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饺子(散文)

精品 【东篱】饺子(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48发表时间:2021-01-28 07:02:46
摘要:一顿饺子,在曾经的苦日子里,是奢侈的想法;在今天,一顿饺子,平平常常。对比起来,太多的伤感,太多的感慨。写下曾经有关饺子的故事,记下时光里关于饺子的模样。

【东篱】饺子(散文)
   我喜欢这句话:人生的滋味,原不过了一碗人间烟火。母亲曾说,过年的美都在一顿饺子,饺子和过年,在我的生活观里,原本是相同的概念啊。
   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在胶东半岛,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不能前后颠倒。前句是为好吃的饺子做的铺垫和起兴,吃饺子才是人们的最大向往,尤其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足的艰辛年代,吃一顿饺子太奢侈,也太令人向往。
   饺子,意思意思。这是什么意思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大年初一才可以吃上一顿名正言顺的饺子,穷困始终把饺子挤出人们的口舌之外,而过年吃饺子是老辈子传下的迎年习俗,又不能不包饺子,但饺子的成色与内容都大打折扣了。记得,我母亲拌着白菜饺子馅的时候总是念叨着“饺子饺子,意思意思,有点意思就行啦”,无奈,也有抱怨,也有自我安慰,当然更多的是谅解,谅解这个贫穷日子,因为父母知道,跟苦难的日子抱怨甚至发狠,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会惹恼了主宰穷人生活的神,而遭到报复。我喜欢看父母用筷子在瓷盆里搅拌馅儿,白花花的白菜末,零星地散着几片碎碎的猪肉腥子,那年岁,吃肉是一种大奢侈,像我们家,没有劳动力,到年底,还要欠生产队上的口粮钱,欠账上的数字每年在递增,父亲等年底分配余钱的社员走了,低着头,垂着眼睑,轻声问会计,累积到这一年,是多少数。其实,父亲不问,会计也知晓他的来意,总是充满同情地说,义叔啊,又多了一点点……其实,会计也不敢说出那个数,数字再大也要往小里说,生怕父亲扛不起这些天文般的数字,因为我才十岁出头,改变家庭现状,尚需时日。因此,吃饺子简直就是罪过,是“铺张”的代名词。
   父亲常年疾病缠身,每到年关,母亲就把积攒下来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因为价钱好,一把鸡蛋可能多卖个一两毛,她回家常说,握在手里的感觉是票子厚了,但年底花销也大,年关了,她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割回三斤猪肉,用不着计算,我们三口人,每人一斤肉,这个数字可以记取一年,有着“朱门酒肉”的富足感,似乎这一年都是有肉吃的日子,嘴唇都是油浸浸的。想象力使人的味蕾并不感到匮乏,真想不到,猪肉可以在人们心中这样发酵着生活的意义。
   记得有一年,队上突然于年前二十九宰了几头“出过劲”的老母猪(屠宰场拒收),按户口分,每人三斤,哇!这是怎样的待遇啊,管它公猪母猪,肥了都是肉,吃到嘴里,谁分得出公母雄雌,就像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典哥借机发挥的那样,“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没读过书的乡邻,光知道羡慕青年人出口成章,哪懂得是在调侃啊。那年过年,母亲在父亲的怂恿下,狠狠心,剁了有2斤多母猪肉馅。母亲双膝跪在炕上,撅着屁股,一会揉面团,一会拌肉馅,嘴里嘟囔着,今年管儿的够,让儿香死,油死,撑死……“死”字在那时并不忌讳,反而可以体验出肥甘轻暖的优越,更可发泄母亲对穷困的调侃,满足儿子改善生活的欲望。父亲听着也哈哈大笑。母亲走了那年,父亲落泪说,爹没能力给你妈妈吃一顿像样的好饭。我想,应该是也包括过年吃饺子的事吧。那些年也有素馅饺子,素馅,是凑合着吃一顿饺子,真是徒有其名啊。那不是一种生活健康饮食的追求,而是难以言说的寒酸啊。
