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影视戏曲 >> 【菊韵】牛年牛典话牛词儿(评书)

编辑推荐 【菊韵】牛年牛典话牛词儿(评书)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30发表时间:2021-01-06 11:09:41

【菊韵】牛年牛典话牛词儿(评书)
  
   牛不喝水,强按着头,牛是牲口,不能用人的语言进行交流,只好拧着脖子与你斗力,让你费劲吃奶力气也不会有效果。那么人呢?刚开始大包干的时候,还在行政命令程序里运作的大大小小的干部们,不是犯过很愚蠢的错误吗?将庄稼苗儿一律除掉,种上他们认为能致富能讨好的什么玩意儿。老百姓不同意,强行干掉。弄得上下都不满意。现如今,城市拆迁,双方协议不成,就明的暗的硬的软的黑的红的一起上,就是让群众乖乖“喝水”,吃着亏去按着长官的意志去办。群众的利益不如老板的利益值钱,群众太多不如一个老板近乎。于是,牛们被按着头去摁手印…….于是,牛们不情愿地反抗挣扎上访告状以死相拼……
  
   小一点的例子,就是普天下可怜的父母心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恨不得拔着孩子的小脑袋瓜,帮助长大长高,成为祖国栋梁。谁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减负说了很多年,农民兄弟的负担减了而且减得很彻底,学生们的负担似乎没有动静。家长们一听说减负,就急眼。想方设法让孩子多上“班”,多学本事,多长材料,多积累未来用得上用不上的玩意儿。孩子的负担不是轻了,而是变本加厉的更重了。孩子的天性是玩,玩的天分少了,意味着童心消失。孩子们成熟太早,就要无声有声变着法子反抗,很多悲剧就是这样子演绎。
  
   还有很多如此这般的事例,不能细数。还孩子以玩的空间才是培养有用人才之道。学习时间多了,锻炼就会少了,我们的孩子身体不够强壮,眼睛不够明亮,独立不能自理,甚至自私缺乏爱心…….当然担心的有点言过其实。我们念念不忘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表现及格,90后甚至00后都表现可圈可点,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人们放下心了。他们同样是被娇生惯养强按着头饮水的一辈儿,但他们的成长同样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担当。
   牛不喝水莫按头,应该尊重它的选择,顺其自然。引导自然很必要,牛的想法也应该得到重视。呵呵,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俺就打住不提。这正是:
   换羊何如真禁止,按头不如顺自然。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牵牛要牵牛鼻子
   做人莫要牛脾气
  
   列位,当年俺学习辩证法的时候,老师说,唯物辩证法指的是事物内部既统一又斗争的双方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老师还说,矛盾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对辩证法学以致用最好的当然是咱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了。不过,我那个教师也很牛。当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人家随便举个身边的东西就举例子,讲得头头是道。让俺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说,矛盾虽然多,错综复杂,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还要说的是,这个主要矛盾在哪里?怎么去抓?哈哈,俺学的糊里糊涂,老师以其昭昭,让俺昏昏,这个学生太让老师失望了。不过俺是明白了,辩证法就是胡搅蛮缠的绝技。俺有时候清楚有时候糊涂,也就知道点皮毛,具体到一些问题就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
  
   抓住主要矛盾,老师讲了很形象的例子。这就是牵牛鼻子。这个牵牛鼻子的事情,印象中还是毛泽东在指挥红军打游击战的时候用过的。俺在农村长大,自然知道牛鼻子是牛的软肋,只要穿过一根横棍,那牛就乖乖听你话了。所以说,看到人家印国、巴国女人在鼻子上戴着一个环以为美,觉得很新鲜,俺这里牛才在鼻子那儿戴,是不是人家的图腾,所以就效而仿之?
  
