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精品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51发表时间:2016-10-29 07:57:19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据估算,花山石窟共开采出石料数十万方,这数十万方石料最终去了哪里?用什么方法运走?史料上均无记载。
   花山谜窟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凿的?共用了多少时间完成?开凿出的石料究竟去了哪里?水下石窟何时被新安江淹没?它们和其他石窟是否相通?有人列出了50个谜团,在报纸上公布出来,而要使花山谜窟的50谜团得以破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9、上庄
   胡适的上庄
   上庄古称上川,位于绩溪城西约40公里处,水口“杨林”,是徽州少有的几个保存完好的水口之一,虽经世事动荡,依然美丽。但上庄的声名,并不来自于它美丽的水口,而是因为它是胡适的故乡。也因此在我以往的文字中,我总是称之为“胡适的上庄”。村中有一条宽不盈庹的小路,铺着窄窄的青条石,以胡适的字“适之”命名。顺着这条小路,婉转着一直走向村落深处,可以到达胡适故居。这是一条深巷,走在这样的深巷里,和以往的很多次一样,你会感到古老徽州的静好。徽州的村落总是一个“静”字,即便是在西递、宏村那样游人如织的地方,它的巷道中也有一种沉落的气息。第一次去的时候,中途路过一处院落,女讲解员指点着和我们说:这是胡适大哥的房子。
   胡适大哥的房子,现在已经无人居住,是几间日趋破败的老屋。
   胡适故居离他大哥的院子不远,不过三五步的距离,站在拐角处,能看见墙上挂着的黑底金字的大牌子,和门上挂着的几乎生锈的大锁。“胡适故居”是当代著名书家沙孟海的字,为了对应胡适在白话文中的地位,特为用了新式匾额的样式。
   胡适的名气虽然很大,他的故居却几乎没有什么人前来参观,听他说在台湾的墓园也很冷清。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院落,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连院落一起,共占地1134平方米。它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是在胡适母亲手里起的屋。胡母23岁守寡,是一个刚烈的女人。胡适结婚时已经27岁,刚刚受聘为北大教授,有人以“三十夜大月亮,二十七老新郎”一联戏赠,当时流传很广。在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新房里,有12扇落地隔扇门,上面雕满了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
   后来,胡适对这些兰草的歌唱,曾风靡台湾的校园。
   兰为君子之香,而世人公认,胡适有君子之风。不知他温和、雍容性格的形成,是不是与这满室的兰草有关?胡适一生得过35个荣誉博士学位,是上庄的骄傲,也是徽州的骄傲,如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他还应该是皖派汉学的终结性人物。蔡元培先生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说:“适之先生出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然胡适自己,后来纠正了这个说法,声明他与绩溪十八、十九世纪以汉学闻名的书香望族、著名学者胡培翚并不同宗,但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先生,曾跟他读过书,而胡适自己,也无疑深受他的影响。
   胡适的处世与治学
   曾在一个什么资料上看过,胡适一生题拟最多的一副对联是: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
   可以看出他受朴学影响所形成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很多年来,我们多是引用上一句,而下联几乎已经不为人所知了。最近一次我去徽州,又搜寻到胡适的另一副联语,写与大家知道,以免被岁月的尘埃湮没了: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跟好学好跟差学差
   这样的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师级的人物中,恐怕惟有胡适才能做到。“乾嘉之学”之所以称之为“朴学”,是因为它比空疏的宋学要质朴得多。朴学在乾嘉时代被徽州考据学家发挥到了极致,其科学的考证精神被广泛地运用到音韵、训诂、哲学、天文、历算、舆地等学术的各个方面,而成为专门化的研究。梁启超曾给朴学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四大学术思潮之一:“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之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之考据学(朴学),四者而已。”
