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情寄苏哈娜2(散文)

编辑推荐 【东北】情寄苏哈娜2(散文) ——我的日记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8发表时间:2021-03-19 15:44:33
摘要:笔者出使埃及援建的真实写照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由于有信仰,才有阿哈迈德这样的卫士;由于有信仰,对小孩子说教才有说服力;由于有信仰,才能造成一个宽松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视恶如仇,嗤之以鼻,坏人坏事没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周围,真正有信仰的人不多了。我们不能没有信仰!我们要有信仰。
  
   除夕夜惦记埃及同事
  
   2011年除夕之夜,我特别惦记仍在埃及苏伊士苏哈娜经贸合作区工作的同事们。
   自2011年1月25日以来,埃及各地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我曾经在埃及工作过的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受到影响。
   据媒体报道,在1月28日的示威游行中,我们所在苏伊士省警察局、消防队、3家银行和多家商铺被烧毁,已有10多人在示威中死亡。我们苏哈娜厂区周边的水源已断,目前储水只能维持两天的生活之用,周边的道路已被封锁,紧挨我们厂区的埃及钢厂被洗劫一空,我们的同事与外界和国内的通信时断时续,很不稳定。
   昨天我向该公司在天津的一位领导电话询问,又得知埃及政府很重视我们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派军队包围厂区,保护我们中方员工。水源问题得到解决,食宿基本安全。我们的同事按领导意图回撤了部分工作人员。还有少数领导及同事继续坚守岗位。
   据悉总统穆巴拉克表示不再继续选举总统职位,同时和反对党谈判。情况在向稳定发展。
   中国国家商务部、天津市商务委、滨海新区、泰达控股公司等各级领导纷纷表示关心慰问,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和副市长分别于1月30日上午、下午致电公司董事长,要求代为转达向坚守在一线的驻埃中方全体工作人员的慰问,市领导特别指示:“安全第一,必要时可以放假避险,直至撤回国内,要求大家要冷静应对,尽力保护经贸区财产安全,随时和大使馆、国内保持联系。”为应对埃及突发事件,公司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措施,提出了紧急预案,随即与前方埃及泰达公司召开了电话会议,部署了紧急预案,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确保场区内全体中方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好财产安全。
   新春之际我们遥祝埃及同事平安无事,愉快过新年。
  
   埃及姑娘
  
   春节前搬完家我发现收藏的一块石头丢了,至今也没有找到。我很怅然,像丢了魂一样。那是我从埃及带回来的一块普通的石头,是在红海岸边捡到的,虽说普通,却记载着一段情结,使我想起心灵就受到震颤。
   那块石头半个手掌大,呈三角形,细长,光滑,透亮,有些白色的花纹,很像埃及黄的大理石材。
   这块石头是有来历的。那年盛夏我们住在埃及红海边郁金香度假村。周六休息,下午闲来无事,来到海边游玩。平时我们三个男子汉在一起,生活乏味。那天他们俩出去,我独自在海边徜徉。
   海边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那是来自开罗和苏伊士的埃及人到我们这里休假,他们在沙滩上休息玩耍,在海里打逗,嬉戏,追逐。我找到一个空地儿坐下,低头捡拾周围海水冲上来的贝壳和石子儿。忽然传来讲中国话的声音“那块小石头好看”,我惊奇地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埃及姑娘站在我前方。
   那埃及姑娘,身着一件类似中国女人穿的连衣裙,黑底儿上红白花,赤着一双小脚丫踩在松软的沙滩上,背后走过来的痕迹留下浅浅的脚印,她年轻、貌美,楚楚大方,苗条轻盈,比起埃及常见的姑娘动人。她那双美丽深凹的大眼睛,透着阿拉伯人的灵气;那高通鼻梁有棱有角,那略大的嘴巴镶着薄薄的两片嘴唇;那飘逸的长发,在海风中不停地摇摆,引人遐想。怪不得伊斯兰教规定女人一定要包裹严自己的头发,否则便于无意中诱惑男人了。她面部轮廓清晰,皮肤雪白,面容姣好,身材欣长,但是很矜持。
   我陶醉了。到埃及这么长时间看惯了肥胖臃肿的埃及女人,真没见过这么美丽漂亮的埃及姑娘,在这千里沙漠,百里戈壁的荒原上,她绝对是埃及女人的骄傲。
   见她会说汉语,我急忙回答她“谢谢了”。于是按照她的指点,我捡起了这块石头。
   中国人在埃及苏伊士支援他们建设的项目,那里的人都知道,因此埃及人对中国人很友好。许多当地中国孔子学院的埃及学生见到我们中国人,都会主动热情打招呼,如果方便还要和我们多聊几句,把我们当做会话机器。姑娘的汉语说得很流利,我一时感到非常亲切。我虽然经历过各种场面,但是这次意外碰到这么漂亮的埃及姑娘,还真有些紧张。可能是长期不和女人打交道的缘故。我不知所措,没来得及多说几句,只见那位埃及姑娘对我点点头,抿嘴一笑,缓缓地沿着海边走去。她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很有气质,我目送着她,远远地,远远地,直到她消失在大海和蓝天的交界处……
   我手里捧着这块小石头呆呆地站着望着。喧哗的涨潮声惊醒了我,海水已经漫到了大腿。我的心被这位漂亮的埃及姑娘征服了。
   回到住所,我悄悄地把这块小石头珍藏起来。看到了石头我就想起这位姑娘,想起这段经历。她来自何方?又去向哪里?想来,一股暖流在我的心里静静地流淌着。
   事情太巧了。几周之后我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见到了这位姑娘。
   那是苏伊士商业银行行长儿子结婚,贵客往来,嘉宾如云,亲朋满座。作为尊贵的客人,我们受到行长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突然,我发现那位美丽的埃及姑娘出现在婚礼上,经介绍原来她是行长的女儿玛利亚,埃及苏伊士孔子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她好像也认出了我。我心头一惊。但是在那种宏大的场面上,我们彼此点头致意,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与她交谈。
   婚礼热热闹闹,欢快隆重。进行到深夜时分,我们就先行退场了。
   后来,我到了回国的日期,很快就回国了。
   心里装着埃及姑娘,又不好意思打听,只能侧面了解。随着我们这批援建人员陆续回国,那里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少了。
   去年我听说玛利亚嫁到中国上海了。
   如今我的那块石头丢了。玛利亚来到中国了。我的思念更深切了。 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
  
