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类人

精品 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类人 ——墨家、道家及其它杂家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82发表时间:2010-10-15 22:05:45

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类人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是先存立场,而是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有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值得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卒年不详,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但多缺乏根据。老子的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哲学理论著作。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静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道德经》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骇,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其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道”和“无为”,使道家思想显得空灵、洒脱。“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名词,在《道德经》中频频出现,它有时显示宇宙间一种无比强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归律的深信不疑,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老子的“道”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无为”的含义有六重。一是不做,不是少做,而是绝对不做;二是勿为,即不要去做,;三是无以为,指条件不具备,无从下手,无从开展,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憾事;四是以无为之,即不受约束的做事,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五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六是自为,也就是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按《老子》的教诲去看世界,学做人,你一定会觉得内心充实,精神舒服心胸坦荡。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陵,(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2.庄子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微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道是无限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中。他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庄子的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内圣外王”又被儒家所用,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一个人的人格理想;“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内圣外王”的统一成为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
   (3)庄子的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吗?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老子主张出世,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样,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万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说明孔子学说与老子理论有一定联系,或可认为老子道为天,孔子学为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3.道家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即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
   (三)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简介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共 19594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纵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杂家学术要点,给人十分丰富的滋养。从中国经典文化学术中汲取有益成分,以为今用,益莫大焉。欣赏!【编辑:夏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16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0-15 22:06:25
  纵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杂家学术要点,给人十分丰富的滋养。从中国经典文化学术中汲取有益成分,以为今用,益莫大焉。欣赏!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16 16:00:26
  感谢夏冰的评论。百家争鸣,唯儒家最盛。总而观之,与政治结合才是长命乃至发达的秘诀,做人是这样,做学问也有点类同,这正是我迷惑不解、意欲一观其奥秘的原因。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