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浅谈散文创作(随笔)
一、散文创作
我今天与大家探讨的问题是散文创作。大凡创作得先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我自命题是“散文创作”。“创”我的理解是有新意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散文创作,应该像画家绘画那样工笔细描,像雕塑家执刀精雕细刻,散文创作是个体行为,应该像创造艺术品一样,用笔精心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我查了词典,创作释义:谓文学及艺术作品,出於己意,不事模仿者,称为创作。这几年网络文学走红,相对而言网络发文比纸媒容易一些。各路文学网站,平台如雨后春笋,有些文字底功的作者,写篇文字就可以发布,网络发文的门槛相对低了点。但网络有网络的优势,传播快,必须原创首发。这就掐住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脖子。原来的“偷书不算偷”,彻底成了谬论。有了原创保护,少了版权的争议。掐断侥幸的念想,激励创作,以我笔写我心,写出自己个性的文字。因盗来的文字连网络平台都推送不出去。
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是其它文体的基础,它与诗歌并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它是反映作者的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前沿性文学样式。说句汗颜的话,我写过不少文章,可对于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小说,在脑子里还是个模糊的概念,有时候文章写完了,文体还是模棱两可的。
例如我的《倾情绝恋》,有读者问我,是小说还是散文?当初写文时并未考虑体裁,有了题材,抓住灵感只一鼓作气写了出来,完了才细细把握了一番。初看,小说系数大一些。在此文里我讲了一对鹦鹉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叙事为主。但细细琢磨,这个故事始终有我的情感在里边,还夹杂着我的一些活动,不是纯粹讲鹦鹉的故事。所以我把它标注为散文。
想一想,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写人、写事、写活动、写景、写动物植物,这些都可以划作散文的范畴,我们从小写作文就是先从散文开始的。纵观多年的高考中考,不管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部分是散文体裁,尤其是高中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也属于散文范围。说明白一点,散文是大众化的一种文学形式,大凡有一些文学修养的作者,写得好与否都会写两笔。
二、取舍材料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现方法可以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但是写文章是让别人看的。你为什么而写,传播什么思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你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里面蕴涵的思想,就是文章的“神”。这神要贯穿文章的始未,就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没有目的的写作,就失去了码字作文的意义。我们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课文就要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成人写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有表现力,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与做饭是一样的道理。做饭前要准备食材,我们一旦有了题材和写作欲望,就要先准备素材。饭做得香,食材质量是第一,写文章没有硬气的材料,写作手法再高明,也烹饪不出文字盛宴。
大作家红孩说:“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散文是要写真的,要反映自己真实生活。写作之前不仅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还要从记忆中,从现实生活中,从书本里,从网络上等各种渠道,搜集有关一手材料备用。操戈动笔时,不能拾到篮里就是菜。你做面条,有面粉就够了,舀来的一瓢大米,这锅饭根本用不上。我牢牢记住一句话,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为了突出中心,不能芝麻西瓜一把抓。要选最典型,最有意思的小故事写进去。散文虽不能像小说那样,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抓人眼球,但散文中有生动的故事亮点,才能吸人眼眸,打动读者,达到写作的目的。
