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玉碎

绝品 玉碎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46发表时间:2010-06-30 17:09:07
摘要:她因为母亲生病入院,回老家服侍了一阵子。和冯超分开不过一个多月,想起来倒像是过了多少年。她原是经朋友辗转介绍,暂时借住在冯超家里,想不到一来二去,渐生情愫,虽没有挑破那一层窗户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反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玉碎

共 30442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4567
转到
【编者按】《玉碎》是一个很具象征意义的题目,美玉在现实生活中碎裂,有一种哀艳而亮烈的美丽。主人公陈诗瑶就是那块玉,她为人的纯粹、剔透和灵性,在如今的社会中只能反衬出她的捉襟见肘、处处尴尬。她最后被牌子覆盖,更暗寓了精致无比的传统文化,在粗糙却强大的工商业文化面前节节败退的命运。作者把这层主题隐藏在一个浪漫凄美、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中,细节极为丰富,语言也很是雅致生动,又能把对文学、书法、古钱币收藏、佛教典故、民俗民风、器乐演奏、舞台剧呈现等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的分散到情节中去。使小说除了有不凡的内涵,让人过目难忘的主角配角,优雅的情调之外,还能有丰饶的文化氛围。推荐精品力作。【编辑:上官欢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杨亦秋        2010-07-01 13:38:19
  商业以它强悍的姿态入侵到文学领域时,文学就脆弱敏感得像小说中的女主角。
22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07-01 13:48:26
  一篇小说,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涵容了太多内容。而这样的小世界,将爱情置入于其中,而又不仅仅是爱情,里面还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或者学习,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精品小说为我们带来的另一观感吧。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23 楼        文友:枝丫间        2010-07-01 19:25:04
  如风过旷野,席卷一切,内心里一些深藏的东西无处逃匿。这是我读陶然文字的感觉。喜欢。问候。
因了我们对生命的厚爱,岁月也会郑重其事地把我们放在心底,随时给我们以感动!
24 楼        文友:ran.t        2010-07-01 20:01:03
  谢谢各位朋友,问好诸位!
25 楼        文友:临清照影        2010-07-01 20:24:32
  才女陈诗瑶被巨大的广告牌砸倒,她的才气,她的音容笑貌,竟然到了最后,成了不可预知的结局。。。如果说传统文化被作者用一袭爱情的外衣,来披挂在陈诗瑶的身上,那么此文的内涵则是相当深邃的。而文中的一些细节,在阅读之时,每每让人停留下来,品了再品,想了再想。像一杯龙井茶,余味无穷,清香怡口怡心。此文读下来,当真是让人有着欣赏的愉悦,可算是在下最近在江山之上读文的“最美的收获之一”了,披着语言的外衣,体现丰厚的内蕴,华美之中有素朴,不动声色之中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震撼不已。
   除了特别感谢陶大侠为我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力作之外,还想说的是,期待陶大侠能够为我们奉献出更多更精彩的新作,读其作,像品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像走进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受益无穷。
一生爱文字,愿与一生依。临清来照影,落花流水去。
26 楼        文友:海棠        2010-07-01 22:18:4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应是古语,而古往今来骨子里清高不附浊流的又有几人呢。陈诗瑶的无暇如玉,理应遇到的男人温润如玉,然,生活又岂是赏识玉石那样简单。作者力求唯美,情意缱绻,灵动精致,令读者仿若浏览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即使是凄美。我喜欢。
27 楼        文友:叶雨        2010-07-01 23:18:49
  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悬念迭出,但却波折四起,在笔者细腻的描述中,在男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中,风波无时不在,暗藏玄机。让人读了,仿佛一湖宁静的湖水,随时都会被风吹起,平静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因为猜疑多虑和两人的诸多不和,导致无缘走到一起,最后终于分开,然后结尾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悲惨,那个总在镜头里晃来晃去的广告牌,却成了埋葬这个年轻人的伏笔。真是难以想象,这大概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一篇好作品,欣赏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8 楼        文友:浅泠        2010-07-02 14:20:37
