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胶东锅贴鱼(散文)
一
在胶东半岛,啥最好吃?大锅的花饽饽,小锅的鱼。正月里好饭容易让人吃腻了,那就来这两大件,白白的饽饽,鲜鲜的锅贴,来一个地道而实惠的年趣。这所说的小锅的鱼,就是胶东锅贴鱼。
窗外雪花飘,屋内鱼锅香。这是多少年胶东半岛农村冬季里的特别美景。一家人三五口,围坐在冬炉前,夹着锅贴鱼,吃着黄金饼(玉米饼子),真正过着年年有鱼的日子。
胶东半岛的荣成,三面环海,有千里海岸线,七百多自然村,半数都镶嵌在一条蜿蜒的线上,海曲处,崖岸上,沙洲边,处处安居地,户户海草房,靠山吃山,守海吃海,鱼成了渔村人的主食,鱼和玉米,是美食里的绝配,所以在沿海渔村,散落的住户周围多是种植玉米。夏秋时节,青葱围裹,海潮翻波我不管,屋内别有安静时。绿色的青纱帐,隔绝了几步远的海,让安宁成为安居的定义要素。秋末收割三五百斤玉米,一年的锅贴鱼饼子就甭犯愁了。这饼子入锅成锅贴饼子,那可是上讲究的啊。玉米穗子沿着屋檐下系在钉子上木橛子上,冬闲时,踩着梯子“摘米”,此时的玉米吸纳了秋阳的暖气,口味饱满,纳香甚多,尤其是沿海的“海味”也附着其上,潜藏其中,渔村人称这道口味是“海味”,骨子里爱海,嘴里就不能闲着,就要品海味,吃海鲜。海边的风景亭,也有很多设计成玉米穗子样,名字离不开吃,一读,就忍不住食欲了,“品海”“餐澜”“宴涛”“啖鲸”,够味吧?电视上常说,饭可以乱吃……可胶东人不乱吃,要吃出精致,吃出名堂。胶东人讲环保,守着海,却不胡吃海喝,鱼是菜肴,那是吃得的。“品”“餐”“宴”这些字眼,包含着对大海的满满的爱,而“啖鲸”只是表达胶东人的豪迈而已。
笨重的大石磨,随着改革开放,已经成为路边村口公园里的风景石了,可胶东人的“石磨情结”始终在,深藏在骨子里,他们各家为了吃锅贴鱼,便打造了很多乖巧的小石磨,磨的直径不过尺,两腿夹住就可以推磨了。小石磨碾压出来的玉米面,碴子粗,口感好。吃正宗的锅贴鱼,没有小磨玉米饼子,吃的人会摇头。农家乐饭庄,还推出了“看推磨吃锅贴”的项目,食客还可以亲自尝试推磨,去寻找古老多情的岁月感。胶东人很羡慕“鱼米之乡”几个字,江苏客人来了,胶东人故意要在客人面前纠正这四个字的理解,说什么,住在鱼米之乡,不如吃上“鱼米之香”,手指头在桌子上写一个“香”字,敲两下,引起关注。时至今日,被胶东人演绎的“鱼米之香”几个字,还让小学老师犯难了,孩子们写“鱼米之乡”常写错,还振振有词,说家长就认这个“香”。进饭店要锅贴鱼就这样喊,锅贴鱼,玉米饼,两种香融合在一锅里,恰如其分。
吃锅贴鱼可不是什么奢侈的事儿。我老家距海七八里,那一带,老屋里都安两口锅,一大一小,小的就是做锅贴鱼的小锅。十几斤的大鱼,人们嫌盐油作料浸不透,大多喜欢小杂鱼做锅贴。大冬天,蒲扇一扇,炉灶内的碳火就红了,不用半小时,满屋鱼香早把个胃的情绪调整好了,夹杂的玉米饼香,更让人饥肠辘辘。
二
退回四五十年,各家吃粮不足,就拿吃鱼来度荒。记得村上拉一大车杂鱼,两三分钱一斤,就是好吃的青鱼才五分钱一斤,超便宜。谁家没有小锅贴,那一定是口粮足够的主。这锅贴鱼延续至今,做工不断精细,口味不一样了,过去是糊口充肚皮,现在是品滋味鲜舌尖。
我曾经看着邻居六母一家子围着铁锅子吃锅贴鱼的情境,六母家人口多,锅是特制的,用大筒铁敲打出的铁锅,差不多是平底,直径有两尺,好羡慕。我曾向六母发出岁月之问。
