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宁静】根(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宁静】根(中篇小说)


作者:李旭 童生,50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3发表时间:2024-04-04 21:23:48
摘要:三棵榆树生死,百岁老人沧桑。


   酒过三巡之后,无忌又对贾中石和曾贯中说道:“其实今天请你两来陪我舅喝酒,不纯粹是因为你两酒量好,还因为你两都是咱永安县的名人名家,和我三舅能说到一起。你们都知道我三舅是个律师,可能不知道他也是个文人呢,赋个诗,填个词,写个字的没有你两水平高,但至少也算个行家,特别是填的词,还真有点宋人遗风呢。”
   曾贯中、贾中石的眼光一下都投向了我,几乎是异口同声:“啊?真的呀,三舅可是前辈了,失敬得很了。”
   无忌又说:“昨天晚上回到村里,看了拆得七零八落的村子,三舅感慨得厉害,站在他小时候担水的那口井边,好长时间才离开,上午他就给我发了一首词,我转发给你们,你们也看看。”
   我赶忙说:“无忌,你就别丢我的丑了,让贯中和中石见笑。”
   “没事的三舅,这两位都是君子,不会也不敢笑话你,别看贯中发改委主任的位置比我文广电局长的位置重要,但在文联,他和中石可都是我的副手。所以他们官面上都叫我主席,不叫局长,要敢笑话您,我让他们半年喝不上酒,一次也不安排他们外出采风。”无忌笑着给他两转发了我刚填的一首词。中石刚打开就读出了声:
   “《醉花阴•老井》:瘦月残霞星渐醒,屋破炊烟冷。岁月难回头,兴废无期,老井归天命。人生独步留残景,老树摇孤影。旧事不堪怜,一夜无家,鸡犬无相应……”
   就听的向东长长地“唉”了一声说道:“真是一夜无家,鸡犬没相应了!”
   酒桌上一下沉寂了起来,我赶忙说:“昨天吃完饭,喝了点酒,看到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子一下子没了,不禁有些感伤,这也是人老情多吧,可别扫了咱们喝酒的雅兴,来大家能喝的干一个!”
   贾中石吃了口菜说道:“姜还是老的辣,三舅这词,如果不身临其境,这种情景交融的感伤是没人能写出来的,‘岁月难回头,兴废无期,老井归天命’,我都想掉眼泪了……”
   曾贯中接着说道:“三舅的感慨应景而发,饱含浓情,这不是一个诗人就能写出来的,只有有过经历,心中装着悲天悯人情怀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
   这次扶贫搬迁不管最后结果如何,现在看,争议还是有的。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争议,有的村子到处托人走后门,要求搬迁,”他笑了笑,看了看无忌,“你们村子就属于这一类。有的村呢又到处上访,就是不同意搬迁。比如向东你们村子。”
   中石接过了话头:“不过最后经过工作,确定的搬迁村都同意搬迁了。但似乎还是有些问题,这得过几年看了,有些矛盾一两年是暴露不出来的。”
   “主要矛盾表现在哪里呢?”我问了一句。
   “现在整个工作正在收尾,还没有安排总结,估计也快了,脱贫验收完了,也该总结了。不过我是一直参与这项工作的,有点直感,似乎是富裕家庭希望搬迁的多,贫困户希望不搬迁的多。”贾中石“嘿嘿”笑了一下,向无忌、贞方、向东和秀波扫了一眼:“其实,你们一家就能说明问题。”
   贯中接了话:“搬迁基本结束了,好与坏都留给历史评说吧。说实在,如此巨大的工程,决策权不但不在县里,也不在市里。我们执行者能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尽量想得周全一点,尽量减少一些遗留问题,尽量多的为老百姓争取点实惠。无忌你们一家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说大一点,这是个时代潮流问题,说小一点是个脱贫理念问题。好在没有一刀切,三舅要能逗留几天,到其他村也看看。”贯中的话已经有了领导的口吻。
   贯中和中石两人的话我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次搬迁,无忌他们的村子也在搬迁之列,无忌和贞方就是希望搬迁的那一部分。无忌住的房子还是二十多年前分的福利房,不仅面积小,而且年久失修。农村原来有一套房子,但是已经多年不住了,基本上坍塌完了,院子里长着齐腰深的荒草。如果能拆迁,贞方和两个孩子的户口都在村里,一下就可以分到75平米的搬迁房,按政策每户可以申请增加25平米的面积,只许支付5万元的成本费,也就是说,贞方和无忌只需出5万元,就能得到100平米的一套房子。
   送我回住处的路上,无忌对我说:“为了这次搬迁,向东两口子可是没少受委屈,现在虽然搬过来了,以后的生活还是个问题。我正在托关系解决他俩的工作问题,要是能有个稳定的工作,不用五险一金,就只给上个三险,以后的日子也就不会错了。”
   其实这也正是我想对无忌说得话,听了无忌的话,我很佩服无忌缜密的心思以及对岳父母家里的责任感,这孩子有情有义有担当,他没能在副县长的位置上工作下去,实在是遗憾之至。
   我拍了拍贞方的肩膀,对她说:“贞方,你可真有福气呀!”
