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宁静】根(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宁静】根(中篇小说)


作者:李旭 布衣,47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9发表时间:2024-04-04 21:23:48
摘要:三棵榆树生死,百岁老人沧桑。


   当刘掌柜听说郑大哥是要举家北迁,到后草地永安县落脚定居的时候,他停止了喝酒,对郑万隆说:“我这店里来往的客商不少,消息也比较灵通,前先时候有两挂永安下来的运粮食的大车,押车的也是咱万全人,他说现在永安兵荒马乱的厉害,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部队天天像拉锯一样打过来打过去,曹凯、小五点的土匪也是忽东忽西,这个时候你们奔永安,恐怕不是时候。”
   这也是郑万隆最担心的事情,他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刘掌柜,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征求他两的意见,“朝回返是不行了,怎么也得上去看看,碰碰运气。”郑虎也说道:“不能返回去了,大爷来信不是说了么,咱们虽说是去的永安县,但去的这个地方离永安还有上百里地,是草原上的三不管地方,相对还是僻静的,再说了,大西口这个地方已经被军站了,咱就是回去,又住那里呀!”
   看到爷俩意见虽然统一,但还是疑虑重重,刘掌柜忽然像有了主意似的,他把酒杯一放,一拍大腿:“嗨!我怎么把他忘了!”
   “谁?”
   刘掌柜压低了声音说:“袁先生,袁真人今天住在咱们店的壬字号包房。我去找他,叫他给你起一卦。”
   郑万隆眼睛一亮:“你是说给傅作义、冯玉祥起过卦的那个袁真人住在这里?”随即眼睛又暗淡了下来:“他的卦咱起不起呀……”
   “他是咱们店的老客了,白给起一卦不敢说,打个三折四折的面子还是有的。”刘掌柜说。
   郑万隆横着心掏出了一块大洋,对刘掌柜说:“兄弟,大哥只能出的起这一块钱,给起就起,不给起就算了。”
   “大哥,先别说钱的事,咱现在就去看他,我这里还有一瓶龙潭老窖,给他带上,至于卦金,到时候看他怎么要。”
   三人出门后来到二进院,看到壬字号房间还亮着灯,刘掌柜轻轻地敲了敲门,声音很低的向里问道:“袁先生,歇了吗?我是刘掌柜呀。”
   听得房里一个浑厚的声音答道:“刘掌柜呀,您稍后,我就来开门。”
   开门的袁先生50多岁,红光满面,一看就是一个善于保养、长于保养的人。只见他披了一件洁白的“瑞蚨祥”白府绸夹袄,靸拉着“内联升”白底黑冲服尼面布鞋,手里拿着一本《易经注疏大全纂》,他很客气地把三人让进了门,给嘎石灯里加了点水,灯头火苗登时向上蹿了起来,屋里也一下明亮了许多。“刘掌柜,这么晚来一定是有事吧?”
   刘掌柜说:“什么事也瞒不了您袁先生,这位是我的义弟郑先生,这是他儿子,义弟遇上了难于决断的塌天大事了,也是天意,正好就赶上您老人家住在了小店,我带他是来请您指点迷津,恳请袁先生帮着我这个义弟走出迷途困境。”
   “哦,我知道刘掌柜的来意了。”袁先生打量了郑万隆爷俩一番,然后说:“刘掌柜您是知道的,我一个月内只起10卦,多一卦也不起的,这是我家主师爷手里定下的规矩,徒子徒孙们谁也不得破了这规矩。”
   刘掌柜一听知道这是袁先生的婉辞之意,正要寒暄告退,袁先生又开口了:“这个月我还剩最后一卦,就送你义弟吧!”
   “哎呀呀,那可有劳袁先生了,您看这卦金……”
   袁先生摆了摆手:“刘掌柜,我可说的是送呀!这么多年了,坝上坝下来来回回,我也没少麻烦你们,你明知我是干这个的,但从来没向我为了你自己的事开过口,今天你能为义弟来求我帮忙,足见你义薄云天。我是姓道的,你可谓是姓义的,今天咱是道义相合,我怎么能提卦金呢!”
