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精品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作者:孤独小男孩 举人,385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44发表时间:2021-01-24 13:26:01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东北的“大席宴”,是在生活艰辛里诞生的饮食文明,回顾起来,大席宴的香味依然溢满舌尖。我发现,无论什么食物,或者吃食的习俗,一旦惹上故乡这个词,就充满了韵味和乡愁。“大席宴”三个字,带给我的是场面和味蕾的冲击,一直难忘。
  
   一
   很多年前,故乡的大席宴是很盛行的。村子虽然不大,孩子却众多,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就像树上的果子,到了成熟的季节,不去摘自己都会落。该娶的该嫁的,自然而成。好日子一旦订好,就是板上钉钉,由不得谁去拖延。
   勤勉人家把那个日子在日历牌里叠起来,那里便拱起个包,实实地挂到了心上。猪圈里的猪崽抓来了,鸡架里的鸡雏也尽挑小公鸡,婚宴上的硬菜就靠它们支撑呢。该婚配的孩子们,趁着还没有成家,尽情地玩,尽情地闹,一天天疯扯扯的,没个正经形,当妈的却在心里掐算着那个日子呢。嘴上不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那种喜滋滋的味道,靠全身的细胞来体验。
   这天清晨的宁静被一阵猪的嚎叫给打破。喜宴在正日子的前两天,就拉开了序幕。杀猪,宰鸡,不是过年却胜似过年。办宴的东家不会在吃喝上精打细算,亲朋好友以及众乡亲都要来祝贺,吃喜酒,再节省的人家,也不好抠门。让人挑到理了,是要被人取笑小半年的,出门都抬不起头,总觉得哪里欠人家的。
   办大席宴的人家都够大气,三四十桌的食材就那么一堆一块地放到屋子里,摆在案板上,让“捞忙”的人去剁去割去切,这样,让人不好去糟践,反而仔仔细细地,用多少取多少,掌刀的人手上有准儿,心里有数。
   捞忙,是当地的一句土话,是相互帮衬的一种说法。一个村子里的人,时间长了,都有感情了,是正经八百的“屯亲”。你家有事我帮,我家有事你助,一次大席的布置几乎就要动用全村老少,是实实在在的“大”啊!
   捞忙的人也是要看东家的人缘的,人缘好的就多些,人缘不好的就少些。摆上三十多桌,用来招待客人,还要准备十几桌来款待捞忙的人。捞忙是一种情分,来帮你就高兴,不来帮你也别恼,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张笑脸。捞忙的人是不计较吃食好坏的,正席十个碟子八个碗的,一个都不能少。捞忙的人可以有两个菜,对付一口就行,不挑菜也不挑理儿。
   捞忙的人大部分是妇女,还有就是半大小子。妇女们洗菜刷碗,厨师未上灶之前的准备工作,都由她们来完成,半大小子的任务也很繁忙,借桌子借盆借盘子,他们把村里人家的各种餐具几乎都借来,盆底桌子底都粘上胶布,写上名字,以便归还。
   村里的老爷们基本是不捞忙的,他们都是去吃正席的人,家庭地位还是老样子,怕老婆的不怕老婆的都去吃,如果没来由,这家男人没来,而是女人来了,肯定会遭到议论的。男人吃正席是应该应分的,这是有这个大席宴以来就有的规矩,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是一个潜规则,一直在流传着。
   相聚大席宴,已经不是完全为了满足口福,更多的是图个热闹,一屯子人,亲如一家。这样的话不说,却在村民的心中,彼此的感情老是热乎着呢,所以,我从小就没见过大人们谁和谁动手打架的,民风温和,村规井然。
  
   二
