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天涯小说】我的远征军经历

精品 【天涯小说】我的远征军经历


作者:马贵毅 探花,1646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15发表时间:2012-10-23 08:14:37


   宜都的市容我们还是首次光顾,街上既有高大建筑,也有不少破旧的平房,商店外面有很多地摊,商品出奇地便宜。我喜欢吃香蕉,买七、八十只才花两安钱。我把香蕉拎在手上,有光着脚,穿着褴褛的一群孩子跟在身后,伸手乞讨,我以为要吃的,给他们香蕉却不要。我就去换两个卢比的零钱,一人给一、两安钱。殊不知,这一下麻烦来了,围上来乞讨的,除了小孩,还有老人和妇女也赶过来。陶镛在旁边,见我没法应付的窘态,笑得直不起腰。我好容易躲进一家咖啡店,刚喘口气,忽见乞讨的那些人中,有一个老头携一小女孩,在门口瞧着我又跳又唱,声音动听,舞姿优美。我奇怪地向店主打听,陶镛给我作翻译,从店主人口中才得知原由,原来,印度人几乎都能歌善舞,按当地风俗习惯,乞到钱的人要主动为施主唱歌献舞,以表示感激之意。我听后十分感慨,对陶镛说:印度虽沦为英殖民地,但仍不失文明古国的风雅啊!从咖啡店出来,我与陶镛沿街蹓跶,过去听说,印度女子有穿鼻环、带脚环之类的饰品,总算也在地摊上见识了一番。后来在商店,我花五十卢比买了一块瑞士梅花表,又用五个卢比买了一支英国派克笔。
   往回走时,一群学生模样的男女围住我们,我一时惊慌失措,还是陶镛有经验,走上前去用英语交流起来,一会学生们喜笑颜开,纷纷掏出日记本,让陶镛在上面签字留念。
   我将新买的钢笔递上,陶镛用中英文在学生们的日记本扉页签上: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相逢,我们永远是朋友。末尾署上我们俩的姓名。与学生一一握手告别后,我向陶镛打听他们的谈话内容,陶镛如实告诉我。原来他们都是当地的学生抗日宣传队队长,疑心我们是刚参军的学生,便上前打听,得到证实后,向我们表示敬意和欢迎,并希望与我们交朋友。回到驻地后,我的心情却还很激动,心想:天下学生都是一个样:爱国、热情、有正义感。这一天是我出国以来过得最开心的一天。
   有一天,全队忽然打乱班排,按高矮列队,原来是挑选三十名同学,选为师仪仗队队员。我幸运地被选中。
   几天后,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前来我师检阅部队。那天上午十点钟,我们仪仗队排列在队伍最前面。
   全师万余人,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军官和士兵身着黄色丝光咔叽军礼服,上面缀的五角星和条纹杠闪闪发亮,排列整齐的装甲车、坦克、火炮,还有各种轻重机枪,最新式的火焰喷射器及士兵手握的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等等武器,给人以“铁军”的自豪和必胜的坚定信念。五辆美式吉普急驰而来,廖军长在广场前端下车,后面紧跟着军部人员、美国军官和翻译。
   14师师龙天武,下令奏军乐,立刻转身跑到军长面前,立正、敬礼、报告。然后,随军部一行,一起检阅部队。
   廖军长走到仪仗队前停下,仔细端详一阵后,笑逐颜开,问:这些是刚来的学生兵吗?师长上前回答:是的。军长接着说:这是我们军的新鲜血液啊!好好培养,师长连连答应“是的”。检阅完列队官兵,军长站上台讲话。内容有:国际国内的战争形势,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战场的重任以及当前敌我双方战斗状况等。
   整整两个小时,他没喝一口水,没作片刻休息,笔直地站立在太阳下,精神饱满,直到作完报告。我为他标准的军人形象深深感动,仅此一面,却留下难忘的印象。
