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精品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作者:黑大汉 童生,901.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0发表时间:2017-01-08 13:00:55
摘要:大力发现父母与儿子生活的这两个小区里,面临各种问题的老年人很不少,这些人晚年的生活境遇因为各自的家庭结构、昔日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等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加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上、经济上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力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十分纠结的心理状态中,在现实的种种矛盾中,思考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大力也把父母这些天的基本情况向哥哥做了介绍:母亲的饭量渐渐上来了,人也精神多了;但身体状况一改善,新的问题就来了——晚上她睡不着觉。睡不着觉,她还又不能安静地在床上躺着,而是尝试着下床。下床干什么?不过是要宏珍也起身陪着她罢了。宏珍不止一次地在他面前说过这事。他为这事儿也说过母亲,但作用有限:说一次,也许能够好一两个晚上,然后又是一如既往了。父亲则有父亲的麻烦,有些事别人根本说不得他。比如说,白天总喜欢躺宏珍床上还又不脱鞋。如此这般,宏珍心里有想法是必然的,他看着不顺眼也是必然的。可他能够怎么办呢?大力在电话里跟哥哥说,也许等到你值班的时候,可以提醒提醒他,他听你的。
   哥哥与大力不只是模样来去很大,个性也截然不同——哥哥五官更像父亲,大力更像母亲;哥哥性格比较温和,大力性格比较暴躁。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毫不掩饰他对哥哥的偏爱。比如说,他每个星期六会从他工作的那所农村中学回到家中,看到桌上盛的粥,他会皱起眉头,跟母亲抱怨:又是粥!这可怎么能够维持到明天呢?每次吃粥,下半夜肚子都咕咕叫……。每次听到这话。母亲便会对他说,那你到街上吃碗面条吧!父亲的眉头这才会舒展开来。然后,他转向两个儿子,问他们:“你们哪个和我一起去吃面条?”大力注意到父亲的目光停留在哥哥身上的时间更长,也知道他的真实用意,所以,他会对哥哥说:“你去吧。”平心而论,哥哥非常喜欢体育运动,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饭量本来也比大力要大,所以,既然父亲这样说,大力这样表态,自然几乎无一例外每次都是他陪着父亲上街吃面条。
   让大力有些不能理解的是,尽管老爷子显然更喜欢哥哥,并且哥哥婚后也曾经与父母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至少10年,彼此间的相互照应也是有的,但是,在老家被拆迁,政府对拆迁房进行安置选房的时候,哥哥却选择了别的小区——虽然其他几个姊妹都建议他跟父母可能的话选对门,或者是一个单元、一幢楼、一个小区。而现在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上海小伙子,落户上海了。大力的嫂嫂为帮助照应新出生的外孙女,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也去了上海,哥哥本人又在上海工作,过去大家设想的请老爷子最喜欢的长子多照应老两口的计划也就完全失去了基础。而说出来可能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是,想当初,老两口之所以选择大力嫂嫂做儿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是护士,具有一定的护理方面的医学知识,将来可以照应他们。大力迄今还记得母亲当着他们几个的面说的这样一句话:“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找这个儿媳吗?那是因为我母亲晚年的时候皮包骨头。就连个给她打针的人也没有……”这样的话让大力就是现在想起来十分吃惊:母亲算是脑袋瓜比较灵光的人了,怎么可以当着大家的面尤其是哥哥的面说这话呢?也许是“酒后吐真言”?可她并没有喝酒呀!还有一种可能,她对于晚年落到外婆那样的境地十分担心,而因为担心口不择言。
   “你的任期快结束了,诸事耐心一些吧……”最后,哥哥在电话中这样说。
   大力明白,跟大姐一样,哥哥这是在婉转地提醒他要把脾气放慢一些,尽量避免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对于自己个性上的这一弱点,大力自己也很清楚:年轻的时候,因为缺少涵养,也因为气盛,大力与父亲冲突频频,并因此屡屡皮肉受苦——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是,父亲虽然是做教师的,说起来也是文人一个,但在处理不少问题诸如与儿女的间意见相左一类的问题时,更习惯的非常简单也非常粗暴的方式——痛斥与暴打,还常常是照着脸上打,可以打得你牙龈出血。因为痛恨这种方式,所以,大力在他做了父亲之后,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个问题,即努力避免简单粗暴。到底做得咋样?大力自己的评价是,比父亲稍好,但还有遗憾。比如说,儿子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邻居家的小男孩到附近一家玻璃厂捡玻璃球,到天黑了都不知道回家,把全家人惊出了一身冷汗,满城寻找。因此,当他兴冲冲地回家的时候,大力给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就让若干年以后的大力非常后悔:在儿子那个年龄,好些事还没有明白,这一巴掌就能让他明白过来吗?不能,这一巴掌,岂不是让他白白受苦了?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暴力肯定应该排除在外。
