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黑夜里的守望者——鲁迅

精品 黑夜里的守望者——鲁迅


作者:xiouyun_fei 布衣,4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81发表时间:2011-04-02 17:03:55


   周作人曾说:“过于尊信自己的流别,以为是唯一的‘道’,(以)至于蔑视别派为异端”,尽管“原也成一家言,有相当的价值”,也会产生“许多流弊”。谁也不可能是真理的占有者,鲁迅当然也不是。鲁迅关于文学翻译的“硬译”问题,对罗曼罗兰等人道主义的批判,对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批判,对当时“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对林语堂等幽默文学的批判等等,都证明了“不容忍”所带来的弊端。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轻易养成的雅量。”进而引申说:“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只有有着“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的雅量,才是学术探讨,思想争鸣的正确态度。
   某些鲁迅的拥护者辩护道,鲁迅骂人的文章都是别人先骂他,围剿他,然后才奋起还击的。似乎从道义上讲应是“正当防卫”,因而便有“天经地义”的意味。这个说法是否经得住推敲另当别论,还是让我们看看胡适先生是怎样对待自己挨骂的,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五十年代,他又说,“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这是何等的胸怀!相比之下,鲁迅睚眦必报,把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无谓的对骂上,也把自己的人格降到了和对骂者同等的档次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鲁迅在1926年写道:“我的生命,至少是一半的生命已经耗费在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可见,鲁迅的对骂非但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却是对生命的消耗和折磨。正如鲁迅自己所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在他晚年,鲁迅似乎已经有所醒悟,他说:“倘再与叭儿狗较力,则心力更多白费”,“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说明鲁迅的骂固然畅快淋漓,就其意义却很渺渺。正如胡适先生给苏雪林的信中所说“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由此可见,在对手看来,鲁迅的骂也没有产生过什么重大的影响。而所谓鲁迅在文坛上“骂”无敌手,“从未遇过真正的阻击”的原因,似乎也是像胡适一样的真正知识分子们意识到“骂文化”所能造成的恶果——即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分裂,那是负责任的知识精英所不愿看到的。而当我们看到在其他学术领域一向冷静客观的苏雪林却“像一个没有教养的泼妇人那样,破口谩骂鲁迅”,这不能不说是某些崇鲁者崇尚的“骂文化”的悲哀。苏雪林在《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自序中坦承:“我的那几篇反鲁文字,原来从鲁迅学来,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一辈子运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笔,叫别人吃他苦头,我现在也叫这位绍兴师爷吃吃我的苦头,不算不公道吧“。从某个角度上讲,苏雪林就是鲁迅的影子,其以病态化的对鲁迅的模拟来反击鲁迅,更是我们感受到失去“费厄泼赖”精神的谩骂所造成的无理性的恶果。因为当你不要“费厄泼赖”时,你无权指责别人的不“费厄泼赖”,当你宣扬痛打落水狗时,同样也意味着别人可以痛打落水狗,而且,这只落水狗极有可能就是自己。
   某些鲁迅维护者辩护说:“鲁迅的骂人并非出于私怨,实在是出于‘公仇’”。因此鲁迅基于“公仇”的骂人便可堂而皇之的大书特书了。可是我们要问,鲁迅骂胡适等人是“皂隶”是“焦大”时,是‘公仇“”吗?顾颉刚因为公开说只佩服胡适、陈源两人<或因为曾提供鲁迅曾抄袭盐谷温的证据>而招致鲁迅的讽刺挖苦,或称之为“鸟头先生”,或称之为“鼻公”,并绝不与之同校同事,是不是私怨?鲁迅写《我的失恋》〉讽刺徐志摩的爱情,是因为公仇吗?正如邵建先生所说“如果骂是出于正义,正义也被这种非理性的火气劫持了”,何况,当时的知识界并非世人皆醉我独醒,那是一个文化大师、知识精英风起云涌的年代。作为一种探索,知识分子在精神解放社会改良方面必然有不同的道路选择。所谓“公仇”,有时极有可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公”,而非真正的公正和公义。譬如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可谓气势磅礴,咄咄逼人,但就梁先生的一生来看,是一个很正直的很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并非大奸大恶的资本家的走狗之辈。因为文学思想观点的差异而以“乏走狗”强冠,和文革期间的帽子工厂何其相似。但鲁迅及其辩护者却说鲁迅骂人并非都是实骂,而是虚骂。言外之意,鲁迅并非是骂梁实秋个人,而是骂的一类人。且不说我们读这篇文章时是不是首先想到梁实秋先生,如果真要骂一类人,就不应该有特定的人。既以一个人为典型,却说并非骂此人,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谎言。当鲁迅骂杨荫榆是“寡妇“或“拟寡妇”时,有人说,鲁迅只不过为表达寡妇主义思想而已,并非实骂,如果你是杨荫榆,你会在没有任何道歉的声明下,相信这不是人身攻击吗?潘光旦缺了一条腿,鲁迅便在《理水》里号之为“拄杖先生”,顾颉刚头颅有点异样,他又称之为“鸟头先生”,都有攻击别人的生理缺陷之嫌。当然,“种花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同样,如此“好骂”“善骂”的鲁迅怎么可能不招来别人的酷骂呢?