   贞方笑了一下,拧了无忌一把:“哼!算你还有良心!”
  
   六
   早上起来刚刚洗漱完,二哥就打来了电话,说他在家里正在杀羊,中午到他家吃手把肉,让我把向东一家也带回去。
   二哥家和姐姐家只有十来里的路程,中间却隔着一道山梁,因为分属两个县,所以两个村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条砂石路,且坑洼不平。小车很难通行,如果走公路,就要绕道县城,多走60多公里。
   二哥之所以离开元宝山村来到了德昌县的二岔沟这个小村子居住,还有一段至今仍被村里人经常提起的故事。
   元宝山村和二岔沟村虽然只隔着一道山梁,却分属两个县,元宝山归永安县,二道沟就归了德昌县,但却是邻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年轻人们往往成群结队的到邻村去看电影,每当二岔沟放电影,二哥都要去看,一开始家里还不知二哥为什么热衷于到二岔沟看电影,后来才知道,二哥那时就看上了二岔沟的女赤脚医生秀珠了,正在一谋心思地向这个闺女献殷勤。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知道二哥在找对象,又是邻村的赤脚医生,自然喜之不尽,要知道,那个年月,元宝山村非常贫困,好多小伙子找不上对象,终身打着光棍,所以给儿子找对象,就成了每个父母一生最大的任务。
   知道二哥在和邻村的秀珠搞对象,父母立即托了三贵娘去二岔沟提亲。结果秀珠的父母给返回的信息是,亲事可以答应,彩礼也可不收,但有一个条件,女婿必须倒插门,还得改成他家的姓氏,因为二嫂家就她一个孩子,二嫂的父母需要一个倒插门女婿来顶门立户,养老送终。
   父亲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恼了,他对二哥说:“老子再没本事,也不能让你当了倒插门女婿,家里砸锅卖铁也能给你娶一房媳妇儿!”
   这时的二哥二嫂已经到了非你不娶,非他不嫁的地步,每天早上,二哥都会到东山梁上拾牛粪,二嫂则会到西山梁上割猪菜,为的就是见上一面。夜幕降临的时候,两个人还会故伎重演,不过就不仅仅是为了见面了,而是为了一个拥抱,甚至一个吻……。
   二嫂的父母虽然扬言非倒插门女儿不嫁,但毕竟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不忍心让女儿太过委屈,又担心生米煮成熟饭,丢了人现了眼。父母也知道这对小鸳鸯恐怕是难以分开了,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二哥落户二岔沟,但不能改姓。三贵娘来回跑了几个回合,双方各让一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嫂的父亲王磊一直是生产队的羊倌,积累了丰富的养羊经验和兽医知识,生产队解散后,王磊便开始自己养羊,二哥来到二岔沟后,增加了一个壮劳力,一家走上了养羊致富的道路。没几年就和村民们拉开了贫富距离,到王磊去世的时候,羊的存栏数已达到了200多只。二岔沟虽然也是国家级贫困村,但二哥一家的日子过得却是红红火火。那些年我回来,每次二哥都给我杀只羊吃,他还和我开玩笑:“你在城里工作有什么好,看看我这个羊司令,天天指挥着一个连的羊东跑西颠,那个不听话拉出去就宰了它!你是管人的,连骂一句都不行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屡试不爽的真理。地球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哥一家的生活却退回了二十世纪。1999年到2001年,德昌县连续三年大旱,不仅寸草无生,连大马群山上的石头都晒成了红色,从天空中望下,整个大地赤色连绵。饲草的价格猛涨,一般的养殖户已经不能承担,二哥的200多只羊,顿临绝境,一只只皮包骨头。不少散养户把目光投向了内蒙浑善达克沙地的深处,甚至中蒙边境一带,希望以“有偿代养”的办法度过这一关口。“有偿代养”就是把羊寄养在草坡比较好的牧人家里,按期给牧民一定的收益,其代价是很高的,那一年“有偿代养”的行市是当年产出的全部羊羔。虽然“有偿代养”的代价很高,但总比全军覆没好。但要找一位合作的代养人也不是易事,需要慢慢打听,还需要有机会。
   正在二哥一家为难的时候,二嫂的一个多年不走行的姨表哥来了,说他在内蒙承包了两万多亩的草场,今年的旱情还不算严重,不如先把羊拉到他那里,解解燃眉之急。当说到代养费的时候,那个表哥说:“咱们是亲亲的表兄妹,我们家当年有困难的时候,大姨大姨夫可是没少帮忙,现在我能帮你们一点忙算个啥呀!明年缓过劲来,你给我留下个三个五个小羔子就行了!”