   袁先生吩咐打来一盆热水小心翼翼地净了手,一边点香一边说:“我这卦讲究‘六爻判今古,三课定乾坤’,也就是一问需要三卦来回答。说说要问什么事吧。”
   刘掌柜介绍了郑万隆的情况,郑万隆又作了一些补充,就见袁先生从一个牛皮包中取出了一个青铜卦盘,一件楠木卦盒,恭恭敬敬地摆在小香炉前,然后又取出三枚唐朝开元通宝,小心翼翼地放在卦盒内,两手捧起,对着香摇了六次,然后打开卦盒,把通宝一枚枚请出来,摆在卦盘中,然后用一支派克金笔,在一个厚厚的本子上记录下通宝的顺序和正反面,如此三次,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后,才捧着本子对三人说道:“这个卦象来看,还算是顺卦。郑家举家北迁,上不着天,下不着田,但没有什么风险,目前一家人阳刚被阴柔包围,处境困迫,但没有失掉亨通,原因是有阳光居于中位。”
   刘掌柜接了话:“袁先生,我们都是粗人,您就把结果告诉我们就行了。”
   袁先生说:“哦,那也好。三卦合起来判断,北迁比不迁好,越向北走越对这个家庭有利。路上也顺利,没有大的风险,不过遇到井的时候要十分注意。到达你们要去的地方以后的日子怎么样,卦象上反应的模模糊糊,似乎有凶险隐伏其中……”
   郑万隆三人一下又紧张了起来。虽然能够平平安安的到达永安,但以后的日子有凶险,这和不搬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啊呀!这凶险有解吗?”刘掌柜问道。
   “卦象上没有解,但可以预测。”
   “怎么预测?”
   “到达你们要去的地方后在院门口种上三棵榆树,三棵树如果都活了,那就平安无事,家境顺利,如果一棵也活不了,就要立即搬迁他处,否则便会有血光之灾。”
   “那要活一棵两棵呢?”
   “住下来没有大的凶险,可以居住落脚,但家境不会太好。”
   郑万隆把儿子拉到身边,一起给袁先生鞠了个躬,说道:“袁先生,今天能在这店里和您碰面,本来就是我家的造化,您又说要在门前栽三棵树,不瞒您说,昨天打叠行程的时候,我们正好就从村里挖了三棵榆树苗,就是想带出口外种上留个念想的,您说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哦,有如此事体?我说这第三卦象这么滑,就是因为应验了你们带树苗的缘故,世间一切关系,都脱不了一个缘字。大胆北上吧,无咎,无咎!”
   在三人告辞出门的时候,袁先生拍了拍郑虎的肩膀说道:“小伙子好自为之吧,阳光中位应该应在你的身上,这一辈子没有大富大贵,但博得个与老树同春的长寿是有望的。”郑虎连忙又给袁先生鞠躬。
   就这样,三棵树苗被袁先生赋予了承载郑家动荡与否的重任。一路上一家三口对这三棵树苗呵护有加,儿媳妇就差把树苗抱在怀里了。住店打尖,她都会把这树苗抱到屋里,还要在树根上浇点水。
   一家三口出万全城,迤逦北上,上坝后,有一天走到了一个叫三面井的小镇,郑虎看到媳妇儿有点疲惫,想要歇在这里。郑万隆忽然想起了袁先生的“不过遇到井的时候要十分注意”的卦嘱,便对儿子说:“袁先生说得井,可能是水井,咱这一路过来都小心谨慎了,没有大碍,这个镇子叫三面井,也是井,还是三面,咱们还是绕开,超前走走再歇吧。”他们又超前走了十几里,宿到了另一个村子。第二天一早起来,村里的人就传开了,昨天晚上,小五点的土匪洗劫了三面井,大大小小死了四十多口,三面井唯一的一家小客店,店主和店客十几个人无一幸免,财物被抢劫一空。听到此消息,一家三口惊了个目瞪口呆,他们庆幸昨天没有宿在三面井,更敬佩袁先生开卦的惊人应验!上了大路后,郑万隆停下了脚步,让儿子儿媳妇一起和他跪在路边,向南叩头拜谢了一回袁先生。
   当他们来到永安的时候,郑万隆的表哥张国青已经在南门外等了他们三天了,哥俩碰了头,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便直奔离永安还有100多里的元宝山村。
   到了元宝山村之后,张国青帮着表弟很快盖起了两间小房子,用石头圈了个院墙,就算成家了。盖房子动工的那天,郑万隆带着儿子儿媳在院门口挖了三个树坑,点了三炷香,摆了三个白面馍馍,诚惶诚恐地拜了三拜,是拜那棵树郁郁葱葱,茂茂盛盛,也是拜袁先生指点迷津,解救困厄。从此,这三棵树就成了郑家一家人的寄托,他们用石头给树垒了围墙,深怕人或动物糟蹋了,一年四季,坚持十天一大浇水,三天一小浇水,虽然这水都得到一里多地以外的水井上去挑,但一家人从未间断,这样整整坚持了20年,直到郑万隆老人去世后,三棵树也长成了材地,才停止了定期浇水,由郑虎改成了随父亲的烧纸日子给三棵树浇水,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三棵树已经成了郑家的重要家庭成员,也成了永安地面上标志性的植物。
  