   那时,大席宴的举办,一般不能缺少两个人。一个是常年待客的祝大爷,另一个是会炒菜的胖老头王大叔。大席宴上张罗事的人,我们都叫他“待客的”,这个人一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而且声音洪亮,说话大气,大局观要好,能统揽全局。待客的祝大爷六十多岁了,是林场的退休职工,在家闲待也难受,却意外地在这件事情上显示出个人魅力来,他张罗的事情真的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深得东家的赞许。那时候,每家的孩子都多,村子上下,一茬苗就得十几个,而且都是肩挨肩,碰上结婚出嫁的那个月,他老人家都推不开门,那才叫“那个挤”啊。
   祝大爷真的是我大爷,他和我父亲是从一个地方来的,多少年的老朋友了,和我们家走得特别近。在他的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教导起我来,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不大的时候就去捞忙,他安排我去倒酒。我拎着一个白铝壶,去各个桌斟酒。酒桌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蓝边大碗,添满一碗,正好一斤,这一次添满基本就不用再添了。壶里的酒都是村里的土酒坊酿制的纯粮小烧,劲头大着呢。很多人的酒量也就半斤八两,一碗进肚就顺了桌腿,门都出不来。
   祝大爷看着我,忍不住又叮嘱两句。别忙忙叨叨的,走路稳着点儿。他这么说,我还不懂。走路怕跌,跌倒几次都不怕,就怕心里出现阴影,对自己的走路方式产生怀疑。走路要认真走路,看清脚下的路,迈出每一步都要有信心。迈得出去,还收得回来,一步步才能走好。只是当我明白了走路的真谛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形象是那么丰满,那么清晰,在院子里一站,便自有风度。他不慌不忙,底气十足地喊出他常喊的一句话:“先押宝,后坐席!”进门的客人们在他的引领下,去礼账房上礼,然后在他的安排下,去坐位置。
   来吃席的人都非常自觉,还没有听说过有吃白食的事情发生呢。我想就是有,在他那威严的目光审视下,那点念头也会打消的。
   我常想,祝大爷就像锣鼓队里击鼓把槌的,代表的是声音的方向和鼓点的节奏,他是村民的心中俨然成了大头领了。
  
   三
   王大叔在村子里,算得上是正经八百的厨师。他在林场的职工食堂供过职,做的就是大锅菜。他的身体胖胖的,甚至有些臃肿,这样的身体导致他干什么都是慢吞吞的,说起话来也是慢节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过,他炒菜还是蛮麻利的,这种慢还是给人心里有数的感觉。他这个胖身体,充分地显示出职业的价值。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能吃得这么胖,真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填进了肚腹之中。平时,他在灶间掌勺,王大婶就在旁边打下手,夫妻组合,配合默契。王大婶一反常态的瘦弱,两个人站在一起,倒让人觉得老婆身上的那点营养,是不是都被丈夫给吸走了?王大婶手脚麻利,把丈夫慢吞吞的性格掩盖住不少。
   我非常喜欢王大叔,都是因为他长得喜兴,像弥勒佛爷一样富态,满脸堆笑。他常穿着一身还算看得出来白的厨师服,白帽子扣在圆圆的脑袋上。我觉得这一身的油脂麻花,真的可以提取出二两油来。他的肩膀上总是搭着一条毛巾,炒菜时被熏得热汗滚滚,手巾擦一把,擤一把鼻涕,随手往裤子上一抹。忙大发了,忘了擦汗,滴到锅里,有人提醒,少放点盐,不然菜就咸了。他憨憨地一笑,忙用毛巾把脸和脖子仔仔细细地擦一遍。
   大席宴中的菜品是很讲究的,我就见过他的细致刀工。就凭这个,让我觉得在乡村里,他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厨艺水平高,自然要求也高,捞忙的妇女们,可没少让他挑剔。
   有一次,他让妇女们切些胡萝卜丝做凉菜的菜冒儿。几位妇女们便开始动手了。只是她们切的是条,而不是丝。胖老头不干了,可也没说什么,伸手去帽子下拽下来一根头发来,比划着说,就这么细。
   这个要求如同一道门槛,把这群妇女挡在门外,迈不进来。平时,她们在家做饭,不管什么都是切大块下锅炖,哪里这么切过菜呢?有位妇女不服气,反将他一军。王大哥,要不你来教教我们,咋切?