   可以说,“骂文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毒瘤。骂的结果必然是愤怒替代了理智,意气替代了理性。文章乃天下公器,岂可以“骂”代辩?学术探讨可以激烈,但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以理性为圭臬,而且应始于团结,终于友谊。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对终极真理应保持应有的谦卑和敬畏,切不可逞才使气,党同伐异。对即使暂时不合时宜的言说也应有足够的包容和容忍,而不应非黑即白搞二元对立。消除骂文化,还文坛一片净土,对当代每个知识分子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作为启蒙者,鲁迅身上的缺失】
   什么是启蒙?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在当时的中国,启蒙,首先要自己摆脱“蒙”态,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去唤醒那些在铁屋里酣睡的人们,并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
   应该说,作为最早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由于所受到的教育和知识的缺陷,他们并不能完全摆脱“蒙”态。同样,鲁迅的启蒙也存在着某些盲点和局限性,正如竹内好所说鲁迅其实并不能算上一个先觉者。鲁迅启蒙与救赎的旨归在于:立人,认为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指出,“立人”的根本办法在于“尊个性,张精神”,即要求人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获得人的解放。鲁迅非凡之处在于发现了中国道德的虚伪和非人性,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道德的“吃人”本质。然后要求从精神上摆脱封建专制毒害,倡导个性张扬和精神解放,对当时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毫无疑问,启蒙不仅包括人的解放而且还包括人权的确认,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人权建设,妄谈人的解放,是不彻底的,是片面的。而鲁迅显然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和人权的关系,一边倡导个性的解放,一边却又在批判“民主”,使鲁迅的启蒙必然沦于悖论当中。因此,鲁迅所谓的自由,必然是少数人的极端的自由,而非所有人普遍的自由。鲁迅所谓人的解放必然是少数人的解放,而非全体民众的解放。一方面接受的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另一方面却在从事庸众的启蒙工作,这种背离必然导致鲁迅无法为民众指示正确的方向。
   启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作为一个伟大启蒙者,必须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以及理性、慈爱和奉献(即殉道)精神,才可以无愧地称为人类灵魂的灯塔。而殉道精神是启蒙者必备的最基本品质,只有拥有摩顶放踵不辞劳苦甘愿牺牲的精神,才有可能完成人类精神的启蒙。譬如视死如归的布鲁诺,博大宽容的甘地,坚韧无私的曼德拉,怜悯慈爱的基督耶稣等等,他们身上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伟大的殉道精神。而反观鲁迅先生的启蒙,则尚未完全摆脱“为我的个人主义。鲁迅的“自我鉴定”是:“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示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虽然我们也知道鲁迅为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并非仅仅出了“一点微力”,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启蒙者,“于自己保存之外”再为大家出一点力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对许广平说:“你大概早知道我有两种矛盾思想,一是要给社会上做点事,一是要自己玩玩。所以议论即如此灰色。自己并不能成为绥惠略夫,从自己的悲观和绝望中生长出来的,并非是与黑暗同归于尽的复仇意志,而多半是顾自己随便玩玩的虚无情感”。以一种“随便玩玩的虚无情感”来完成人类思想的启蒙工作,不仅说明鲁迅对启蒙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而且也反映出鲁迅身上缺乏伟大启蒙者应有的完全无私的奉献精神。相比印度同时代的甘地,一生16次绝食(两次绝食21天),一生中18次进监狱,在监狱关押2300天,一生5次遇刺,最后一次遇刺使他的生命成为绝响。这种以生命来完成人类启蒙的崇高,在鲁迅身上很难找到。鲁迅身上更多的是保存自己的各种理由,鲁迅宣称“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要义”,并自喻为“可供利用但不可用得太苦和被据为己有的一匹疲牛”,他说“人固然应该办公,然而总须大家办,倘人们偷懒,而只有几个人拼命,未免太不公了,就可适可而止,可以省下来的路可以少走几趟,可以不管的事少做几件,自己也是国民之一,应该爱惜的,谁也没有要求独独几个人应该做的劳苦而死的权利”。在鲁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永远把自我保存放在第一位的鲁迅,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天性,但作为一个欲完成民族启蒙工作的文化巨人,没有舍身饲虎的精神,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如何能完成重于泰山之伟业?哲人曾参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启蒙是一种自觉的唤醒人的解放的文化运动,可谓困难重重阻力巨大,必须有为启蒙而牺牲的雄心和壮志,才有可能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然侠气,像邹容为了信仰把牢狱坐穿的勇敢果决,都是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人类精神的启蒙,他们的精神永远彪炳青史万古流芳,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启蒙?而鲁迅卫士们所夸耀的自卫意识,不过是缺乏崇高的牺牲精神的代名词。否则,那些甘愿为民族牺牲的烈士岂不是缺乏自卫意识的傻瓜了吗?
