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篱】李商隐:真正的情感“诗爷”(赏析)

精品 【东篱】李商隐:真正的情感“诗爷”(赏析)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9.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84发表时间:2024-06-02 08:19:33
摘要:李商隐跑到山东荣成的天尽头写了一首诗,让我有了求解的欲望。上学时,读过不少李商隐的诗歌,但这次读,觉得还有收获,我给他一个称呼——“情感诗爷”。其他的诗歌内涵和艺术鉴赏,我就略去,就说说他对情感的态度吧。


   站在山东荣成的“天尽头”的诗廊前,还可以听到1200年前李商隐行诗的平仄声,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幸运。
   晚唐诗人李商隐,那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行吟者,他的情感诗歌,就像一道温暖的光,射进多少人的心扉。我仿佛看到他,在海天一角的天尽头,惆怅举目,踱着碎步,复吟又复吟,缠绵又缠绵,当我读完他的《海上》,我直呼他“情感诗爷”。
   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
   徐福是带着秦始皇而来天尽头处,想助始皇求得长生不老药,未果。倒是诗人懂得徐福的失落,在天尽头处让“麻姑”现身,令我联想到她的典故。
   仙姑,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据《列异传》记载,“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故事说,听得这话,麻姑大怒。可能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吧。
   一处仙境,求仙所在,丹药未求得,但不失雅趣,在诗人眼中这也是“搔背”之举。好戏谑,好情调,比现代言情剧的情节还乖张。言外之意是,这“搔背”之举,也可取。
   搔背,挠挠痒而已。且不说皇帝一行,人马劳顿,沉重满途,但诗人表达的对情感的认识,让我觉得他是能够一刀挑破千斤重的包袱,对那些被情感纠缠的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仙药。人们喜欢缠绵悱恻,却又想突破这种情感模式,千古诗人写诗,不断把缠绵的绳子系紧,以至无法解开,诗人一再告诉我们,“缠绵思尽抽残茧”,只能作茧自缚。李商隐则告诉我们,视为“搔背”之举,感情就不会那么纠缠绑架了。生活本身比情感更重要。这是一种对待感情的现实主义态度。深情化淡,淡而又浓。当然,李商隐的情感,未必能如此自如处理,但不失高明之见。这不是儿戏,是一种不伤人的态度。伤了麻姑,麻姑一时之怒,过后则不再纠缠。
   于此说来,一个“天尽头”,不仅仅是留下了一代代帝王的足迹,包括那些荒唐;还刻着感情的符号,让人想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常常不在某种目的本身,李商隐是能够在主旋律下弹出有意思的音符的人。指法精湛,吟哦趣生。“天尽头”却不是一个人感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李商隐拨开历史的云雾,让人可以看见感情的“柳暗花明”。
   在唐代,我认为,李商隐的诗句,是缠绵满墙的蔷薇花中伸出的一枝竹,花爬墙盖顶不婉约而竹有婉约调了。婉约,并非宋词的特色,李商隐早就开了大唐婉约之风的,缠绵而又索性,悱恻却又厘清。所以我称李商隐是“情感诗爷”。我们谈诗歌源头,往往忽略了隔代的影响,难免断章取义。
   李商隐,按照现代的说法,是写“情诗”的高手,一生写“情诗”500余首,这个数量几乎无人堪比,就是“绿肥红瘦”的李易安也望尘莫及。后人评价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成就,往往说“独树一帜”、“一往情深”,是继李杜之后的诗歌“第二里程碑”,我认为,李商隐是开“情诗”创作先河的标杆人物。
  
   二
