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精品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作者:黑大汉 童生,901.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8发表时间:2017-01-08 13:00:55
摘要:大力发现父母与儿子生活的这两个小区里,面临各种问题的老年人很不少,这些人晚年的生活境遇因为各自的家庭结构、昔日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等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加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上、经济上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力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十分纠结的心理状态中,在现实的种种矛盾中,思考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同样是读书,父亲读了一辈子的书,从书中又收获了些什么呢?他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贤者的智慧、德者的仁慈,他学到了几分?他不知道。所以,当他看到办公桌上一堆堆书本的时候,真的有些迷茫。
   忽然,办公桌右前方一本中间夹了一支笔的黑面笔记本吸引了他的目光:难道说这是父亲的读书心得?
   他小心地翻开一看,非也,乃是老爷子所写的日记。这可是件咄咄怪事。因为在大力的记忆中,老爷子是没有这样一种习惯的。
   日记中记的多是家常琐事。比如说,父亲某一天跟母亲一起去“采访”某个长寿老人了——老爷子和母亲退休之后在公益事业方面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经常会积极参加某些公益性的活动;又比如,老爷子跟随地方上的老年门球队出访参加比赛,为他们撰写相关报道,或者是获得“老年体育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的荣誉等等。
   十七
   在这本日记中,大力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说,老爷子把老伴称作“福人”,把自己称作“能人”。
   为什么老爷子说老伴是“福人”?那是因为她这一生多福:嫁给他这样有文化、有修养、懂感情的人是“福”;这许多子女,一个个对她都很尊敬、关心、悉心照应也是“福”;本来她不过小学三年级的文化,但后来却能够成为小学教师、职工教师以及税务工作人员,还是“福”。说他自己是“能人”,又是因为什么?因为他能说会写,因为他很早就参加工作最后能够以离休干部的身份退休,还因为他在他们那班人中,是很少见的高级职称,退休工资数一数二。
   对于父亲称母亲是“福人”的说法,大力没有太大的异议。因为她总体而言确实算是有福之人。但是对于父亲给自己的评价,包括称自己有文化、有修养、懂感情之类,他则不以为然。这是因为他父亲有一定的文化不假,而且他也承认父亲年轻乃至年老之时都一直热爱学习,很不简单。但是,要说他有修养他就不敢苟同了。为什么?因为至少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是一个相当粗暴,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称作暴虐的人——在他的思维里,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所以,儿子必须听他的,也只有他的意见才是正确的。说他自己懂感情,大力同样不敢苟同。比如说,他对儿女,就大力的感觉来说,就缺少感情。对于妻子,他们的母亲,有些时候似乎很有感情,比如说30多年前,母亲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时病危,为给母亲能够换一个稍微安静一些的病房,他甚至屈辱地向院长下跪——为妻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是很多吧?可是,老伴过去二三十年中多次住院,他绝少陪伴她在医院过夜,总是习惯于对儿女做出这样那样的安排,你们应该这样那样。又比如说,眼下母亲再次中风,一度恢复缓慢,让人不免对未来多少有些担心,几个儿女提醒他有时间在母亲身边多呆一会儿,陪她说说话,最好能够给按摩按摩她的手背、手臂,给她一份心理支持。可是,他从没有这样做过。反倒是在母亲住院期间,一次因为几张存折一时找不到了,他竟然跑到医院,对躺在病床上的她大喊大叫,并因为情绪过于激动,瘫倒在地,需要抢救,这些像是有感情吗?
   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大力和几个姐姐、哥哥都无法理解。他们倾向于认为可能因父亲是他们家中读书最多的,比较而言也是父母最宠爱的,所以,有些任性、有些自私。但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属于耄耋之年的老人,经历过的事情应该很不少了,对于世界上的人和事应该看清乃至看透了,可怎么就对自己还不能客观与准确地评价呢?难道说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此这般,也太不够自知之明了吧?
   把自己说成“能人”,只能让大力一笑。作为教师,父亲或许是合格的。别的东西他不清楚,但老爷子过八十岁的生日,昔日他所教过的一些学生为他“贺寿”让他意识到了父亲对这些学生的影响——他也是做教师的,并且过去这30多年中教过的学生加起来应该上千,可这些学生与他保持正常联系的几乎没有;而即便走顶了面,若无其事宛如素不相识的也大有人在。虽然这不能排除时代因素,也就是从前的人、从前的学生相对而言要更朴实一些,今天的人、今天的学生则要更复杂一些,也不能排除大力自身存在某些毛病——不太注意师生感情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父亲一定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地方,所以才能让他的这些老学生对他涛声依旧,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能人”恐怕不能仅仅以师生关系较为融洽与和谐作为唯一标准吧?你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尤其是别人不能的你能,应该是更加重要的标准之一。父亲“能”什么?能写在大力看来不过是“顺口溜”的诗?能在老年体育报刊上发表几篇门球报道?能写顺口溜的多了去了,那些离开位置的政府前官员、前高官,有几个不会诌几句?他们有些人还出了“诗集”呢!那些门球报道又算什么?刊发的那些报刊就连刊号都没有,更没有报酬,为“见报”,老爷子还要自己掏腰包打印、复印、邮寄,这样的傻事也只有他才会做。这样的“能”,算什么呢?大力真的为父亲感到悲哀。——从前,大力对于这些确实是给予一定肯定的,但他强调与肯定的不过是,它们可以充实你的生活,让你快乐;对于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充实和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既然有这经济条件,你有兴趣那你就玩吧!你就快乐吧!
