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漫漫人生路(散文)

精品 【星月】漫漫人生路(散文)


作者:白常学 举人,3035.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82发表时间:2016-09-05 15:43:10
摘要:我的人生经历


   这年腊月的一天,我回家去与女方见面,也叫相亲吧。当时我上面穿的是蓝制服,下面穿的是毛哔叽蓝裤。毛哔叽是当时流行的好布料,一般人穿不起。其实我也穿不起,这条裤子是我借天福的。见面的地点是在栢树庄她姑姑家。一见面,感觉还不错,女方稳重端庄,相貌齐整。由于是初次见面,双方也没说几句话,就是彼此互相相看相看,如没啥大意见,初步就算定下来了。既是定婚,就得有所表示,交换信物。当时我给女方买了一样家用电器——手电筒;女方给我买了一杆钢笔,一个笔记本,可能值一块多钱。就这样,我们的婚姻算是确定了。我们的婚姻,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女方的姑姑和她家的一个亲戚。我们没谈过恋爱,也不懂得什么叫恋爱。一切全由大人操办。不过也不能这样说,假如我们一见面都相不中对方,互不愿意,双方大人也不会强迫的,会尊重我们的意见。
   第二年,即1964年,我仍在霍县打工,这一年我19虚岁。我从17岁到19岁的三年中,究竟哪一年在哪里打工,我记不清了。反正这一年我早早就回家了,因为我要结婚。典礼日期定在阴历腊月24日。当时,责任田分下来还不到二年,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好了点,但还不行,仍旧是吃糠咽菜,物资贫乏。买布要布证,买棉花要花证。结婚要做两床新铺盖,新人要做一身新衣裳,却买不上布和棉花。我父母走东家串西家,求亲戚找朋友,凑布证,找花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凑了个差不多。最后还缺两个网套,我父亲就去河北武安我舅舅家找了些旧套子,才把被子褥子做成了。去公社结婚那天,我和她,还有她叔伯弟弟一起步行到任村,登记后,到饭店买了几斤油条,除我们吃后,余下的让她俩提回去,给大人吃。当时就是这么个规矩,很简单。不像现在,要衣服、要三金,照婚纱、摆酒席。婚礼那天,我是步行去她家,她也是步行来我家的。没有坐车,没有骑马,没有乐队,没有摄像,几个随从在路上放了一些鞭炮,就把新娘娶回来了。前来贺喜的人可不少,有我家亲戚,新娘家亲戚,还有本家自己,总共有150人左右。我家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做的是玉茭糁饭,是吃着流,喝着稠的那种不软不硬,不稀不稠的糊涂饭。别看不咋着,当时有几家娶媳妇,那饭食还不如我家的呢。就当时那个饭,亲戚们吃喝得十分香甜,心满意足。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不管好赖,只要填饱肚子就行。想想当年的那个情景,再想想老百姓那朴实憨厚的形象,我不禁两眼掉泪,心里滴血!
   1965年,我辞别新婚妻子,又去外面打工。这次打工,不是给别人打工,而是要自己领着别人干。我和白国保,白安文一行三人,来到了设在山西省沁源县的太岳山森林经营管理局,找见白安文的叔叔白来旺,让他给我们找活干。白来旺可不是平常人。他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跟国民党的部队打过仗。他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经历过许多激烈战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和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能些一部长篇惊险小说,而且保证引人入胜。在他身上,有一股豪爽江湖之气。他是森林管理局的人,每天背着腊枪,去各个山坡和林场转游,碰上山羊,就打一只,然后就近找个林户、熟人或农家,把山羊杀了,炖成肉,再烫上一壶酒,就和人家边吃边喝边聊起来。吃饱喝足,便倒头酣睡。他的生活方式,跟济公差不多。方圆一百多里的地方,只要一提白来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性格开朗,热情豪爽,是个见面熟,谁都喜欢他,待见他。我们找活干的请求,他慨然应允。第二天就找见二郎圣沟林场的闫科长,叫他给我们找话。闫科长和白来旺的性格一样,也当过兵,是个爽快人。他叫我们割山修林,修公路,给我们帮了不少忙。当然,这全是看白来旺的面子,因为他俩禀性相投,是知心好友。
