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追风司马(散文)

精品 【家园】追风司马(散文)


作者:郑安怀 童生,76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99发表时间:2021-09-29 17:51:47

【家园】追风司马(散文) 丙申年乙亥月甲戌日,艳阳高照,万里晴空,我有幸再次与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亲密拥抱。我并非以一个旅游者的身分来韩城。在此之前,曾两度来过此地。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吧,姐夫在韩城桑树坪一个私家小煤窑出工伤,我与姐姐来看望姐夫并处理工伤。先去煤窑,再返棉沟骨科医院。那次蜻蜓点水般地匆匆来去,丝毫没留下任何印象。又一次是今年春节初五。携妻与长子至韩城,为长子订婚。那天天降甘霖,雾霭蒙蒙,于韩城新城亲戚家住一晚,第二日便匆忙而归。匆忙之中,亲戚粗略讲述了些韩城的故事及值得游玩的景点,并未来得及亲历。这次我是下决心要游韩城的,既因时间充裕,也因心怀喜庆。此次韩城之行,是携妻子及长子夫妇至亲家,补办儿媳出阁的喜事。大儿子于上月末已迎娶了他的韩城徐村太史公的嫡亲后裔——同氏新娘。
   我与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太史公司马迁的亲密接触,便由此展开。同时,也亲历了韩城老城的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视觉的盛宴,令人留恋忘返。
   我不是游客,因而,我的游历是从亲家翁的村庄开始的。
   1
   有点史学知识的人应该知道,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直言犯上触怒龙颜,获死罪。汉朝时期,死刑有两种刑罚可替代,既宫刑或交纳五十万钱。太史公其时正著作《史记》,为完成其父遗志,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自请宫刑。太史公遭受残酷而灭绝人性的宫刑后,矢志不移,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勉励自己,继续著作《史记》。太史公晚年归隐桑梓故地,其后因恐《史记》巨著,直言汉室诟弊,遭受汉室朝庭迫害,隐姓埋名。“司马”复姓,“司”前加一竖,更为“同”姓,“马”前加两点,更为“冯”姓。如今的徐村,为太史公后裔的定居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徐村止有“同、冯”二姓,后有少数外地人落户于徐村,才有少量的其它姓氏村民。徐村并无一户徐姓,此“徐”原为“续”之误。同、冯二姓曾居南高门村,后因地震等天灾,屋舍、田地尽毁,迁今徐村之塬,是为“续”,即延续“同、冯”一脉之意。
   徐村保留了部分古老的民居。村之中心,有一巨大的水池,黄砂石垒砌,白灰沟缝。池水悠悠,幽蓝如镜,一角芦苇叶黄,顶一头灰白的苇絮。池呈三角弧型,一农妇正踞其东北角入口处台阶之上,临水浣衣。一方三米多高,保存完整,且砌有青砖的碑护及护檐的石碑立于池西。面南背北。南面护檐上砖刻匾额“浩荡难名”,北刻“细流不择”。读碑文,知是清同治年间修葺此池之碑记。池之西,与石碑隔一条丈余宽小路,是高大的青砖墙,墙之正中,有面东之拱门,门头砖刻“追风司马”四字。水池周围有巷道入村庄各方。向东的小巷深处,有门额楷书“汉司马裔”的家族祠堂。此时正被脚手架的钢管包围,围墙推倒,砖瓦横陈,可见正动工修复。家祠四周,虽多是贴了白瓷片外墙的新式民居,仍可见几院青砖灰墙的旧式民居夹杂其间。后来在村庄转悠,也发现了多处破旧的老式民居。多处老式民居的门楣上皆刻“耕读第”三字。太史公后裔,一直在履行中华民族最朴素、最崇高、最理想化的处世思想,耕田以齐家,读书以修身。