   曲柔深婉,引人入幽。这是李商隐“情诗”的一个鲜明特色。他深谙“润物细无声”,绝不以惊案一声的震慑和断喝,让人在感情的泥淖中止步回头。既然情感是一种柔线的形状,那就要“柔而柔”之,李商隐是深谙心理学的,尽管那时心理学还在萌芽期,他已经揣摩出深意来了。他最懂得,一缕柔情,可抵岁月之凉意,感情之破碎。他有“以柔克刚”的本事,所以,开出的诗歌药方,篇篇都是秘方。
   他的诗歌不是放弃“绮美艳丽”的意象,而是对六朝以来的诗风采取了择其精粹,创新承袭。
   我们取他的一首《无题》来领略特点,从感情表达上看,他的诗歌句句是经典,切中感情的痛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爱情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对待爱情?可能这是“情诗”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个诗人都必须回答,不可跳过去的感情坎儿。有个成语说“别易会难”,李商隐用了两难的逻辑,将“难”放在情感的天平,无法称重怎么难。“无力”的东风,“残”的花,我们仿佛见到被情感纠缠的人怎么冲突都不能出来的状态,诗人把情感的“东风”和“百花”的被蹂躏之态托出,意在告诉读者,情不堪者,慎入;情弱者,避之。并非是拿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一旦是形容,就没有了指导意义。这是意味深长的谆谆之语,并非耸人听闻。但作者不能不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于是才有了春蚕命亡,蜡炬自煎的结局。这是爱情的态度,所以,在我看来,一直到今天的“相信爱情”,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人生的正确意义,否则,“无力”和“残”就毫无意义可言。爱情就像一枝花,一枝玫瑰花,有刺,很多人免不了扎手受伤,但大多数人还在捍卫和保卫爱情。我觉得,这要比“剪不断,理还乱”的自我纠葛更有深意,如果停留在情感状态去写诗,可能只有唤起人们同情的动机了。陷入情感纠结的人,找到的只能是同类,而非出口。
   可以说,李商隐是个晚唐为数不多的刻意揣摩感情特色的诗人,是在痴情上不是一味地疯狂,而有所拿捏,表现出正确态度的诗人,他的伟大在于表达人们需要的爱情观。
   诗,往往有着双关的意蕴,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李商隐仕途不得志的酸楚,但更多的,我们不是感慨这些,作者也无意追求这些,而是从中把握感情,处理感情,将感情引向正轨,而非任其颓靡颓废,以至于破罐子破摔。这是李商隐诗歌“深婉”背后的东西,有人说,他在感情的泥淖中还卓然独立,可能就忽略了这些句子的劝爱慎爱的意义了,归于“咏怀诗”,也是偏废一端。情感,是人心最幽处,我们常常希望一抹阳光投射进去,正是这种幽境的特点。所谓“曲柔”,一般是借物假托,言此而意在彼,这种曲柔,不像一支箭射进胸膛,而像一根穿线的针,在心尖上游走,一旦碰触了自己感情的弱点,就会发生共鸣。这也是我们至今喜欢李商隐“情诗”的原因。
  
   三
   朦胧婉转,闪烁其词。李诗在看透而不肯言透上,别具一格,不是隔靴搔痒,而是有着“隐约其人”的模糊感,这也是美感。无论所经历的情感是否持久,按照李诗的态度,都是要用心体会和享受的,哪怕是带着痛,也要让情感在朦胧婉曲的意境中得到麻醉。人类发明了酒,麻醉了神经;李商隐的“情诗”麻醉了读者的精神。一瞬一时的麻醉,正是人生需要的间歇状态。
   读读他闪烁其词的句子——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花发争艳,春心可如花?不如又何如?说不清的迷蒙之境,钻进去真别想走出来。相思如灰,不管是灰烬还是飞灰,可让人自我比拟。这些句子相当内敛,绝不挑明,甚至让人觉得模棱两可。诗人并不否定,当作一种情感审美的境界来揣摩把握,缠绵的态度,是情感特点,为什么要否定,这是李商隐的内心表白。我们不能不说,犹抱琵琶,欲说还休,有着更深的审美价值。应该说李诗较之别的诗人,是不喜欢把情感的强度、深度、广度和复杂度和盘托出,这表明了诗人的态度,不忍破坏这种朦胧感,朦胧难耐,惆怅莫名,冲突不出,完全不能用直线式的逻辑来明确,辞意缥缈,寻而无踪,正是我们的情感可以暂时寄托的氛围空间。如果“度”数太高,就可能伤人。
