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1)

精品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1)


作者:陟云子 举人,56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72发表时间:2010-12-04 18:52:16


   抑侥幸,即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取消乾元节这天照顾少卿、监一级官员子弟做官的资格,正郎以下官,必须在职任满两年,方可享受荫子的恩泽。大臣也不得举荐自己的子弟出任三馆、秘阁等清要官职。
   精贡举,即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进士和诸科考试之中,取消试卷密封,除考核艺业之外,也要参考实际表现,然后将没有缺陷的考生姓名奏闻朝廷。进士科考试,先考策问和议论文,再考诗、赋诸科。要录取那些兼通精旨大义的人,“赐第”以上高等科名,都要由皇帝亲自裁决公布,其余成绩较好的,也优待授官,免除吏部铨选手续,注册为现任官职;考试成绩较差的,根据合格的科目发给凭据,到吏部等候铨选任命。
   择官长,即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首先,由中枢和枢密院选派路一级长官,包括转运使、提点刑狱和大州郡的长官。其次,由两制、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的官员和各路监司长官,举荐州一级的官员,如知州、通判。知州和通判再选择县一级的知县、县令。
   均公田,即调整多寡悬殊的官员"职田",防止和减少贪污。因为京师以外的官员廪食供给不均,所以要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没有职田的要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衣食养活自己。
   厚农桑,即组织和奖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每年预先给各路转运司降下诏令,让他们劝谕吏民百姓,讲究农田厉害。对于修建整治陂塘、堤堰、河渠等水利工程,可以由各州县选派官员定期治理。再制定一套奖励、考核制度,大兴农业,简省漕运之费。这样,江南路的纡田,浙西路的河塘,这些已废弃的水利事业,便又可以兴复了。
   修武备,即招募京畿卫士,并组织他们务农。大略参照府兵制度,在京师附近地区招募强壮男丁,充做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可以用三个季节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这样可以节省给养之费。如果在京师取得了经验,便可以向全国推广。
   减徭役,即裁并州县,减轻农民徭役。如今户口已然减少,但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衙署合并为一,职官听差人干的杂役工作,可交给一些州城士兵去做;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
   覃恩信,即督责地方落实执行赦令等恩泽。主管部门有人拖欠或违反赦令的实行,要从重处置。另外还应该向各路派遣使臣,去查访那些应当实行的惠政是否实行。
   重命令,即严肃中央政令。法度是要示信于民的,不能朝令夕改。请让执掌政事的大臣们,参与讨论那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并删去过于繁杂冗赘的条款,作为皇帝制命和国家律令,颁布下去。
   我们如果将这十项归一下类就可以看出,其中涉及改革吏治的有七项,发展经济的有两项,加强军备的有一项。很明显,范仲淹是从吏治的改革入手,逐步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涉及吏治的七项中,又数明黜陟、抑侥幸、择官长等三项与官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本来按照宋制,不论文武官员,只要在一定的职位上呆上一段时间,没有大的过失,考核政绩合格后便可以升迁。这种制度造就了一批唯唯诺诺者和尸位素餐者。官员的晋升完全是论资排辈,所以很多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范仲淹提出的“明黜陟”一项,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官员的存在可能性,加速了有能力官员的出现。
   再说“抑侥幸”。宋朝官员有恩荫和举荐,一名官员在遇到皇帝登基、生日、国家庆典等重大时刻,都可以为自己的子弟求官。官员子弟可以不经过考试而直接迈入仕途。前朝宰相吕蒙正也曾说过,自己当年考上状元也不过才授了个九品官,而自己的儿子凭着恩荫刚入仕途就可以当上七品官,这也太不合理,所以只给他我入仕途时的官职就可以了。可见官员子弟不仅入仕早,而且起点高,提升快。子弟出身的官员甚至超过了由正途科举考上来的官员。时间一长,势必造成官员阶层的冗积和政府开支的加大。范仲淹此举,直接对官员恩荫的途径作了限定,并且规定官员子弟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方才能入仕。很明显,这一点直接斩断了许多不合格官员子弟的做官想法,纯化了干部队伍,减少了行政开支。
   “择官长”一项就更明显了。地方官中上级对下级行使考核,然后根据合格与否予以任用。范仲淹认为要选择那些关心民间疾苦的人来出任地方干部,并且派出专职人员来监督他们,使他们必须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
   仁宗对范仲淹十分信任,除了府兵制之外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实行。然而,范仲淹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保守官员的利益。他们从一开始就极力抵制。对此范仲淹毫不手软,各项条文都贯彻得果决无比。如“择官长”一项,仁宗根据范仲淹的建议,派出按察使视察各地官吏状况。范仲淹根据各地按察使送来的关于官吏状况的报告,亲自圈选长官。遇到自己认为不合格的,就直接勾去。连一贯支持范仲淹的富弼也看得心惊肉颤,就劝阻范仲淹说:“一笔勾掉一个人容易,可这家人就要因此而痛哭了。”看来富弼还是不了解范仲淹。他心里装的是万家忧乐,怎么可能因为一两个官员就废止新政的实施呢?果然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路是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哭好吧?”