   二哥二嫂没有一点含糊,好酒好菜陪着表哥吃了一天,第二天就把200多只羊留下了五六只,剩余悉数拉到了表哥的草场。
   二哥回来后没几天,就打电话给表哥,询问羊的情况,表哥说很好,就有一只在拉稀,他已经喂了土霉素,估计问题不会太大,还拍了一张病羊的照片。
   又过了半个多月,二哥再给表哥打电话,电话便一直处于占线状态。二哥预感不好,便来到了表哥承包的草场,一位蒙古族老牧人,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告诉二哥:“你说那个拉羊来的么?好人的,好人!他借用我的草场,十个羊的临走留给了我。其余的么,前些日子,他的统统拉走了!”
   二哥犹如当头挨了一棒,顿时天旋地转,内蒙古草原这么大,去哪里找他呢!二哥预感到这是被骗了,便立即赶到镶黄旗公安局报案,未曾料到,公安局告诉二哥,这个表哥是公安局已经通缉了两年的毒贩子,公安局做了详细登记和询问后,便让二哥回家等消息。临出门时,一位年轻的警察说:“别抱多大希望了,你的羊估计都让他换了毒品了,这已是他诈骗的第三群羊了,还骗过二十多头牛呢。我们在内蒙发过A级通缉令的,给你们河北的周边县市也去过协查函,可能你们没有看到。”
   我是很佩服二哥的刚毅和二嫂的坚强的。回到家里,二哥把这惊天的坏消息告诉了二嫂,二嫂一时间也惊住了,如果这时有人进来见到这两口子的样子,总会认为这是两幅拟真人的雕塑。
   就这样呆了有十几分钟,二嫂忽然说了一句:“这都怪我呀,我怎么摊上了这么一门亲戚!”二哥见二嫂开了口,也说了话:“这不是亲戚的事,是我太相信人了,送去的时候也没和那个蒙古老人打听一下,是我太粗心大意了。”
   忽然,二嫂操起了一把切菜刀闯出了门,二哥紧随其后:“秀珠,你要干什么!?”