   对生命,对感情的深刻洞察,并非是看进入得尺寸有多深,恰恰是,有时候越浅,越朦胧的把握,才显出作者的洞察力。
   即使是凄楚暗色,也未必是情感排斥的东西。往往,最难忘的是在这种特别氛围里的感受,如果彼此回忆,更能唤起珍惜之心。或许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李诗更喜欢把人放进感情的漩涡去冲刷。红楼色浓,诗人的心上居所,暖色唤起温馨的情感颜色;雨幕其间,“隔”字残忍,怎堪相望,冷彻心骨;珠箔透风,诗人在珠帘之外,处于迎风;飘灯忽闪,连剪烛西窗都不能了,独归谁目视……这等于是复述身处困窘,更不说情有多苦。这是一种微风细雨式的自残,没有强度,却有着寸寸断肠的愁痛。体弱患病、仕途多舛,且正逢晚唐国运唱衰时代的李商隐,可能只有拿这些痛苦来把玩才有生之趣。不难理解,他是想创造这样的意境,让自己躲进去,一遍一遍地梳理自己凌乱不堪被打湿的羽毛,从黯然伤神中去麻醉一番。我们从他的很多诗歌看,情感似乎从不会有“晴方好”时,是否也在告诉我们情感的常态就是这样,如果排斥,就失去了有深度的情感审美的可能。
   艺术的审美高度,一定是和生活同频共振。说不清道不明,还是要说,这样的表达,不再是重温,而是情感的唤醒。
   清朝马位写的诗文评论集《秋窗随笔》里说“李诗有雅人深致”,雅人不说透蕴意,却存“深致”,甚至连诗人自己都不能知晓在朦胧诗境里怎样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只要这种意境而已。其实,如果让李商隐站出来,可能我们看到的就不是李商隐了。
   情感的表达,闪烁其辞,会更有揣读的空间和深度,可能是二维甚至三维的空间感。说得一清二楚,倒是少了味道。所以,李诗也追求那种秾艳凄迷的意境,堆叠颜色,放进闲曼的气息,但我们感觉到的是一颗心在其间的热量和跳动。李商隐很少写官场的血雨腥风,勾心斗角,不是他没有经历过,可能他唯有这样寻求另一种情感的慰藉和寄托,才可以找到人生的平衡。官场得意,未必感情不失意。如果心念俱灰,情感一头也弄得乱糟糟,人生就败得一塌糊涂了。陶渊明可以隐退偏居篱园慰藉感情,那么李商隐就是创设情感空间,自我慰藉。退一步,不说海阔天空,也是可以在感情的空间自由行走,对待情感的态度有很多办法,李商隐活在朦胧里,未必不能去痛。“割不断”,不必“割”;“理还乱”,不要“理”。那就享受这种朦胧的情感态吧。不要把离别的情景拆分得那么清晰,永远不让感情逃离,解析得体无完肤,不是好办法。从这个角度说,李商隐这个“情感诗爷”,当之无愧,无人可以替代。
   从某种意义说,这些描述,都是一个人的情感经验,如果总是否定的,那还有什么能够引起审美的愉悦呢,没有审美,情感处于灰色地带,能不出问题吗?审美,才是让情感走出的一条途径,而不是把人死缠进去。这和当下所谓的“灵与肉”出轨的两分法是不同的,灵魂是需要情感滋养的,否则是干枯的灵魂,徒有其名而已。
  
   四
   拥抱故事,焐热情感。我觉得,这也是李商隐给我们当今的人开出的维护情感的秘方。曾经,人们下药不太喜欢过重,开不出“断舍离”的处方,用药属于温性,不伤人,能愈疾。
   如果从李商隐“情诗”的用词看,他对六朝的繁艳缛丽偏重辞彩的特点,除了有所承继,更多的是造自己的丽句佳影,逐渐转向清新婉丽,不断让生动的细节情节出镜。但又没有破坏他一直喜欢的朦胧境,故事是朦胧的,难以捕捉具体的时空,可以让人替换下诗人,把自己代入进去,成为一个诗句里的人物。从这一点看,诗歌对感情的表达,不完全是为了陶醉,而是开一个口子,请君入之,在感情得到诗意的拥抱和滋养后,读者就会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架构自己的情感故事。
   近代出现了一个小说的变体,称之为“诗体小说”,我认为,与李商隐的诗歌有关。也就是说,李商隐的“情诗”,很善于创造诗歌化的情节故事,可以这样说,李商隐能够从六朝的秾丽绵密的辞风中走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拿他的《夜雨寄北》来说吧。据说,这首诗,被认为是“诗体小说”的经典诗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夫妻依窗,夜深剪烛,情话不绝,灯烛难陪夜色,说什么呢?就说那夜,独处巴山,夜雨连绵,有如情思,绵绵不断,试问,你在那一夜,干什么……想我,念我?恨我,疼我?
