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冀】漫步苏州(散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秀丽,园林典雅,天下闻名,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园林之城”等诸多荣称。盛名之下,不同凡响。
一
那年金秋十月,北方秋意渐浓,而南方依然余温不减。
我从第二故乡天府之国,回到第一故乡齐鲁大地,在家才不过呆了几天,就被姐姐拽着从鲁地匆匆出发,让我陪她到江南的几个城市溜达一趟,首站便是那人间天堂苏州城。
当天抵达后,因时间不太合适,没有及时预约原本想去的拙政园。为了赶时间,干脆放弃,随后改变预定路线,去了不需预约的留园,买票即刻进入。留园也许比不上拙政园更好,但留园和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一样久负盛名。其实对我们来说,去哪都无所谓,就是陪姐姐闲逛一下,因她久未出远门,在家有些无聊,想出去随意散散心。况且留园也一样具有代表性,慕名而来,随便转一转,欣赏一下景观,领略一番园林特色。反正我们也不懂什么园林建筑,缺乏这方面知识,行事自然相对简单粗线条,纯属走马观花。
当然,对苏州园林,也不能说完全一无所知。记得上学时,好像学过一篇课文,是身为苏州人的叶圣陶先生,写得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可也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记,留园就是众多苏州园林的一处典型代表。
留园属于国内大型的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约为二万三千平方米,系清代建筑风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前俗称刘园。到了清朝的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此园后进行了重建,因留与刘字谐音,故改名为留园。俞樾作在《留园记》中,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在门厅正中上方,就悬挂着“吴下名园”的匾额,漆雕屏风上还绘着留园的全景图。
留园建筑艺术卓越,庭院变化多端,布局并不规则,园林建筑与山、水、石互相融合,讲究处处和谐。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自成一景,并不突兀。可谓匠心独运,足见费了不少心思和功夫,故成为园林经典。
园子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假山亭台,精巧别致,移步换景,各有各美。景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部为山水,东部为厅堂庭院,北部陈列着数百盆千奇百怪的大小盆景,西部则充满了山林野趣。
我们随意闲逛,没有章法。逛到东部时,见那院落之间,漏窗、门洞、长廊互通互连,穿插其间,相互陪衬。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外行人,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很多人对峰高为6.5米的冠云峰,颇感兴趣,我们也围着瞧了一瞧。它是宋代花石纲遗物,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被称为“留园三绝”之一,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冠云峰重五吨,造形奇异,从某个角度看去时,感觉峰顶就像是一只雄鹰,向下死盯着一只向上爬的乌龟,十分形象。它是我国目前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
留园西部主要是假山,石缝间隙,款款暗通,石间七孔八窍,浑然天成,造型奇特。时逢江南十月小阳春,暖暖的阳光普照,一路行来,热的让人穿不住秋装,我脱掉外套,只穿了一件薄衫。走的满头是汗,一度坐在阴凉的假山旁边,凉快休憩。一股幽幽的凉风,穿过石间的空隙,吹着我的后背,带来丝丝凉意,浑身渐渐凉爽下来。
果然南方的秋季,天气尚暖如夏末,北方不能与之相比。
二
园内游人如织,一波波的进进出出,组团的,散客们,人多的不得了,拥拥挤挤,络绎不绝。在园子里慢慢踱着步,漫不经心的东瞧瞧,西看看,自由散漫。有时并不驻足,没有仔细去看,晃一眼就走了过去,我最不喜欢挤热闹。走到北部的盆景区域时,则逗留了好一阵子,停下来观赏了一番。
眼见那自然的精华,被能工巧匠们,将其浓缩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令人惊艳的层次感,极具齐整之美。不由得让我联想起,那次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里的山峰险峻,树木林立,如同扩大了的盆景,让人惊叹不已。在这里细细观看,眼前就是一盆盆缩小了的景致。植物被精心修剪后,造型精巧,形态万千,各有各美。果然,浓缩的都是精华。
这片园子的清静氛围,比之其他建筑山石,这里更吸引我。主要原因是这里人少些,不再拥拥挤挤,有一种浪漫满园的意境美。慵懒的顺势自然倚靠着,那围起的竹栏杆上,做了一个放松动作。右腿向后半卷抵着栏杆,左腿伸得笔直,扭头向右侧转,淡淡地望着远处的大型盆景,若有所思。不过是随意的一个散漫动作,随即却被姐姐给抓拍到,形成一张全身照。彼时微风和煦,阳光明媚,置身于盆景园的人儿,长发飘飘,颇有点飘逸的休闲格调,画风还有点小清新。
