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承】穿衣的历史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承】穿衣的历史变迁(散文)


作者:李旭 童生,80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发表时间:2024-06-20 10:44:15
摘要:关于穿衣服的两个小故事

时光荏苒,时代发展,人类从虎皮豹裙渐入一个麻衣布鞋绫罗绸缎、乃至今日总称服装时尚的社会。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经济政治变幻,朝代更替,人们的着衣穿戴也随之发生着历史变迁,这其中有些亲历的,或者听来的故事,值得品咂回味。
   我的故乡在内蒙古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山村,一直是一个贫困村庄,自然也就养育不出富裕的人家来。艰苦朴素,在这个村庄体现的尤为到位,吃穿住行,不论哪一个环节,都把这四个字彰显的淋漓尽致。没有计划生育以前,人们都可着口的生育,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作祟,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村民们大多都是文盲,科学意识淡薄不说,连字都不识得几个,没人知道如何来节制生育。偶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同房可以不怀孕,但也不敢去传授和宣扬,很怕被说成是流氓破鞋。于是,正常情况下,家家都有五六个孩子,有十来个孩子的家庭也不在少数,这越发的给艰苦朴素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
   我小的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好在那时男孩女孩在衣服的样式上也没有多少区别。有时候旧衣实在太破,母亲会洗干净,再缝缝补补,直到实在没有办法缝补,才会剪掉,当铺衬用,做成鞋底或鞋帮,总之是一点不会浪费。
   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要到县里去参加全县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这是学校,也是全村人的一件新鲜事,更是家里的一件大事。老师来家里通知了这个喜讯,随后提出一个条件,给孩子做一身新衣服吧,别到了县里丢了咱家的面子。
   父母亲都是极要面子的人,老师不提醒,也不会让他们的儿子穿着破破烂烂的去县里开会。老师走后,父母开始张罗我的新衣。
   不记得过程了,只记得母亲给做了一身劳动布衣服,但不是新布做的,是姐夫的一套衣服,经过母亲的浆洗和重新裁剪做成的。那时很少有套装,这一身劳动布衣服虽然不新,但没有一块补丁,再加上母亲的手艺,穿在身上笔挺笔挺的,在我的心中,在乡亲们的眼中,这都是极漂亮、极讲究的衣服了,和吃商品粮的公社领导的衣服堪有一比。我自己更是感到美的不得了。
   可惜的是出发的那天上汽车的人太多,一位老师负责照顾我,连推带拉把我挤上了车,等到下车时发现,最下面的一枚扣子挤掉了,这令我十分的沮丧和心疼,不知如何是好。一起开会的老师中有一位女老师,叫李海霞,看到扣子掉了,说这样不行,得把这扣子缀上,穿着掉了扣子的衣服开会既不礼貌也会被人笑话。她领着我到街上买了一枚扣子,并给我钉好。李老师在县委招待所给我钉扣子的样子至今还记忆犹新。就这样穿着这套衣服开了七天会,并把这形象第一次留在了胶片上。
   这大概是我关于穿衣服的最早启蒙教育。特别是海霞老师的话,记忆特别深刻,穿衣服不仅彰显自己的外表,还是一种礼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被从车间调到厂部工作。在工厂,进机关工作是每一个青年的向往,我也感到十分的开心。那时候社会流行的服式是干部服和中山装,这两种衣服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上衣看,一个是明兜,一个是暗兜,从整体上看,中山装是套装,干部服的上衣和裤子则可以任意搭配,所以中山装就更庄重、更讲究。那时中央和地方领导开大会,主席台上几乎清一色的中山装。可以说中山装就是国服。
   调到机关后,为了表现自己,尊重领导和同事,我特意买了一套银灰色的中山装。有了中山装,穿一双解放牌的黄胶鞋就显得不匹配,又买了一双三接头的皮鞋,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算是置办了一套机关上班的行头。那天一早,我就穿着新衣去上班,刚一进办公室,科长就站在那里上下打量我,之后问:“出门啊?”我说“不出门。”他又问:“去开会?”我回答“不开会。”科长忽然拉下了脸:“既不出门又不开会,你他妈的穿这么漂亮干什么!去!回去把这身皮给我换掉!”
   那会儿的油田领导都骂人,叫作“铁面无私,严厉批评”,是大庆会战传下来的说一不二,厉雷风行的传统。后来我被借到中石油档案馆编写有关大庆石油精神的一本书,在大量的资料堆里我发现,那时,连余秋里、康世恩、唐克、李敬、宋振民这些石油部的大领导也是说骂就骂,不过都不越级骂,而是一级骂一级,对待工作中的错误,根本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想象的慈祥可爱、平易近人。所以有人说,大庆是被领导们“骂”出来的,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我回到宿舍换了衣服来到办公室,准备继续挨骂,没想到科长却像换了个人一样,给我讲解上班不能穿新衣的原因。工人们都在一线生产,你穿着崭新的衣服,穿着能照见人的皮鞋,到车间调查了解情况,传达领导指示,工人们会怎么想?你怎么和工人打成一片?用不了几天,大家就会把你孤立起来,那也就到了你从机关滚蛋的时候了。
   被科长“严厉批评”后,我就把这套中山装压到了箱子底下,除了节日和重大活动外,没再穿过。平时的衣着,就以和工人一样的劳动布工作服为主,甚至在星期天也没有更换过。
   把穿衣服和自身的修行联系到一起,并明确指出穿衣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并非是我们科长的见地。早在2700年前,孔子就论述过了。《孔子家语》有“子路盛服见孔子”的故事,大意是,子路穿着华贵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问:“仲由,你为什么穿得这样华贵呢?长江刚从岷山流出来的时候,它的水流很小,等到流至江津时,如果不借助船只,不回避大风,就渡不过去,这是因为水流太汹涌了。今天你穿的衣服这样华贵,颜色又这样鲜艳,天下还会有谁将你的缺点告诉你呢?”子路听了老师的话,很是紧张,快步走出去,换了一套旧衣服回来,才感到自如一些。孔子说:“仲由,你记着,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用华丽的衣服和外表来表现自己的人常常会自吹自擂。那些表面上表现出智慧和才能的人,只是小人罢了。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这是说话的原则;做不到就说做不到,这是行动的准则。说话有原则就是智慧,行动按准则就是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还有什么不足的呢!”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流传极广,影响巨大。《荀子•子道》《韩诗外传•卷三》《硕源•杂言》等著名历史著作都有引用。像《荀子》,几乎和《孔子家语》是一个版本,连孔子的语气都一样。而《韩诗外传》则用这个故事来解释《诗经》中的“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是说先王商汤待人处事谦逊,他的圣明庄敬的德行才能够一天天提升。这就将关于穿衣的认识解释的更加清楚,和谦逊礼貌、德行提升挂起了钩。强调的依然是不可招摇,不可华贵,要朴素,要适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对富贵的认知。
   这论述自然是非常深刻的。在孔子、韩婴那个时代,官僚贵族一般都穿绫罗绸缎一类的新衣,和现在官员大款穿名牌一样。平民一般都穿麻衣,而且还是补了又补。和现在工人穿工服,农民穿布衣一样。反过来可以说,新衣就是官僚贵族的化身,旧衣则是平民的化身。新旧衣服直接体现社会的包容性和交际倾向;体现着社会阶层的矛盾对立与冲突;体现着官僚贵族是否对平民有礼貌,是否谦逊,是否愿意与平民打成一片,倾听平民意见,为平民办一点实事的社会情怀。
   这应该也算“国学”的意义。写到这里,我很是惊奇,我的科长是否读过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海霞老师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肯定是没有读过的,但他们对于穿衣的认识尽然与古代圣贤的所言所行完全一样,这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基因?
   今天的社会已经与40年前不同了,更与2700年前不同。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面貌前所未有,全国虽有贫富差距,但已经没有法律意义上贵贱的存在,大家都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因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于穿衣虽然还依旧能和修身立德挂钩,但正好和古代相反。现在下级如果穿着工服、农服去见上级,肯定是对上级的侮谩;上级如果不是西装革履去见下级,对下级就是一种蔑视。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允许的一些人,日常不穿名牌,不穿新衣,是会被大家笑话,穿新衣,穿名牌,已经是一种社会时尚。孔子、韩婴、荀子他们要是看到今天的穿衣状况,不知会为后人创设出什么样的新理论来?
  