   二嫂说:“你别管了!我王秀珠不会因为这200只羊去寻短见的,也不会做出对不起你的事,更他妈的不会对不起自己!”听着二嫂的声音里已经充满了哭腔,二哥心头确实有点吃惊。就见二嫂跳进羊圈,抓住一只羊的羊腿,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劲,一下子把羊摔倒在地下,左腿一骗骑在了羊身上,右手的菜刀已经划向了羊脖子,等二哥进到羊圈,那只羊的眼还睁着,耳朵和四肢正在抽搐,已经不能大动了。二哥不亏是二嫂相中的心上人,立即就明白了二嫂的意思,她这不是杀羊,是在杀人啊!为了让二嫂尽快平静下来,二哥说道:“就是,省的被人骗了,还不如自己吃了呢!可惜,早说一句我拿个盆子把羊血接上!”二嫂菜刀一扔,坐在了死羊的旁边。
   黄昏来临的时候,西边的山尖尖上飘起了漫天的晚霞,比大旱以后山上的石头要红得多,但比那只羊的血要淡,二岔沟不一会也被彩霞所笼罩,但整个村庄没有一点绿意,这美丽的晚霞是年轻时二哥二嫂最希望见到的,也是一个在东山坡,一个在西山坡上长久等候过的,那时他们需要彩霞的沐浴,需要彩霞点燃爱情的欲火,但今天不一样了,他们看到了晚霞,就知道明天依然晴天,干旱依旧会持续!这就是老天爷,使你在美丽的、真实的梦幻中失去方向,导引你走向生活的绝壁。
   夫妻两煮了一锅肉,谁也没有好好吃,二嫂说了句:“我估摸着,养牛比养羊要省草料。”二哥说了句:“养羊是咱的老本行,万万丢不得,可是……唉……”
   二嫂说:“唉……本钱在哪里?……”
   二哥二嫂“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成为了德昌县一带的一大警示,也是一大教训。镇党委书记魏高山包点后,第一家访问的就是二哥家,坐在二哥家的炕上,整整和二哥二嫂聊了一个上午,从天相到地貌,从种植到养殖,从危房到楼房,从资金到盈利,农家生活生产的一些事基本都聊了个遍。
   魏书记征求二哥的意见说:“你们到县里住楼房不好么?你这小院子,二里地就闻见了羊粪味,冬天上个厕所两只脚得不停地挪动,一会儿不挪就把脚冻住了,一年四季洗不了个澡。住在楼里,敞敞亮亮的多好,这些困难问题一下就全解决了。”

共 36788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8
转到
【编者按】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我没有立即编写编按,而是坐到沙发上点上一支烟,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小说紧紧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当下农民的根在哪里?开始一段直击读者心灵,甚至是叩击一些人灵魂的叙说和描写。作者大笔如椽,把老家乡下与二哥老家以及两个相邻的县不同的现状作出鲜明的对比,并且把故事外延到老一辈和旧社会,再度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关于面朝黄土的思考,于无声处地炸响在心头。三棵老榆树代表着农民淳朴的心地,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三棵老榆树轰然倒下的时候,其暗喻不言自明,让我们想起初心这样的字样。从文学角度说,首先这篇小说以细节真实打动人心,小说关于老家老宅的描写,关于儿时的描写,关于县里乡里干部们拆迁村子的各项工作,真实到我以为老师写的是报告文学,以至于我几次查看老师是不是投错了栏目。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演说,用不着花哨的言语,只在向东的倾述中,在人与人质朴的对话中,便被打动,被震撼。其次,小说以情节曲折吸引人,情节在小说写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毋庸讳言有的作家在情节把控上只为情节而情节,便会显得假与空,而这篇小说曲折的情节并不是写作上的技巧展示,而是为烘托主题、深化主题所必须的先决条件,像水到渠成一样情节服务于主题,因而它是真实的、可信的,也就是引人入胜的。第三,小说巧用对比使全文在暗淡处又有一抹抹亮色,这就是好书记魏高山的出现,同样相邻的两个村不同的境遇,反衬对比不同的工作思路,显然只为业绩,还是执政为民,都在情节中一一展现。第四,小说的语言接地气,这是一个北方的村子(注意我不感谢县名村名,我总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靠近内蒙古,因此方言土语的运用既符合情节需要,也符合小说人物身份。比如,二嫂说,什么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毛主席)保佑完了我们,自然翻过山去保佑姐姐一家的!农村大嫂直言快语的形象立马鲜活在纸上。最后,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下足了功夫,可以说没一个人都各有特征,几笔写活。姐姐与姐夫,向东与媳妇,郑老汉的倔强,甚至刘掌柜、打卦的袁先生都是鲜活的,虽然是纸上人物,却觉得就是村里真实可见的人物。小编也曾是体制内的,读此篇小说感同身受,真的希望那些还在位的同僚都读读这篇小说,多思考下如何科学公正地行使权力,造福一方。小说为农民而呼,为现实而呼,掷地有声。好小说,力荐文友阅读欣赏。【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0:59
  一篇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好小说,作者写的真实,人物鲜活,情节曲折,读来令人思考良久。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1:33
  感谢李旭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4-04-04 22:44:42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江山编辑部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5 10:05:1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