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精品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作者:孤独小男孩 举人,385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42发表时间:2021-01-24 13:26:01

【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东北的“大席宴”,是在生活艰辛里诞生的饮食文明,回顾起来,大席宴的香味依然溢满舌尖。我发现,无论什么食物,或者吃食的习俗,一旦惹上故乡这个词,就充满了韵味和乡愁。“大席宴”三个字,带给我的是场面和味蕾的冲击,一直难忘。
  
   一
   很多年前,故乡的大席宴是很盛行的。村子虽然不大,孩子却众多,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就像树上的果子,到了成熟的季节,不去摘自己都会落。该娶的该嫁的,自然而成。好日子一旦订好,就是板上钉钉,由不得谁去拖延。
   勤勉人家把那个日子在日历牌里叠起来,那里便拱起个包,实实地挂到了心上。猪圈里的猪崽抓来了,鸡架里的鸡雏也尽挑小公鸡,婚宴上的硬菜就靠它们支撑呢。该婚配的孩子们,趁着还没有成家,尽情地玩,尽情地闹,一天天疯扯扯的,没个正经形,当妈的却在心里掐算着那个日子呢。嘴上不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那种喜滋滋的味道,靠全身的细胞来体验。
   这天清晨的宁静被一阵猪的嚎叫给打破。喜宴在正日子的前两天,就拉开了序幕。杀猪,宰鸡,不是过年却胜似过年。办宴的东家不会在吃喝上精打细算,亲朋好友以及众乡亲都要来祝贺,吃喜酒,再节省的人家,也不好抠门。让人挑到理了,是要被人取笑小半年的,出门都抬不起头,总觉得哪里欠人家的。
   办大席宴的人家都够大气,三四十桌的食材就那么一堆一块地放到屋子里,摆在案板上,让“捞忙”的人去剁去割去切,这样,让人不好去糟践,反而仔仔细细地,用多少取多少,掌刀的人手上有准儿,心里有数。
   捞忙,是当地的一句土话,是相互帮衬的一种说法。一个村子里的人,时间长了,都有感情了,是正经八百的“屯亲”。你家有事我帮,我家有事你助,一次大席的布置几乎就要动用全村老少,是实实在在的“大”啊!
   捞忙的人也是要看东家的人缘的,人缘好的就多些,人缘不好的就少些。摆上三十多桌,用来招待客人,还要准备十几桌来款待捞忙的人。捞忙是一种情分,来帮你就高兴,不来帮你也别恼,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张笑脸。捞忙的人是不计较吃食好坏的,正席十个碟子八个碗的,一个都不能少。捞忙的人可以有两个菜,对付一口就行,不挑菜也不挑理儿。
   捞忙的人大部分是妇女,还有就是半大小子。妇女们洗菜刷碗,厨师未上灶之前的准备工作,都由她们来完成,半大小子的任务也很繁忙,借桌子借盆借盘子,他们把村里人家的各种餐具几乎都借来,盆底桌子底都粘上胶布,写上名字,以便归还。
   村里的老爷们基本是不捞忙的,他们都是去吃正席的人,家庭地位还是老样子,怕老婆的不怕老婆的都去吃,如果没来由,这家男人没来,而是女人来了,肯定会遭到议论的。男人吃正席是应该应分的,这是有这个大席宴以来就有的规矩,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是一个潜规则,一直在流传着。
   相聚大席宴,已经不是完全为了满足口福,更多的是图个热闹,一屯子人,亲如一家。这样的话不说,却在村民的心中,彼此的感情老是热乎着呢,所以,我从小就没见过大人们谁和谁动手打架的,民风温和,村规井然。
  
   二