周边除了有盆景作陪,在我左侧远处,还有一堵布满爬藤植物的白墙,像是爬山虎或者还掺杂别的什么未知植物。叶子已经由绿色渐变成黄色、橘色、红色,色彩缤纷,斑驳陆离。阳光洒落在白墙上、藤蔓上、叶子上,或明或暗,影影绰绰,有了秋天的一种即视美感。
看着那些熟悉的爬山虎,很亲切很常见,想起我居住的城市里,成都二环高架桥上的独特风景,在国内挺出名,网上能搜到美图。夏天碧绿的爬山虎叶子,会覆满高大的桩桩桥墩,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那些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桥墩,绿意盎然,变得柔情浪漫起来,仿佛回归到了原始森林。到了秋冬季节,叶子渐变成枯黄、橘红、褐色,直至枯萎,藤蔓干瘦。不过它只是蛰伏,进入休眠期,待到来年暖和之后,又会继续复活,重新生发出大片大片的绿叶,再次将高架桥的桥墩,裹成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脑海里的桥墩和眼前的大白墙,都像是艺术墙,展现出因季节变化而色彩斑斓构成的美景。喜欢这种意境,是的,我把它称之为“艺术墙”,那一刻,成为我拍照的背景墙。那副照片颇有些文艺格调,我挺喜欢。后来我把这副照片,略微晕染了全身,看不清楚人的面孔,只有身体的轮廓,制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意境,把照片当做我在某平台上的头像使用,没想到还有人关注。不过是一些模糊的影像而已,竟然还有人专门私信给我,对头像很是欣赏。
后来,我在想,不管去哪,只管咔嚓咔嚓的抓拍就是。要相信,在那么多的照片里,总能找到哪怕一两张像样的照片,那就算有收获。相对较好的照片,其实就是从海量的抓拍中,找寻到最满意的那一张,没有别的途径,就是尽量多拍。如同写文,就是一个勤字,敢于多写、多练、多思、多悟。量变引起质变,撒网多了,总会有一两条落网之鱼;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些提高,总归能有所收获。其实很多事,都可以举一反三,道理相通。
那些古老的树桩,经过精心剪扎和培养,制作而成的树桩盆景,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变化多端。如同铁树开了花,枯木又逢春,尽显勃勃生机,不由得为其顽强的生命力震撼、感动、惊讶、赞叹。
走出树桩盆景园,前面就是剑池了。沿壁剑峰林立,池中绿色睡莲绽放。
粗粗游览了一番,就赶紧出了过于热闹的园子,里面游客实在太多,太过拥挤,喧哗。人挤人的场所,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是清幽僻静的地方,哪怕坐着发呆,我都觉得舒服。不过心中已留下影记,留园之精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变幻如此多端,营造出无穷的景致,让人眼花缭乱。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技术的精湛,构思的精巧,审美的独特,造就了经典的苏州园林,如此完美,如此和谐,叹为观止。
三
这次出来游逛,其实走得很匆忙,属临时起意,我甚至连旅游攻略,都没来得及做。后来则是也懒得去做,一切顺其自然吧,走哪算哪,并不想再去费心劳神。
本就是出来放松的,不想弄得再累,既来之,则安之,跟着感觉走,身随心动。就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闲溜达一样,随心所欲,去哪儿全看一时的心情,很自我。也不必分什么你的城市、我的城市,其实大家都是城市里的一员,最终也都会成为过客。不光是在城市,在这天地之间,大家都是短暂停留,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最终啥也带不走。
那天,先去吃了个饭,出来后顺着街道,漫无目的闲逛。到了当地,就找出租车司机最好,他们满城里跑来跑去,对市区的一切了如指掌,最为熟悉。不管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找他们一准没错。后来我们几个人,随便上了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帮我们介绍一下,去哪好玩。拉我们去个你们当地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想随便逛逛”。结果司机给我们推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街,七里山塘古街,说那里挺热闹。还是国家4A级景区,明清时期商贸、文化极为发达,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果然,他推荐的没错。
山塘街的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北。下了车,从马路上步行几步左拐,进入一条较宽的街道。走进去的时候,就看到中间有条河,那是山塘河。山塘街就在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边街相连。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前门沿街,后门临河,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独特,自有一番不一样的韵味。