   康德说:“启蒙就是每一个人独立运用他自己的理性来判断世间的事物,包括理性本身”,启蒙就是要呼唤一个理性的王国,要以理性作为人的解放武器和人的权利的保证,即以理性秩序维护人的天赋之权。由此可见,理性不仅是启蒙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启蒙的手段和目的。丢失了理性,启蒙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启蒙者的理性首先表现在启蒙的态度应是平和的冷静的,不能以情绪化的激愤替代理性的述说。而作为早期启蒙者,鲁迅在态度上无疑是偏激的,在鲁迅的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如果说一个“哀”字,反映了鲁迅身上做为启蒙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那么一个“怒”字,则把鲁迅的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完全暴露出来。这种急躁的情绪对启蒙事业极为有害。它不仅容易使启蒙沦于激进,也极易使启蒙者在挫折面前退却。鲁迅启蒙工作的半途而废,很大部分源于这种急躁的情绪。而鲁迅的“拆房顶”理论,更是极端的表现了鲁迅的激进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矫枉过正的激进从根本上说背离了理性精神,与启蒙精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相比胡适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启蒙态度,鲁迅则显得偏激有余耐心不足。而当这种偏激一旦在文章中替代理性,思辨就容易失去逻辑,而失去逻辑的文章必然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如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它的奴才之外,那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如此逻辑和毛诗人的“两个凡是”理论何其相似。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畸形的思维方式是专制者的思维,而不应是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启蒙思维。因为我们知道,启蒙是通过说理说服别人,而说理一定要讲逻辑。缺乏逻辑的说理,必然是逞才使气,以攻讦代替辩论,最终沦入骂文化的漩涡中。而“骂文化”与启蒙是绝对水火不相容的。甘地说,“只有用尊重和善意才能赢得对手的转变”,如果我们要说服别人,首先要拿出我们的真诚和善意,而不是我们的“正义的火气”。其次,理性还应该表现启蒙者在真理面前的谦卑,要知道绝对真理可能永远也不在你的手中,你手里握有的可能永远只是相对的真理。正如甘地所说:“追求真理的人应当比尘土还要谦虚,世界可以把尘土踏在脚下,但是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谦虚到为尘土所践踏。只有这样,也只有那时候,他才能够一瞥真理”。而所谓的“正义的火气”,恰恰就是失去了在真理面前的谦卑,自以为真理在手正义在胸,便可对异见者大加鞭挞,或者讽刺挖苦,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背道而驰。另外,理性还应表现在对被启蒙者的深刻了解和无条件的自觉适应上,被启蒙者永远没有错。如果被启蒙的对象很容易就找到了真理,启蒙者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正是因为被启蒙的对象没有摆脱懵懂的状态,他们的知识和认识水平都不能和启蒙者相提并论。这就要求启蒙者的启蒙表达力求明白畅晓,通俗易懂。这也是五四时期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原因之一。而鲁迅大部分文字半文半白,并且曲里拐弯,隐晦含糊,以至于连郭沫若都说“要通晓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新旧故实和若干语汇,恐怕要有精确的注解才行”,如果知识分子理解鲁迅作品尚且困难,那么人民大众就更可想而知了!相比同时代胡适等人纯粹的白话文,鲁迅的启蒙手段无疑是失败的。而鲁迅的非理性还表现在其对人类文明价值的颠覆,其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我以为只要目的是正的——这所谓正不正正又只专凭自己判断——即可用无论什么手段。”“只要能达目的,无论什么手段都敢用……。革命者为达目的,可用任何手段的话,我是以为不错的”。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观点不仅会导致启蒙背离了正确的方向,反过来有可能助纣为虐,对社会造成极为恶劣影响。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进行之中的目的,人们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美好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由此可见,非理性的启蒙活动不仅不可能指示正确的方向,反而极有可能导致历史的歧途。
  

共 24054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作者首先承认了作为20世纪非凡的文学家,鲁迅的怀疑精神,与当权者不合作的反抗精神,以及鲁迅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自醒意识,鲁迅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专制的抨击,至今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辉。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神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称,人无完人,金无赤足,鲁迅也不例外,对于鲁迅,我们很多人都充满感激,他的思想给迷惘的人们指引了方向,作者也把他比喻为黑夜里的守望者。