   南宋以来政治中心的南移,使得皖江和新安江流域的文化有了迅猛发展的可能性,而其间,徽商的崛起,提供了最有力的经济保证。这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徽州社会的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最根本的原因。在这里,“商业”应该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比如刻书业的勃兴,最初就是受到徽州社会的商业氛围所带动。像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商贾要览》,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徽商便览》,就都是由徽商编写刊行的商业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既有实用性,又有科学性。所以梁启超才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把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乾嘉时期学术的贡献,与南欧巨室豪贾对欧洲文艺复兴的贡献相提并论。清末民初,安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也是明清两代经济文化积累的结果。
   胡适和陶行知,这两个徽州学子,都曾受业于杜威门下,胡适向杜威学哲学,学了一整套实验主义的方法;陶行知向杜威学教育,对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深有所得。胡适曾说过,在西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杜威;在东方思想家中,他最敬佩戴震。注重考证求实的朴学,是他早年接受杜威实用哲学的基础,在选择和输入西方学理时,他具有的无疑是一种皖派汉学的眼光。
   有了胡适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知识分子才有可能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格局,将20世纪的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
   幸运江冬秀
   站在胡适故居的院落里,隐约看见对面杨桃岭的山道上,有行人走过。那是江冬秀拿出胡家聘礼所修的一条路,江冬秀的娘家,和上庄仅一岭之隔。
   江冬秀因为胡适,而成为旧式妇女中的幸运者。
   记得那一回,离开“胡适的上庄”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小雨,当时整个村子都陷入烟雨朦胧之中了。桥梁一下子变得醒目,很远就能看见桥下翻卷着的如雪的浪花。但伸出手去试试,雨并不大。这大约也是山区和平原的区别吧。路过村头的杨林桥时,有人告诉我说,它是胡适早年的恋人曹诚英退休后捐钱所建,而曹女士的墓,就孤零零地立在离桥不远的路边上。曹为绩溪旺川人,曾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记得胡适最初也是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不知他们是否同过学?再大的人物也有感情,也有私情。胡适死后,蒋介石为他撰写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真是极准确地概括了胡适的为文和为人,心术与学术。
   曹诚英女士终身未嫁,她到晚年还在这儿建一座桥,是希望能和这个令她肝肠寸断的男人水天相望呢,还是暗示了他们终其一生的水天相隔?
   胡适之父胡铁花,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主持重修胡氏祠堂,从同治四年动工,到清光绪二年竣工,前后用了12年时间。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在徽州进行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很多宗族的祠堂都毁于兵燹战乱。铁花先生主持重修的上庄胡氏祠堂,共耗费制钱一千三百三十万,折合成银圆,大约是一万三千三百元。据胡铁花自述,这些钱,是他12年间,无数次地往来奔波于休宁、屯溪、上海各处,从在外经商的族人那里劝募而来。距离十月十三日神主升祠的吉日,只剩下短短的五天了,因为缺一笔工钱,祠堂不能如期完工。胡铁花犹豫再三,决心向积欠丁口、丁工捐的人家追收欠款,并按祖宗传下来的旧制,规定此两项积欠不缴者,不准其祖考神主入祠。
   告示一出,举族哗然。族中不逞之徒纠结80余人,打制了80余口钢刀,准备和胡铁花拼命。得着凶信,胡铁花坦然一笑,让人连夜打造了两口棺材,言明一口留给白发老母,一口留给自己。
   这场激烈的对抗,以胡铁花的胜利而告终。十三日那天,上庄胡氏合族奉升始迁祖入祠,远近各姓宗祠纷纷来贺,上庄演剧六天六夜,以酬宾客。
   重修的祠堂前,被村中族众虔诚地称为“胡氏”的罗汉松,依然枝叶繁茂。这棵罗汉松树龄在二百年以上,是最早建造这座祠堂时,胡适的先辈从歙县带土移植而来。
   10、雄村
   宰相故里所在为雄
   我最近一次去雄村,是甲申岁末的一个下午。在徽州,雄村的名气很大,是因为曹振镛的缘故。雄村位于歙县城西9公里处,原名“洪村”,曹姓迁入后,据曹全碑名句“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而易名雄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兵燹和动荡,雄村早已不复有“宰相故里”的气派,但“四世一品坊”依然在村头耸立,向人们显示着它厚重的历史。