   牛鼻子不管是哲学的、生活的、经济的还是层次细分的各个方面,谁抓住了,谁就会超前一步变得聪明起来。牛鼻子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就看你能不能一眼看准,看准了,还能不能一把抓紧,机会难得,时不我待。哲学牛鼻子牵着各门学科走。人家武术高手在眼花缭乱的剑花中,能看到破绽——那是剑客的牛鼻子,一旦被抓,那就是致命的;经济的牛鼻子,经济学家们很想抓住,房地产,经营城市,扩大内需,汽车产业,土地放开等等,似乎都很牛——但不很牛鼻子。似乎都有理——但都不能救市。有的精英不是建议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搞什么“走鬼(无营业执照商贩)”吗?博得斥声一片。看来,牛鼻子理论,不是那个人能够轻易得到。就像弹钢琴,真正弹得好的就出了一个朗朗。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各级党委都要学会弹钢琴,但是将十指运用自如的似乎很鲜见。见得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摁住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最后引咎辞职或被撤职。牛鼻子虽小,事关全局,不提。
  
   列位,牛鼻子是牛的敏感部位,抓住了,就能控制牛为我所用。控制不了,就只能看牛发脾气——这就是牛脾气。牛脾气一旦发作,那可是火爆得很。非洲野牛发起牛脾气来,弱也变强,将草原之王——狮子顶的伤痕累累落荒而逃,连自己的儿女都顾不得,被野牛群起而攻之,伤亡在所难免。那是何等骄横的脾气。
  
   说起牛脾气,很多时候是贬义。其实,学会了辩证,牛脾气也要用二分法去分析。犯了牛脾气,一根筋,不好,很固执,很拧,很不开窍,很不开通。道理听不进,只认自己的理儿,对别人的劝说,瞪着眼珠子为自己辩护,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听。天地之间我为大,牛脾气牛起来,任谁也退避三分。在农村见过牛闹脾气。几个人拽牛鼻子拽牛鼻子,抓牛角的抓牛角,推牛屁股的推牛屁股,那牛脾气真是大,低头、扭头曵着身子憋着劲,呼哧呼哧喘着粗气,让聪明的高级动物硬是没办法。牛就一招,一招胜百招,江山易改,牛脾气难移,俺就剩下这点牛脾气了,还不让俺保留?牛典中有一个成语“牛筋牛降”说的就是这个固执、不开通的脾气。
  
   牛脾气的另一种解释,是褒义。干事业就要有牛脾气。认准的事情,坚定不移干下去,任何人都无法动摇,这句话用牛典中的词语说是:九牛拉不转。俺眼睁睁地从改革开放初期观察到现在,整整40年啊。改革开放的大旗一直在飘扬着,猎猎作响,任国际国内各种势力的干扰阻挠破坏,硬是不回头,摸着河里的石头,一步一步向前走,那时就是一种令人赞叹钦敬的牛脾气。没有这种牛脾气,改革开放是个什么结果,俺真的感到很是不寒而栗;那些改革的领军人物是个什么下场,俺真的为他们担心受怕。俺觉得,牛脾气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精神。敢想、敢干、敢闯、是牛脾气的表现形式。当然,牛脾气并非不讲策略,不用计谋,咱们的总设计师就用韬晦之计,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化,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不去议论他国的短长,外交语言是咱们的强项,古代的纵横家们智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声不响发展自己,强大了才更牛,牛脾气发作了敌人才会怕。去年中国的经历,可谓历历在目,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的步步为防,直到针锋相对,牛脾气上来,谁能抵挡?这正是:
   牵牛鼻子抓重点,发牛脾气为大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八回
  