灾荒之年,粒米空缸,葫芦瓢闲置,粮荒蔓延,怎么就不去海里网鱼度日?六母笑了,一根针,一把梭,一段线都没有,哪有渔网!老家也有把锅贴鱼变成锅贴蟹的创举,我又问,为啥不能从海滩捡螃蟹(是一种胶东人称之的“淤泥蟹”,个小,稍扁。晚上可提灯捕捉)入锅?六母笑了,人饿得面黄肌瘦,只能靠在有日光的墙根,哪有力气赶到海边啊,孩子!是啊,旧日子里,吃上锅贴鱼,不是那么容易,守海吃海?说着都心寒。灶上锅贴鱼,心中满是酸。
鱼花花飞上了灶,多少泪儿去煎熬,蒸干了眼泪儿,总也蒸不出农家的笑。这是几句胶东民谣,那时吃锅贴鱼,默默地吃,吃不出大快朵颐的欢乐来。有名人面对富足的社会不安起来,做了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是:我们对物质的强烈渴望,是精神匮乏带来的。是吗?不完全是。对物质的渴望,才是丰满的精神状态的源泉。很长一段时间,兄弟吃请到饭店,现在很多人选择了居家吃锅贴鱼,颇有时尚感。人们追求的是精神满足的细节,也不冷落应有的物质饮食。
六母做的锅贴鱼,味道纯正。六母说,得加好东西,啥?六母告诉我,把糖精化开做甜水,最好加白砂糖,熬鱼的汤儿才够鲜。六母说这话来劲,鼻子一紧,“咶溜”一声,似乎把个鱼鲜儿都吸进鼻孔里了。原来是甜可中和腥味,厨子的秘密就在“一匙甜”上。作家高晓声说:“吃东西就是文化。”我特别赞同这个说法,六母没有读过书,但她有文化,从“味寡”做到“意丰”,这是给一道吃食做了文化的加工。现在胶东人更得真传了,在锅贴里加一点点榨菜末,或者揉碎两瓣橘子放进去,解腥盈香。汪曾祺在《五味》里说:“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一眼看透啊,旧日子里没有甜,怎么放?为难了我的老乡啊。胶东有句话叫“腥腥锅”,就是改善生活的意思,可能就源自锅贴鱼。
三
合适的朋友,不讲排场,只在乎温情脉脉的氛围,那就围着小锅,摆上小酒,来一次“鱼家乐”。感觉单调了,那就来一圈海鲜,都是“陪菜”。裙带(海带之一种)凉拌,下酒得很;超辣海带丝,下饭得很;糯软干鱼片,吃出鱼被涅槃后的快感;蒜蓉海蜇冻,爽到了心底还不算,可以照亮红脸蛋。就怕冷落了锅贴鱼,落寞了心底的情,不过,这些是配角,绕着锅边,海鲜在于品味,品味才是丰盛的内涵。锅贴鱼就是这样很有号召力,唤来五味俱全的海鲜,升华了自己的主题。
曾经在淮安受朋友之请,吃了一席“江淮小鱼锅贴”和一个精美的故事,故事属于江淮,一直是我这个胶东人的失落。不过,据说,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于是,我吃胶东锅贴鱼,也用“小鱼锅贴”的故事来下酒。江淮的特色美食很多,“小鱼锅贴”是特别里的特别。朋友说,也叫“小鱼锅塌”,他语音太家乡化,我听成了“相遇卧榻”,我说,相遇了,无言相对,一塌糊涂了。“小鱼锅贴”用料是湖鱼,小草鱼小鲫鱼都可入锅,一二寸长,排在锅底,就像整齐列队欢迎的架势。不过锅沿贴的饼子是麦面团的,饼半浸在鱼汤里,半被烤熟,也是颇具风味。
朋友说,这道名吃与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幼年逃荒至淮河附近,曾和渔民一起在锅的四周摊上面糊糊,再把从洪泽湖里捞到的鱼放进锅里,添一勺湖水,烧上一阵子,新鲜出锅。朱元璋后来当上了皇帝,怀念曾经,便赐名“小鱼锅贴”。这个故事真的好,别忘了一段贫寒出身,不一定写进典籍,但要留一个名,记住曾经的岁月。