   那时,大席宴的举办,一般不能缺少两个人。一个是常年待客的祝大爷,另一个是会炒菜的胖老头王大叔。大席宴上张罗事的人,我们都叫他“待客的”,这个人一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而且声音洪亮,说话大气,大局观要好,能统揽全局。待客的祝大爷六十多岁了,是林场的退休职工,在家闲待也难受,却意外地在这件事情上显示出个人魅力来,他张罗的事情真的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深得东家的赞许。那时候,每家的孩子都多,村子上下,一茬苗就得十几个,而且都是肩挨肩,碰上结婚出嫁的那个月,他老人家都推不开门,那才叫“那个挤”啊。
   祝大爷真的是我大爷,他和我父亲是从一个地方来的,多少年的老朋友了,和我们家走得特别近。在他的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教导起我来,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不大的时候就去捞忙,他安排我去倒酒。我拎着一个白铝壶,去各个桌斟酒。酒桌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蓝边大碗,添满一碗,正好一斤,这一次添满基本就不用再添了。壶里的酒都是村里的土酒坊酿制的纯粮小烧,劲头大着呢。很多人的酒量也就半斤八两,一碗进肚就顺了桌腿,门都出不来。
   祝大爷看着我,忍不住又叮嘱两句。别忙忙叨叨的,走路稳着点儿。他这么说,我还不懂。走路怕跌,跌倒几次都不怕,就怕心里出现阴影,对自己的走路方式产生怀疑。走路要认真走路,看清脚下的路,迈出每一步都要有信心。迈得出去,还收得回来,一步步才能走好。只是当我明白了走路的真谛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形象是那么丰满,那么清晰,在院子里一站,便自有风度。他不慌不忙,底气十足地喊出他常喊的一句话:“先押宝,后坐席!”进门的客人们在他的引领下,去礼账房上礼,然后在他的安排下,去坐位置。
   来吃席的人都非常自觉,还没有听说过有吃白食的事情发生呢。我想就是有,在他那威严的目光审视下,那点念头也会打消的。
   我常想,祝大爷就像锣鼓队里击鼓把槌的,代表的是声音的方向和鼓点的节奏,他是村民的心中俨然成了大头领了。
  
   三
   王大叔在村子里,算得上是正经八百的厨师。他在林场的职工食堂供过职,做的就是大锅菜。他的身体胖胖的,甚至有些臃肿,这样的身体导致他干什么都是慢吞吞的,说起话来也是慢节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过,他炒菜还是蛮麻利的,这种慢还是给人心里有数的感觉。他这个胖身体,充分地显示出职业的价值。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能吃得这么胖,真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填进了肚腹之中。平时,他在灶间掌勺,王大婶就在旁边打下手,夫妻组合,配合默契。王大婶一反常态的瘦弱,两个人站在一起,倒让人觉得老婆身上的那点营养,是不是都被丈夫给吸走了?王大婶手脚麻利,把丈夫慢吞吞的性格掩盖住不少。
   我非常喜欢王大叔,都是因为他长得喜兴,像弥勒佛爷一样富态,满脸堆笑。他常穿着一身还算看得出来白的厨师服,白帽子扣在圆圆的脑袋上。我觉得这一身的油脂麻花,真的可以提取出二两油来。他的肩膀上总是搭着一条毛巾,炒菜时被熏得热汗滚滚,手巾擦一把,擤一把鼻涕,随手往裤子上一抹。忙大发了,忘了擦汗,滴到锅里,有人提醒,少放点盐,不然菜就咸了。他憨憨地一笑,忙用毛巾把脸和脖子仔仔细细地擦一遍。
   大席宴中的菜品是很讲究的,我就见过他的细致刀工。就凭这个,让我觉得在乡村里,他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厨艺水平高,自然要求也高,捞忙的妇女们,可没少让他挑剔。
   有一次,他让妇女们切些胡萝卜丝做凉菜的菜冒儿。几位妇女们便开始动手了。只是她们切的是条,而不是丝。胖老头不干了,可也没说什么,伸手去帽子下拽下来一根头发来,比划着说,就这么细。
   这个要求如同一道门槛,把这群妇女挡在门外,迈不进来。平时,她们在家做饭,不管什么都是切大块下锅炖,哪里这么切过菜呢?有位妇女不服气,反将他一军。王大哥,要不你来教教我们,咋切?