   老牛舐犊怀母爱
   分明不隔一牛鸣
  
   话说有一首歌,到现代仍然感动着很多人:“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妈妈,一个伟大的称呼。无论高级动物、中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深切的感情。谁敢动自己的孩子,试一试看!报刊新闻经常登载这样的事例:某地一个孩子被狗熊或者鳄鱼或者其他动物威胁孩子,作为母亲就会毫不犹豫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保护孩子。看动物世界比较多,对非洲野牛的印象比较深。当牛犊被狮子捕猎后,疯一样的野牛追逐狮子,那种爱子若命的劲头,让俺肃然起敬。老母鸡对鸡雏的宠爱也让人类产生敬意:当觉得有危险的时候,不但将鸡雏护在翅膀下,还嘎嘎嘎地怒目向敌,大有决一胜负之慨。记得小时候爬树掏老鸹窝,那老鸹哇哇叫着,一会儿来了一大群,纷纷俯冲着吓唬来犯者,甚至用尖利的嘴啄你。母子连心,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无论人类和动物,心相同,爱子同。
   护犊子是一句俗语。护犊子本身是对犯错误的孩子或者部下的一种保护,有的保护超越了道德或法律的范围,因而在某些时候成为一个贬义词。感情动物的共性,就是对下一代的宠爱。因而,当接触到老牛舐犊这个成语的时候,顿觉亲切有加。而老牛舐犊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
   《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这里说的是三国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聪明过度的杨修揣摩曹操要撤退,令全营的人收拾行装。曹操巡营见此,非常吃惊,询问原因才知是杨修所为,便以扰乱军心之名,将杨修咔嚓了。杨修之父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见到他说:“杨公咋瘦得这么快啊?”杨彪对之:“俺觉得很惭愧呀,没有料到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呐!”曹操听后,是感动还是内疚,俺不得而知。不过,母牛有事没事舔着小牛犊子的那份爱心,岂不令人类感同身受。
  
   鲁迅曾说过,怜子如何不丈夫。说明,不但是母亲,父亲同样是爱着儿女的。古代一个国王趴在地上让儿子骑着,传出孺子牛的美名。但是,可但是,当代父母的舐犊是否舐得太过了?也难怪,独生子女,娇娇宝贝,金字塔上的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中怕化了,那个爱,不仅仅是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国四方都为宝贝努力操心,恨不得将全身功力输送给那位骄子。很累,很幸福。专家学者呼吁着但也在家中爱着。这是一个永远不能解释的情感之谜。至于莫与儿孙作马牛的词语也就算了,马牛不做难道做孝子贤孙就可以吗?自己琢磨去,反正到谁身上,谁知道。不提。
  
   且说老牛舐犊也就罢了,却有一个与牛有关的词语,却成为距离的代名词。这个成语叫做“一牛吼地”或“一牛鸣地”。一牛吼地显得牛好像有什么事情似的。
   其实原本不是那样的。原来这牛叫声是人听到的哞声,心里估算出来的一个形容比较近的距离。我在内蒙古大草原当过兵。蒙古族牧民对距离的说法是一马鞭子。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位蒙古牧民,打听去某地还有多远,他会扬起鞭子一指,说一马鞭子就到了。开始你会不理解一马鞭子是什么意思。后来才弄清了,马背上的民族,当然对马有着相当的了解。他们在马背上长大,当然熟稔马的速度马的步伐马的耐力马的素质,所以,当马被鞭策奔跑后,那一鞭子的轻重也决定了马的速度和马奔跑的路程。所以,当牧民说出一马鞭子的时候,你会想象一马鞭子,那匹马会跑多远,是十里?是二十里?反正是大概可能也许差不离儿的一个数字,那么究竟是多少?谁也弄不明白。呵呵,我的一马鞭子。
   当然,还有玩汽车的,有一句话大家肯定熟悉:踩一脚油门就到了。这个一脚油门距离是多少?是个大概其的说法,也是个不确指的说法,更是个玩笑的说法。还有在平常,到哪儿去,经常说,很近,走两步就到了:注意,走两步,走几步,是一个比喻,不太远就是。
   杜牧诗中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遥指的地方我想他也会嘱咐一句话:不远,看到没有,酒幌子,就在前面,一下就到。一下也是对距离的表述。
   那么,牛鸣成为一个距离,被广为认可并用在牛典中,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要知道,古代,没有卫星定位系统GPS,没有咱们的北斗系统,也没有在路边竖立里程碑,更没有好事者绘制专用路程地图,测量工具很落后,即使测量,也不过用迈步的方式,那儿到哪儿多少步——这个步迈的大小可大有讲究。所以啊,诗人在诗中就对牛鸣用上了兴趣。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诗中就说“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后来有很多诗人也在诗中引用。这个词语传到现在,我看已经该休息了。现代化让小农经济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牛鸣已经不能成为距离。人们也不会用牛鸣入诗。牛进入了牛的现代化之地,牛鸣不是一声不是两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叫声。若用牛鸣的话,恐怕会产生错觉,我认为。
   这正是:舐犊当有度,测距弃牛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改革切莫牛步化
   办事防止牛皮糖
  
