”。或许有青州人,带着青州石去他在潍县的“十笏园”求诗?我大胆推测吧。胸中有竹,可胸有成竹;眼中见石,也可画出“石破天惊”的效果。
   再给我三天时间,我就不是走马观石了,我会去寻觅那些刻满中华文化符号的青州石,细读附着在石头上的文化,把握青州石留存的文化灵魂,找到一条古今传承的清晰脉络。
   灵魂是在人体里,当肉体化作尘埃,石头便接过了人的灵魂,继续活着,这是我对青州石意义的理解。
   谁说石头无根,无根怎么能够扎在青州这片土地上!
   下次,我不想这样匆匆地走马观石,想选几块富有成色的青州石,仔细把玩,和青州石好好来一场窃窃私语。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看到奇石,爱之成癖,居然对着恭谨作揖,让人忍俊不禁,也因此受到那些官吏们的诟病,但他不改拜石为兄弟的性情。并非他孤独,也并非没有人缘,以石头来讽刺什么,石头值得膜拜,人呢?他还在石头上找到了创作书法的启迪,找到做人的气质。我还没有这样虔诚,但我喜欢石头,尤其喜欢青州石,我也视青州石为远方的诗友。走马游天下,心中想着青州石,我想成为一粒行走的石头。
   有诗人说,愿做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活到这般年纪,我想说,我愿做一块打开便有尘封的故事跳出的石头,不求传世,但愿故事成为我的美好回忆。做一块石头不易,不是谦虚,是此心已许。心许一块块石头,石头便有灵气。
  
   2024年6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城青州,青砖黛瓦,但作者偏偏遇到了青州石头,便有了与“石语”的旅游体验。作者站在“欧阳修纪念馆”“山斋”下面的篁竹梢头之下,看一眼欧阳修和金石学家赵明诚一盘博弈,分神于用青州石镌刻的《泷冈阡表》,原来,自己三日失母,和欧阳修“四岁而孤”身世相似。此时,石头以独有的温度和悲悯情怀,充当了慰藉者。欧阳修知州青州,只留下一块石头,留下了千古雄文,诠释了孝道的时代内涵。石头还活着,它的教育力量,绝不亚于一本书。“阡表”石千年不碎,是因为石头上流淌着血脉。在青州博物馆,作者遇见苏轼喜欢的那块怪石——“醉道士石”。苏轼以自嘲的醉酒方式,对石头表白醉而无为的道家情怀。苏轼仕途坎坷,经常被人嘲笑,这块“顽且丑”的怪石,给了他榜样的力量。苏轼始终在借石表达着什么,石头无语,苏轼叫它说话。苏轼曾到那香海“纹石宝滩” 捡石,一块石头,让他理解了世界,石从海水中磨砺而出,才成珠玑。苏轼还写出《石钟山记》,是一个观石如己,闻石如听自己吟的人物。青州盛产红丝石,尤其是青州红丝石做砚,没有一件的雷同的,世上的工艺品,唯有青州石砚和青州石山,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时间关系,作者并没有去“红丝石砚文化园”,而是一脚踏进“李清照纪念馆”。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研究石头的,他是史上少见的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与其说其身世不幸,不如说,青州石成就了一个学者。无论他为官品质怎样不堪,但谁都不去会抹杀他对金石学的贡献。走马观石,作者也听到青州石的传闻。曹雪芹《红楼梦》写的贾宝玉那块命根子“通灵宝玉”就是青州红丝石的原石;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石清虚》,应该也是蒲松龄爱石藏石的写照等等。当肉体化作尘埃,石头便收留了人的灵魂,继续活着,这是作者对青州石的理解。石头有根,扎根在青州大地上。作者视青州石为远方的诗友。走马游天下,心中想着青州石。文章立意新奇,选取易被常人忽略的景物行文,妙笔纵横捭阖,让青州石头均匀地呼吸。想象优美,文采过人,灵动温婉的文字,力荐文友,一睹为快。【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01 21:22:28
  借一块块石头,引出一个个历史名人,那些人物虽离我们千年,可在怀才老师的笔下,一个个复活了,如良朋在座,围炉煮茶的亲切。文章意到笔随,不拘一格。真功夫!湘莉除了佩服还是佩服!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2 07:00:40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小文只是想找个角度,写出那些人物故事,青州的历史厚重,我觉得,发展到现在,剩下的是石头和人物故事了。你喜欢古城游览吗?山东有几个古城值得看看,邀请你。谨祝旅途愉快!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