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情寄苏哈娜2(散文)

编辑推荐 【东北】情寄苏哈娜2(散文) ——我的日记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8发表时间:2021-03-19 15:44:33
摘要:笔者出使埃及援建的真实写照


   我妻子探亲之际我们到亚历山大游玩,请穆德为我们开车、领路。他高兴极了。因为从苏伊士去亚历山大要经过他女友家。他可以会女友去。我们长穆德30岁,是他父辈人了,所以他也不避讳我们,有时还向我们请教有关中国的风土人情。在穆德带领下,我们先到他女友家(穆德的姨家)。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到达那里时已经早上9点多。穆德姨父在家做好了早点等侯我们。除了穆德的姨兄刚下夜班还在睡觉,其他人全部出动,盛情迎接我们中国人。请我们品尝当地新鲜水果,热情为我们泡茶、沏咖啡,做特色埃及早餐。
   我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和他们全家不很熟练的英语交谈,很是投机,尤其是穆德的小姨妹,她女友的妹妹,对中国太神往了,接二连三地提问题,让我们解答她的疑难,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为埃及曾为法国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埃及人有教授学习英语法语的背景。一般的家庭,小孩子在3岁时就学习《古兰经》,到6岁时就学习英语或法语,所以埃及社会民间讲英语很普遍。
   穆德的姨父是中学体育教员,英语能够讲两句,比我好。穆德的姨姨是小学老师。穆德的女友是在校的大学生,即将毕业。埃及女人一般结婚后都不出去工作,是全职家庭妇女,相夫教子。大学毕业生也如此。
   他的姨哥在一家石油公司供职,她的小姨妹在中学读书。一家人幸福欢乐,家财殷实,是埃及社会的小康之家。
   在埃及有个规矩,恋爱双方无论在男方家或是女方家,未婚的男女不能单独在一起。因此,穆德姨父始终在客厅陪着我们,而穆德女友除了在卧室梳妆打扮外,一直在她父亲的监视下。
   后来穆德携女友陪我们一起游览亚历山大。我们一起照相,一起喝茶,在中国城唐人街,我们请他俩享受了一顿美味中国餐。那中国厨师纯正的铁板牛肉让穆德后来想起就垂涎欲滴。
   苏伊士是埃及第三大城市,政治、经济的小中心,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是埃及较为开放的地区,其婚姻习俗也很开放。
   穆德婚礼是在苏伊士一家相当豪华的宾馆举行,直到午夜时分,我们才离去。这一天,新娘身穿漂亮的西式白色婚纱,穆德则穿黑色西服、白色衬衣,并打上领带。伴郎伴娘一个都不少。来宾们坐在宾馆大厅里,男女可以混坐在一起。《结婚进行曲》响起,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手挽手缓缓步入厅堂。人们一面欢呼,一面在他们头上撒下祝福的鲜花。新郎、新娘在厅堂正中坐定,婚礼主持人给他们献上一杯象征幸福美满的玫瑰露,宴会和庆祝活动正式开始。专门请来的小乐队开始伴奏,能歌善舞者为大家表演欢快的节目。婚礼当中,新郎、新娘会亲手切开结婚蛋糕与来宾分享,并向众人散发甜点和小礼品。婚礼结束时,新郎、新娘站在宾馆门口欢送客人,之后返回自己的新房共度良宵。
   这样结婚费用一般非常昂贵,婚礼的平均支出高达上万美元,普通收入者难以承受。
   举行婚礼的那天,穆德家的女眷们成群结队地去到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新娘家接亲。接回苏伊士后直接入住宾馆,连带女方的亲戚朋友,这是一大笔费用。宾馆的大厅里一个能拉能唱的音乐班子,在几个大音箱的陪伴下,疯狂嘶叫,狂喊,架子鼓、电吉他,构成音乐装备现代化。
   装扮妖艳的各位女士,和身穿夜礼服的彬彬男士,先纷纷席间落座,以后几百人在一块劲歌热舞,好不热闹欢快,场面热烈。围观者都是当地的民众和亲戚朋友。
   婚礼的高潮和热点是新郎新娘唱歌跳舞交换戒指等。这时声音的分贝达到高点,声嘶力竭,连喊带叫。贺喜的宾朋欢呼跳跃。
   埃及婚礼区别于我们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不举行宴会,只是唱歌跳舞,到后半夜,才吃蛋糕、喝饮料。
   埃及人没有认亲的程序,所以也不用当面送钱。我们给埃及人的礼金都是事先赠送的。
   三)
   我一直被困扰的问题就是近亲结婚的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阿拉伯国家已认识到近亲结婚的苦处。许多阿拉伯医学家们号召人们避免近亲结婚。
   在埃及北部城市和沿海地区,由于妇女拥有与男人平等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性别隔离与歧视现象不像传统的伊斯兰社会和埃及南部地区那么严重,因而男女自由交往、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较为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可以与心爱的姑娘在公众场合下认识,还可以一起上学,一起工作,一起就餐、休闲和娱乐。譬如我们公司的会计艾哈迈德就是如此。他是会计学硕士,很有教养,笃信伊斯兰教,在苏伊士地区很有威望。埃及没有专业的宗教职业人员,即我们所说的阿訇,如果宗教知识德才出众,被人们尊称为老师,艾哈迈德就是。
   他是自由恋爱找的未婚妻,结婚准备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埃及城市的房价普遍很高,大大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因而需要很长时间攒钱,以购置新房,准备婚礼。我们回国后他才结婚,没有参加他的婚礼。在他来中国访问时,我妻子给他们送了丰厚的礼物。
   第四次是苏伊士银行行长的儿子婚礼。
   有钱人家的婚礼大多在豪华的游览船上,或者在高档的五星级饭店里举行,行长儿子选择在苏伊士郊外的俱乐部。期间高朋满座,声势浩大。在埃及,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同,婚礼的规格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富贵人家的婚礼往往持续一个月之久,天天宾客济济,婚宴豪华丰盛,并请来乐队、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助兴,场面隆重热烈。在埃及期间我每参加一次婚礼,都能感受到幸福与欢乐,也能体验到埃及人知足常乐的生活观念和开朗豪放的性格。但是,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旧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埃及各地流传,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此外还听说其他婚俗种种:埃及至今还流行一种部落传统婚礼习俗。按照当地的传统做法,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女方家请人帮助宰杀男方家送来的羊招待宾客。宴会后,新娘坐上花轿,来到新郎家,参加男方家举行的婚宴。婚宴前后持续半个月时间,天天宾朋满座。参加婚宴的人们携带着宰杀的家禽作为贺礼。据说贝都因人(当地土著族人)这样做,我们没有考证过。
   埃及的科普特族人的婚礼习俗也别致有趣。全国约700多万科普特族人,自古以来信奉基督教,他们订婚仪式可以在教堂里举行,可以在俱乐部里举行,也可以在家里举行。但是婚礼仪式一定要在教堂里举行。
   无论何种婚礼都有特色,但他们都有共性:宗教意识强烈。主要看双方家庭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特别是宗教信仰,如果双方信仰不同,是绝对不可能结婚的。再则要讲究门当户对。
  