   胖老头笑呵呵地让老伴进屋去找根针,然后,就去案板上切起来。大家还没看明白呢,他停下来,案板是有一撮胡萝卜丝,确实够细的。老伴走过来,把针递给他,他拿起针,就把一根胡萝卜丝穿进针眼里。
   全场鸦雀无声,那根穿着胡萝卜丝的针,在大家的手中传递着,大家震惊了。胖老头什么也不说,只是去忙活自己的。气氛尴尬,啪啪地打脸,粗手粗脚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大家只能面面相觑。
   胖老头这一手够狠,既亮了自己的绝活,又不痛不痒地给了妇女们一个警训。有手艺的人就是这么豪横,该拿一把时,是那么的让人无可奈何。此时就觉得他这身污秽不堪的外衣,怎么就这么好看呢?那上面哪里是什么污秽啊,分明是一幅精美的图案啊。那图案是超自然能力所绘制出来的,上面绘制的是人生的经验与履历,画面背景深远,充满苍劲与沧桑之美。
  
   四
   开席,上菜,端方盘的是清一色的小伙子。年轻人的脚步快,有冲劲,这些人都是祝大爷精心挑选来的。只是今天大席宴的桌子多,又分布在各个人家之中,路途相对要远一些。祝大爷就想着让这帮孩子们轻松一些,再加两个人手。他站在院子里,四下张望着,想去闲散的人群中扒拉两个出来。
   有位大婶走过来,说她儿子正从城里往回赶呢,一会儿就回来了,可以算他一个。祝大爷很满意,笑眯眯地把一条毛巾,一包烟,还有一副手套,交到她手上,并半真半假地打趣着,你儿子不回来,你可得顶上啊。
   上菜是很快的,先冷后热。冷盘都是早就预备好的,在盘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猪肝猪心,酱牛肉,肉皮冻,卷扦子外加一大盘黄瓜拉皮。上热菜时,一个小伙子端着方盘,还没走到大门口,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方盘扣到了地上,盘子摔碎了,菜洒一地。
   祝大爷一边往这里走,嘴里一边高喊着,碎碎平安,碎碎平安。小伙子满脸通红,心里充满了负疚感。祝大爷走到近前,又安慰了两句,他才平顺下来。一句安慰的话,暖人心肠啊。
   他端了四盘菜,有两盘没有了,菜盆里就剩下些汤汁。妇女们不由地埋怨胖老头,什么菜都做得可钉可铆,没有一点儿富余。
   胖老头不着急,不着慌,他让小伙子先送上去两盘菜,念叨着别凉了,就不中吃了。等人回来,菜就差不多好了。临走还不忘再叮嘱一句,这回可加点小心。
   食材还有,那边开始处理着,他慢悠悠地从油盆里舀出一勺油来,直接就泼进灶坑里,原本有些熄灭的火,“轰”的一声,又燃起来。大锅迅速上来温度,两个小菜轻松完成,小伙子返回来,把菜端走,灶间的活儿便结束了。
   大席宴的菜品制作完成,胖老头心安理得地坐到小桌前,祝大爷早就给他倒了一杯茶。喝一口茶,还哼一个小曲,心情不错。
   大席宴的菜,我吃过无数次。小时候,父母去坐席,从来就不会带上我。有一次我偷偷地跑去,却又被母亲给送回家。让我不解的是,宴席上有不少孩子呢,为什么就多我一个呢?后来我长大了,才明白他们的心。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去占过别人的便宜,带我去吃席,是在占人家便宜呢。
   他们不让我去,却可以吃到母亲带回来的菜品。她去捞忙,东家给分了一些杂和菜。这是一种所有菜品混合到一起的菜品,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它。
   它的味道好奇特啊,许多菜的味道混合到一起,让我一下子记住了,再也无法忘却。后来,我长大了,村里也不再有大席宴了,人们图省事,宴席的安排在饭店里进行。只是我至今都不能忘记大席宴,还有就是杂和菜的味道,每每想起,就觉得那股味道,从心底慢慢卷起,充盈着口腔中的味蕾。
   在我的心中,也有“盛宴”的概念,但不是桌儿大,菜品多,档次高,多么豪华,而是注满了亲情亲如一家的滋味。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野路子”都渐渐消失了,但曾经的那份温暖记忆,永远不会离开我。
   我的故乡,我喜欢的大席宴啊!