   “追风司马”的圆形拱门拾阶而上,才看到它的真貌。坐西向东,一字排开的古建筑遗存分为三处。北始为龙门书院,中间为太史公祠,第三为司马迁墓。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座太史公祠及墓。南边和中间祠堂门外是块空地,墙根及门旁胡乱堆积着残碑及石刻的旗杆、石碾等遗物。龙门书院的门外,坐北向南几间青砖房子,挂着徐村村委会及村党支部的门牌,大门洞开,门外立一对青石狮子。房南侧与南面围墙间,废置着一台石磨和一台石碾。次日早晨离开时,亲家送我们在村口候车,他指着村委会的办公室告诉我说,这处房舍乃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原址上是并排两座高大的戏楼。文革中破四旧毁之。又是一个双戏楼并存的旧址!家乡漫川关古镇至今仍保留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并存双子戏楼!韩城居陕西东北方黄河之滨,漫川关古镇居陕南边陲秦楚衔接的长江上游——金钱河畔。是巧遇还是历史与现实的某种巧合?进祠堂大门,人声鼎沸。工匠们正和泥推砖,立柱架梁,砖瓦遍地。书院、祠堂和荒草萋萋的墓园之间已不见隔墙,师傅们在微寒的初冬,挥汗如雨,修缮此地。不好打扰工匠们的正常工作,择可下脚之处,匆匆看了一遍。楹联残缺、碑刻不全,墙上的砖刻毁坏多处,太史公祠的正堂蛛网绕梁,塑像灰垢堆积,书院仅剩下一排北房……此一处历史遗迹,占地三四亩左右。规模不大,与太史公的身份不相符。询问做向导的儿媳,她说,这里是徐村同、冯后裔祭祀太史公的地方,还没有被政府所重视。也是次日离开徐村的路上,与亲家族中兄长同车。他告诉我,如今正修葺恢复这处遗迹和“汉司马裔”祠堂遗迹的,是当地一位企业家。他出资八十万元,请人恢复徐村的两处古迹,可惜匆忙之中,忘了问这位企业家的大名。感谢这位如今不知其名姓的企业家,他的善举,必将为他赢得美名,太史公及同、冯二姓的先辈们九泉之下有知,必将护佑他。而同、冯二姓的后辈们,应为这位及时抢救太史公遗迹的人披红戴花、立碑铭记之。
   亲家翁说,“追风司马”的来由,便起源于这里。
   离开此地,儿媳带领我们去太史公的第二处墓地,徐村后面的法王山。据亲家翁说,法王山上的墓,才是太史公的真身墓。而更远处、最大一处墓冢,也是地方政府倾力打造,如今已成为韩城旅游名片的芝塬墓,只埋葬着太史公的一只胳膊。也说是衣冠冢。其中的秘史,是家族坚守了千年的秘密,我一外人,无法窥探到迷雾重重的真实历史。
   法王山,其实是村庄后山延伸而下的小土梁,入口处立着黄砂石雕刻的牌坊,进入的小路,几乎被荒草掩埋。牌坊上的对联及匾刻,与太史公无缘,内容是药王庙的对联。牌坊两米多高,人过处仅可容人之身高,毫无气势。沿小路而上,台地上遍是韩城的特产,大红袍花椒树张舞的虬枝。远处,一树火晶柿子,红得热火朝天,喜气洋洋。成群的喜鹊在枝柯上、火红的果实间欢跳鸣唱。一间空荡荡低矮落魄的旧房子,坐北向南,三方砖墙,门一方无墙。北墙中间的砖窟上置法王牌位。二尺高台之下,有人曾跪拜弃置的纸板及香火余烬。儿媳说,幼时患疾,其母曾至此处拜神求药。小屋北侧,赫然一圆形砖封墓冢。墓碑面东,墓上一株柏树,树龄不过百年。墓碑书“汉太史公司马迁之墓”,楹联: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举忠贯日月俎豆千秋。横批:德垂后裔。岁次x戊清明重见。落款:徐村同、冯后裔敬立。墓后荆棘荒草环卫,夹杂些不知名的杂木及小柏树。近旁北边,是很久前平整过,栽植了花椒树的台地。台地一级级而上成梯田,有桃园、苹果园、花椒园。第一级台地与第二级台地间的土楞上,露出许多处青砖或黄砂石条。走近细看,几乎可以肯定,平整台地梯田时,毁掉的坟茔所残留。这些墓穴的封砖或石块,透露的信息是:此法王山,不仅埋葬着太史公司马迁的真身,也是同、冯氏的家族墓地。在上世纪那个丧心病狂、砸乱旧世界的浩劫中,才遭屠戮。也是次日离开徐村同车的亲戚告诉我:法王山司马迁墓地,过去柏树成荫,其中最大一株千岁古柏,文革时伐倒解柏木板,卖予村民做棺材。