   其实,饺子馅儿拌好以后,应该马上包饺子,不然馅儿控出了水分,包起来饺子皮儿就不好咬合于一起了。而母亲还是坚持着看,她说,妈包饺子的本事可大了。其实,她是在欣赏自己的杰作,这是颜色的大餐啊,怎么舍得包进皮儿里呢。白菜的白,韭菜的绿,生姜的黄,还有猪肉的红,这才是五彩缤纷,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斑斓色彩啊。把色彩包进饺子里,把一份好心情包进饺子里,把感恩生活的态度,也包进饺子里。
   饺子的“内容”不咋地,可父母尽量在饺子的面相上下功夫,用现在的话说,是给饺子“作秀”,我曾经嘲弄我们家的饺子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母亲包饺子,馅儿装得不多,总是在饺子皮咬合处捏成细细的褶儿,褶皱如花,饺子熟了盛到瓷盘里摆开,就像一朵朵花儿在盛开,母亲若是高兴了,就再捏一层皮儿在饺子周围,做成玫瑰花瓣的样子。父母顾不得开玩笑,说什么相爱的情话,有时候看着发笑,或许他们的内心此时就在表达着爱情,因为妈妈的眼睛里蕴含着羞涩……
   母亲有时调侃父亲几句,然后脸上堆着笑,一年的愁苦,被母亲一笑消解了,包饺子时,常听到父母爽朗大笑的声音。
   或许,这是他们在表达对岁月的敬重,以如花的心,供奉着他们的日子,再贫穷也不能败坏父母对生活的信心。
   盛饺子馅儿的瓷盆空了,油浸浸的瓷釉上,还粘着油腥子,母亲舍不得,总是用饺子皮擦拭几遍,然后将两个饺子皮叠放一起,捏好四边。这样的饺子都是母亲吃的,她不让我吃,说,妈不喜欢吃馅儿,就喜欢吃水煮过的面花儿。母亲说的是违心话,我明白,她不想让我和父亲受一点委屈,把个大的饱满的饺子夹给我们父子吃,这是母亲的一片深爱家人的心。如今每当想起,心中凄然,嘴上要轻唤“妈妈”两个字。
  
   二
   父亲闯荡朝鲜,开过小饭馆,包饺子的手艺也很好,他曾教过我,饺子皮里要撑满满着,拇指夹住皮儿一挤,手掌肚儿跟进上提,适度挤紧,把个饺子肚儿挤紧,落在空着的手心里,然后放手,圆圆的饺子,好像扇动着猪耳朵一样,饱饱的肚子,快挤爆了似的,父亲说,这是“元宝饺子”,我明白父亲心中所想,是希望日子里突然有天降馅饼的侥幸,希望日子里有的是钱财,但他一生没有挣多少钱,他没有赶上很好的时代,也只能象征性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
   饺子里包上钱币、大枣,胶东人家户户如此,这个习俗延续至今,记得父母对包饺子包钱包枣并未有多大的兴趣,父亲说,年年吃出钱币,咱家也没见个钱;年年吃出枣,也不见得日子怎么甜。是啊,这些愿望在一次次落空之后,父母已经失去了希望,失望总是在这样的仪式下产生,不想放弃。所谓生活的仪式感,只有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才顾得上,才能实现,否则都是自讨无趣啊。
   让我记忆铁牢的是那年母亲包了两样颜色鲜明的水饺。母亲一贯是节俭的好手,这也是艰难日子让母亲不得不那样,每当想起贫穷年代的那些往事,我都经不住流泪,太多的苦难给了我们的父母,来不及哭诉,父母就那样仓促地走了。母亲用头箩面给我和父亲包饺子,而自己却用麸皮面给自己包饺子,这种面不劲道,颜色是黑的,包的时候看不出有太大的异样,熟了以后,才黑白分明。母亲吃着黑面饺子,我想夹起几个放进自己的碗里,母亲不允。她说,过年了,门上贴红对子,妈吃黑饺子,口味好,五颜六色,色相也好。母亲总是往好里说日子里的事,无论怎么寒酸,她都笑脸以对,这种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不挑食,会将就,不抱怨,知感恩。
   吃饺子,懂母亲的心思。现在,在厨房打碎一个盘子一个碗,那叫“碎碎平安”,往吉利上说,绝不因碎了器皿而懊恼,过去太穷了,母亲可不舍得打碎一个碗一个盘,双手捧住,可结实了。但下饺子捞饺子出锅,总喜欢用筷子扎碎几个饺子,不叫“碎了”,坐到炕上,笑嘻嘻对着父亲说,“挣了”(有破碎的意思),就是饺子爆肚了,破皮了。父亲无言。母亲的声音是战战兢兢的,丝毫没有什么底气。“挣”了什么?“挣”了多少?那年月,我家的日子最忌讳“挣”这个字,母亲的愿望,是胆怯地说出来,真的是为难了我的母亲啊。我常想,母亲若还活着,她一定会有说话的底气,喊那个“挣”字,一定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父亲常“骂”母亲是“天生的亏嘴”,什么意思,我估摸着是责怪母亲不能一次吃个够,亏了口舌之欲。母亲吃饺子,都是让我们“使劲吃”,有时候饺子不多了,她还是留下几个,第二日熥了吃,母亲说,熥的饺子真香。现在想来,母亲应该是想让吃饺子的香延续到第二日,一直香着那口铁锅啊。人间烟火里,有着太多我们尚未读懂的东西啊。
