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染血的杜鹃花(散文)

精品 【山水】染血的杜鹃花(散文) ——报告文学


作者:清风醉明月 布衣,14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49发表时间:2017-02-23 08:48:28
摘要:写这篇报告文学时,我的母亲还劳动在人世间。文章写好后寄给东北作家杨臻老师,受到了杨臻老师的赏识和极力推荐,因杨臻老师1995年3月15日不幸去世,发表未能如愿。因为此文,我第一次走出山窝开始了数千里之外艰难的东北之行。写作的苦旅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和过程,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体验。 如今,我的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借助网络将这篇报告文学整理出来,心灵的感受如同一位母亲找回曾经遗弃的孩子禁不住热泪潸然。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两位母亲:一位是已长眠在黄土地下我敬爱的生母;一位是我全心爱着的亲爱的祖国!


   月姑跟着幺姐空着一双小手来到宋家;如今,月姑领着三个儿女跟着我的父亲空空地离去,肩头仅背一只空空的木箱。此时,没有亲人送行,天空洒下游丝一样的濛濛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月姑与父亲相互挚爱的心头。
  
  
   第二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这一章里,我把月姑来自生桥的茅屋生活后所受社会主义社会的恩情都想象为秋风。这秋风善解人意,给人温馨。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
   月姑领着三个儿女跟着父亲走进自生桥头的茅房,心头不禁一寒。
   茅屋稻草铺地,没有棉被,简陋、窄小。不要说睡眠,全家人在里面吃饭、走路都显得拥挤。月姑与父亲思考再三,领着三个儿女借住在姓杨的一户人家。
   孩子们淘气顽皮,不懂得无房可居而寄人篱下的苦衷,常常把房东的孩子打得大哭,不免令房东生烦。
   两个月后,房东的大幺对月姑一家说:“干脆把那间木房五百元卖给你们!”五百元对贫穷的月姑一家来说谈何容易?况且破乱的木房根本不值五百元,房东的大幺说话的本意不在卖房,月姑和父亲听出了话中的逐客之意。从内心里说,两个多月来,一家人实实在在打扰了人家,月姑思来想去,迫切需要一个真正能遮风避雨的家。
   月姑与父亲生活后,从人身来说已获得了自由,而精神上并没有摆脱那沉重的枷锁。
   宋正凡改造回家后,对月姑离婚再嫁是不满的。本来在阶级斗争面前,缘于原刘家的地主成份,他无法干涉月姑婚姻的自由,便同宋父筹划控告月姑不仅不孝,且与我的父亲偷盗宋家的财产,断绝宋父的烟火。
   于是,月姑被法院的同志传唤。法庭上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张月姑,你与刘宗云一起偷走了宋家的财产是真的吗?”法院的同志严肃地问,“党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要如实回答。”
   “他家有哪些财产我们偷了呢?粮食,只让我收割,他晒干后进仓锁了起来。”
   “我不是说粮食,是家具。”宋父说。
   “他有什么家具我们偷了呢?”月姑望着法院的同志解释道,“我盖的棉被,他强行搬走了藏在他亲戚家;一口小灶锅,我们母子几个做饭吃不饱,我用后依然锁在他家;你们不信去他家看也行,调查也行。”
   “可以到你家去查看吗?”法院的同志严厉的目光转向一旁的宋父。
   “我……”宋父见月姑回答得肯定而坦然,吞吞吐吐不知该怎么说。他告月姑不孝要断绝他的烟火正是那口他要用来做饭的小灶锅。
   经过调查,月姑的话属实。法院的同志根据《新婚姻法》肯定了月姑婚姻自由的正确之后,狠狠地批评了宋父一顿。
   直到现在,也完全能证明月姑的话属实以及法院处理问题的合理性。月姑的确没有动宋家的财产,即便是依法断给月姑的所有家具,月姑所带走的只是早已带走的那只空木箱。三个儿女,一个送回由宋正凡抚养,一个由月姑抚养;一个是宋银生的女儿,去留问题由她自己决定,她自然愿意跟随母亲。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全得到彻底解决。
   田土是宋父解放前所买,尽管法院给月姑母子三人做了人均八分田土的判定,宋父拒不承认,也不允许月姑耕种。自小和泥土打交道的月姑,田土是她生存的根本。一旦没有田土,意味着月姑和两个儿女失去基本生活的条件。月姑只好请求区法院解决,区法院的领导立即写信给谷罗山乡农会,要农会务必解决。然而,宋父蛮横不听农会解决。月姑只好带着农会写的证明再次来到区法院,向法院的领导反映。法院的领导不顾法院工作的繁忙,特意抽出两位工作人员专程来到谷罗山乡为月姑解决田土问题。
   宋父接到法院同志的传话,不得不来农会与法院的同志见面。法院的同志开门见山地问:“宋月清,按土改政策分给张月姑母子三人的田土,你为什么不允许她耕种?”
   “田土是我自己买的。”
   “我们只问你服不服从上级的分配,服不服从党的领导?”法院的同志知道再给他重复说政策已没有用,只好把话说得铁一般生硬。
   宋父慢慢低下了头。
   月姑终于获得了彻底解放和自由。
   党的政策顺心,这一年老天也似乎很合人意,月姑与婆婆爷爷一家人所种的田地遇上丰收年,修房提上了日程。
   当全家人筹划建房时,爷爷不同意修一栋五柱六大转角共十多间的木房,只想修一栋三柱二小转角的木房。爷爷这样考虑不是没道理的。开始修房,从自家的人力来说,真正能分担他们肩上重担的只有月姑和父亲,这是其一。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祖国还很贫穷,党按政策给予刘家的恩爱只能是这样:改土分得田地,落户获得场地。刘家从土改中获得的合抱之木只二十四棵,仅这二十四棵树是难以盖起一栋大木房的,尽管把修房的计划分作两步,这是其二。另外,虽遇丰收年,刘家并没有脱掉过去贫穷的底子,手头并不宽裕。
   修房的困难为村民知道后,立刻,爱像一股暖流流进了自生桥头的刘家。有的送树,有的送棱子,有的帮工。1953年底,刘家包括堂屋三间的正屋修成。
   1958年,谷罗山乡人民公社成立,有人要将刘家的木房拆掉改修大食堂。这样一来,意味着刘家又将无房居住。此事为当时的县长周振岗知道后,他躬查实情,传话给村里的负责人:“贫农所修房屋决不能拆!”三间木房终于安然无恙。
   1962年,木房扩建,刘家受政府之恩砍树伐木。树木伐好后,有人出来阻扰要将这些木料抬走。婆婆只好走进公社把事情的原委告诉给公社负责人。公社党委立刻召开临时会议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然后由党委负责人向云传话给大队负责人:“贫农修房的木料决不能抬走!”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一栋大转角的木房矗立在自生桥头。刘家兄弟分家,月姑理所当然地分得了木房。
   刘家两次修房,受我们这个社会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在我们这个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大厦里,修房不仅仅只有刘家这样一无所有的贫农;许许多多贫、雇农走过旧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迎来新中国,从过去的一无所有倍受欺凌到今日的落户安居,每一栋房屋的修成都是党的政策将爱的基石铺就,每一根柱梁都是党用爱支撑,每一片屋瓦连一片爱心。
  