   新政实行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秩序,使很多官员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部分条令失之急躁。比如“择官长”,中央派出的按察使大胆揭发各地官吏的不法行为,然后范仲淹根据按察使的举奏罢免官员。问题是,不法行为在一个地方往往不是孤立的,按照范仲淹的观点,势必要造成局部地区官员的大换血,以致地方行政系统瘫痪。再比如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一些举子不熟悉的内容,这就好比在现在的高考中突然更换考纲,而且那时的交通不方便,信息流通远不如现代,很多人都被考懵了。所以新政实行了半年,原来一些本来不做左右袒的官员也颇有微词,至于那些反对派更是不遗余力的攻击范仲淹和支持新政的官员。
   还在范仲淹入朝夏竦被逐的时候,有个在国子监的官员石介十分兴奋,为此做了一篇《庆历圣德颂》,对范仲淹、富弼大加褒扬,而对遭弹劾的夏竦则斥之为“大奸”,《庆历圣德颂》爱憎分明,言辞犀利且无所顾忌,充满了政治激情。但石介的老师已经归隐的孙复不赞成这种不计后果的作法,对石介说:“你的灾祸开始了。”果然,此文一出立刻遭到了夏竦的嫉恨。夏竦密令家中的婢女模仿石介的笔迹,以备后用。
   夏竦看准时机,在这时号准了仁宗的脉,打出“朋党”旗号,指斥范仲淹拉帮结派。范仲淹已经因为朋党而被贬过一次官了,这次仁宗听了流言又不免怀疑,当面向范仲淹求证。范仲淹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邪正没有不各为一党的。如果君子结党为善,这有什么不好呢?不过仁宗听了还是有些不高兴。
   这时夏竦的第二招又来了。石介曾经给枢密副使富弼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行伊、周之事”的字样。夏竦之前密令练字的婢女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将字句改为“行伊、霍之事”。虽然仅动一字,含义却是全改。这里伊指的是伊尹,他是商朝初年的贤臣。周指周公,在西周初年辅佐年幼的成王。霍指霍光,是西汉权臣,在昭帝去世后,先立昌邑王刘贺,后又以刘贺不贤为名改立汉宣帝。伊周连用指的是辅佐君王的贤臣,伊霍连用指的是废立国君的权臣。这一招阴毒无比,等于污蔑改革派威胁到了君权。消息一出,范仲淹和富弼都惶恐不已,不能自安于朝,于是自请外任。庆历四年八月,范仲淹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宣抚河东,富弼以枢密副使的身份宣抚河北。此外,富弼的岳父,范仲淹和欧阳修政治上的引路人晏殊也被罢相,谏官蔡襄和孙甫等人也纷纷自求外放。朝中主持新政的官员为之一空,只有枢密使杜衍还在艰难地保护剩余的革新派官员。只是不久后到来的一件事加速了革新派官员的垮台。
   这一年的十一月,杜衍的女婿、监进奏院的官员苏舜钦置办酒席按照惯例迎接一年一度的赛神会。参加宴会的王益柔、宋敏求等官员大多数都是范仲淹所引荐的。在宴席上,王益柔所做的《傲歌》中有“醉卧北极谴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两句。结果这句话被御史中丞王拱辰抓住了把柄,指控苏舜钦诽谤周、孔,要求将王益柔诛杀。仁宗派人连夜逮捕了与会者,令开封府审讯,结果收到范仲淹推荐的十二人都受到除名停职的处罚。王拱辰甚为得意的声称:“这下一网打尽了!”