  浅析ran.t小说《玉碎》
  
   在文字里看过太多一见倾心的相遇、才子佳人的邂逅,无一例外的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大都从某一个最初的刹那开始,由淡入浓的递进。这篇小说却一反常态,端端却从浓情处着笔,主人公陈诗瑶带着浓烈的思念“心潮澎湃”的出场,却又好事多磨的遭遇堵车,那块街边不伦不类、摇摇欲坠的广告牌,不但杀机隐现而且败兴之至,为后文埋下伏笔之余,也隐隐约约暗示着陈诗瑶的归宿。
   先抛开作者赋予文字和人物的那些象征意义不说,光是故事情节本身,就值得我们再三的思量品味,看完小说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冯超会坚持要和陈诗瑶分开?会认定“我们是不能永远厮守的人”?这样一对原本是志趣相投的才子才女,理当是琴瑟合鸣的,冯超甚至还给过陈诗瑶“这辈子有你,升官发财我全不稀罕!”的誓言,却因何最后会走到绝决分手的地步? 细想两人的分开却又是必然的,这无关情感的变异,至少我没有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发现他们的感情有变淡的倾向,也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情感掠夺的出现,我试着从文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回到小说的开头,作者让诗瑶满腹相思的奔来,却又偏偏不让她轻易如愿,竟是思而不得,笔锋轻转间用冯超的留言和两人的短信暂且支开男主人公,只将两人的前情一一交待;末了还插进李漓请吃火锅陈诗瑶被烫伤一段,既吊人胃口布设悬念,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更让男女主人公见面后的亲密行止不显突然,这看似闲闲一笔的插叙竟是一举三得,闲得实在高明之极。 两人会面后,作者更是不惜笔墨的描写陈诗瑶笑唱戏曲的桥段,三段戏曲看似是二人之间的戏谑玩笑,实则由浅入深大有深意。冯超从头笑到尾,陈诗瑶却是越唱越入戏,颇有以笑衬悲的意思;这样的写法不单单只是在字面上为二人之间关系的进展做气氛的渲染,更是别有深意的预演了陈诗瑶日后的悲剧结尾。 不论《铡美案》里秦香莲被弃的愤然,还是《贵妃醉酒》中杨玉环醋意的哀伤,亦或《红楼梦》里黛玉焚稿的痴怨,无一例外的都是女主角忧怨被弃的桥段,更有黛玉焚稿后魂归离恨的隐喻,想来不是无心之笔,而是有意的“昔日戏言身后事”吧? 陈诗瑶与冯超正式确立情侣关系后的那一段浓情蜜意,虽然着文不多,但作者仍然写得层次分明。从陈诗瑶的羞涩、冯超的爱怜无限,到两人旅行时那份平淡相随的安稳和幸福,这样的笔触几乎就要让我们误以为,这份平静是能一直延续下去的。 其间,作者更是巧妙的借助男女主人公逛街时与书摊主就连环画讨价还价的过程,引入传统文化在现下备受冷落的情状。二人的旅行,几乎就是一个传统文化集中剪辑、展示的过程:从昆曲的轻柔婉转、船娘的琵琶声声、至香而不腻的“万三蹄”、茶香氤氲和翰墨漂渺,都精精致致在文里一一呈现,不单单的把一个执著、博学的才女写活,更是隐隐的从两人对待这些文化现象的不同反应,不同形态上,埋下了日后二人分道的伏笔。 一个关乎冯超前途的电话毫无预兆的到来,小说的氛围一改之前的明丽阳光,外表看来虽仍不动声色,实则山雨欲来暗涌如潮。敏感的陈诗瑶开始不安,而冯超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去平衡一切。至此作者笔锋转动间,小说已开始走向另一个层次,现实以它强捍的姿态开始入侵陈诗瑶与冯超之间的纯粹。
   冯超工作的《展望》杂志社的赞助商,极富人情味的“万发”倒闭了,借着冯超的一句“这个世界的心肠已经硬了”读者亦能隐隐约约的嗅到现实世界的残酷,这亦是从侧面显示了东方文化以及滋养这种文化的土壤已日渐衰疲。
   陈诗瑶在断钥匙事件的处理上,的确显得缺乏应有的常识,这亦是她脱却了诗情画意的才女形象后,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的缺失,亦象征着传统文化与商业社会的格格不入。她和冯超的情感开始出现了现实趁机入侵的裂缝,二人也由此事件引发出彼此的第一次争执。这即是情感破裂的先兆,也暗寓了传统文化本身的脆弱和入世艰难。
   跟着,作者就安排陈诗瑶和好友李漓观看了一场别有深意的默剧,再一次展现高雅文化的魅力与精致,暗喻现代人背负着追名逐利的枷锁,心灵日趋“钙化”的现状;同时展现当代都市人情感困惑的普遍状态,隐喻陈、冯二人的结局。这倒像《红楼》里宝玉梦中翻阅十二金钗薄册一般,可惜陈诗瑶也像宝玉一般的痴儿未悟。即便借了李漓的口点醒她——两个人相处是,是需要相互珍惜和懂得的——陈诗瑶仍是不觉,只一心想着往家里赶。
   陈冯的第一次吵架后的复合,是为后面的进一步导致两人分手的那场争执做预演和铺垫,事实上第一次吵架的因由就凸现了二人之间的本质矛看。陈要的是极纯的感情,而冯超却不得不面对陈诗瑶没法理解,也无从面对的现实。他是要在空灵浪漫和油盐柴米间找契合点,因而会做出某种程度上的妥协的。
   陈诗瑶能给予冯超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虽弥足珍贵却不是生活的全部,二人的复合里隐隐含着更大的危机,就像冯超生智齿带来的疼痛。