坐在饭桌,听一个与饮食有关的故事,不在乎食物是丰盛还是单薄,不在乎口味是否对味,我记住了故事,不忘朋友之请。可我的家乡“胶东锅贴鱼”攀不上皇帝,也不寒酸,藏的是乡邻的饮食智慧,味道更适合百姓,那叫接地气,入口香。我相信,每一道饮食都有着故事,甚至有着奋斗的传奇,岁月的驻留,并非千篇一律,反而更生动了。就像我们吃豆腐,没有豆腐西施的故事,而有着母亲的影子,反而更温情,母亲切豆腐用棉线绳儿,要切开肥嘟嘟的日子,我更相信“锅贴鱼”里肯定藏着乡邻的丰满感人的故事。分手时,我的邀请词是:请你把故事写在胶东锅贴鱼里。
四
做一道锅贴鱼,也有着名堂。在锅底抹上少许的油,醋和面酱喷锅,一碗葱姜蒜倒入,加“半浅”的水,没过半个鱼身最合适。鱼可清蒸,也可熬煮,而锅贴鱼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厨艺,出锅的鱼,是味厚而不腻,鱼相原样,看着舒服。
适合锅贴鱼的品种很多,小黄鱼,大头宝,花脖子,老头辫子,小鲳鱼,一把溜,黄鱼棒,小黑鱼,都是入锅的好“鱼材”,胶东人喜欢杂鱼品种多,一锅吃好几种鱼的口味,那才叫过瘾。吃的时候,还有交流各色的鱼有何不同的口感,说不出个一二三,朋友会说你“败兴”。
根据经验,最好吃的是小黄鱼和大头宝做的锅贴鱼。出锅的鱼肉,劲道精香,成型成花,片片若指头,似千层的花瓣儿。口味聚鲜,入口擎在舌尖打转,真有玩味小家碧玉的感觉,口感当然赛过吃大鱼。出锅的鱼也好看,一色的鱼,中间放一条小鲳鱼,四围可随便来点“摆功”,或天女散花,或光芒向日,或列队推磨,这些都是胶东人的描述。如果是两种鱼入锅,更可摆出花样来,如“鸳鸯和居”,不过就是两种鱼鲜,但在食客心中,是一道风景,是一种生活意趣的形象表达。
锅贴鱼上桌,吃前先欣赏,哪怕忍不住食欲,也得耐住性子。一看就赏心悦目,鱼上撒几个葱卷儿,就像音乐的音符,将鱼儿变成了“都来咪”。几截翡翠般的香菜,放在中间,绿色点亮了一锅鱼。一道精熟的艺术品,是烟火气升华了鱼的灵魂,成为让食客注目的风光。此时吃鱼,鱼不觉得疼,胶东人说这是“寐鱼”,是睡着了的鱼,就是风卷残云,鱼也听不见了。胶东人的性格很外向,而吃锅贴鱼则变得慢条斯理起来,有静享大海所赐的含义。最好看的是大头宝锅贴鱼,鱼目白亮,鱼色金黄,如琥珀色,入眼温心,像珠玑雕刻的鱼串,所谓“鱼贯而入”,描述的不正是这种情境么?吃胶东锅贴鱼,会将人引导到朴素而精致的审美意境里,是一道精美的工艺,是一锅做鱼人的心思。
锅贴鱼,还穿起了中国传统文化。胶东人还称锅贴鱼是“烹小鲜”。这可是高雅的词儿,语出《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几尾鱼在铁锅里整齐地摆着,有条不紊,这是“大治”的状态,这种联系的确藏着人生智慧。
很多人都有一个体会,过年吃年饭,人会吃腻的,而胶东人最会调整口味的,穿插了锅贴鱼,在满足的审美意境里过好年。说不上是年饭的一道大餐,但绝对是饶有风味的尤物,可品可爱。胶东人喜欢开玩笑,称在家吃锅贴鱼,叫“家锅情怀”,爱一道美食,就是热爱生活,情怀朴素,也是高雅,雅俗包容,情怀博大。
其实,胶东锅贴鱼,还有一种吉祥的蕴意。圆圆的锅,圆圆的饼子,大圆纳小圆,团团圆圆。白天吃是太阳照到了家,夜晚吃是月亮来探望。这是一种民俗的审美,更是诗情画意的审美。
你来过胶东吗?如果没有吃过胶东锅贴鱼,那不算来,起码是不算吃过胶东海鲜。不是诳你再来,是不能留下舌尖审美的遗憾啊。
2021年2月16日发出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