   前些天,保姆钟芳跟大力还说过两句悄悄话:你父亲老好地偏心眼。他跟我说,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两个儿子,我就是喜欢老大。听了这话,大力微微一笑:其实根本就不用他说,他们家姊妹几个都知道这是公开的秘密。二姐有个娱乐排行榜,是按照父亲喜欢的程度列出的一个排行榜:大力他哥排名第一——那是因为他各方面太像他了,也因为他很听话;大姐排第二——因为她是绝对的忠臣,总是任劳任怨;二姐她自己排第三,大力排第四。为什么二姐她能排到大力前面去?她没有说,可大力心里十分明白,原因不外乎这样两个:一是她跟大力一样,孩子回到了故乡,因此,照应他们的机会更多一些;二是她老公、儿子都属于公务员,这让他在很多人面前觉得很有面子。至于大力为什么排名最后,她没有说,但谁都明白。
   十六
   午饭后,父亲照例是要午睡的。他睡了,大力躺在隔壁床上也稍稍睡了一小会儿。
   在大力的记忆里,父亲一年四季中午都要睡上一会儿,而且睡觉时要绝对安静。记得小时候他到父亲的学校玩,中午他和哥哥在校园里乱跑,拿弹弓打麻雀或者抓知了什么的,他父亲则关起门来睡觉。有一次,他在门外忽然听到父亲的声音:“睡觉了、睡觉了,要谈心过后再谈!”他心下一惊,开始时以为说的是自己,可想想又不对;再仔细听才知道,原来父亲的宿舍是由教室改造的,一间大教室被隔成了四间,住了四位老师。与父亲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两个老师喜欢聊天,中午上铺之后喜欢说几句,结果惹得父亲很不高兴。很多年之后,大力在街头碰到当年这午睡时分聊天的两位老师中的一位,这老师还跟他提起这档子事儿,让他好不尴尬,只能一声叹息说:“唉,你也知道的,他就是这人……”
   大力年轻时没有午睡的习惯,主要原因是过去很多年,他必须与儿子的生活节奏同步。而小时候的儿子认为“睡觉没意思”,所以,他是从来不午睡的,他要玩。既然儿子不午睡,要玩,他自然也不能午睡而必须陪太子读书——不,不是陪读而是陪玩。也可以说,他玩,你睡觉,让人很不放心。小孩子家,哪里知道危险不危险的?很多事完全在于做父母的一步一脚地跟着。工作、家务,自己有时候还喜欢写点东西,是不是够忙的了?因此,不能午睡还要照应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可以说是相当辛苦的事,尤其是在夏天,太阳晒得外面白花花的,马路几乎要起烟,沥青快融化了,因为家里太过狭小,总共也就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不过30多平米,可以说屁股不转身;所以,多数情况下,大力只能把儿子带出去玩。到外面的哪些地方玩?公园、电影院、图书馆等地方。因为去这些地方的次数太多了,所以,跟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混熟了。比如说,与父母亲的车库隔两三间的东边的那个车库的女主人,大力第一次看到她就觉得很面熟,后来一问,果然她从前在公园收门票。再比如说,他们看的所谓“镭射电影”很不少,记得一部叫《血连环》的好莱坞警匪片,他们父子俩看了不下三四遍,主要情节儿子都烂熟于心了——他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电影院或者放映室里看的。为什么太太不能分担一些中午照看的责任?那是因为哪天没有午睡的话,那么,她便会变得特别烦躁爱生气。与其吵架斗气,当然不如自己辛苦一些了。而对于女人的理解和同情也是大力这方面承担得更多的重要原因。记得有一次,大力瞌睡上身了,跟太太请示能不能让她顶一会儿,她断然予以拒绝:“我要睡觉!”大力起初有些吃惊,可再看看太太那脸色、那精神,他又只能暗自摇头——谁叫她是女人,我是男人的呢?在生孩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天大的苦都吃了,现在带孩子,自然该我多付出一些。不过这一切现在想来,当年与儿子寸步不离摸爬滚打全在一起实在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眼下已是而立之年的儿子,与大力诸多方面拉开了不小的距离,彼此之间平时话并不多,似乎有些生分。而这些让大力十分怀念过去的时光,并在心里暗自叹息时光无法倒流——他再也回不去了。
   儿子是不是还记得这些东西呢?大力面对儿子线条越来越分明的脸庞,胡须越来越黑的下巴,目光越来越坚定的眼睛,时常在心里暗自琢磨。琢磨的结果是,他不能否定,但也不敢肯定。虽然就读书学习来说,他的记性与他年轻的时候一样很好,即便不能说过目不忘,那也绝对在大多数同龄人之上。可当大力触起机会来,有意无意说起他童年的某些趣事的时候,他却又像毫无印象。比如说小时候的儿子对于母亲与他的关系十分妒忌,竟然将他们结婚照上母亲的那张照片撕去了,公然对父亲表示“我要跟你结婚”。有一回大力说到这个,儿子仅仅乎淡淡一笑。至于儿子在4岁那年一个星期天,吃完午饭睡着了,大力他是一个人抱着他从西门到东门回的家,那他肯定更不记得了。
   稍微躺了一会儿,大力便睡不着觉了。他起身坐到阳台上父亲读书写字的办公桌前,取出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战国策》。
   大力从小时候起就喜欢读书。即便是工作之后,很多年轻的同事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喝酒、打牌、吹牛上,他也依然以读书为乐。蒙学读物《千家诗》、唐圭璋编的《宋词三百首》等,他曾经能够熟背。但是婚后,一切都改变了,繁忙的工作与琐碎的家务等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这情况直到7年前才有所改变:有一天,大力忽然发现学校里有一些与他年龄相仿的老师不再上课,进了学校新设的一个机构——督导室,这触动了他的心机:到他这年龄上,继续在讲台前讲课当然还行,但是,由于精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上课相当辛苦——这辛苦一方面是说在备课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努力将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另一方面也是说当他面对那些十六七岁、十七八岁,还又不是很喜欢读书的孩子的时候,课堂控制成为一道难题。因此,他向主管督导室工作的一位副校长提出了换一个方式继续工作的要求。而那位副校长对于大力的情况还是相当了解的,当即表示督导室最需要的其实就是他这样的人——有相当阅历与水平,尤其是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对年轻教师能够指点江山的人。就凭这位副校长这一句话,大力结束了30年的讲台前的生活。