街口处,矗立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白色石碑,上面有一方黑底金字,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山塘街”,是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获得的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苏州是水乡,河道多,山塘街就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代表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钟爱山塘街,留下过许多佳作。据说清乾隆帝对山塘街尤其青睐,直接提到山塘的诗作就有九首之多。
山塘街上有很多桥,其中,有名的古桥就有十五座,自东向西号称“横七竖八”。横跨河上的古桥有七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八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万点桥。
老街并不长,只有360米,仅占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整个山塘的精华,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再现了当年山塘的盛景。长长窄窄的老街上,两边有不少老式店铺,有的只有两层楼高,木构老屋,与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似乎在无声的叙说着,往日辉煌的历史。店肆会馆林立,有苏州的许多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等店,也有茶庄、年画、紫檀木雕、刺绣等特色商铺。
店铺以卖丝绸、刺绣类物件的店为多,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刺绣绣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姐就走不动道了。她人本就很漂亮,也很爱美,自然也钟爱那些美好的事物。她拉着我进了其中一间店铺,经过精心挑选,最终买下了一副,绣着美女西施的刺绣绣品,精致华美,爱不释手。作为装饰品,后来摆放在她家中的柜子上,显眼的位置。工艺确实精湛,美轮美奂,完美无瑕,无可挑剔。
关于刺绣,略有了解。苏绣和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中苏绣以苏州为中心,明代时,苏州便已“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在当时有“绣市”之誉称。清代中后期,绣制技术又进一步,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
我在成都生活多年,对蜀绣也略知一二。它以成都为中心,早在汉代已相当出名,为此,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官城。杜甫就曾有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宋代蜀绣处于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上、销量上和精美度上,独步天下。苏绣和蜀绣,都是祖国的传统瑰宝,四大名绣,各有特色。蜀绣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苏绣淡雅清秀、简洁明快、耐磨不蚀、色不易褪,非常利于收藏。
一番游逛,因为店铺里的这些刺绣绣品,还让苏州和成都,无形中紧密的关联起来,毕竟都是刺绣之都。两个城市还非同一般,苏州号称人间天堂,成都号称天府之国,让我这来自锦官城和天府之国的游客,不由得对人间天堂、绣市苏州,又增加了双份的好感和亲切感。
街上有很多小吃食店,生意兴隆,著名的大品牌五芳斋,几间门面,在小街上颇为显眼。街道上人来不断,熙熙攘攘,在人流中穿梭的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消磨掉了不少时光。
古老的山塘街,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仿佛回到古苏州城,穿越回到了过去。在古镇万千风情里,慢慢感受、回味,寻觅那些逝去的旧时光。她深含江南水乡的精髓,散发着浓浓的水乡气息。古老的建筑,朴素的民居,幽幽的街巷,无不展现了昔日的辉煌,见证过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流连忘返。
四
到了苏州,肯定少不了要去周庄古镇一游。周庄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三地交界处,是最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小桥、流水、小舟、树木、民舍、人家,和谐并存,完美融合。自古以来,这里河流密布,四面环水,相互联系往来,都只能乘坐一叶小舟。水路是江南人家,与外界交流最常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