   胖老头笑呵呵地让老伴进屋去找根针,然后,就去案板上切起来。大家还没看明白呢,他停下来,案板是有一撮胡萝卜丝,确实够细的。老伴走过来,把针递给他,他拿起针,就把一根胡萝卜丝穿进针眼里。
   全场鸦雀无声,那根穿着胡萝卜丝的针,在大家的手中传递着,大家震惊了。胖老头什么也不说,只是去忙活自己的。气氛尴尬,啪啪地打脸,粗手粗脚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大家只能面面相觑。
   胖老头这一手够狠,既亮了自己的绝活,又不痛不痒地给了妇女们一个警训。有手艺的人就是这么豪横,该拿一把时,是那么的让人无可奈何。此时就觉得他这身污秽不堪的外衣,怎么就这么好看呢?那上面哪里是什么污秽啊,分明是一幅精美的图案啊。那图案是超自然能力所绘制出来的,上面绘制的是人生的经验与履历,画面背景深远,充满苍劲与沧桑之美。
  
   四
   开席,上菜,端方盘的是清一色的小伙子。年轻人的脚步快,有冲劲,这些人都是祝大爷精心挑选来的。只是今天大席宴的桌子多,又分布在各个人家之中,路途相对要远一些。祝大爷就想着让这帮孩子们轻松一些,再加两个人手。他站在院子里,四下张望着,想去闲散的人群中扒拉两个出来。
   有位大婶走过来,说她儿子正从城里往回赶呢,一会儿就回来了,可以算他一个。祝大爷很满意,笑眯眯地把一条毛巾,一包烟,还有一副手套,交到她手上,并半真半假地打趣着,你儿子不回来,你可得顶上啊。
   上菜是很快的,先冷后热。冷盘都是早就预备好的,在盘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猪肝猪心,酱牛肉,肉皮冻,卷扦子外加一大盘黄瓜拉皮。上热菜时,一个小伙子端着方盘,还没走到大门口,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方盘扣到了地上,盘子摔碎了,菜洒一地。
   祝大爷一边往这里走,嘴里一边高喊着,碎碎平安,碎碎平安。小伙子满脸通红,心里充满了负疚感。祝大爷走到近前,又安慰了两句,他才平顺下来。一句安慰的话,暖人心肠啊。
   他端了四盘菜,有两盘没有了,菜盆里就剩下些汤汁。妇女们不由地埋怨胖老头,什么菜都做得可钉可铆,没有一点儿富余。
   胖老头不着急,不着慌,他让小伙子先送上去两盘菜,念叨着别凉了,就不中吃了。等人回来,菜就差不多好了。临走还不忘再叮嘱一句,这回可加点小心。
   食材还有,那边开始处理着,他慢悠悠地从油盆里舀出一勺油来,直接就泼进灶坑里,原本有些熄灭的火,“轰”的一声,又燃起来。大锅迅速上来温度,两个小菜轻松完成,小伙子返回来,把菜端走,灶间的活儿便结束了。
   大席宴的菜品制作完成,胖老头心安理得地坐到小桌前,祝大爷早就给他倒了一杯茶。喝一口茶,还哼一个小曲,心情不错。
   大席宴的菜,我吃过无数次。小时候,父母去坐席,从来就不会带上我。有一次我偷偷地跑去,却又被母亲给送回家。让我不解的是,宴席上有不少孩子呢,为什么就多我一个呢?后来我长大了,才明白他们的心。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去占过别人的便宜,带我去吃席,是在占人家便宜呢。
   他们不让我去,却可以吃到母亲带回来的菜品。她去捞忙,东家给分了一些杂和菜。这是一种所有菜品混合到一起的菜品,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它。
   它的味道好奇特啊,许多菜的味道混合到一起,让我一下子记住了,再也无法忘却。后来,我长大了,村里也不再有大席宴了,人们图省事,宴席的安排在饭店里进行。只是我至今都不能忘记大席宴,还有就是杂和菜的味道,每每想起,就觉得那股味道,从心底慢慢卷起,充盈着口腔中的味蕾。
   在我的心中,也有“盛宴”的概念,但不是桌儿大,菜品多,档次高,多么豪华,而是注满了亲情亲如一家的滋味。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野路子”都渐渐消失了,但曾经的那份温暖记忆,永远不会离开我。
   我的故乡,我喜欢的大席宴啊!