   二郎圣沟林场在沁源县的西北角,离集镇郭道还有二十多里,地方偏僻闭塞,是个穷山沟。我们在这里割山修林工活好做,就是粮食难买。见天三十多个人吃饭,每天要消耗掉将近100斤粮食。那时粮食紧张,上哪买去?为了买粮,我成天奔跑在长治,沁源和各个乡村之间。当时买不上白面。只能买上小米,玉茭。我们工上每天吃的就是这两样。最作难的是工上的人不团结。别看大都是一个村的,可不好管。正因为都熟悉,他们就不听你的,不管你那一套。很快工上就分成了两派,最終分成两班,王书林带着十来个人到别处去了。我领着二十来个人继续在原地干活。有一天,工上的人中午回来吃饭,没有把点燃割下的树枝弄灭。风一刮,又重新燃烧起来。那火趁着风势,呼地一下窜上了山坡,顷刻之间便蔓延到整个山坡上。那火焰一窜十来米高,着得吼吼响。霎时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造成了一场巨大火灾。周围的人闻讯赶来,附近的解放军也跑步赶来,一齐救火。大家奋战了几个小时,才把火扑灭。为了防止重燃,我们晚上就在山上看守。这场大火,烧毁了几十亩山林,给国家造成了一定损失。林场决定,让我们义务掘树坑,弥补过错。后来,又叫我们去修路,工包得很毛,意思是让我们多挣点钱,来弥补义务掘树坑的损失。林场对我们确实不错。修路的活,每天挣五元三,在当时是高工资。而分走的那些人,并没挣到什么钱,有的后悔死了。这一年我当了一年工头,但我不是这块料,我也不愿意干,就那么糊糊弄弄地干了一年。如果第二年我继续干下去,或一直当工头,也许能成为富翁。但我却走上了另一条人生的道路,既是我梦寐以求的路,也是一条曲折艰辛的路。
   1966年春,鹤壁矿务局来林县招亦工亦农轮换工,期限为五年,到期仍回原籍当农民。这可是当工人的好机会,管他什么轮换不轮换,到时候再说,走一步看一步。于是,我当即就报了名,接着到公社去体检面试。我村去了三人,结果我被人家看中了。因为我们三人唯有我文化程度高,他俩都是小学毕业。我这个初中毕业生,在当时虽不算凤毛麟角,也为数不多。招工的乔师傅对我说:“你到鹤壁的工作地址是鹤壁矿务局机修厂,我也是机修厂的,往后咱们就在一块工作啦。”乔师傅当时确实是相中我了。可当我们林县的50个新工人来到鹤壁后,竟统统把我们拉到中山石料厂了。我心里纳闷,为何不让我去机修厂?后来才知道,矿务局临时决定,鉴于林县人能修红旗渠,大都是在石头窝里长大的,会摆弄石头,那就都到石料厂去锻料石吧。于是,我被编在石工四组,每天到工地抡锤打钎,钻炮眼。后来又用风钻打眼。一年后,才叫我学锻料石。刚来到石料厂,虽说环境不好,工作不理想,但生活却不错。我每月的粮食定量是55斤,而且大都是细粮。也就是说,我每天能吃一斤半白馍。当时食堂蒸的馍是四个一斤,我早上吃三个,中午吃三个,晚上就不敢吃了,只能喝两碗面条汤,因为再吃馍就超过定量了。如果不限量,我晚上至少还能吃两个。尽管晚上有点饿,但我感到非常满足了。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天都能吃白馍,而且是一天三顿,顿顿都是细粮。我这是掉进糖窝蜜罐里了。这么好的生活,做梦也想不到啊。我老家过去的地主老财,早上最好也只是吃个黄疙瘩,中午吃两碗杂面汤干饭,晚上吃半碗炒干饭,就算不错了,那舍得一天吃三顿白面啊?我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地主老财强多了。
   我摊上了好生活,可家里的父母妻儿还是吃糠咽菜,粮食短缺。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我不断从鹤壁买些麸皮,背回家,去牲口饲养棚换成玉茭,再磨成面,贴补生活。当我买麸皮时,有人问我,你买这东西干啥?回家喂猪哩?我苦笑不答。他们不知道我家里生活苦哇!后来我吃馍时,总是留核桃大那么一小块,放到窗户台上晒干,攒一大堆拿回家,让儿子充饥解馋。孩子们也不嫌是我吃剩下的嘴巴子,圪嘣嘣,圪嘣嘣,吃得很香甜。我的两个孩子,生长在老家,从小就受罪,没吃过好东西。
   1967年9月30日,我被调到矿务局511厂,站门岗。虽说活轻了,不用掏力了,但粮食也少了。每月只叫吃35斤。粮食少,我们就自己做饭吃,想法节省。工作轻松了,也有时间了,没事我就看书,写作。写作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一个梦想。梦想有一日我写的作品能刊登在报刊上。我也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成不了作家,但我想在写作上有所建树,写不成长篇,写短篇。省里发表不了,就先市里发表。都不给发表,那就自我欣赏。于是,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写作,写诗歌,编唱词。很快,我写的快板书《送钱》,登在鹤壁文化馆的《群众演唱》上,《鹤壁矿工报》登过我的几篇稿子。后来又写小说,剧本。我写的小戏剧《这顶草帽给谁戴》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丰收奖。1972年左右,我写的唱词《工农一家人》由我市曲艺界名人王玉珍演唱,知名曲胡演奏家王同生伴奏,在河南省举办的曲艺大赛上演出,受到好评。回来后,多次在我市各个影剧院巡演。由于当时文艺生活缺乏,每次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后面还站着好多观众。小试牛刀,初见成效,从此,我的写作劲头更大了。搞文学创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后来,我被借掉到鹤壁市文化局创作科帮忙,在那里工作了三四年。来到文化局,认识了一些文艺界的人,有原新华社记者张励中,河南省名鼓手,原鹤壁市豫剧团领导郑友生,原鹤壁市曲剧团团长冯应礼,鹤壁市图书馆申畅、董顺吉等。他们都是鹤壁市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视野。特别是我帮助申畅修改了他写的一首诗,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后,他对我非常感激,竟把市图书馆门上的钥匙给我,让我去里面随便看书。