   四
   我回来的第二天接到了外甥向东的电话:
   “三舅,我是向东。”报了个名字就没声音了,我以为是电话的信号不好,就不断挪动着地方,呼叫东东的名字。一声“唏嘘”声从电话里传了过来,我才意识到,向东正在电话的另一头抽泣。
   “东东,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我焦急地问道。
   “没什么,三舅。昨天就知道您回来了,我爹和我娘也没告诉我,还是我姐悄悄告诉我的。本来想回去看您,但我,我……”向东又抽泣了起来。
   “东东,不哭,有什么事和三舅说。”我极尽安慰的语气。
   “三舅,电话里不说了,我现在在县里,您明天返回来吧,我请您吃个饭,再好好和您念叨念叨,还得三舅替我拿个主意。这事您先不要告诉我爹娘,更不要让我爷爷知道。”
   我稍微犹豫了一下,立即就答应了向东,和姐姐说永安有点事,办完了再回来,第二天一早我便返到了永安县城。
   向东就住在扶贫搬迁的移民点。一个很大的小区,大约有近百栋高楼,远远望去,鳞次栉比,十分壮观,自从盖起这片楼群,小小的永安县城一下子显得更加阔气了起来,这片小区也一下子成了永安的地理性标志,被称作了“移民小区”。
   永安地处阴山北麓,本来就是一个移民的县城,清朝光绪朝之前,这里是蒙古王公的夏营盘,属于策棱家族的封地,是一片一望无际,“跑马一天,见不到人烟”的大草原。曾有“出了三道边,没人尽牲口”的说法。三道边指的是金长城遗址,就从永安南沿通过。南北朝时代流传着一首至今为人们依旧咏诵的民歌叫《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署名佚名,据永安当地历史学家考证,这首民歌应该就是永安这一带牧民们创作的。
   光绪年间,蒙古王公自动开放牧地,放荒招垦,蒙古牧民不断北迁,南来的汉族移民逐渐增多,这里才有了人气。随着农业的逐渐发展,移民逐渐增多,蒙古王公和当地乡绅联手,为了抵御土匪袭扰才建起了一个土城堡子,有了永安县城的雏形。
   后来伪德王政府为了增加赋税收入,将放荒招垦法律化,永安移民迅速多了起来。从河北万全、阳原、河间、任丘,山西天镇、灵丘等内地拖家带口来到草原上,聚合起了一个个以农耕为主业,牛羊养殖为副业的小村庄,草原文化不断被颠覆,形成了一条农牧文化相结合的过渡带。但因为城池太小,又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会归这个县,一会儿归那个旗,一会儿国民党管,一会儿共产党民主政府管,一会儿又归了伪蒙政府,就连永安周边地区的人都不知道归谁管,更不知道父母官是谁,常常被人称为“三不管”地界。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永安解放,才正式定名为永安县。
   永安移民虽多,但那一次移民都比不上这次的规模!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同一个时期,集中移入县城,集体脱贫致富,这壮举会成为下一本《永安县志》浓墨重彩的一个章节。
   搬迁装修已经接近尾声,全县几万口农民,一夜之间都住进了这一片高楼,变成了永安市民,顿时给原本显得萧条和寒酸的这个偏远小县增添了不少活力。小区虽大,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看上去还有点拥挤。每个楼头都有一伙人,和在村里的大街上一样,有的在歇凉聊天,有的在下棋打牌,有的则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围着大楼不停地转圈圈,在一块小广场上还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小市场,蔬菜水果,螺母螺丝,针头线脑,裤衩背心,市场不大,但也琳琅满目,花样繁多。
   小区留出了大块的绿化带和绿地,种上了白蜡、侧柏、丁香、榆叶梅、紫荆以及格桑花等树木花卉,但不少地方长出了菜籽、荞麦、葵花、小白菜、大葱甚至土豆,正是农作物开花的时候,小区里显得郁郁葱葱,斑斓多姿。小区里农村大街上的景色和一栋栋高楼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情调。
   我进到小区后,向东两口子早就等在了楼下,我刚下车,向东就叫着“三舅”过来招呼我,我还没和向东打招呼,就听的背后有个声音:“向东,叫谁三舅呢?是你三舅回来了吗?这可是个稀罕人,啊呀呀,有几十年没见了,是你三舅吗?”