  

共 43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叙事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村里的婚嫁摆宴的情景。文中釆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那时候的村庄,孩子到了婚配年龄,选好了日子,这个事就实实在在挂在心上,婚配的孩子不管,尽情玩,当妈的却在心里掐算着那个日子,嘴里不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摆席的菜得早早做打算。喜宴在正日子的前两天,就开始拉开序幕,杀猪宰鸡,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办宴的东家不会在吃喝上精打细算,村里人会来“捞忙”,一次大席的布置几乎要动用全村老少。捞忙人不计较吃食好坏,两个菜随便对付一口就行。妇女们洗菜刷碗,半大小子借桌椅碗筷。村里男人们基本是不捞忙,都是吃正席。大席宴举办一般不能少两个人,待客的祝大爷和炒菜的王大叔。“待客的”这个人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张罗事情面面俱到,深得东家赞许。王大叔说话做事慢,可炒菜麻利,大宴中的菜品很讲究,王大叔厨艺水平高。文中通过故事叙述从侧面反应了王大叔看似一个“慢”人,其实是一个做事胸有成竹,办事稳妥利索的人。小时候,父母去坐席,从来不带上我,原来带我去吃是去占人家便宜,父母亲不愿占别人的便宜。我没有去吃,可吃到东家分回的一些杂菜,因好多菜混一起,味道好奇特,这个味道让“我”无法忘却。文章描写生动细腻,灵动活泛,一幅浓郁的农村摆喜宴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人有如临其境之妙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很强的灵动性,穿透了人物厚重的外壳,让个性鲜明的人物血肉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内容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道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善良,道出了做父母亲的不易,也道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可以说勾画出了一幅纯美的农村“风俗画”。本文铺陈有致,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读来感觉亲切自然。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12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1-24 13:34:30
  感谢孤独老师为读者呈现精彩之作!文章质朴亲切,读之有味,是一幅浓郁的乡村风俗画!再谢老师赐稿东篱!遥握问好,谨祝生活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28:12
  回忆觉得很甜蜜,那些人有的已经早早的远去了,此文算是一个怀念了。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为小文增色不少。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4 13:57:34
  在胶东半岛,也有这样的大席宴,不过,我们叫吃大桌儿。意思差不多。孤独老师的文章令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时的欢乐事,一方人,都是乡邻,聚集在一起,不计较,满是快乐,真的是其乐融融啊。孤独老师的文章把我们带到了从前,文章点面结合,写出了大席宴的欢乐气氛,忙而不乱,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乡情。文章里塑造的人物,胖老头,祝大爷,都是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站立的,读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很多东北方言,生动活泼有趣,使得文章体现出一股风情和韵味,如果把这篇问候比作一道菜,那就是源自东北农村的大锅菜,好吃!怀才抱器拜读点赞。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39:22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真的太丰富了,简直是花样繁多。写此篇文,有些偶然,看电视节目,有这样大宴席的场面,火爆的氛围,一下子勾起了埋藏在心底的记忆。这些已经有些模糊的年代记忆,在突然间清晰起来。考虑到不是写作单上的题目,来到的突然,而且事件清晰,人物熟悉,没有什么准备,提笔就写了。也是考虑到社区需要,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力量。说实话,倒是有些先炒现卖了。感谢老师的精彩解读,感谢对小文的润色,一直以来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遥握祝老师新春快乐,文丰笔健!