   此事传到范仲淹的耳中,范仲淹益发不安,上奏辞去参知政事一职。仁宗本来准备准其所请,结果先前那个闷闷的老宰相章得象发话了:“范仲淹在朝廷中素有虚名,就这样一下子免去他的职务会被人说成朝廷贬斥贤臣。不如先赐诏不准。如果范仲淹上谢表的话,证明他以此来要挟陛下您,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他免职了。”仁宗听信此言,不允仲淹。素来忠直的仲淹哪里想到这是一场阴谋,上表称谢。由此被免去参知政事,于庆历五年正月出知邠州,富弼出知郓州。二十天后,枢密使杜衍罢相。二月,韩琦也被免去了枢密副使,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高层全部被贬,新政也大部分被废。
   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最惨的是石介。石介受此事牵连被贬去濮州(今山东鄄城)任通判,未到任而病故。死后孔直温谋反,石介生前与他曾有联络,两人的信件也被一并检出。夏竦借此大做文章,说石介还没有死,被富弼派到契丹搬兵去了。这件事由死及生,如果诬陷成功了恐怕连富弼也不能幸免。多亏仁宗还不算糊涂,要求将石介开棺验尸。后来参加石介丧事的几百人集体保奏说石介已死,此事方才作罢。
   范仲淹后来分析实行新政时的困境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革姑息之风,则谋身者切齿。尚循默之体,则爱国者寒心。退辜上恩,进敛群怨。诚难处于要路,复请行于边鄙。”这段话深深表达了他受掣肘后身不由己,在困境中的失落和无奈。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虎头蛇尾,人走茶凉,对于锐意进取的他该是怎样的打击!所以他只有带着无尽的伤痛踏上贬谪之路。
   八、凄凉暮年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中央。在人生的最后七年,他都是在地方度过的。这期间他先后知邓州、杭州、青州。虽然也曾兼过户部侍郎,但那是荣誉职衔,不是真正去管理国家财政赋税。这位稳健的政治家一生以荣辱不惊著称,自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想着一心为公,不为身谋,最终却落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心中也时常郁郁,只好去安慰自己“欲少祸时当知足,得无权处且安闲。”
   与政治上的失意比起来,几位至交好友的先后谢世更让范仲淹伤心。在范仲淹为滕宗谅做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并勉励他有所作为后的半年,滕宗谅在忧虑中因病去世。范仲淹十分哀痛,亲自作祭文哀悼好友,并承诺替好友抚养遗孤。
   但范仲淹的哀伤远没有结束。仅仅数月之后,尹洙也撒手西去。尹洙与范仲淹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可以说,没有范仲淹的提携奖掖,就没有尹洙的发迹。同样,尹洙也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在范仲淹遭贬时敢于站出来与其同进退,这种精神本身就很难能可贵。新政失败后,尹洙也受牵连被贬。在贬所,地方官员为了迎合上级,将病中的尹洙百般折磨。范仲淹听说后就上奏朝廷,将尹洙调到自己身边来,方便照顾。然而经年累月的劳心费力,早已使尹洙病入膏肓,范仲淹虽亲自调护,尹洙还是于邓州去世。范仲淹为尹洙料理丧事,抚恤遗孤,并请同僚欧阳修做墓志,韩琦做墓表,范仲淹亲自作祭文,并为尹洙的文集作了序言。范仲淹对待尹洙,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不过此时范仲淹的身体也是越来越糟。青年时代长期吃苦,没有注意过身体,中年时代宦海浮沉,忧国忧民,仍然没有关注过健康。步入暮年之后,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下降,很快就已精神耗竭,事多遗忘。在这种情况下,他向朝廷上表,请求调到颍州去,但还未到颍州就在徐州去世了。
   还在范仲淹活着的时候,仁宗听说他生病的消息,经常派使臣来送给他药物,慰问他病情的进展。仁宗大概也回忆起了早年与范仲淹合作,君臣一体的情形吧?所以范仲淹死后,仁宗亲笔为他的墓碑纂额,称为“褒贤之碑”。范仲淹的谥号也定的很高,是文正,这在封建时代已是最高褒奖。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国以来,北宋的大臣们有此谥号的,只有二人(另一位是前朝宰相,提携过范仲淹的王曾)。想仲淹在九泉之下,也会为此欣慰吧。
   观仲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清苦中度过。就是在位极人臣的时候,他也没有大肆铺张,奢华挥霍之举。同样的,他一生行事低调,一切出于公心。在那个唯上横行的年代,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地去阿谀奉承,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当时虽然有人说他迂阔,但几代之后,他却成了官员心目中的楷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将永远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史上大放异彩!

共 15038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多谢作者倾心奉献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系列文章。第一篇是关于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的生平及其仕途状况。读史鉴今,难抑感慨。期待精彩继续。问候!【编辑:夏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204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2-04 18:52:46
  多谢作者倾心奉献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系列文章。第一篇是关于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的生平及其仕途状况。读史鉴今,难抑感慨。期待精彩继续。问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