   这种诗体,是对秾丽辞风的颠覆。如果我们欣赏这首古诗,总当成一个相思恩爱的画面,就肤浅了。我认为,在文学作用上,有着情感箴言无法抵达的意境和意义。
   一个人,可贵的品质应该有不放弃一段情感的执着,当然不是死缠烂打,而是能够沉浸其中,再次焐热情感,而不是否定和打碎。情感这个东西,是经不起隔膜和疏远的,一旦放下,拾起来就难了,也别扭。“剪烛”,已经成为李商隐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更能够启迪我们读懂诗人对情感应该如何呵护。情感和婚姻的破裂,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鸡毛蒜皮,如果我们的情感处在这个生动的故事里,一个细节,一句甜蜜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可能都是奠定情感基础的基石,比拿着离婚判决书的意义更大,更会让情感得到最好的回报。怎样搭理一段感情,李商隐的诗,堪称情感经典。
   诗体叙述,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觉得断续无序,这恰恰是诗歌对小说体裁的一个特别贡献。读诗的人,可以根据经验,填充太多的主观性情节情境,更能显示诗歌的艺术张力和情境深度。
   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轻弄慢捻,长弹弦一声,斜柱露愁容。弹者悲伤有几何,听者泪滴有多少。曾经年华弦上弹,弹出多少风光往事,如今再闻弦已断。弹的什么,不重要,读诗的人,喜欢的是琴瑟和鸣的故事,多少人,会带着这样的美好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宿,华年情诗,一唤而出,即使是惆怅伤感,不能如意,有了“一弦一柱”,也能将其谱成婉约一曲,并非愁恨入怀。

共 67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诗是情感的艺术,而情诗更是传达诗人情感中最真挚、最细腻的部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被怀才老师称作“情感诗爷”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涌动在这首《锦瑟》里的,是难以言传、欲说还休的追忆情怀,追忆青春年华,感伤不幸遭遇,寄托悲慨心情,不但情真意切,而且含蓄深沉,具有别具一格的朦胧美。怀才老师读完他的《海上》,直呼他为“情感诗爷”,而我从年轻时就沦陷在他的《锦瑟》里,轻拢慢捻,犹抱半遮,弦短情长,我一直认为他是“朦胧诗”的鼻祖。寡闻束缚了我的想象,我无法理解,行吟的诗人走在海天一角的天尽头,惆怅举目,踱着碎步,复吟又复吟,缠绵又缠绵,这是一个怎样复杂的心情。“天尽头”,不仅留下了帝王们的足迹,还镌刻着感情的符号。只有指法精湛,吟哦趣生的李商隐才能拨开历史的云雾,让人看见感情的“柳暗花明”,也只有博学多才的怀才老师,才能和情感独帜的诗人“心有灵犀”。一处仙境,求仙所在。丹药未得,不失雅趣,在诗人眼中这是“搔背”之举,戏谑且情调满满。他的情感诗歌,犹如一道光,温暖了无数破碎的心。一曰曲柔深婉,引人入幽。“润物细无声”,一缕柔情,可抵岁月之寒凉。爱情是什么样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用了两难的逻辑,将“难”放在情感的天平上。“无力”的东风,“残”的花,诗人把情感的“东风”和“百花”的被蹂躏之态托出,意在告诉读者,情不堪者,慎入;情弱者,避之。这是意味深长的谆谆之语。春蚕命亡,蜡炬自煎,这是爱情的态度。