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1-24 13:57:40
  乡村的民俗,吃大席那些生动的画面,在孤独男老师的笔下颇为丰满。祝大爷的幽默统览全局,王大叔的绝活都生灵活现。父母亲的高尚品德也深深印上烙印。此篇堪称民俗经典大作。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42:05
  那个久远的记忆还是很有滋味的,现在觉来都是那么的甜蜜。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1-24 14:41:20
  孤独老师《记忆里的大宴席》写得精美鲜活,读来自然非常亲切,因为孤独老师家乡的宴席和我家乡山东农村差不多,几乎一切习俗都一律的规则。也许东北人有太多闯关东的山东人缘故。所不同的是祝大爷职位的称呼“待客的”,在我们家乡称“安客”的。王叔的“厨师”,在我们家乡称“掌勺的”,“捞忙”在我们那里叫“大破锣”的。这就是三里不同俗吧。看到孤独老师大摆的“宴席”真想去“押宝”后大吃一顿,大碗喝酒,过瘾。
回复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56:41
  如老师所说,我们家乡的人集全国各地的人员,而促成。在我们这里,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居多,他们带来了许多他们家乡的东西,然后在这里统一汇总,有一些已经改变了不少,形成了我们当地的东西。谢谢社长光临,谢谢美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岚亮        2021-01-24 14:43:58
  一样的酒宴,不一样的风情。在我老家,办大宴的事很多。宴娶亲嫁囡叫红喜事,人老出殡称白喜事,此外,生娃要办满月酒,盖屋要办圆工酒,就连宰猪也要摆五六桌的猪丧酒。最隆重的当然是办喜酒。办酒须一总管,统揽全局,另相帮的一大群,男女参半。宰猪羊,杀鸡鸭鱼肉,做糢糍、磨豆腐,买海鲜,大同小异。最基础的是四大盆:红烧猪脚,闷芋奶子,滚豆腐和炒番薯粉丝,至今仍如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人们呼儿携女的。席间还有弹唱班助兴演出。东北的大席宴,我没吃过,感谢孤独兄弟分享。为好文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47:48
  老师的家乡有着更加丰富的民俗民风,在老师的作品当中,已经读到了许多。真心为老师的文章叫好,文字轻松而随意,没有丝毫滞重之感。文意于心,老师的积淀和底蕴的深厚的,多来自于阅历与乡土的真情熏陶。感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谨祝老师新春快乐,文丰笔健。
6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21-01-24 15:14:36
  也许是因为同孤独老师同为东北人吧,这篇大作看着格外亲切。满满熟悉的场景让口水横流啊!真的很怀念,也不是那时因为物质匮乏,是因为那大席的菜真香啊!每席的菜数众多,真的要比过年自己家做的丰盛。那个味道,永远不忘!擦擦口水,感谢老师分享美文,鲜活了人物,激发了味蕾。赞!
回复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51:53
  谢谢老师的美评。我的家乡与别处不同,基本是在近几十年积下的民俗民风。正如老师而言,我们这里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外来的,是很多异地民俗的综合体。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祝冬安!
7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1-01-24 17:17:51
  读孤独老师文,感受浓浓乡土气息,一幅东北农村喜宴图,跃然于纸。只可惜东北离我太远了,否则我也要去参加,在大席宴中吃上几道我没吃过的大菜。好文,点赞送安!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3:07
  是啊,欢迎你来东北啊,东北的风情是不错的啊!感谢太阳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祝冬安!
8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4 18:54:31
  看到作者的文章描写,也勾起小前两年参加农村婚宴的情景,三天吃不完的流水席,大锅炖的鱼和肉,还有好多……,想想都是期待的画面。好佳作!!!
回复8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6:55
  不知道此时您的家乡,还有这样的宴席吗,如果有那可太好了。不过,我们这里也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在回忆之中去寻找了。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9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4 19:03:04
  看到作者的佳作,想起两年前去农村参加宴的情景,大锅炖的鱼和肉,还有好多……,好期待!力赞佳作!!!
回复9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9:15
  是啊,真的很过瘾啊!有时候去人家帮忙,就可以去吃三天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敬茶!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1-24 19:29:56
  好热闹喜庆的东北大席宴,满满的地方特色,纯朴的乡民,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嘹亮的吆喝,有趣极了,气氛热烈,乡情融融!回忆起我小时候参加的婚宴,有相似之处,但不请小孩子帮忙,怕越帮越忙,我们这儿称“帮倒忙”,小时候逢有喜宴,孩子们可高兴了,可大吃大喝,满足味蕾的全部需求,大人们也胡吃海喝,兴味盎然。现在条件好了,都在大酒店办各种喜宴,菜品上乘,成人们都表现得文质彬彬,孩子们也不贪吃啦,反而缺少了什么。好文,文笔生动畅达,赞!
回复10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54:27
  各地的喜宴风格不尽相同,老师的家乡,想必也是有这般的热闹啊!婚宴上往往还会发生许多的趣事,现在想来,还是那么的让人忍俊不禁。谢谢罗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祝冬安!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