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一桌天地宽(散文)
古人云,“器以载道”,桌子在中国世代人的心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幼及长,可以说与桌子每天朝夕相对,品食暖、谈笑欢,一张桌子又何止一方天地。
一
记忆里,每天早晨坐在饭桌前吃着母亲做的蛋炒饭,那是世间最美的食物。
“吱呀”一响,不用说,一定是母亲开门的声音。那时候我读初中,每天叫醒我的是我们家褐红色的老式木门发出的千年不变的声音,还有母亲做的喷香的鸡蛋炒饭,诱惑巨大。
洗漱好后,一盘金灿灿的蛋炒饭就摆在桌子上了。我一口一口地吃,母亲坐在我的对面,直到看着我吃完。“好吃吗?”每日她都会这样笑着问,“你们吃的蛋炒饭可以堆满一屋子了。”我们家姐妹四个,上初中那会,天没亮就要起床去学校上早读,骑着自行车穿过长长的马路,到了几里外的学校,肚子还是饱饱的、暖暖的。蛋炒饭,是母亲最拿手的,她问也是在炫耀,炫耀能够有助于我们的食欲。
“每天吃都吃不厌!要是母亲开个饭店,生意一定火爆了。”我看着我们家的院子,当时就跟母亲谋划:“外面可以摆上几个桌子,每日可以卖掉多少碗,到时候卖掉的蛋炒饭可以绕地球一圈。”母亲笑得很开心,月色流淌,我看到月光恰好照在母亲身上。
在这个时代开饭店,在母亲这一代人心中,那是可望不可及的,母亲心中肯定想试一试。
母亲确实做过生意的,她孩子时候就会卖菜,长大后去过江西换鸡蛋,下过荷塘摸过藕、卖过菱角。有了我们后,母亲从没有出过远门,就像很多人的母亲一样,也许她们的世界就围着一张桌子,她们却心甘情愿,这小小的一方桌子见证着女性的柔软与坚韧。
二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轻轻松松地随意聊天,那种融洽的饭桌氛围,成了我们对家最温暖的回味。
白天,我们上学,父亲上班,每天晚上回家坐在桌子边,一起吃晚饭是我们最美好的期待。吃的是什么已经不记得了,我们聊天的话题,却很宽泛,一边吃一边说,一顿晚饭吃许久,就像开茶话会。
母亲喜欢说些菜园里或者邻里的事。白菜叶子长虫子了,她觉得不打药,随它长吧,像是在征询我们的意见,又像是自己已经拿定了主意。豌豆开始长米了,过几天可以摘回来煮好吃的糊涂(豌豆加水煮熟,加上红薯粉不停搅拌)了,孩子们吃着长个子,今年种了不少,长得真好。
我们说着学校里的趣事,老师的、同学的。学校的后山上开了映山红,老师组织我们去春游了,看到了山上开着白色的盘子大的花,一番描述后,母亲便会告诉我们是大碗花。这段时间同学流行玩什么踢毽子了,说那些话是时候,其实是想自己也能有个毽子。那时候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做毽子需要牙膏盒,我们早就收集了,需要一枚硬币,也从零花钱里省出来了,最最重要的,还缺十几根漂亮的公鸡毛,想从公鸡尾巴上拔,可是不敢的。
父亲呢,常听着我们说,很少说话,不时点点头,或者笑着附和着我们。饭桌上,我们会给父母亲盛饭,父母亲会给我们夹菜,日积月累的细节中,我们学会了分享和感恩。
过了几日,我们就会有几个漂亮的鸡毛毽子,鸡肉也下了我们的肚子。
现在想想,每日桌子上看似随意的聊天,竟然不经意间消除了我们白日的辛苦。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母亲做的饭菜香甜可口,因为吃的时候身心愉悦。这一方桌子成了我们快乐的寄托。
自己做了母亲后,因为在外地上班,平时不是吃食堂,就是下点面条随便对付两口。不管多么忙碌,一到周末,总要去菜市场买回家人爱吃的几样菜,亲手烹饪摆在桌子上,灯光下,一家人围在桌子旁,享受饭桌休闲时光。孩子常常说,就想坐在桌前一家人吃顿饭,我们也从没有食不言的要求。
平时和家长沟通,我常常也说,跟孩子的沟通,不需要多么正式,也不能唠叨。坐在桌子上随意聊聊,家里哪里还会有矛盾,怎么会走不进孩子的内心。
在家里,每个人都有很多“废话”,这个家就越幸福。往大了说其实这就是家风,饭桌上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日复一日,家庭就和谐了。正如《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方寸餐桌是培育家庭“和谐”文化的沃土。
三
在小家中是这样,其实在家族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时候,桌子成了化解矛盾的媒介和调和剂,一些重大事项,也在桌子上商定。大厅里那张小小的桌子像是龙宫中独一无二的定海神针,有它在,心里就踏实。
在我们老家,若是村民之间发生了矛盾,大家坐在桌子上,各人把话说开,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这个时候,一般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和事佬,相当于调解人,他们调解内部矛盾,不求任何回报,只为家族的和谐稳定。