   列位,改革开放四十年,那真是用日新月异,斗转星移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改革开放成果来之确实不易啊。想当初,俺记得,对那些怀疑者持不同意见者阻碍开放步伐者,用上很多形容词,比如小脚女人,比如老牛拉慢车,比如扭扭捏捏,比如慢吞吞,比如走一步退两步,比如推着不走赶着走,等等。思想大解放的大讨论,就开展了无数次,到现在还在讲,可见,根深蒂固的思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开窍的;思想弯子的转变,就转变了N次,即使那样,现在还在对改革开放有着抵触情绪。

共 43355 字 9 页 首页上一页1...456789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非常欣赏刘春老师牛年力作,岁逢中华独特之辛丑年——牛年,刘老师独到构思,精心策划长篇评书《牛年牛典话牛词儿》。洋洋洒洒,气势恢宏。真是扛鼎大“牛” 佳作。一篇“牛”文字,立意深远,盛赞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矗立世界。我们的民族就是“牛”的民族,日新月异,不卑不亢,雄立亚洲。长篇评书21回,采用古典章回小说形式,讲述有关牛的典故,牛的文辞,牛的人事,饱含世间真牛。内涵博大深远,且不说那些牛的动人故事,单是看21个回目标题,就是一部绝唱。牛年话牛语,牛语说牛事,牛事当入牛典。这些牛语,牛典,牛词,牛联、牛语和“牛皮”。气象万千,吹得扎实,吹得厚实,吹出了牛的精神,吹出了牛的骨气,真是一部牛的杰作,构成难得的一篇牛文化巨著。读此文,心旌摇荡,荡气回肠,“ 国兽大比牛当头,无愧孺子甘俯首”每一回目,故事设置精彩,文笔灵动犀利,富含情趣,读来既使人轻松添趣,又引人无限思索,更是催人上进,振奋精神,在牛年使出牛劲,让牛之精神,牛之性格,牛之韧劲,牛之勇气,牛之品德统统进入深化改革之中,把我国的经济牛起来,把人民生活牛起来,把我们的国防牛起来,叫我们十亿神州处处牛气冲天,让这一条中华大牛牛遍地球...... “风云变幻且横眉,惜时奋蹄健步走。” 牛年,让我们与牛一起走,走出伟大强大的中华牛。精彩尽在回目中,大家尽情地细品吧,包你和我一样对此大作拍案叫绝。问好刘春作家,鼎力推出牛年绝品,大家欣赏!谢谢赐稿,期待精彩不断!【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1-06 11:10:56
  一部牛年的绝品,一部牛文化大书。推荐大家欣赏!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1 楼        文友:刘春        2021-01-07 08:25:14
  谢谢黄兄评点。拙文粗浅,讹误很多,容后再做修改。
2 楼        文友:叶雨        2021-01-06 13:26:53
  刘春大哥这经典之作是献给牛年的最好礼物,打包带走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刘春        2021-01-07 08:26:22
  问候叶社,冬寒心暖,握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