   小时候,不懂事,曾嫌过年的饺子馅儿里的猪肉少得可怜。父亲说,白菜饺子,吃的是个年味,不在乎肉多肉少。顿一顿继续说,白菜,百财……他在炕席上写着“百财”两个字,白菜馅才有这个意思,猪肉馅的,哪有啥意思啊。
   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对日子不要太多的抱怨。父亲的话很深刻啊。
  
   三
   七十年代末,母亲去世了,父亲也重病缠身,1980年的寒假,父亲教会了我擀面条包饺子,他说硬面面条软面饺子,会和面,懂得软硬,那才是真的会做饭了。这些话,看似是指导我去做面食,不如说是教我做人的分寸啊。软硬的矛盾,在善于调和转化的人那里,就是一种得体而有意思的拿捏。从那时起,我曾决心尽孝,默默许愿,一定要父亲吃上儿子在过年时亲手包的饺子,大孝就是饺子,这是我的孝道。可是,子欲孝而亲不在,那年夏,我毕业了,可父亲也随着我把毕业证书放在他的怀里的时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哭喊着,包一顿丰盛的水饺孝敬您!这个声音还是没有变成现实,父亲没有吃上儿为之包的饺子,默默地离开了,但留给儿子一份谋生的理念,练就自己的手艺,吃上自己挣来的饭。
   手艺上身却不压人,我会包饺子,赢得了前来看我这个姑爷的女人们的赞美。婚前有趣的故事,至今成为最美的回忆。和妻子“过目”(双方见面,相亲),妻子的母亲要包饺子,我便坐在炕沿上熟练地包起来,村子的女人跑来看女婿,见我包饺子,啧啧地称赞起来,不久,村里就传开了,说我是大厨,会包饺子……
   其实,我很乐意接受“大厨”这个称呼的,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若烹鲜,我是教书人,教书也若烹鲜,能够做好一锅小菜,上好每一堂课,那就是合格的“大厨”啊。
   我们的婚姻没有波折,因为一顿饺子,我们顺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当想起这段事,妻子总是嘲弄一番,我却感到自豪,岳母曾经说过,会包饺子的男人,才是懂得烟火气的人。岳母的评价,也是我们从此以后过日子的动力,绝不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用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四
   现在,日子好了,吃饺子不再是奢侈得要命的事儿了,所谓的家常便饭的内容也在变。退回三四十年,在家吃饭,包饺子可不叫家常便饭。如今,谁也没有把一碗水饺看作玉食锦馔,也就是普通一饭而已。吃饺子的频率,在我家那是爆发性增长,动不动就包饺子,除了爱吃,还有很多讲究。
   最讲究的是饺子馅儿。我们家喜欢吃白菜猪肉馅水饺,味道纯正,以为冬吃可御寒,香气可以赶走寒气。冬天里也喜欢包萝卜丝水饺,但馅儿必须是黄海产的鹰爪虾仁,否则,当地人说不“出鲜”,也就是口味不地道。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挑剔,不怕做不了,就怕想不到。萝卜丝吸海鲜,虾仁不能切碎,大虾仁儿蜷曲在饺子皮里,咬一口,好过瘾,虾仁饺子不怕大,当地还有专门做虾仁饺子的店铺,门厅热闹,络绎不绝,很多人,一周不吃一次虾仁饺子,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了,嘴里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春节一般处于“春打五九尽”时,到正月十五,外面是暖暖的小阳春,沟边向阳处已经爬上了荠菜的影子,深绿色,影绰绰,驱车挖上一阵子,保准足够正月十五的那顿饺子。荠菜馅水饺,更喜海鲜,胶东人多是年前就准备好虾仁,放进冰箱,当然近年海鲜市场更会照顾顾客需要,十五前,沿街就有叫卖虾仁的。吃着荠菜虾仁水饺,咬一口,满满的都是春天的滋味,吃的时候,就开始了春色的话题。“呼子来包荠菜花”,那是包一份顽皮和快乐;可别怠慢了山野里的最先点绿的荠菜,“零落东风荠菜花”,我笑那东风不经意;莫等“野田荠菜花如织”,趁着绿色正点点如繁星,此时的口味那才叫一个鲜。汪曾祺在他的《故乡的食物》里说,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得补充一条,在胶东,荠菜包饺子,更是一绝。半岛有半岛的风情,无论什么节日,都要包饺子,当然迎春饺子更要好好地包,美美地吃。已经形成的胶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并且更精致,更丰厚了。