中间人笑着说:“坐下、坐下,堂屋里摆摊子——家里头生意。”我们把正屋的客厅叫堂屋,意思是自家的事情,好商量。大家都不是外人,有什么事情好调处。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时候,大家就会坐下来。有了说理的地方,发生矛盾的俩人就开始倒苦水,都说自己哪里委屈,说到痛处,还会委屈地哭起来。“我在上面放水,他在下面截水,我忙了半天,自家田里一点水都没有。”那人不好意思:“我想着水大,分一点,不会影响你家田里的水。”在农村里,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别看这些小矛盾,若不及时化解,上升到互相谩骂,还有可能发生斗殴,旁人跟着学,民风就变坏了。
看似各人在说自己的理儿,其实,已经有了让步。饭桌上的饭菜不仅有温度,更有化解感情的力度。
一般在桌子上就商定好了解决矛盾的办法。“下了桌子以后不准再提啊。”调解人总是会最后正式地这样提上一句,“牙齿和舌头还要碰一下,没有那么好,大家就矮个子踮踮脚,高个子弯弯腰。”这样智慧的语言也只有在这些场合可以听到。
再看那俩人,来的时候一个个面红耳赤,走的时候大家握手言和,拉着手说着:“我做的不对啊,对不住兄弟。”下次见面,就忘记了不愉快,等到水田里稻子变黄的时候,这俩人还会互相帮忙收稻子,再坐在桌子前一起吃顿新米饭,记忆里只有新米的香甜,那些不好的事情早都烟消云散了。
一方桌子成了情感的纽带,让人记住了时光中的惬意,忘却生活的不如意,只留下美好。
四
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桌子代表的文化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桌子,不止是老百姓家中一个普通的物件,它更是家族聚会、文人雅集、商业洽谈时人们交流感情的中心。
最早时期,桌子是方形的,也称“八仙桌”,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儒家思想的和谐观。直到现在,仍然有所保留,主客、主陪、次陪等依次排位,还是很讲究的。餐桌在中国从来不只是进食之所,更是伦理教化的天然课堂。
在中国很多地方,安庆、合肥、福建、贵州,一种古老的而独特的长桌宴,又称“百家宴”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最早是村民为了庆祝丰收、团聚或重要节日而共同举办的一种宴会。百米长的街巷,万盏灯火通明,千张木桌连成一张长桌,万副碗筷碰撞,几十道美食摆满桌子,南北食客觥筹交错,人间烟火气,在此刻散发着温情浪漫。
我想起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河两岸,贩夫走卒与文人墨客同饮共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卸下生活、工作中的疲惫,赴一场舌尖与心灵的约定,为岁月写下最温情的注脚。
不论是过去还是新时代,一方桌子绘就了人间最温情、最绚烂的画卷,我们不禁感叹,生活也可如诗如歌。
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以一山石为桌,饮酒作诗,成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的代表,后人以此为美谈。
因为圆桌的这种“无主位”特性,更加契合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也符合中国民间对“团圆美满”的追求,所以,我们在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中开始广泛使用。
近年来,陆续走访了一些乡镇,看到了基层搭建社区议事协商和自治平台——“圆桌议事”,在圆桌上没有主席位置,“小圆桌”承载了大民生,“遇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遇事会商量、遇事大家商量”的“圆桌议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人大代表相聚在中国人民大会堂,大家围“圆”而坐,围“圆”而谈,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平等、对话。
桌子的存在可以让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围坐一起交流,成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桌子上面深深的纹理诉说着中华民族对和谐的永恒追求和清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