   二、月姑的歌
   1、月姑的心
   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最初在城市有“红连”与“黑连”的武斗,场面失控有打死打伤人的情况。月姑所在的谷罗山乡的农村虽然能见到揪斗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批判大会,相对城市是宁静的。
   忽然有一天,月姑被法院的同志传唤。听到传唤,月姑不得不放下农活来到公社。月姑走进公社的办公室,见法院的几位同志都是一副威严的表情。月姑紧张不安地望着他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法。
   “张月姑,有人告发你给某女打了一个胎儿,是真的吗?”
   “共产党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真有这事,你要老实交待!”
   月姑一脸茫然,她不知道是谁这样陷害自己,但她内心里明白:这捏造的事实强加在自己头上一旦得逞,等于说自己欠下了一笔血债;按党的政策血债血还,自己等于犯了死罪,就是宽大处理,也要坐牢。
   “没有。”月姑如实地回答。
   “你用什么证明,拿什么作保?”
   “我用头作保。”月姑难压蒙冤的气愤,说话不免冲动。
   “你有几个头?”法院同志的反问咄咄逼人。
   “头,我只有一个!”但月姑相信党,“共产党的政策:不冤屈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没有就没有,你们可以去调查。”
   “好,我们调查清楚了,你再等候处理。”
   月姑因这“等候处理”,不知流了多少泪。尽管自己在法院同志的面前理直气壮地用头作保,自己能用什么证明自己的清白?对前途的迷茫,对死或者是坐牢的恐惧和担忧折磨着月姑苦痛的心。月姑甚至想过用死来抗争以表自己的清白,仔细一想:你这不等于“畏罪自杀”,谁又能证明你的清白?……直到终审决定真伪的那天,那位被唆使作为人证打胎的某女,不忍心让月姑蒙受不白之冤,在月姑即将陷入绝境之时,出人意料地道出了真情。
   月姑完全没有想到陷害自己的正是宋正凡。他一直对月姑的离婚出走耿耿于怀,于是出此下策陷害月姑,并给某女许诺事成之后给予一定的财物作为回报。事情真相大白,害人不成,自己受到法院同志的严厉批评和教育。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他在解放前的霸道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不久,有人想抢功来到自生桥头月姑的家,调查他的历史问题,对月姑说:“张月姑,只要你在宋正凡强占宋家的家产,霸占宋家的儿媳上按个手印,我们就能对他作出处理。”
   “宋家无儿,借儿配媳。”月姑一句话回绝了他们的调查,避免了对宋正凡的处理。
   直到现在,月姑每提起此事,总会满怀伤感地说:“如果我像他那么害人,他不死也该坐第二次牢。”
   毕竟,这些事如同过往云烟都一去不复返了。
  