   2024.6.19

共 31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话说,穿衣戴帽个人所好。但实际生活中,许多时候未必能尽其所好。比如,作者以及同龄人的小时候,贫穷限制了穿衣所好,于是那个年代大家穿衣都差不离,无所谓好与不好:“小的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好在作者还有一次穿新衣的机会,因为要到县里参加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母亲把姐夫旧衣服巧手改为一件新衣。然而,挤车时,被挤掉了一枚扣子。一位李姓老师买来扣子并钉上扣子,这一幕成为笔者最早启蒙教育,懂得穿衣得体是一种礼貌。后来,作者倒是换了一套新装去单位机关上班,却被科长大骂一通,因为他的新衣与一线工人们的着装格格不入。这让作者想到了《孔子家语》“子路盛服见孔子”的故事,惊讶于穿衣文化的传承。在当下,服装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孔子、韩婴、荀子不知道会说出什么样的理论?散文选题新颖,从穿衣这件生活平常事入手,叙述和描写不同时代穿衣的状况。主题思想深刻,以古喻今,以今说古,前后两千七百年的穿衣理论巧妙融合,令人深思。文笔朴实,文风质朴,说理透彻,讲述自身经历真实,叙说古代圣贤思想透彻而通俗易懂。美文共赏,推荐文友阅读,寻思下新时代新生活该如何穿衣戴帽。【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6-20 10:45:42
  文风朴实,说理透彻,从生活最常见的穿衣起笔,娓娓叙说穿衣的学问。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6-20 10:46:32
  感谢李旭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李旭        2024-06-20 13:52:14
  谢谢老师的阅评!您辛苦!祝编安!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6-23 13:12:22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