一块木板,做棺材的一方而有余,可见柏木之巨。与这株柏木相映成辉的是,徐村塬上,曾有古松一株,耸立塬头,树身如白练,扶摇直上,其枝盘虬,状若苍龙。站在塬上的任何地方,尽可见这株高大入云天的古松。它是徐村人引以为傲的地理标志,亦于文革戕伐之。讲述的人在啧啧叹息中,流露出万分的惋惜。开着公交的司机也激动加入,大声诅咒文革的无知。我不禁要问:毁掉这些古建筑文物和古树名木活化石般文物的,谁是罪魁祸首?谁才是历史的罪人?历史已经远去,后人早洞察之,只是无人愿意直述而已。时间会还原历史于真实,留待后人去评叙。一个违背天理和民意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在中华大地上,罪恶之手究竟抹去了多少历史遗迹?罄竹难书!
   朝阳正暖暖地照耀着法王山,照耀着太史公托法王之名隐匿的墓地。山下,是徐村民居的全貌,几百户人家聚集在法王山下的台塬上,不见三层以上的建筑,村巷七曲八弯,安静而祥和。偶尔有小汽车、三轮车在村巷间穿过。山北侧,几个农民正在修建上山的引水管道。我的农民父老兄弟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在为生存作最艰苦的挣扎。
   韩城在地理位置上,是关中平原向陕北、山西的黄土高原过渡的土塬丘陵地带,气候干燥,缺水。向北不远,虽是滔滔而下的母亲河——黄河,滋润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滋润着华夏儿女五千年的繁衍生息,而此濒临黄河之地,望河兴叹的农民,耕作塬上土地,仍然稀缺宝贵的水资源。旷日的干旱,使得塬上的果园及周遭的树木尽显苍桑、矮小,如侏儒般的老人。粗至双手可握的枣树、柿树,亦有几十年树龄的苍老。
   折几串红如丹霞的火晶柿子,提在手中,沿来路而返。
   亲家安排送我们一家贵客去太史公第三处墓地及祠堂的专车等候已久,坐上车,一路下塬向东,奔那神往已久之地而去。
   2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史公大祠,建在芝塬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塬梁之上,西南接芝塬,东北至黄河之滨的河套洼地。依山为陵,如苍龙盘曲。远观,山上树木参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建不久的司马迁大广场。广场占地千亩以上,笔直的大道直通山脚。两旁是花草树木掩映的一组组巨石群雕。远处,广场的尽头,高大呈黑色的司马迁塑像,右手握一卷竹简,仰视苍穹,矗立在大道尽头。我这个渺小而终生追求文学的农民,今天终于有幸站在文学、史学的宗师巨人脚下。今天是周日,阳光明媚,如阳春三月般温暖,游人如织。而我的心境,亦如这美好的天气,洒满了阳光。文化人对司马迁著作《史记》的敬仰,鲁迅先生的评价最为贴切,盖过历朝历代所有的声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史为文,司马迁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位空前绝后的巨人。凝目久久仰视,心境由波涛汹涌的大海渐渐化为幽蓝如镜、风平浪静的湖泊。
   专程送我们的亲戚夫妇留在广场。他们曾多次拜谒,不再陪同。儿子去购了景区门票,送我与妻至芝秀桥。广场与祠堂景区隔一条河,河面架一座石拱桥。桥头有碑记,掩身在一片葳蕤的修竹之下。近观,言芝秀桥由皇帝于桥下发现仙草灵芝而得名,民国时已破旧不堪。时主政陕西的杨虎臣与邵力子拔银元三十万重修。桥面桥身皆由黄砂石条构建,桥面石条与石条间,浇铸生铁锁扣,两旁青灰色石雕栏杆。桥下静静的芝水边,芦苇和菖蒲高及桥拱。此季,菖蒲草正顶着绛色的如蜡烛般的花穗。在我的老家,称菖蒲花穗谓“毛蜡”,采之风干,有止血收敛之功效。过桥,巨大的黄砂石条铺成的上坡甬道连接桥头,“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匾额的景区大门便伫立在眼前。