   我常想,为何前些年,“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没有出现,哦,原来是这个时代的深情呼唤啊,我们的舌尖从来都是有着期待,十分挑剔的,但在穷日子面前,我们得隐藏了自己的饮食欲望啊。前些日子听朋友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播放过“胶东荠菜饺子”这个专题,我正用天猫机顶盒回查,不想错过电视上的这顿饺子盛宴。
   饺子,没想到,对于孩子们考试,也有着祝福的意义,何时产生这个意义,谁赋予的,这都不是很重要了。我妻子包饺子总有讲究,例如最近,赶上外孙的考试季了,这不,昨天大外孙期终考试,晚上就包饺子,拍照,发微信圈,在照片下,妻子还要找我润色几个合适的字,无非就是祝愿外孙考试成功之类的俗套话,但作为长辈的一份拳拳之心,就是俗了也生动,我也被妻子的“饺子情话”感动了。
   我曾经记录一年可以吃几顿饺子,这样的事,可能亘古未闻啊,2019年,我们家曾经吃了106顿饺子,差不多三天一顿,腻歪么?厌倦么?不!只是饺子的味道不是那么强烈了,吃饺子的欲望不再那么强烈了,喜欢饺子,依然如故。
   胶东人喜欢吃饺子,即使没有菜肴,照样可以喝小酒,嘴里说着吉利话:“饺子醉酒,越吃越有。”生活的情调并不因为吃食的丰寡而变化,有爱生活的心,粗茶淡饭都是满满的滋味。
   吃饺子成家常便饭,饺子成为一个时代改变的记录。小小的饺子,可藏匿着苦痛,也可包住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有滋味的人生,无论吃多少顿饺子,每顿的感觉都不应该雷同,就像品一壶茶,每一壶茶的口感都不一样,饮食是关乎心情的,是与故事有关的。记得章太炎妻子汤国黎有两句诗:“若非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我曾经仿句道:“若非胶东饺子好,此生何必恋荣成。”(荣成是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小城)荣成的水饺,在胶东首屈一指,因为饺子皮里包裹着我更多的乡愁亲情。
   散文家汪曾祺说,生活的好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我爱美食,我爱胶东饺子。
  
   2021年1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5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水饺是我们的传统美食,在我们北方不喜欢吃水饺的人几乎没有,我想,每个喜欢吃水饺的人,对水饺的切身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经历的时代不同,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是有着不同的感受。即使有感受,但你不一定能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今天读怀才老师的《水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出生在贫瘠的山村,父母都是本分的庄稼人,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的日子,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顿水饺,也只是年节才可能实现的事。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述自家吃水饺的曾经发生的难忘故事。(一)过年吃饺子是老辈子传下的迎年习俗,再穷也要想法吃顿饺子。因为穷,吃饺子只能意思意思,吃个够是没有的。过年,饺子馅多是白花花的白菜末,只有零星地几片碎碎的猪肉腥子,能吃上肉就是一种大奢侈。当年作者才十多岁。父亲常年疾病缠身,干一年活生产队分红总是每份,母亲每到年关,就把积攒下来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钱,才能割上几斤肉。有一年,队上过年宰了几头“出过劲”的老母猪,按户口分,每人三斤。