   2、度过困难岁月
   月姑在自生桥头安家后,生活的困难是无法避免的。
   第一次修房之后,月姑夫妻与婆婆分家只有三斗(约五十多斤)粮食,加上烈士张宏阶老家的一点土地由别人耕种,解放后,根据党的政策,月姑有权享受一小部分所得的粮食。这样,月姑一家能够勉强糊口。统购统销,按田土计算,月姑一家需交出八百斤粮食。另外,婆婆分给月姑夫妻的木工钱急需支付。这样一来,月姑一家的生活面临着困难。月姑一家的情况为妇女代表向英知道后,上报给政府,政府免去了月姑八百斤粮食的支出。
   有人幸灾乐祸地说:“张月姑去刘家后没饭吃快要饿死!”月姑果果溪老家的一位堂哥听说后放心不下,特意让他的儿子带上粮食来看望月姑。来到月姑家发现月姑并没有挨饿,而且能端出白米饭来招待自己,再走进月姑侍弄的土地去看,金色的阳光下,庄稼地里的玉米正在鼓米黄壳,完全看不到月姑如别人所说快饿死的迹象。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月姑一家度过了修房后的一段困难很幸福地生活着。
   1958年——1961年,三年的大食堂生活,全国人民不得不勒紧裤带忍饥挨饿,月姑一家也不例外。食堂吃不饱,文光难忍饥饿,挖野麻根充饥,致使头发脱落。月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却毫无办法。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玉珍的出世给全家带来了惊喜,食堂在每餐的称量上,有玉珍的一两基本粮。月姑领回后,忍饥挨饿把它借余下来;等继父覃章云、妈妈受姑来后,月姑才拿出来拌上野菜让全家人充饥。就这样,属于玉珍的这一两基本粮,月姑精打细算地节约让全家人度过了岁月的艰苦。
  