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书籍,高兴得手舞足蹈,心花怒放,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把古今中外的名著都翻了个遍。先后看了《红与黑》、《羊脂球》、《陪衬人》、《茶花女》、《钦差大臣》、《一生》等世界名著;从此知道了巴尔扎克、沙士比亚、司汤达、梅里美、契柯夫、莫泊桑、大仲马、小仲马等世界名人。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巴金、曹禺、柳青、赵树理、刘知侠等人的作品,也读了个遍。《陪衬人》的写作手法,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深刻辛辣,奇特别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哭笑不得;赵树理的作品,真实自然,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纵览古今中外名著,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通过翻阅这些书籍,使我大开眼界,大长知识。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看,才能汲取营养,增加知识,提高水平。从此,我的写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1978年,我写的小说《老保管的故事》刊登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河南文艺》上;1980年,我写的小说《菜话篓外传》刊登在《奔流》刊物上。厂里见我在写作上有所见长,就把我调到办公室,做政工工作。后来又让我办图书馆。两年后,因矿务局精简代干人员,我又到机电队当管工。没干多久,鹤壁市文联主席吕艾亲自来到厂里找我,让我到文联当编辑。1981年,我正式调到市文联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说了工作,再说家庭。1968年初夏,有人捎信说,我父亲有了病。我急忙请假回家看父亲。到家才知道父亲吃饭不顺,去县里检查,医生说得的是食道癌。父亲问,能不能动手术?割掉不就好了吗?医生说,你这是晚期,没有必要了。父亲听后十分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在回家的路上,眼泪噙泪,伤心至极。他看着车窗外的田野风景,多彩世界,心想:这世界多么美好,多么叫人留恋!难道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吗?我才54岁,我真不想死啊!我还有个三孩儿,他才13岁,还很小,我死了,他怎么办?我挂念他呀!父亲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悲观。回到任村,他来到卫生院,找见最好的崔庆春医生,掏出县医院的检查单,让崔医生看,并说:“崔医生,你给我好好看一下,我这病难道真的没法治了?”崔医生说:“老白,你别听县医院胡说,我看你根本不是那病,就是火气。你不要往心里去,清清火就好了。”听了崔医生的话,父亲的精神顿时振奋起来,当时就感觉自己没病了。我知道这些情况后,也相信了崔医生的话,因为崔医生在我们这一带很有威信,他确诊的病情都是很准的,老百姓都相信他。既然不是坏病,我们也就放心了。我就劝父亲去鹤壁转转,休息休息,换换心情,父亲为我们拼死累活地奋斗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该享几天清福了。但父亲怕花钱,不愿意去。过了两天,我见他吃饭还是不顺当,就又领着他去找崔医生。可巧那天崔医生不在,就让郭医生给看了看,并拿出县医院的检查单让他过目。郭医生看后,开了药方,我接着,问:“我爹没啥大病吧?”郭医生说,没事没事。我们就出来了。走到院子里,我感觉郭医生的表情不对,就又返回去找他。这时他才对我说,你父亲得的是食道癌。我说:“不可能,崔医生说了,不是食道癌,就是火气。”郭医生说,那是他见你父亲情绪低落,精神上压力太大,就故意说没病,安慰他呢。我一听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从头凉到脚根,像傻子一样怔在那里,好一阵没缓过神来。回到家后,父亲竟说,愿意去我那里看看,医生说我这病不碍事,可总是咽不下饭,时间长了还不饿死?我没去过你上班的地方,趁着我还能动,去看看,就是死了也放心了。这时,我倒不愿意让父亲去鹤壁了。他吃饭不行,身体虚弱,来回坐车,一路颠簸,怕他吃不消。但他执意要去,我也只好依他。第二天,我和父亲就来到鹤壁,来到我工作的511厂。起初几天,他吃饭还可以,比较顺当。有天中午,我特意给他包的饺子,他吃了一个,就噎住了,又是咳嗽又是打嗝,噎得脸红脖子粗,感到很难受。第二天一早,他去房后解大手,突然昏倒在地,我和同事把他抬回屋里,好一阵他才苏醒,说,常学,咱回家吧。我说,回家,明天就回家。我也真的不敢让他在这里住了,因为我看见他的大便是黑的,可能肚子里烂了,得赶紧回去。