   再往下看,看到另一个内容,大力凝神了:在哥哥若干年前购房和购车的时候,父亲曾经主动“赞助”过他不小的一笔钱,而哥哥曾经婉言拒绝过——这绝对是直到现在大力才知道的一个敏感信息。
   在成家独立生活之后的30年中,父母亲在经济上与他的界限划得很清。在他的记忆中,除去儿子大约10岁之后,有一次太太有意无意地在他们面前提起,他婆婆每年过年都会给一笔“压岁钱”,为了面子,他们老两口也才开始给他“压岁钱”。除此而外,能够一说的就是儿子考取大学与结婚,他们都有一笔“贺仪”了。至于平时,他们则绝少跟他们“往来”。大力能够记起的过去30年中老两口到他们家走走坐坐的次数都不多——扯下来大约总共就10来次。而在有限的几次里,给过一次梨——大约四五只;给过两三件他们外出旅游时购买的小玩具——价值在三五元至多十元八元的。有一次儿子生病,他们来探望,因为是空手而来的,所以,太太拿香蕉给母亲吃,她很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没有吃;可老爷子则是毫不客气地连吃两根。这事,大力没有印象,是他太太后来提起,他才回忆起来的。当然,过去这些年,总体来说,大力去父母亲那里也不是很勤,这是他需要检讨的地方,而他去得不是很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父亲的脸色让他无法接受。“你来有什么事?”父亲通常会板着面孔这样问他。在这样的时候,大力会在心里反问:难道说没有事就不能来?所以,有些时候一气之下,他有可能一两个月不登父母的门。当然,现在的大力有些明白了:或许是父亲对他空手两拳登门不满吧?可既然不满,为什么你们没有做出榜样或者说是表率呢?
   话又说回来,至少大力最近这10多年对他们是比较慷慨的,看父母大热天在摇芭蕉扇,他建议父母装上空调,并愿意为他们承担一半的费用——没有说承担全部费用,是因为他的私房钱有限,也因为其实他们自己是有这经济能力的;看到父母连睡衣睡裤也没有,他一次给他们每人长的短的各买了两套——有趣是前不久,父亲把这几套他可能忘了的睡衣睡裤,拿出来给大力和他哥哥,说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些全棉衬衫,让他们每人拿两套回去——这是老爷子罕见的慷慨;看到他们床上被套太过陈旧,他特地为他们定制了两套;此外,最近这几年,举凡逢年过节,他除去得到太太首肯的那些年礼、节礼之外,经常性地还会另外给他们数百至上千的现金,“聊表心意”;大前年清明节,老爷子表示想去老家扫墓,他动用私房钱租了一辆车请人开车,送他去老家;至于平时三天两头去看望他们,绝少空手去的。一边是父亲母亲在对待自己的经济问题上趋紧,另一边是对他兄弟却如此大方,真的让大力心气难平。
   这还不是最让大力生气的。因为放平心态,实事求是,那么,大力必须承认的是,父母亲对于自己的劳动所得乃至多年的积蓄有自由支配的权力,别人即便再有意见也不容置喙。此外,他哥哥嫂嫂比他会做人,给了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料也是有可能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还不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日记中,大力看到了这样两处表述,绝对很生气:一处是母亲对最近这些年他往老两口那里跑得多了,并且出手大方表示这是他“良心发现”;另一处则是父亲在去年他拒绝了陪伴他们再次去扫墓的想法之后,说他“忘恩负义”。
   为什么他不难接受“良心发现”的说法?因为这意味着他从前的良心大大的坏。但是大力自认为从不是一个坏良心的人,他仅仅是一个相当直率、不喜欢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不太善于讨人欢心人。他能够承认的另一点是,他的个性有些倔强,不太那么随和。不过这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性渐渐变淡,对于过去的事的看法越来越趋于全面和客观而有所改变。比如说,他以为虽然父亲未必对他有多喜欢,可他必须承认的是,从前在不少事情上他还是对他比较关心甚至十分关心的,比如说他当年参加高考最后能够通在扩招中进入大学读书,就与父亲的努力——通过他昔日的一位校长的人际关系,争取到机会有关。在他的婚姻问题上,他同样高度关心——大力现在的太太,就是通过他拜托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得来的。至于父亲说他忘恩负义,他以为这说法实在是太幼稚了,根本不像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的思维。为什么?父母养育孩子是一种生理行为——有几个做父母的是因为对还未出生的孩子的无限的期待、无限的爱而去有意生产或者说制造的?也可以说不少父母之所以生产或者说制造孩子都存有一定的私心:或者是希望“养儿防老”,或者是希望通过共同养育孩子培养与巩固夫妻感情,让夫妻关系更加牢靠。另一方面,很多做父母未必想到的是,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会经历太多的磨难乃至不幸,会有太多的波折与辛苦;并且,无论如何不该忘记的是,在你赋予了他们的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死亡。也因此,大力自己无论如何是不敢说自己对儿子有多少恩德的。