   3、劳动的渴望
   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
   月姑从五岁起,劳动一直赋予了她的生命。月姑用劳动创造生活,生活赋予了月姑以劳动之美。
   1966年,月姑61岁的母亲在峰尖砍柴不幸坠崖离世。月姑问讯,悲从心来。
   受姑一生几经漂泊,虽三易其嫁,却再无子嗣;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能给受姑安慰的只有月姑。本来继父覃章云去世之后,受姑失去了依靠,月姑把受姑接来与自己一起生活。可是,受姑经人介绍要去峰尖与一位孤独的老烈属生活。为此,月姑还和受姑闹了一阵,受姑说那里能很好地生活,等那位烈属终老后,自己再回来。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现在,女儿来到您的身旁,千呼万唤再也听不到您的回音。过去的苦难,全家人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很好孝敬到母亲的遗憾……一切都只能化作泪水伴随着恸哭在脸颊尽情地流,流不尽的眼泪是生活在心中汇聚成了一条苦泪的河;河水再深,月姑肩着重担还得趟过那条河。
   安葬了母亲,月姑匆匆忙忙回到家,脸上的泪痕未干便迈着一双大脚在队里开劳始动了。
   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每遇队里的休闲日,月姑都得出卖力气赚钱补贴家用。从谷罗山到凉水口、洪家关、龙潭坪,三十多里山路、四十多里山路、五十多里山路,月姑身背百多斤的玉米袋一步步把它度量。每天,月姑在队里干完活,晚上不顾疲劳还得在昏暗的油灯下绣花或缝补到深夜。月姑将一顶顶绣好的花帽在集市上卖掉,那就是儿女们的学费;月姑将一件衣裤补好,那就是儿女们身上御冷的寒衣。那时的大集体生产,社员们的内心总觉得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要想自由,要么搞副业,每年按规定给队里交一定数目的钱;除此之处,放牛也相对自由,负责养牛的人可以不参加队里的劳动。养牛之余,可以有时间经营属于自家的自留地。这样,社员们都想争着养牛,没机会养牛的农户自然要闹意见。
   为了解决养牛问题带给社员的纷争,队里不得不在1973年进行了变动:队里凡养牛的社员每天需给牛割八十斤青草;秋收后,田里的稻草三包(包晒、包运、包摞好);计分计酬按放牛的头数。这样一来,许多人觉得累不划算便畏缩了。月姑不怕,决定放三头牛。然而,年底决算统计工分,有的社员眼红了,开始对养牛纷争和议论。
   1978年,队里不得不在养牛问题上变动方案——养牛的工分统计分为二类:一等工分与男劳力同酬,但需给队里烧一万斤火粪,为了防止烧粪时在草木堆上多添泥土增加火粪重量,验收时一背火粪的重量不得超过五十斤,这要求所烧火粪以草木灰多为宜;二等工分较低,不用烧火粪。这样一来,养牛的社员怕不能完成任务扣减工分都情愿选择了二等工分。唯独年已五十多岁的月姑不怕,决定完成这一万斤火粪养一等工分的牛。

共 62659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89...13
转到
【编者按】《染血的杜鹃花》这篇史诗般的文字,跨越时空的长河,用深沉缅怀的基调记录了母亲的生平。这是一部恢宏的人生经典,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从中,我们会看到母亲苦涩的童年,母亲对苦难的不屈,母亲对生活执着的热爱。从中,我们会看到母亲一生的爱与恨;为女则柔,为母则刚,这是母亲性格的写照。如果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人的成长,母亲则成为一段历史的影子;如果把大地看作是一个人的肌肤,母亲则是饱经风雨的山河之魂!笔者以歌者的姿态以刻骨铭心的感受,用跨越时光长河的思维,深情饱蘸,凝练而又真实的以母亲的一生作为线索展开,围绕母亲的一生,一个个与母亲有关的人,血肉齐全地出现在文章中,不修饰,不做作;她的那些儿女或背叛或继承都一一呈现。但母亲博大的精神如一条长河从岁月深处汩汩流来,母爱的泪水化成人间细雨,如雨露洒遍大地,杜鹃啼声阵阵,催开血色绽放,杜鹃花红如群芳斗艳,烂漫在山河高岗。推荐欣赏。问好作者!【山水神韵编辑:青苔与岩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225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苔与岩石        2017-02-23 08:55:36
  拜读。为了尽快把该作品发出,编按有些仓促。但作品的精华之处不会因编按不济而失色,我是这么想的,相信读者也会这么想。非常感谢清风醉明月把大作赐稿山水!期待更多精彩!祝春安文琪!敬茶!
坐在一个炉灶的角落,烧出苦辣酸甜的味道!
2 楼        文友:清风醉明月        2017-02-26 23:16:32
  感谢青苔与岩石热情洋溢精彩的按语点评。忙于生存,许多感慨与感激之情无法在此一一言说。愿江山越办越好!即颂编安。
3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8-01-17 11:56:24
  看到大爱的母亲,泣血的杜鹃花,还有……祝福,送给坚强的作者和辛苦,尽责,温婉有礼的本栏目编辑。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