   在埃及参加婚礼
  
   提起埃及,很多人都会脱口说出不少她的名胜古迹。其实,在饱览众多神秘又神奇的古文物之余,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民情,也会别有一番情趣。埃及的婚俗见闻也许会使你增加对埃及人民更深入的了解。我在埃及期间参加过几次婚礼,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很值得回味。
   一)
   第一次是在塞得港,半夜看埃及人婚礼。
   到埃及不久我们出差到塞德港办事,晚上在住宿的凯悦酒店赶上过一次当地人的婚礼,觉得格外有趣。已经半夜时分了,我们在房间里睡觉,就听见酒店外头“噼里啪啦”乱响,我们跑出去看原来是当地人举行婚礼。我们了解到,埃及人的婚礼都是在晚上举行。看到有中国人住在酒店里,这户埃及人特别热情地邀请我们参加。
   酒店一楼大厅悬挂起制作好的大背景,我们到场时新郎新娘端坐在台上,大家在他们身边围成一圈。那里没有饭吃,没有酒喝,只是品尝着饮料和水,并且轮流敬向新人,然后唱起歌,跳起舞,这个过程有两个多小时。看了一会儿,我感觉有点困饿,就回宿舍睡觉了,留下同事自己在那里。后半夜了,同事才回宾馆。他一直到人家婚礼结束,吃了人家的大蛋糕。那时候,天已经大亮了。从那次开始知道埃及人婚礼要吃蛋糕。
   后来,我们多次经历过埃及人在晚上通宵达旦办婚礼的情形。那是在开罗的迈阿迪(富人居住区),我们住在公司的办事处,夜里,我们常常被埃及人婚礼闹得睡不好觉。至今想起来,仍有疲惫不堪的感觉,替他们累得慌。
   第二次是埃及同事赛义德在农村举行婚礼。
   赛义德家住苏伊士郊区,快到伊思玛利亚市了。傍晚我们开车去的,不认识路,一路打听,走走停停,从我们居住地到达他家里用了近2个小时。
   到达那里时已经晚上了。远远就听见村里传来鼓乐吹奏的声音,看到一个充气的巨型拱门和搭建的舞台,全村的人们都唱歌跳舞,喜气洋洋。
   赛义德在家是最小的孩子,兄姐多,因此侄男外女多。那个深秋季节,埃及天气很温暖,舒适。大家在屋外就坐,男男女女分别围成几个圈圈,界限分明极了,大有“授受不亲”的感觉。男人们则忙着张罗招待客人,组织演出,女人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观望。彩色大棚搭在他家附近一个较为宽敞的空地上,婚台、婚椅、租来礼服、彩灯、彩饰都布置好,雇用的几名歌手和小的乐队,正在吹拉弹唱,狂歌欢舞。
   埃及人的婚礼要履行两个仪式。先是宗教仪式,到清真大寺洗礼,受戒,在阿訇面前书写婚约。然后才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取法律意义的结婚证书。农村的婚礼至少要进行三天。我们去的那天,是赛义德婚礼的第一天,因为都是自家人,他身着简装,很随便,大家也都轻松。第二天还是男方自家人一起唱歌跳舞,狂欢。到第三天,新娘来到新郎家,才算完事。之前两天,大家看不见新娘。就是第三天,我们这些外国人也看不见,因为这是当地的规矩。
   我们送去礼金,每人100埃镑,以公司的名义给了他500埃镑。当赛义德接过礼金时,看得出,他很激动。在埃及农村结婚得到这么多的礼金简直让人眼红啊!就像外国人或港台人在中国参加我们婚礼时挥洒金钱的情况一样。
   赛义德在我们公司是个工人,非常勤恳、忠厚,不多说少道,只知干活。他是以电工身份被招聘来,实际上什么活都干,包括兼作卫生。他老实,脸面薄,自尊心强,在埃及人眼里,打扫厕所卫生,和粪便打交道,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事情了。所以他总是趁着埃及人不在的时候做厕所的清洁。那时我就和他在一起。中国人和他一起作厕所卫生,他觉得脸上有光彩,少了耻辱感,工作起来有干劲,也主动多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俩接触多些。因此我对他尤有好感,格外照顾他,在他结婚那天我把从国内带去的镶有“福”“囍”“禄”的红色中国结送给他,他高兴极了。加上我们中国人参加他的婚礼,更给他及全家全村增添了荣光。