   对于曹振镛,雄村人至今津津乐道。曹振镛于嘉庆朝官拜体仁阁大学士,道光朝再拜武英殿大学士,接着入主军机,是嘉道年间显赫一时的人物。而曹振镛的父亲曹文埴,也曾经官至尚书,这就是民间所谓的“父子宰相”了。然而这些都还算不了什么,算得了什么的是,曹振镛是道光皇帝的师傅。清朝官场,流传着八个字:帝师王佐,鬼使神差,意思是说,皇帝的老师、王府的幕僚、出使洋鬼子国和在神机营当差,都很轻易就能飞黄腾达。一直到今天,雄村还流传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样的话,是说曹振镛在嘉庆帝,当然,也有人说是在道光帝出巡时,以宰相的身份留守京城三月,代皇帝处理政务。
   这可能吗?这是民间传说。
   清朝的政治制度极严,加以满汉畛域,汉族大员的权力受到种种限制。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天子出天花”,陷入昏迷之际,他的老师李鸿藻,曾为他代批了三天奏折,但很快就被收回了权力。那还是在洪杨军兴,天下大乱,朝纲废弛的清末,所以说嘉道年间,曹振镛代皇帝行使三个月的君权,可能性不大。
   但当时的曹振镛,确实权倾一时。对于曹家的煊赫家世,清人有诗吟诵道:
   绿野丰泉后,山中宰相居。
   园自随流水,家仍守赐书。
   曹氏家族是世代包揽淮盐专卖的“纲商”首领,早在曹文埴父亲那一代,就是扬州的大盐商。后来,就是在曹氏父子步入仕途,官居显要之际,曹振镛的弟弟,也还在扬州经营盐业。官商一体,相互支撑,造就了康乾至道光前期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徽州盐商的空前辉煌。全盛时期,曹家在淮扬一带有庞大的产业,祖孙三代均占据两淮八大盐务总商的位置。曹文埴的父亲退隐歙县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对三个儿子的安排是:曹文埴的一个哥哥在扬州继续从事盐业经营,一个哥哥留在歙县掌管田产,而让曹文埴专心攻读诗书,以期步入仕途。果然,在曹文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因为有家族的雄厚财力支持,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后来担任了多年的户部尚书。
   最后的书院
   雄村的竹山书院,是目前徽州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书院,也是徽州仅存的一座书院,门楣上“竹山书院”四个大字,出自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之手。据史书记载,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邓石如游历歙县,经友人引荐,拜谒了在雄村退养的曹文埴,奉上的见面礼是两枚印章和四副书法挂屏。
   这是一座典型的二进三楹式学舍建筑,占地1130平方米,由曹氏族人曹翰屏首创于18世纪中叶的乾隆年间,那时的曹氏族人中,就已经出现了亦官亦商的成功人士,拥有了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在这所古老书院的正壁上,悬有一副蓝底金字的板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既解释了书院的得名,也寄寓着对于治学和处世的砥砺——人要象中空的竹子一样,保持谦虚的品质。
   曹文埴字“竹虚”,不知是这两句话,隐含着对曹文埴的吹捧呢,还是的曹文埴字,本身就出自于这副联语?
   沿着曲径回廊,几经周折,可以到达书院最后一进的桂花厅。天近黄昏时候,厅前的庭院里暗沉沉一片,文昌阁葫芦形的锡顶在夕照中熠熠,发出耀眼的金光。仅明清两代,曹氏子弟中举者就多达52人,其中状元一人,在清代,还曾出现过“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科举奇迹。曹氏宗族规定,凡中举的士子,可在庭中种植桂花一本,寓意蟾宫折桂,所以当年,这里曾遍植桂树。
   目前这些桂树,仅剩下20多株。
   作为宗族书院,竹山书院曾多次得到曹氏父子的鼎力相助。不仅如此,徽州所有的书院,都得到过曹氏的资助。有一次,曹文埴接到家乡的一封来信,说紫阳书院因年久失修,很多房屋都快要坍塌了。这座以朱熹别号命名的书院,在当时遍布徽州的书院中,声名最为显赫。曹文埴决定自己带头,捐资重新修建一座紫阳书院,他相信只要由他出面倡议,江南的盐商们会很踊跃。新建的书院,在原来的“文公祠”旧址之上,落成之后,命名为“古紫阳书院”。所以这以后,紫阳一直是两院并存的格局,而两院的日常开销,主要是依靠两淮盐商的支持。
   当夕阳渐渐烧红了西天,徽州乡村的黄昏就再次不期而至了。江流无声,竹山书院完全融入暮色。有美丽的渐江从书院门前缭绕而过。依江岸而筑的“桃花坝”,新植的桃树尚未著花。据村人言,曹氏家族鼎盛时期,桃花坝遍植桃花,每当春来,桃花灿烂,红云十里。书院前有一条长长的石径,延伸进渐江,明清时代,不知有多少曹氏子弟,从这里走上前往杭州的渡船,去圆他们的科举梦。

共 61999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8910111213
转到