共 34054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的一篇人生传记上部,写的很详尽,从自己的庞大的家族成员写起,几十年的风尘岁月,留下不灭的记忆,一一记录盘点,字字句句都是艰难的人生历程。作者出生于解放前,那些个年代所经历的生活,都是饥寒交迫的日子,能够从饥饿困苦中活下来都算不易。在作者大半生的记忆里,生活都是与饥饿有关的,吃不饱穿不暖,还得辛苦地劳作,那个年代的人走过的路,是我们所难以想象和体会的。人生是经历,也是阅历,我们曾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陪伴我们身边的亲人,给予过我们帮助的陌生人,点点滴滴都是岁月的见证,是命运的馈赠。回顾历史,我们才更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生命历程的漫长坎坷。从作者的文章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那些苦难岁月的描述,还有一种积极阳光的精神,一种感恩和执着。作者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走出学校后步入社会,从农民到打工汉,从工人到作者,每一步路都走得艰难而执着。人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平平庸庸一辈子,轰轰烈烈也是一辈子,或许我们都只是平凡的人,没有显赫的历史和荣耀,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追求,在尝试着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用顽强自立的精神,让生命更丰盈更厚重,不辜负岁月,不辜负自己。看到最后这一部分,我心里只剩下钦佩和感动了,作者在晚年大病后依然能从颓废中崛起,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养精蓄锐,做好准备,再次上阵。这种精神和力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欣赏老师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905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9-05 15:49:49
  感谢老师赐稿星月,问好!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9-05 15:51:09
  这是作者的一篇人生传记上部,写的很详尽,从自己的庞大的家族成员写起,几十年的风尘岁月,留下不灭的记忆,一一记录盘点,字字句句都是艰难的人生历程。人生是经历,也是阅历,我们曾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陪伴我们身边的亲人,给予过我们帮助的陌生人,点点滴滴都是岁月的见证,是命运的馈赠。回顾历史,我们才更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生命历程的漫长坎坷。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9-05 15:52:16
  佩服白老师的毅力和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4 楼        文友:高山明月        2016-09-05 15:56:47
  拜读老师精彩,问候老师。
5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16-09-07 13:38:16
  一篇厚重朴实的自传性散文,恢宏大气。从白老师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变迁。白老师一生坎坷,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亲人的离世,身体的变故,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无常。老师的坚强意志和豁达心态让我们感动,祝愿白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6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6-09-07 21:47:49
  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河,无论悲喜和坎坷,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惟愿在我们晚年的时候,能够问心无愧。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7 楼        文友:宏声        2016-09-23 05:41:05
  该文虽短我欣赏了赞不绝口。文章不论长短,长文短文质量优都是美文。向远方的作者问好,相聚大型文学网--江山文学网是缘份,祝老师万事如意!宏声又去欣赏老师美文。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