拿我的《亲亲的婆婆》为例。目前的点读8千多,加上江山推广文点读数,应该过万了。一般文章推出后,一周过去,读得人就少了,而这篇文在不转发的情况下,阅读量一直在增加。这说明选材好才有读者。我总结了,这篇散文,就是说我的世界,写了我与婆婆之间的真实生活。整篇文都是以小故事穿连起来的,我选择的材料都与“亲亲”中心词有密切的关系,是生活体验的真实再现,加上流畅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才俘获了读者的心。
三、有可读性
文章的可读性,首先应该是文字要有真情实感。没有感情的文字如同行尸走肉,如同心灵没有窗口,读起来索然无味。
著名散文大家林非老师说:“含着眼泪写出来的散文,肯定能感动读者。”生活当中,亲情爱情友情,是散文题材的主阵营,生活学习工作中,一定发生过许多感人的事情,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瞬间触动心灵,就潸然泪下了。我非常喜欢《一壶老酒》和《父亲》这两首歌,常常边听边流泪,沉浸在回忆之中,思念母亲,想起父亲的背影。唱着歌品着词就走进场景,因为歌词情在深处。朱自清《背影》能打动人心,就在以真情细节制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这是高中读书时,课文里我能倒背如流的一段话。这个场景是刻在记忆里父亲的高大形象。我看到了父亲背影伟岸,体会到父爱如山。父爱是无价,也是尘世最美的亲情。我的《字典里的父爱》在江山斩获精品,也是我在《山西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就是蘸着泪水写出来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却浸泡着浓浓的父爱。因文字先感动了自己,才感动了好多读者。有多位读者留言说,他(她)边读文边流泪,引起情感共鸣。
细节决定成败,我在行文中,我几处抓住亮点进行细节描写。如:父亲在寒冬腊月带我去求医,背着我过冰河的那部分:“父亲怕我鞋湿或滑倒,每一次过河他总是蹲下,让我爬到他的背上。有一处河面,既宽又没有搭石,等父亲背着我小心翼翼走到河中间时,只听见咔嚓一声,冰面破碎,父亲双脚掉到冰河里,棉裤湿了一大截。从河里出来,我看到父亲的布鞋全湿透了。我哭了起来,好害怕父亲的脚被冻伤,他可是有风湿性关节炎呀!可父亲却淡淡地一笑说,走在路上脚上血液循环,不会冻着的。”
在一篇散文中,情感因素占主导地位,有细节作支撑,加上立意高而新颖,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真性情,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把心交给读者,达到催人泪下、心灵共鸣的效果。
散文的可读性,语言美很重要。这里的美,我认为不是词语堆砌,不是语言有多么华丽。而是平实中的新鲜感。不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发表议论。好的语言就像才从土里挖出的青菜,能闻到泥土香;像刚从树上摘来的果实,有种新鲜的美;像婴儿牙牙学语时发出的声音,有童言无忌的自然好听。写文章就是码字劳动,中华文字千军万马,听我指挥,为我所用,组织一句话,文字怎样摆放合适又生动,就怎样摆放,主动权在作者自己手中。
散文的语言要朴实接地气。语言朴实,并非口语化,接地气也不是家乡土话的代名词。因为我们的文章是写给读者的,谁不想自己的文字多一些人分享,传播得更远啊!地域方言,自己懂本地人懂,外地人不一定懂。同龄人懂,年轻人不一定懂。语言要提炼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明白你的意思,写出来的东西,让小学毕业的人都能看明白,并且能引起读者共鸣才行。
我写过两篇回忆性的散文《青葱十五岁》《梦圆十六岁》,这两篇文章里运用了农谚,地域方言,歇后语之类,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运用时我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这是回忆过往,70年代的群众语言和现代语言有没有代沟?考虑大众读者,不能想当然。于是我写完以后,先一遍遍读给自己听,自己代表同龄人,然后读给儿子儿媳听,他们代表年轻人。读给孙子辈听,站到孩子的位置看能否听懂。尽量与各层面的读者进行换位思考。于是文章面世以后,因适合读的人群多,就有了斐然的点读量。
游记是散文中的一个大块头。写游记,多少人落入俗套,语言像导游词。按理导游词也不错,但从文学作品角度看,语言显得死板。想写好,不能空穴来风,实地游览不能走马观花。它需要我们调动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进行观察,要触摸大自然敏感区域,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具体形象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感。我感触到,对大自然的描写就是要画猫画虎画骨头,知人知面还要知心。张扬个性特点,写出走心的文字,读者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同行,心灵相通,跟着文字身临其境,才能读进去,读完才有受益。