   进门之后,上山道分左中右三条。左右沿山脊,中间道是两条山脊夹峙的深沟。左边的第一座建筑,门头标识为“龙门谒司马”,右边门坊标识为“高山仰止”。怎么走?正踌躇间,突然醒悟,入高山仰止门坊,拾级而上。台阶顺山势时而平缓时而陡峭,台阶据说有九十九级。大祠和大墓正在这边的山梁之上。整个土梁青砖包封,封顶建有碟墙,下观,如一座森严的城堡。张挂“史笔昭世”匾额的大门在九十九级陡峭的台阶之上。入门,便见司马迁祠的全貌。这儿碑刻林立,后正庭之中,是司马迁的塑像,花篮两旁围绕,有警示牌和护栏阻挡,只可隔栏而观,不可近身。塑像正前方有透明玻璃的功德箱,中有不少现钞。再前,巨大的青石香案。碑刻在香案两旁拱卫,大小高低不同,有些嵌在墙壁上,有些被神龟驮着。所有碑刻,以郭沫若与褚遂良二位碑文最有气势。大门两旁,有卖香、烛的玻璃柜台。我是无神论者,只用心来拜谒这位文、史先辈,向来以膜拜木刻泥塑为耻。因而,并未叩首焚香。
   祠堂左侧有导引标识,指引司马迁墓的方向。折尺而上,绕到祠堂背后,是今日见到的司马迁第三座墓,也是最高大的一座。墓冢封砖,八方形,外围一米五左右高的铁护栏,墓上一株分为五枝的巨大古柏。碑嵌于正北方。碑刻隶书:汉太史司马公墓。时间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书碑人为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卫史毕沅。读墓冢旁解说牌,方知此处墓冢大有讲究:墓封砖为八方,意喻太史公著史无人企及的眼界,墓上分五枝的古柏,后人称为“五子登科”柏。古柏至今华盖亭亭,生机勃勃。太史公这处大墓,已在整个建筑群的最高处。再往上,止有一处碑林的景点。
   站在这里,东北方是滔滔的黄河,山下是悠悠芝水。黄河岸的滩地上,青油油麦田一望无际。林木和群雕拱卫,司马迁巨大雕像矗立的广场在山下,如平铺在原野上的巨幅图画。经秋的红叶、黄叶和四季长青的松柏,点缀着图画的缤纷色彩。新建的黄河大桥如一道长虹,连接着两岸的高原。

共 1005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叙述生动,内容厚重,以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为重点,叙述陕西韩城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作者不是一般的旅游,是到韩城的亲戚家做客,在亲戚的陪同下参观了韩城老城的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等古建筑群和太史公大祠。作者感悟,韩城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为什么如此厚重,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视觉的盛宴,令人留恋忘返。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0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1-09-29 17:53:39
  优美厚重的散文,以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为重点,叙述陕西韩城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郑安怀        2021-09-30 18:14:10
  感谢社团编辑辛勤付出
3 楼        文友:秋觅        2021-10-06 22:18:28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