母亲在父亲的怂恿下,狠狠心,剁了有2斤多母猪肉,母亲双膝跪在炕上,撅着屁股,一会揉面团,一会拌肉馅,嘴里嘟囔着,今年管儿的够,让你香死,油死,撑死……。在作者印象里,母亲最会包水饺,只要包饺子,就变着花样做,虽馅是最普通的,总是让家人高兴,给家人带来喜庆。(二)父亲闯荡朝鲜,开过小饭馆,包饺子的手艺也很好,曾亲手教作者包“元宝”饺子,希望将来能有钱才。饺子里包上钱币、大枣,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吃水饺吃出钱币,说明能发财,当年父母并不多感兴趣,知道是不可能的。有一年,过年母亲包了两样颜色鲜明的水饺,母亲用头箩面给我和父亲包饺子,而自己却用麸皮面给自己包饺子,这种面不劲道,颜色是黑的。每逢想起来,就让作者痛哭流泪。现在,在厨房打碎一个盘碗,那叫“碎碎平安”,往吉利上说,绝不因碎了器皿而懊恼,过去太穷了,母亲用盘子碗时总是双手结结实实捧住。捞饺子出锅,总喜欢用筷子扎碎几个饺子,不叫“碎了”而是挣钱的“挣了”,因为这样图吉利。父亲常“骂”母亲是“天生的亏嘴”,因为包子有少,母亲总是让父子吃饱吃好,自己却找理由宁愿少吃不吃。(三)七十年代末,母亲去世了,父亲也重病缠身,1980年的寒假,父亲教会了作者擀面条包饺子,说硬面面条软面饺子,会和面,懂得软硬,那才是真的会了。这其实是教会了儿子如何去做人,掌握分寸。儿子也默许尽孝,自己挣钱了能让父亲吃上一顿自己包的饺子,结果没有等到这一天,这给作者留下了一生难以释怀的痛。因为会包水饺,这也让作者很顺利的赢得了爱情,因为岳母喜欢勤快会做饭的姑爷。(四)现在,日子好了,吃饺子不再是奢侈得要命的事儿了,而是,的的确确成了家常便饭。现在吃水饺,不但讲究馅的品质,而且要变得花样吃,想吃随时吃。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还可以到田野挖荠菜来包水饺,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对比过去就是新旧两重天。以前包饺子里面放钱币,是祝愿发财,现在吃水饺更是具有祝福的新意,譬如作者的外孙考试,就头天晚上妻子包水饺,就是祝福外孙考个好成绩。在作者看来,吃饺子现成了家常便饭,饺子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时代改变的记录。有滋味的人生,无论吃多少顿饺子,每顿的感觉都不应该雷同。这篇散文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于家人从贫穷到富有的的历史变迁中,吃饺子的酸甜苦辣,通过饺子的故事,重新回味了父母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以及儿子对父母没有尽孝的深深地亏欠和遗憾,表达了对父母的永久的怀念和爱。整篇散文,文字优美,真情故事娓娓道来,描写细腻,情节生动感人,以饺子贯穿全文,体现了贫穷年代对父母大爱的难忘,新旧对比,更是充满了对新生活满足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倾情推荐,美文共赏,分享精彩。【东篱采菊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13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1-28 07:12:31
  饺子,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已是不觉稀奇的普通饭食了,虽说,大多人都很喜欢吃。有谁能够除了吃水饺外,还能对水饺文化做一番梳理呢?其实仔细研究,水饺在每个人的吃的生涯里,都会有一段铭记在心的故事。请“品尝”怀才老师的新“包”的《饺子》。看看在老师眼里水饺有什么故事呢?感谢投稿东篱,问候作者,下次品尝您的另一种胶东美食。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7:18:51
  读读编按,我差点就抹泪了啊,习之社长耐心写的编按,成一美文了啊。如此推介,令我感动。饺子,在艰辛的日子里,那是玉食美馔,吃一顿简直是妄想,想想都是罪过了啊。如今,天天饺子,顿顿包子,这些根本就不是事。吃腻了,就换换馅儿。都说,年纪大了,剩下的都是回忆,可能吧,饺子里有回忆,但更多的画面就想当下的啊。生活的好,必须说出来。遥握,谢谢习之社长美编。想吃胶东饺子,我速递一份也可以,虾仁的?