   督导室的工作更多情况下是临时性的而非常态性的,一个月一般也就一两次顶多两三次、四五天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都是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其余时间,学校对于他们这种老同志没有特别要求,所以,可以自由安排。对大力来说,这就给了他大量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他读书,兴趣主要在古籍上。因为在他看来,那些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古籍,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证明,其价值不容小视。而就是把从前在大学读的那点书算在里面,事实上过去的这几十年里,他所读的古籍是十分有限的,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现在有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工作了,那实在是一件痛快之事、幸运之事。所以,利用这几年的时间,他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庄子》、《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古籍。
   《战国策》这本书,大力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读过它的节选本。记得那个夏天,他已经移居扬州的姨兄回到老家过暑假,中午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父亲拿出一个小册子来给大家看,其中有些故事十分有趣,比如说《冯谖客孟尝君》、《晏子使楚》、《荆轲刺秦王》等。而这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册子就是《战国策》。当然,那时候读跟他现在读的很多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那时候的他觉得苏秦真的了不得,竟然能挂六国相印,让嫂嫂前倨后恭,让天下诸侯仰视;但是现在,他认为像苏秦这样的为了名和利,毫无原则和立场可言的人,只能说是小人一个,根本不值得欣赏。又比如说对于燕太子丹和荆轲,从前的他是相当的佩服和敬仰的,可现在读到燕太子丹因为荆轲赞叹了一声某个弹琴的女性的手非比寻常,竟然将其双手剁下送给荆轲的时候,他会十分厌恶乃至痛恨:你可以恨秦王,恨他到食其肉寝其皮的地步,只要你愿意也有可能的话,你尽可以将秦王剁成肉泥,可你怎么能够平白无故地伤害他人呢?何况说还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人性何在?
   看,人是可以变化的,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很多观点和看法也会发生改变。大力感觉到了这一点,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时间的可怕。
   读,慢慢读,细细品味,是大力现在的读书方式。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如果只满足于了解事实,欣赏故事,那么未免太肤浅了;人除去一双眼睛之外,还有一副头脑,头脑是用来思考问题的。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你可以收获更多。所以,他现在读书一旦读有所感、一旦心有所动,那么,他停下来,认真思考,并会敲击键盘,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努力与更多的人分享。

共 53489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1...67891011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一方面他们需要照料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一方面还要照料儿女的孩子;而此时的他们因岁月奔波、生活劳累等种种原因,自身也或多或少地身带着某种或诸多病患。进入花甲,本该享享“清福”的日子,却被上下两端紧紧地勒逼在人生的死胡同里,难以自圆其身。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家庭、社会、邻里、兄弟姊妹、疾患、心理等错综复杂问题,困扰、迷惑着他们。本该放松心身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搂抖着残存不多的精力,又一次次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熬煎。“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倾力推荐共赏。 【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1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1-08 13:04:20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哎,“我的明天何处安放?”怎一声叹息了得。问好作者,远握致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宏声        2017-01-17 05:48:22
  宏声读了相隔万水千山的老师佳作,但我们的心近了,有缘聚会在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心心想相连的文友亙相帮助,共同学习文学路上努力前进!
3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8-26 21:22:59
  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