   神秘的小红盒
  
   在埃及,中国小红盒包装的清凉油深受欢迎。在国内,人们称之为“万金油”。在埃及确实成了万金油,有个事情不好办了,或是拉个什么关系,打通某个渠道,送上一个小红盒,事情就OK了。埃及人喜欢小红盒,到了有点着魔崇拜的地步。
   出发到埃及前,听来自埃及的人说,其他东西宁可少带一些,留点地方要带几大盒清凉油。我遵从了。后来在埃及真是排上用场了。
   刚到埃及,那里的埃及人,见你是中国人刚从国内来、就向你比划圆形、小个、往太阳穴涂抹的动作。一看就明白,他找你要小红盒。开始面对他们的好意思,我却不好意思,只要身边带着,能拿出来就随即送给他一小盒。后来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好意思”,我也就好意思了。推说没有了,或者说在宿舍了,婉言拒绝,他们就不再纠缠了。因为我知道以后用得着的地方多着呢。
   在面见我们合资公司埃及老总时,要敬上一些;
   在和埃及员工工作时,为了加深友谊,加深了解,搞好我们间的关系要送上一盒;
   在移民局办理签证时,需要绕过排队的麻烦,要给官员送上几盒;
   在金字塔前的禁区请那里的旅游警察照相,事前需送上一条。
   用途多多,结果好好。
   后来的旅游途中,几盒小红盒,可以换来超值的享受。有一次我和妻子去阿斯旺旅游,晚上乘豪华旅游列车,车厢的服务员是位男性老者,很热情,很周到,为我们服务。他能讲点英语,我也能对付两句,所以我们彼此还能交流。在他帮助我们打扫了列车车厢,放置好了活动床铺后又送来一杯水,我送他两盒清凉油,他很高兴地收下了。第二天清晨,他为我们送早餐时,我发现早餐很丰盛,每人两个鸡蛋、两杯牛奶和一碟埃及沙拉、一盘面包。我们向他道谢,他点点头,指着鸡蛋和牛奶说:“The others is only one,but you are double.”(别人都是一个鸡蛋和牛奶,你们是双份的)我忙说:“Thanks.”这顿早餐真管用,幸亏了那老者多给一份。我们在阿斯旺游览了一个上午,都没觉得饿。这都是小红盒的作用啊。
   到了卢克索希尔顿酒店,晚餐的时候,因为劳累了一天,想喝一点中国的白酒解解乏。平时在市面上看不到,那是一种禁品,如同在中国的毒品一样受管制。可在埃及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可以备有白酒,而且只能供给外国人。当我向服务员提出要求时,他耸耸肩膀,摊开两臂,说没有了。我也不管你说的是否真话,我就悄悄递给他一个小红盒,他笑笑收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为我端来一杯中国产的白酒,并指指酒吧间的“剑南春”酒瓶。我会意地笑了。
   我离开埃及回国时,几个小红盒就可以使你超重的行李放行。
   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开始,使得埃及人这么钟爱小红盒呢?
   我想可能不外乎这种情况。首先,清凉油属中药,埃及没有。埃及地处亚热带,夏天炎热难耐,撒哈拉沙漠整年艳阳高照,用了来自中国的清凉油,清凉、止痒、提神,全身舒服。于是,中国的清凉油便在埃及大地传播开来。
   小红盒还真管用,这和清凉油的原料和作用有关系。清凉油是我国独有的中药产品,据说它的主要成分是薄荷脑、薄荷油、樟脑、丁香油等。中医大夫和家人说,这些成分有抗偏头疼、抗抑郁、止呕吐、抗昏迷和止痛作用。有个头疼脑热,蚊虫叮咬,清凉油能起到暂时缓解痛苦的作用。
   小的时候,清凉油几乎在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它功效多样,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可以说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尤其是夏天,碰上头疼脑热,往太阳穴上抹一点;蚊虫叮咬,在小红疙瘩上擦一点;坐车晕旋,在鼻孔下沾一点……管用!埃及人看中这一点。
   埃及气候干燥,太阳暴晒,气温高,上述现象在埃及普遍存在,加之人们曾经用过,体验过,小灾小病都能扛过去,而且在埃及没有生产,物以稀为贵,就被推崇至上了。
   我们带清凉油到埃及的同时还带有风油精等中药品,只是小红盒被抢一空,临离开埃及时,往往作为礼品或纪念品被分配。
   我想,既然埃及等国外市场有需求,我们何不多做些这方面的贸易呢?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埃及,小红盒清凉油是中国的代名词。想到中国就想到小红盒清凉油。看到了小红盒清凉油就想起了中国。
  