  

共 43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叙事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村里的婚嫁摆宴的情景。文中釆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那时候的村庄,孩子到了婚配年龄,选好了日子,这个事就实实在在挂在心上,婚配的孩子不管,尽情玩,当妈的却在心里掐算着那个日子,嘴里不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摆席的菜得早早做打算。喜宴在正日子的前两天,就开始拉开序幕,杀猪宰鸡,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办宴的东家不会在吃喝上精打细算,村里人会来“捞忙”,一次大席的布置几乎要动用全村老少。捞忙人不计较吃食好坏,两个菜随便对付一口就行。妇女们洗菜刷碗,半大小子借桌椅碗筷。村里男人们基本是不捞忙,都是吃正席。大席宴举办一般不能少两个人,待客的祝大爷和炒菜的王大叔。“待客的”这个人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张罗事情面面俱到,深得东家赞许。王大叔说话做事慢,可炒菜麻利,大宴中的菜品很讲究,王大叔厨艺水平高。文中通过故事叙述从侧面反应了王大叔看似一个“慢”人,其实是一个做事胸有成竹,办事稳妥利索的人。小时候,父母去坐席,从来不带上我,原来带我去吃是去占人家便宜,父母亲不愿占别人的便宜。我没有去吃,可吃到东家分回的一些杂菜,因好多菜混一起,味道好奇特,这个味道让“我”无法忘却。文章描写生动细腻,灵动活泛,一幅浓郁的农村摆喜宴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人有如临其境之妙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很强的灵动性,穿透了人物厚重的外壳,让个性鲜明的人物血肉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内容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道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善良,道出了做父母亲的不易,也道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可以说勾画出了一幅纯美的农村“风俗画”。本文铺陈有致,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读来感觉亲切自然。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12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东辰        2021-01-25 06:23:13
  好文,欣赏。一个丰满故事,又被彩笔着色,读来回味那是什么样感觉,美丽的大烟花盛开在跟前……
回复1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14:14:50
  谢谢老师的赏读,有老师的支持,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谨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12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5 08:09:17
  老师好,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宴席,热闹,新奇,乡里乡亲互相帮忙,这种氛围在大城市找不到了。遥祝老师平安!
回复1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14:16:37
  这种宴席只有山区或者一些边远地区才有,不多见啊!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谨祝新春快乐,文丰笔健!
1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1-01-25 08:30:00
  俗话说:祝大爷待客,王大叔掌勺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东北大席宴啊,我们福浅命薄,无缘享受。可孤独老师煮字烹词,煨句炒段,倾情奉献的这一桌子文字宴席,还原了那个让我垂涎欲滴的喜庆场面,真真让我过了一把瘾。酒、宴不分家呀,东北有高粱烧。我们这疙瘩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口子窖。只是望梅止渴可不行,期盼我们兄弟能早日相会,东篱把酒黄昏后,还有“莲”、“湘”盈袖哟!让我更欣喜的是,孤独老师的文章有了新气象,此文写得生动活泼,极接地气,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酒宴的气氛。唉!又来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回复1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14:21:33
  老师读文能读出味道来,真的好品味啊!我们这里的大席宴一般都要举办三天,老师如果能赶上,可真的爽翻了。我们这里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外来的客人,都会享受到格外的待遇。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祝冬安!
14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1-01-25 08:33:23
  第一句俗话说是:世上唯有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抱歉,漏写了。
1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1-01-26 16:27:49
  海誓山盟缠绵绵,婚礼排场大无边,记忆里的大席宴,写得真棒,当今婚宴都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如今的婚宴应有尽有,大鱼大肉等。文章写得真棒有内涵的深度,思想丰富,现实骨感好文笔,让人读着舒心,浪漫优雅,回味无穷!赞
回复1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6 18:42:37
  是不多见了,过去的人们都是那么的淳朴,就如这个大席宴所表现出来的一样。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16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1-01-26 20:04:02
  文章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内容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道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善良,道出了做父母亲的不易,也道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可以说勾画出了一幅纯美的农村“风俗画”。本文铺陈有致,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读来感觉亲切自然。好文,已经拜读。遥祝老师安康。
回复1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7 00:53:22
  谢谢独秀老师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支持,有您的支持是写作的最大动力!遥握祝冬安!
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9:45:04
  孤独老师的大席宴,让我想起我们老家老街北山小溪一侧摆的那些石条,老街儿女婚嫁,就在溪沟边的石条上摆桌设宴,溪水歌唱,人声鼎沸,也很壮观。
怀才抱器
回复1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8 14:28:00
  回忆真美好,人生的回忆就是这么的甜蜜啊,哪怕那时是苦涩的,是艰难的。苦难啊,就是这样,去回忆就甜蜜。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遥握祝新春快乐,身体康健!
18 楼        文友:东辰        2021-01-28 22:31:52
  恭贺精品,大席宴
   不会没有酒。斟满九杯敬在前,不得言醉哟。
回复18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9 00:07:18
  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