【编者按】很多画家,都喜欢去西递、宏村等地写生,不需要刻意找,随意停留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幅极美的画卷。《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一文,就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黄山水,新安源、徽州民俗、徽商、徽州古村落则是水墨画的四个层次。而有缘依次走过的作者,则是这幅图中,被古民居、祠堂、牌坊掩映的那一个。她并不期许在走过的地方留下什么,而是一直在思考,可以带走什么,反馈回来什么。每次走入徽州,这个古老的地理概念,作者都会被徽州昔日的辉煌震撼,她用文字一笔一笔用心描绘,将对她所有的喜爱和尊敬,都跃然纸上。 先说水。水是这幅图的脉络,“黄山水、新安源”一章节,顺水流动。新安源头六股尖、九曲率水几流转、世外横江有桃源、丰乐水下岩寺来、有水若绩扬之水、大徽岭下大徽村、新安江口汇三江七小节,描写徽州之水“缭绕变化,浮光摇影”。同时,也为下一层描绘,搭建好忠于事实的极为精准的框架。每小节之间,作者书写“现在,让我们进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并非在阅读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徽州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幕风景。作者常用独立的段落:毫不过分;这说法很诗意。以表示她的惊叹之心。 写过水,继之写这里的民俗。“徽州是个独立的民俗单元”,道出这里的独一无二。同时,深层次挖掘出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聚族而居烟火万家、百年不乱谓为纯族、傍水结村依山造屋、风水咽喉水口财神、街巷勾连形似迷宫、马头花墙五岳朝天、有堂皆井无宅不花、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寂寞青春风雨牌坊、汪公崇拜岁时俎豆、烟雨廊桥寂寥古亭、打目连嬉龙灯等十四小节,顺着各自的纹理,呈现徽州独特民俗,描绘画卷独特的底色。 框架底色绘制之后,人物悉数登场,“徽州与徽商”。徽商可以说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身背包袱、夹着雨伞,行走在山间宽不过一庹小路的徽商,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血泪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古道商路迢迢、走到深渡丢了家务、北达燕京南极广粤、东南无徽不成镇、扬州繁华以盐盛、海上贸易亚欧通商、一世夫妻三年半、儒贾不分亦儒亦商、绩溪厨徽菜馆、弥天花雨唱徽州等十一小节,若十一根线条,将徽商勾勒,虽并不精细,但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框架、底色、人物都有了,就有了家。“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龙川、棠樾、呈坎、唐模、篁墩、浯村、上庄、雄村、万安、渔梁等12个古村落,是徽州数不清的古村落中代表。有的诸如西递、宏村已经享誉中外。有的则依然在徽州山水中静默。村落中的祠堂、牌坊、街道、桥梁、谜窟、水坝大多还保留着最初建造的模样。 作者用文字描写的惠州水墨长卷,似有訇訇水流之声,将我们环绕的同时,让我们不受赞叹作者为了书写此文,而查阅的大量资料,以及缜密、详尽、精准、客观的描写,都彰显作者严谨的行文作风。这些,亦是徽州文化精神的传承。作者此刻好似背着包袱,夹着雨伞的徽商一般,行走在古老而仍灿烂的古徽州之间,脚印里,是作者的领悟,双眼所及之处,是对这里一草一木,一房一屋的敬重和珍爱。 此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清晰的层次,徐徐展开这幅水墨长卷,读过,仿佛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流连忘返,受益匪浅。此文,具有深厚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可谓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3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10-29 08:05:17
  细细品读了好几遍,从来没有去过,就仿佛真的跟着您走过一遍似的。一幅幅美景交替呈现,一幕幕场景穿越时光重现。真的好喜欢。有机会去,一定带着您的文字,重游故地。
2 楼        文友:醉吟烟霞        2016-10-29 11:44:01
  作者的笔触,灵魂的邀约,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进去了,单就徽州二字就会让人联想,村落,花海,民居,还有那些在语言里,服饰上,饮食中的淡淡思绪。
   编按的洋洋洒洒没有简单的复制,编辑与作者的共鸣,给读者当然也是同样的烟火味道。谢谢!
用腳步丈量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10-29 22:21:57
  读后
   1、那些在漫长而黑暗的徽州古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啊。
   2、鸿篇巨制,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如排山倒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读之如饮甘泉!
   3、感谢作者无私分享!真真辛苦!【敬茶】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0-31 17:34:2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