   至于引发父亲“忘恩负义”的指责最直接的原因,大力没有二次陪同他们去扫墓,他也有看法:第一次陪同他们扫墓的时候,老爷子分明说的是最后一次;同时,扫墓如果说是对故去的先人的一种感情的表达、一种感恩的方式的话,几乎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力对他们这方面的记忆几乎为零——他们也仅仅是在自己年老之后,大概是出于某种需要才这样做的。并且,这些他们要去祭奠的人,虽然是大力的爷爷奶奶,可他们早在大力出世前很多年就去世了,彼此一次面都没见过不说,就连照片也没看过一张,是胖脸还是瘦脸、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等等,一概不知,如此这般哪里来的感情?他们是你的父母,跟你一起生活过,给过你温暖和关心,所以,你对他们有感情是正常的;但是,你又怎么能够因此要求你的儿女对他们也有感情呢?感情是怎样产生的?是在接触中产生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这就像大力现在也是做爷爷的,如果他对孙女不闻不问,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与她绝无联系,那么,孙女怎么可能对他有感情呢?别人又怎可以要求她有感情呢?
   如果能够想到这些,那么,做父母还能说自己对于儿女有多大的恩与德吗?还能对子女提过高的要求吗?
   十八
   合上父亲的日记本,大力心绪难平,呆呆地在阳台上坐了半天。
   宏珍从楼下打来电话,说是有事让他下楼,这下大力才回过神来,小心地把父亲的日记本放了回去,又正了正,努力保持与原来相同的摆法。
   宏珍什么事叫他下去的呢?原来,父亲去买甘蔗汁,有一阵了没回来,母亲不放心,让宏珍去寻找。而宏珍觉得她守土有责——这时候她一旦离开,母亲也就没有人照应了,很不放心。
   大力坐到母亲身边,对着她的左耳大声说:“水果店就在小区大门北侧,离这儿没几步路,你担心什么?”
   母亲脸色很不好看,咬着牙根,拿眼瞪着大力。大力看得出来,母亲对自己说的话很不满意。
   大力勉强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扭头对宏珍说:“不好意思,就辛苦你去看一看吧,否则,老太太不会放心;反正这会儿我在这里。”
   宏珍走后,大力毫不客气地拉下脸来对母亲说:“你不要对我咬牙切齿,你这一套我早受够了,也没哪个人能够接受!你们年事已高,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知道你们的难处,也愿意给你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我来了。然而我来可不是来受你的气的,你们也不能只是想着自己,丝毫不去考虑别人——你可知道,为了照应你们,我,大姐、二姐、哥哥他们都牺牲了什么?我们也都是有家庭的人,现在还都有了第三代……牺牲了许多许多,但你们却根本就不理解,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要说我的身体,毛病也很多,这些毛病有些是你们知道的,有些是你们未必知道的。比如说我有耳鸣、飞蚊症、颈椎增生、前列腺增生、血压与血脂偏高……我都担心随时可能倒下无法继续照应你们,同时给儿子带来麻烦……”

共 53489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1...7891011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一方面他们需要照料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一方面还要照料儿女的孩子;而此时的他们因岁月奔波、生活劳累等种种原因,自身也或多或少地身带着某种或诸多病患。进入花甲,本该享享“清福”的日子,却被上下两端紧紧地勒逼在人生的死胡同里,难以自圆其身。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家庭、社会、邻里、兄弟姊妹、疾患、心理等错综复杂问题,困扰、迷惑着他们。本该放松心身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搂抖着残存不多的精力,又一次次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熬煎。“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倾力推荐共赏。 【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1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1-08 13:04:20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哎,“我的明天何处安放?”怎一声叹息了得。问好作者,远握致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宏声        2017-01-17 05:48:22
  宏声读了相隔万水千山的老师佳作,但我们的心近了,有缘聚会在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心心想相连的文友亙相帮助,共同学习文学路上努力前进!
3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8-26 21:22:59
  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