否则,“无力”和“残”就毫无意义可言。爱情就像一枝带刺的玫瑰,很多人免不了扎手受伤,但多数人,还是在捍卫和保卫爱情。这比“剪不断,理还乱”的自我纠葛更有深意。李商隐是晚唐为数不多的刻意揣摩感情特色的诗人,而且在痴情上不是一味地疯狂,而是有所拿捏,表现出正确态度的诗人,他的伟大在于表达人们需要的爱情观。所谓“曲柔”,就是借物假托,言此而意在彼,这种曲柔,不像一支箭射进胸膛,而像一根穿线的针,在心尖上游走,一旦碰触了自己感情的弱点,就会发生共鸣,这也是我们至今喜欢李商隐的“情诗”的原因。二曰朦胧婉转,闪烁其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活在朦胧里,那就享受这种朦胧的情感态吧。永远不把感情解析得那么体无完肤。李诗在看透而不言透上,别具一格,不是隔靴搔痒,而是有着“隐约其人”的模糊感,这也是美感。无论所经历的情感是否持久,都要用心体会和享受的,哪怕是带着痛,也要让情感在朦胧婉曲的意境中得到麻醉。李商隐这个“情感诗爷”,当之无愧。三曰抱故事,焐热情感。这是李商隐给我们当今的人开出的维护情感的秘方。用药温性,不伤人,能愈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依窗,夜深剪烛,情话不绝,灯烛难陪夜色,说什么呢?就说那夜,独处巴山,夜雨连绵,有如情思,绵绵不断,试问,你在那一夜,干什么……想我,念我?恨我,疼我?这种诗体,是对秾丽辞风的颠覆。如果我们欣赏这首古诗,总当成一个相思恩爱的画面,就肤浅了。怀才认为,在文学作用上,有着情感箴言无法抵达的意境和意义。李商隐,总是用一段故事来演绎愁苦,以此来敲击心灵,细美忧约,沉博绝丽,用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伤感情绪,来启动读者的审美。他所创设的悲剧情节,不乏唯美的色彩,往往引起更深刻的审美,这也是中华文化抹不掉的色彩印记,在这个“情感诗爷”的诗歌里,有了更经典的表现。李诗,是把根扎在我们的情感土壤里,长出了精致的灵魂,这样的诗歌,超越了一般的“情诗”,总和我们的灵魂发生碰撞,沿着健康的情感之路,款款而行,于是,我们的日子就充满了诗意和色彩。作品见解独特,剖析细腻,诠释全面,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03 12:38:38
  六千字文章如一幅瑰丽的画卷,可以想象老师创作的艰辛。老师对古文造诣很深,这是我学习的榜样。也从文章感受老师为人处事豁达从容。对情感的深入解读,有指点迷津作用,拜读点赞!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03 12:41:22
  谢谢本真老师的美评鼓励。得江山创作平台,一点文学想法就愉快表达出来,遇到像本真老师这样的文学好友,更感到兴奋。看了你的文章,始终在折磨,和韩老师商量,稍微做了修改,见谅。
1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03 19:52:10
  李商隐的诗,缠绵入骨而情深似海,他的情诗表达的方式更是不同凡响。老师的这篇赏析文写得很有深意,让人回味悠长,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03 20:01:42
  喜欢李商隐吧,所以就关注这个诗人,尤其是那些情诗,不同于我们当下的卿卿我我,缠缠绵绵。我始终觉得李商隐是深谙心理学的,所以就试着解析一下。见笑了。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遥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