2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8 07:35:07
  饺子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分享拜读老师的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7:45:11
  谢谢静雅老师美评,一语中的啊,的确,饺子包的永远是有滋有味浓浓的乡愁。尤其到了过年,吃饺子,总想起小时候,想起家贫的日子,心酸过去了,我用这种方式感知美美的幸福。遥握,问候静雅老师冬暖,我也想跟你讨一盘东北饺子啊。
3 楼        文友:心有小砚        2021-01-28 07:51:31
  同是胶东人,老师的作品总能引发我的同感。看到饺子对于老师的父母来说成了一道奢侈品,让我不禁有泪盈眶,或许这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我们胶东人过年过节要吃饺子,用饺子招待客人那是最高的礼遇,天天吃饺子也是吃不够吃不厌的,三鲜饺子鲅鱼饺子萝卜丝荠菜白菜饺子都是我的最爱,当然最爱的还是白菜馅饺子,寓意好,鲜亮可口,祝老师以后的日子就如饺子一样幸福团圆,红红火火!
心有小砚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7:59:12
  看到小砚老师的美评,我泪儿都跑到眼眶附近了,想出来,真的,很感动,小文一发,有胶东老乡就赶来美评,比吃饺子还幸福呢。是啊,鲅鱼水饺,更是我最爱,我怕勾起太多的口水,就留下了这道饺子。怀才抱器感谢您的关注,我也一直关注您的作品,紧握老乡的手,相逢江山,以文会友。问候冬暖,谨祝笔健!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1-28 07:52:46
  作为出生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年代的我来说,怀才老师的《饺子》确实对我触动很大,在一些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上确实有同感。那个年代能吃上一顿水饺,只能在年节,这也是父母平时省吃俭用,才能攒够的一顿美食。因为那个年代太贫穷。现在我们富裕了,是水饺美食任吃的年代。读老师的饺子,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历史。要我们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我们的党。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8:02:08
  与习之社长有同感,饺子,在漫长的岁月里,岂止是一顿饭,是一种希望,在一段日子里,是想而不可及的事,是大奢侈。如今,吃饺子才是家常便饭,年轻人,可能没有体验,也好,不去想过去的事,美美地吃饺子,享受好新时代的幸福吧。谢谢习之社长再度美评。遥握!