去年我写了《秋登白马山》,整个行文过程,我把白马山人格化了。我访问的是一座老寿星,向他问好,与之对话。黄栌换上了红衣衫,小溪姑娘轻快地弹着琴弦,大蜘蛛垂下荡秋千,藤缠树共浴爱河几十年。来到高山草甸,我陶醉其中是这样描写的:与草儿亲密接触,做回越规的情人,让草儿凉飕飕的小手,伸进我的脖儿,亲吻我的手。蓝天树影为被,草甸落叶为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眼中的风景是活的,都有灵魂,大自然与人心灵相通了,自然而然感情就真了。
我经常在网络上读文,有时一文刚看了个开头就翻篇,影响读下去的最大原因,就是语言表达不精明,如果作者文章的语言,让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那就断送了分享传播的机会。有的文字,花拳绣腿,云雾缭绕。驴粪蛋外面光,绣花枕头一肚子草,轻飘飘没有份量,经不起琢磨。云里雾里,丝丝蔓蔓,洋洋洒洒却没有真实的内容。
人们常说,人家的庄稼自己的娃娃。我们把文章比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生产出的孩子,怎样看都是好的。但不管作者怎样看好自己的“娃”,怎样自以为好,自鸣得意,沾沾自喜。言之无物,没有深意内蕴做支撑,既便你有多少粉丝,点赞率再高,读者看完文章不知所云,我断定不会有多少生命力。
四、有时效性
江山优秀散文作家王友明说:“散文是岁月的展示,时代的歌吟。”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读过他多篇贴时令的文章。春节,元宵节,母亲节、端午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他都有文章在大报刊或网络平台发表。特别是国家有重大时事时,每一次都少不了文章。今年春节特殊时期,新冠病毒肆虐蔓延,有很多作家认为病毒传染,不能到现场采风采访,没什么可写。有的人怕把握不好,干脆不写,错过了写作的机会。他不一样。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宅在家里,把自己变成了一名“冲锋陷阵”的“士兵”,通过电视新闻,通过手机微信,获取信息。贴着时令,跟着时事搜材,拿起手中笔,创作出20多篇优秀抗疫散文。我注意到他平均两天就发表一篇文章。出手快而且篇篇有分量。一篇篇铿锵有力、鼓舞士气、讴歌英雄的文字,通过无毒的网络传向四面八方,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战胜病魔,讴歌时代英雄,传播正能量。家乡援鄂医护人员撤离回乡后,他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采访,讲战地故事,讲人们最关心的前线抗疫的过程。真正的英雄不再是隔屏如隔山的模糊背影。他用生动真切的语言,使英雄摘掉口罩护目镜,脱掉防护服,鲜活地走到前台。众多读者深受感动,擦燃了正能量的火花,激起爱国热情。像这样的文章就得赶形势,时间久了,黄花菜都凉了。贼来了你缩起脖子不出声,贼走了耍拳弄棒,马后炮放得再响,贼能听见吗?就失去了写文章最有效的意义!
人是活在当下的,我想文章也当如此,散文应该贴着时令去创作,书写人们当下关注的事情。作家应该紧跟时代脉搏,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写了《出山的路》发表在江山文学柳岸社团,喜获精品,这篇散文突出描写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垣曲到太原,交通和交通工具,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山的路由蜿蜒的盘山路,变成高速路,变成高空列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写了《山村教育变奏曲》,我以自己多年从事教师工作的亲身经历体验,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 讴歌了祖国教育事业的腾飞。70年来山村教育设施从自制毛笔算盘,到大屏幕手持鼠标,教室由土坯茅草房土窑洞,变成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师的水平从上过两年私塾到有专业枝术水平的本科大学生,这是多大的变化啊!这篇散文也在江山喜获精品推荐,得到了广大文友的赞誉。另外,在2020年抗击疫情中,我写了多篇抗疫散文,特别是《善良无价,亲情无价》,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山西影视听。这些都紧跟形势,把握时代脉博,与时代同步,唱响的是时代进行曲。
五、发好声音
大作家红孩说:“发声就发好声音。”中国作协会主席铁凝说:“文字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以我的理解,发好声音和与人为善,所代表的就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