   真正危及冯、陈情感的事件却是另一重要人物袁苑。尽管前女友袁苑对冯超仍有些余情未了,但冯超一早便向陈诗瑶坦白过,自己对袁苑已经没有感觉;因此导致他们分裂的原因貌似因袁苑而起,实则又不止因为袁苑。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没有像通俗言情剧那样,找出一个强大的外力,找一个第三者来导致决定性的破坏。我们看到,袁苑分明的对他们的情感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不过当然,袁苑正是冯超要面对的强大的现实的构成部分。
   袁苑和陈诗瑶是人之两极,亦是代表着商业与文化的两极,袁苑知道什么才是适合她的生存方式。当初弃了冯超选择钱俊,后来弃了钱俊选择“晶晶纸业的”的老板,都是她极适应现实,极清楚的知道怎么游刃于现实的表现,她的性格决定了她永远不可能像陈诗瑶那般纯美和博雅,但却能在俗世中活得更好。
   袁苑保住了冯超的工作,她虽没有直接造成两人分手,但袁苑和她所代表的强大而咄咄逼人的商业化,带给冯超的压抑和屈辱却令他近乎窒息。冯超其实大体上是理智的,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他像大多数文人一样试图在袁苑代表的现实和诗瑶代表的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
   可陈诗瑶却用自己单纯敏感的目光去看一切,不明白冯超的努力与坚持,一味的疑心最后甚至近乎残酷的扒开了他那些隐忍的压抑和屈辱。
   冯超是知道和能欣赏陈诗瑶的好的,可是陈诗瑶却不知道在冯心里,袁苑不再只是没有感觉的前女友,更是让他惶惑、害怕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的一部分。他和袁苑的会面,袁苑(以及钱俊)给他的那些恐怖的幻觉,都是他意像化了的畏惧,他本能的厌憎却感觉自己逃不开这漩涡般的一切。
   他极力的独自抵抗一切,极力的不让陈诗瑶感觉到惶惑不安,他想履行自己给她的那些承诺,他不愿意陈诗瑶去面对她生疏隔膜的那些层面,可陈诗瑶不懂他,纠缠琐事的结果是让他身心俱疲。她最后跑去酒吧和他不留余地的争吵,将他最后的一丝自尊也击碎了,她的不懂使得冯超下定决心和她分开。
   分手前的旅行和亲密既是他对她的眷恋,也昭示了他的疲于奔命和深深倦怠。“鸡鸣寺”、“后来居”、“倒坐观音”,每一个都是蕴含深意的景点。与其说这是他在暗示她,倒不如说这些文字更多的承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涵,甚至那场含蓄的性爱,都是在表达一种坚守的孤单与疲累。
   他知道陈诗瑶纯净、明亮得像一面镜子,她能映衬出自己心上的任何一点尘灰,可当这镜子变成放大镜,把他自知并自以为耻却不得不忍受的尘灰,放大成无边的污浊时,陈诗瑶的纯真就成了残忍,这才是冯超执意要和陈诗瑶分手的终极缘由。
   纯净如玉的陈诗瑶在这个世界里显得如此独特,她的纯净将这个不甚完满的世界映衬得如此不堪。以她明净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她和冯超的这份情感,她便永远不能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被放弃?她只知道她和冯超是相爱的,相爱的人为什么又要分开?
   结尾处,在文初出现的那块极商业、极丑陋的广告牌,在冯超的亲眼见证下,以一种全面掩盖的方式将陈诗瑶吞没。即便美好的东西如美玉一般莹润动人,却终究难逃现实的压迫下碎裂的命运。冯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深爱的女子被毁灭却无力挽救。这个结局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寓意深远的表述。时常就是这样,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的见证下,无能为力的毁灭直至走向消亡,辟如文中提到的那些精致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如此这般的被商业化骤然压倒的。
   冯超看着陈诗瑶留下的卡片、她订的牛奶、她留下的硬币、她留下的般般种种的回忆时,他缅怀的不仅是生死难料的爱人,他还在缅怀那些原本值得我们留恋的美好而精致的传统。
回复28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7-02 18:22:10
  强悍的评论!浅浅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以及内涵的把握极为精准,与陶然师兄的文互为辉映,感慨赞叹之余,索性把自己写的半拉子文评丢开。嘿嘿。
   加油,浅浅,加油,师兄!
回复28 楼        文友:浅泠        2010-07-04 11:09:34
  谢谢絮
29 楼        文友:纪开芹        2010-07-02 15:33:47
  花了半天时间细细读这篇小说,小说的结局明明有所预料,但是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伤。我喜欢 陈诗瑶这样清灵动人的女子,亦喜欢冯超的柔情。但是,生活往往很残酷。爱情里不单单是柔情、蜜意,更有生活。爱情就在这琐碎的生活中体现。平实无华的爱不需要山珍海味,一杯牛奶,一句温馨的话语足矣。只是,可怜了陈诗瑶这样一个透明的不加雕琢的女子,她的清纯终于在现实面前被击碎,在庸俗的世俗面前,她的玲珑剔透仿佛不合时宜,她被撞击得体无完肤。她的一生只是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散落成一地晶莹的碎片。这是作者对唯美爱情的追求,也是对现实无奈的反映。
中国作协会员
30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7-02 18:22:50
  绝品宗师实至名归,怎一个赞了得!
共 58 条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