5 楼        文友:鸿鲲        2021-01-28 08:11:48
  常觉得饭店里的饺子不好吃,现在明白了,其实未必是真的不好,只是饺子里缺少了自幼熟悉的母亲调制的饺子馅的味道。文章结尾汪曾祺的话好,生活的好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父母的爱好什么呢?突然想起了母亲包饺子的情景。他们爱得怕不是干活,而是儿女们吃饺子时的满足。用具体的食品写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写时代的变迁。怀才老师写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8:23:33
  鸿鲲社长的美评,让我眼圈跑泪了,是啊,饭店的饺子也好吃,但少了点什么,少那份饱满的乡愁与亲情啊。我的外孙放假回家,她姥姥就包饺子,特别喜欢吃白菜馅儿的饺子,我喜欢看着她吃,那种滋味回来了,不知她是否感受到那份亲情啊。日子越来越好,好好享受吧。鸿鲲社长的鼓励比饺子好。谢谢,遥握,谨祝快乐!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1-28 08:25:34
  每次读怀才老师的文章,总是感慨万千: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此篇《饺子》更是令人五味杂陈,或心酸或怨恨……同时也是温暖和力量的!非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厚实的写作功底和过人的文学天赋是不可为之!这是我拜读此文的感受。遥握问好老师,谨祝一切安好!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8:30:00
  湘莉社长的热情鼓励,是我在江山遇到的一团火,是篝火,火光升腾,写作暖心。每得鼓励,不胜欣喜。怀才抱器也很喜欢读湘莉社长的美文,就像昨天点精的《最美江岸线》,读好几遍,甚喜。我们一起加油,在东篱这片乐园去追梦……
7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21-01-28 09:08:47
  东北也有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的俗语。的确,这种美食能延续千年不衰,它皮里包裹着的不止是馅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寄托在里面了。年代的关系,老师的饺子见证着不平凡的几个时期,这也让老师饺子的馅“味道”更独特,更让人铭记。从母亲的饺子到外孙的饺子,也许味道各品不一,但那浓浓的亲情,温情无二。再读老师美文,引我思绪连连,泪目留字。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09:11:28
  我们对饺子,都有着情缘,因为正如你所言,饺子里包裹的是日子的希望,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是丰满的味道。若我们相遇,无论在胶东,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我们就拿饺子开宴吧,将朋友的友谊放在一盘盘饺子里。谢谢金戈老师美评。遥握,谨祝快乐与笔健。
8 楼        文友:岚亮        2021-01-28 10:04:49
  大哥,一年吃106顿饺子,好啊!饺子,是意思意思,更是文化文化,吃得越多,就越有意思,越有文化。我老家在南方山区,小时候没见过饺子。第一次吃饺子,至今记忆犹新。读初一那年,我得了学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河南籍的任校长奖我到他家吃了一碗饺子,真好吃啊!后来,我到西安当兵,解放路饺子店的饺子很有名,是家老字号,什么馅的都有,我们常去吃。连队食堂也经常包饺子,当然是人人动手。全连吃饺子的最高纪录,是由一个沂蒙山兄弟保持的,86只,我只能吃40只。一篇风味和文化味浓浓的佳作,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感谢分享荣成的饺子,祝福兄长!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10:23:42
  饺子,可以勾起岚亮老师的美好回忆,足够了啊。小时候,我们拿饺子当希望,表达长大的决心,我就曾经喊出,我将来发达了,就好好管饱地吃一顿饺子,记得日子好了的时候,我也可以吃40个饺子,也羡慕那些大肚汉,感觉幸福就是往肚子里装下更多的饺子。我很期待岚亮老师的饺子美文啊,校长请你吃饺子,好暖心。谢谢岚亮老师美评鼓励,岚亮老师来胶东,我请你吃饺子,鲅鱼饺子,虾仁饺子,三鲜饺子……你样样挑着吃。
9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1-28 10:24:49
  一篇《饺子》饱含着怀才老师的柔情、深情和激情。那一盘盘饺子呀,承载着老师对父母深入骨髓的思念,对青春时光的甜蜜追忆,对现在生活的知足、感恩。人生的滋味,尽在一盘饺子里。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10:29:16
  感谢梅花老师美评,是的,你所言的“三情”——柔情、深情和激情,是我努力想表达的情感基调,希望这篇饺子文能够给读者留下一点记忆。我们在东篱,携手创作,文字切磋,收获美好,我很期待,期待你的佳作,和快乐。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1-28 10:34:26
  我估计北方包饺子与南方“打米果”是共一个“意思”。北方逢年过节包饺子,南方逢年过节打米果,家庭日子过得去的就炸“油果”。表达的意思跟怀才老师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一样的,今日拜读此文,感触极深!怀才老师的文章,写进那几代人的心里去了,真正好文,湘莉再次拜读点赞!拥抱一个,谨祝安好!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8 10:39:40
  相对说,南方的饮食更丰富一些,我与妻也经常谈,过节就吃饺子,是不是觉得单调了,南方的小吃,就是家里的饭食,也都是丰富多彩的啊。好羡慕,日啖荔枝三百颗,一个水果都吃的那样豪放,真的让我们北方人无地自容了啊。来吧,包饺子很省事,你喜欢吃就好。谢谢湘莉老师再度点评。遥握。
共 31 条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