   深秋季节捉海蟹
  
   两年的埃及生活是在海边度过的。那里海天相连,广阔无际。金黄色的沙滩,松软平整。涨潮时,海水涌着波涛推向岸边,退潮时,大海风平浪静,留下沙滩空空荡荡。入夜,皓月当空的时候,湛蓝的夜空是一个巨大的天幕高悬,星星点点映照着海滩。这是我们捉螃蟹的好时机。首次在异国他乡捉螃蟹,印象深刻,犹在眼前。
   那是在工作闲暇之时,就去海边捉螃蟹。可以改善生活,解馋,主要是打发无聊的休闲。无需特别的准备,带上个小塑料桶足矣。三两个人信步在海滩上,一字排开,扫海。
   有扫街之购物状,这又出现了扫海的捉蟹态。
   见过在大海边垂钓的人。无论是钓鱼虾还是钓蟹,他们必须要上钓饵。而我们却不用。螃蟹的活动规律在晚上和清晨出来觅食,我们捉蟹大多在月亮圆时的那几天晚上,清晨我们尝试过,效果不好,人多嘈杂,太阳初起,照得眼睛昏花,找不准目标。出力不小,收获甚微。
   晚上饭后,我们带着塑料桶或者塑料袋,每人都要拿着一支手电筒,奔向海边。月色下,朦朦胧胧,近海一艘艘巨轮在锚地等候。远处天海连接处波光粼粼,偶尔舰船灯火明灭其间。我们小心翼翼地趟着海水打开手电筒搜索。电筒光柱不十分强烈,但是能看见水中的物体。只见元宝大小的海蟹在疾行,你就照着它,它暂时不动了,你要迅速用手按住,然后拾起放在水桶里。如果遇到大一些的螃蟹,必须用木板或木棍按住蟹的圆盖,使其不能活动,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食指夹住海蟹后部,才成功。最初几次,我们没用力按海蟹,它们就顺势往海滩的泥沙里回缩,整个身体被泥沙掩盖,逃脱了。真没想到,埃及的海蟹比埃及人都灵敏。
   一两个小时下来,怎么也得捉上一二十只,大小不一。公的母的大的小的都要。最大的可有200克左右,最小的像五分硬币,它的壳还是软的呢。
   不是为了吃。因为苏伊士海货既鲜亮又便宜。
   那次我探亲回来,同事兴奋地告诉我,捉海蟹找到了好窍门。
   他们买了一只装有六节电池的美国手电筒,光柱十分集中,且很强烈。两米开外能照看到鸡蛋大小的海蟹。我随即和他们亲身领略一把 。那真是痛快。
   近处小的照到了也不要。一弯身,一拾起太耽误时间和效益。远处照到的都是茶杯口大小的海蟹,找到一个捡一个。这时就看出埃及海蟹傻了,它们没有经历过这么强烈的灯光,只要被光柱照到,至少十秒之内没有动作。我们趁机用木板按住,带着手套捡起来。这样一晚上收获得有三四斤。

共 24655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不同国度,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一部日记似的的纪实散文,向我们娓娓道来,带着中埃人民的友谊,饱含深情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发生在异国他乡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文字厚重、情感真挚、落笔有力、主题明确!好文共赏,感谢赐稿,力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庄忠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