   我扭头看去,就见一个脸堂晒得黢黑黢黑,头发斑白稀疏,敞着怀穿着一件红色背心,外披一件脏兮兮的黑色夹克衫,下身穿一条黑色的裤子,裤脚湿了一截,显然是刚在露水地里行走过。两个膝盖顶出了两个大大的鼓包,本来挺直的两条腿显得十分罗圈儿。脚上靸拉着一双塑料绿色拖鞋,脚指头上还留有淡淡的泥痕。老人的背有点佝偻,眼睛倒显得挺有精神,不花也不近视。他边向我走边冲我说话:“啊呀,不是向东喊三舅,我这可是一点也认不出来了,真的是孟辰呀!”
   我赶忙说:“是我呀,你这身子骨可好?”
   “哎呀呀,还真是你呀,你问我身子骨好不好,你先说,你还认得我吗?”他又转向向东:“你可不能告诉他!”

共 36788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8
转到
【编者按】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我没有立即编写编按,而是坐到沙发上点上一支烟,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小说紧紧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当下农民的根在哪里?开始一段直击读者心灵,甚至是叩击一些人灵魂的叙说和描写。作者大笔如椽,把老家乡下与二哥老家以及两个相邻的县不同的现状作出鲜明的对比,并且把故事外延到老一辈和旧社会,再度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关于面朝黄土的思考,于无声处地炸响在心头。三棵老榆树代表着农民淳朴的心地,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三棵老榆树轰然倒下的时候,其暗喻不言自明,让我们想起初心这样的字样。从文学角度说,首先这篇小说以细节真实打动人心,小说关于老家老宅的描写,关于儿时的描写,关于县里乡里干部们拆迁村子的各项工作,真实到我以为老师写的是报告文学,以至于我几次查看老师是不是投错了栏目。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演说,用不着花哨的言语,只在向东的倾述中,在人与人质朴的对话中,便被打动,被震撼。其次,小说以情节曲折吸引人,情节在小说写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毋庸讳言有的作家在情节把控上只为情节而情节,便会显得假与空,而这篇小说曲折的情节并不是写作上的技巧展示,而是为烘托主题、深化主题所必须的先决条件,像水到渠成一样情节服务于主题,因而它是真实的、可信的,也就是引人入胜的。第三,小说巧用对比使全文在暗淡处又有一抹抹亮色,这就是好书记魏高山的出现,同样相邻的两个村不同的境遇,反衬对比不同的工作思路,显然只为业绩,还是执政为民,都在情节中一一展现。第四,小说的语言接地气,这是一个北方的村子(注意我不感谢县名村名,我总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靠近内蒙古,因此方言土语的运用既符合情节需要,也符合小说人物身份。比如,二嫂说,什么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毛主席)保佑完了我们,自然翻过山去保佑姐姐一家的!农村大嫂直言快语的形象立马鲜活在纸上。最后,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下足了功夫,可以说没一个人都各有特征,几笔写活。姐姐与姐夫,向东与媳妇,郑老汉的倔强,甚至刘掌柜、打卦的袁先生都是鲜活的,虽然是纸上人物,却觉得就是村里真实可见的人物。小编也曾是体制内的,读此篇小说感同身受,真的希望那些还在位的同僚都读读这篇小说,多思考下如何科学公正地行使权力,造福一方。小说为农民而呼,为现实而呼,掷地有声。好小说,力荐文友阅读欣赏。【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0:59
  一篇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好小说,作者写的真实,人物鲜活,情节曲折,读来令人思考良久。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1:33
  感谢李旭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4-04-04 22:44:42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江山编辑部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5 10:05:1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