这篇文章理性而客观地分析了鲁迅的贡献和作用,但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文字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了社会历史的发展,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的一生的经历,鲁迅的文字精髓等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这篇文章也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去整理和收集资料,展现了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其间的分析和论证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理论修养,因此,这篇文章对于大家了解鲁迅有很好的帮助和启示作用,也使得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史学参考价值。【编辑:菊梦悠悠】【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402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梦悠悠        2011-04-02 17:06:41
  感谢先生的力作,与那些纷扰的文字相比,我更喜欢看到先生这篇高深的理论修养的文章,希望以后还能见到更多优美的文字,让我感受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蕴含,祝福一切安好。
怒江大峡谷一所乡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2 18:18:31
  谢谢编辑认真点评。我不认为那些对现实中谬误的观点的抨击全无意义。当然那里难免涉及到人事纠纷和冲突,这不正是鲁迅杂文的意义所在吗?表面上是看起来是意气之争,实际上是话语权之争。让荒唐的思想言论畅行无阻,反而对民主和自由思想百般压制,这是当前中国的现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那些“纷扰”的文字才有了现实的意义。问好菊梦编辑
2 楼        文友:赤裸红尘男        2011-04-02 17:17:59
  这篇文章对于大家了解鲁迅有很好的帮助和启示作用,也使得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史学参考价值
80后新锐作家,诗人,自由撰稿人,指间微凉社团编辑。
回复2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2 18:23:19
  谢谢先生的评价。一篇文章,能得到知音的欣赏,是最大的幸事。问好了朋友
3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2 18:18:16
  谢谢编辑认真点评。我不认为那些对现实中谬误的观点的抨击全无意义。当然那里难免涉及到人事纠纷和冲突,这不正是鲁迅杂文的意义所在吗?表面上是看起来是意气之争,实际上是话语权之争。让荒唐的思想言论畅行无阻,反而对民主和自由思想百般压制,这是当前中国的现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那些“纷扰”的文字才有了现实的意义。问好菊梦编辑
4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3 14:03:04
  祝贺师弟又一篇佳作获精品。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旁证博引解析了鲁迅,厚重的文字,启人思索。非常欣赏。问好朋友!
回复4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5 22:10:33
  谢谢师哥的鼓励,呵呵。俺在这里就成了师弟了,无怪乎老让俺到江山呢。问好老乡
回复4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5 22:33:53
  又好几天不见了,帖子也不回,稿也不发,搞什么名堂?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11 22:55:19
  俺在家里休整呢,呵呵
5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3 14:06:56
  呵呵,二万多字,你写的辛苦,我读的也辛苦,又丑又长的文字,令人掩卷回味。中午好!
回复5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5 22:08:56
  呵呵,那是俺早年写的,我现在的思想略有改变。那就是中国不仅需要胡适的容忍精神,还需要鲁迅的批判精神。
回复5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5 22:49:21
  呵呵,这会知道应该有改变了,不给你刺激你是不会改变的,劝你一句,那些笔战文字就不要写了,没有意思,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随它去吧。晚安!
6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3 14:11:04
  本篇是摘来的,纯属道听途说,仅供参考。第三次谈的内容则是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披露的。他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说:“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个事儿得到了电影演员赵丹的夫人黄宗英的证实。黄在《我亲聆毛泽东罗稷南对话》一文中说:“1957年7月7日,忽传毛主席晚上要见我们。……我们被领进一间不大的会场,……我又见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罗稷南答:‘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回复6 楼        文友:xiouyun_fei        2011-04-05 22:07:15
  是那样,呵呵。我在《我拿什么拯救你鲁迅》里也引用过这个材料。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否则鲁迅的命运还真是有几种不同的结局呢
回复6 楼        文友:钟声sqz        2011-04-05 22:37:53
  呵呵,鲁迅若活在当今,他的命运就是老毛所说的那样。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