   后来赛义德告诉我,他的婚配是父母亲定的,新娘不是本地的。提亲后,赛义德给女方一定的聘礼。结婚前先在村长的主持下订立了婚约。婚前不久在清真寺教师(即我们国内的阿訇)的主持下,在庄重严肃的气氛中签署了结婚文件。这点和我们国内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结婚相似,即在阿訇主持下写“伊扎布”(婚约)。 赛义德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婚礼仪式比较简单。我们那天去庆贺,吃了喜糖,抽了喜烟,喝了喜酒(是埃及当地产的不含酒精的啤酒),家里没有摆着蛋糕,主人也没有请客吃饭的表示。朴实无华,但充满情趣,有一种清新淳朴,亲切自然的感觉,我们呆了一会儿,就走了。
   在中国国内穆斯林结婚也要先订婚,男女双方及家长同意之后,去清真寺向阿訇禀知,由阿訇分别讯问,证实二人同意后,即令男女入殿做忏悔意,礼拜后即为订婚。等到结婚时,必由阿訇到喜主家中,或婚者至清真寺就礼。然后履行程序:一、新郎新娘交换信物(各用现金)。二、阿訇写《伊扎布》(即同意成婚的签字)。三、阿訇念新婚贺词。四、宾客入席,以茶代酒,糖果代肴。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的邻居回民大哥结婚,他就借用我们家的北房堂屋举行这种仪式。记忆最深刻的是最后阿訇手抓糖果栗子花生等食品,扔向新郎新娘头顶,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上前去争抢。
   二)
   第三次穆德在城里的奢华婚礼。
   我们的另一个埃及同事穆德(全称是穆罕默德),出身富庶家庭,他的婚姻也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穆德的女友是他姨家的大妹妹,姨表亲关系。
   在埃及近亲结婚是允许的,因为这样可以亲上加亲,既能保证避免娶错姑娘嫁错郎,同时又维持了家族血统的纯正。特别是对于官员、贵族和富有阶层来说,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择配偶还可以保证财产不扩散、不外流。所以,埃及人绝不会轻易将女儿嫁给陌生人。女婿的首选是堂亲,也就是父亲的子侄们;其次是表亲,即母亲的子侄。
   穆德家里有姐姐和弟弟。姐姐是位医生,已经嫁出去,在开罗居住。穆德弟弟是痴呆弱智儿,比穆德小两岁。
   穆德父亲原是银行供职的职员,几年前因病去世。其母亲是苏伊士政府的公务员。他们家庭很富有。我妻子到埃及探亲时,穆德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这对于外国人是很崇高的礼遇。我们来到穆德家时,穆德已经将客厅打扫得干干净净。等了一会儿,她母亲从卧室出来欢迎接待我们。埃及人接待来客只在客厅,未经主人允许,外人绝不能进入居住的房间。再则接待客人,只是男主人出面,只有客人是夫妇或女士,女主人才出来。我们夫妇到来,穆德母亲很高兴,热情款待我们,准备了许多糖果糕点,为我们泡茶、沏咖啡。
   当我们得知这位女士孤儿寡母,既要在外工作,还要承担起家务,又要抚养弱智的小儿子,表示很钦佩时,她耸耸肩,表示不以为苦,反以为荣。她说,这是真主的安排,是考验历练我们。我们听后很不理解。这反映了埃及社会对家庭残疾儿十分重视和关怀的意识。
   穆德是个典型的阿拉伯人种,有着瘦消的脸型,突出的眼眶和鼻梁,黑褐的皮肤和倔强的性格。他大专毕业后,曾在阿联酋迪拜某石油公司做了几年经理,每月收入上千美元,工作得心应手。迪拜是世界上获取汽车驾驶执照最困难最严格的国度,穆德则轻而易举地获取了汽车驾驶执照。由于他父亲突然去世,家中没有男人扛大梁,为了照顾妈妈和弟弟,他理所当然地回家了。他英语讲得不错,来到我们公司后,立马就和我们打得火热。他能干,能吃苦,也会犯脾气,只要不顺心,就自言自语,嘟嘟囔囔,说起没完,因为说的是母语(阿语),我们也听不懂,只知道穆德又犯脾气了。

共 24655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不同国度,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一部日记似的的纪实散文,向我们娓娓道来,带着中埃人民的友谊,饱含深情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发生在异国他乡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文字厚重、情感真挚、落笔有力、主题明确!好文共赏,感谢赐稿,力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庄忠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