   十月,印度的气候没有秋季,仍然那样炎热。我们的步兵基本训练告一阶段,对特殊地形的森林演习也进行了几次,但是,对缅北沼泽丛林地带的作战演练还是陌生,于是,教二队奉命向缅北孟拱转移,在那里一边训练,一边作预备队待命。
   孟拱位于缅北最大的,被日寇侵占的城市——密支那城的南部,距该城约一百公里。与宜都不同的是,孟拱训练地的营房要学生兵自己动手建造。一没有施工员,二没有建筑工人,建房的竹木和盖房的丝茅草,都要从山上砍伐采集。我们分大组承担任务。我分到伐竹组,大组长就是我的班长王笃。
   那天我与同组的25名同学,一大清早就上山了,一个上午,我们已砍伐几十根碗口粗的竹,下午就把剔尽枝叶的竹扛到江边。这条江就是缅甸有名的伊洛瓦底江。
   在江边,我们用树藤将竹扎成竹筏,以便顺水放到目的地。临近黄昏,才将竹扎成八张竹筏,推入江中。
   江面上已映出天空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两岸树林中传来猫头鹰咕噜咕噜叫,我心里又紧张又害怕。王班长知道我不会游泳,他特地挪出中间的竹筏,叫我乘在上面。
   谁知行到江水拐弯处时,我那一只竹筏被江中一块巨石撞着,竟然单独卷入江心,我与另一位同学,用一丈多长的撬杆也撑不到底,急得我头冒冷汗。
   这时,听见王班长高声喊:不要害怕,你们趴在竹筏上别动!不一会儿,他就从我们竹筏右侧冒出头来,只见他一只手推着竹筏,一只手划水,顺着水流,将竹筏向岸边慢慢靠拢。离江岸还剩下两丈远的距离,竹筏哗啦一声散开,我与那位同学一起掉进江水里,我只觉得“嗡”的一声响,水就漫过头顶,身体像一块石头,直往水底去。忽然,我又觉得自己在往上飘动,一会儿就像圆木似的露出水面了。原来是王笃班长潜在水下,用他有力的双臂,将我的腰托着直向岸边游去。过后我好后怕:如果不是遇上这位好班长,我这“旱鸭子”早就葬身于异国江河了。
   经过整整十天的努力,我们14师教导二队的新营房落成了。这些建筑包括:一幢教室、一个饭厅、四间寝室和一处运动场地。早就听说,军人是多面手。
   这筑房造屋算是一个面,可是,军人重要的一面应当是驰骋疆场呀!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展示真正的军人风采这一面呢?教二队的同学都在盼着,然而谁也不敢问出声来。
   孟拱的训练不及宜都紧张,课余时间相对多些。
   每天下午,在太阳的余晖下,同学们三三两两,各自邀约自己的好友,选一处幽静地方,或谈心,或游乐,或讲自己的经历……
   于是,我又有机会结识了一位不是同班的学员,并且他不是来自我们学生队伍。
   教二队的成员,绝大部份是来自大后方各大中学校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人是来自职员和社会青年,从工人、农民中来的青年人就更是微乎其微。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的学员韩国屏,一经接触,很快就吸引着像我这样从校门到军队的学生兵。
   我叫他老大哥,因他比我年长六岁。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成都一家银行,当上一名小职员。他来从军,不是出于青年的热忱,而是情场失意。他说他内心很痛苦,现在向我倾吐,能有一些慰籍。他讲述自己的罗曼史,我觉得如天上彩霞那样美和迷人,我因为还从来没有恋爱过,对女子的心理状态也不甚了解,经他惟妙惟肖的描绘,完整细致的叙述,我都感觉到其中有不少的情趣了。
   然而,因女方家庭极力阻扰,而他的恋人——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也还要继续念书深造,所以他的恋情未果而终。我认为他的失恋,不应是痛苦的折磨,而应当作幸福的回忆,从而鼓励自己前行。他不这么看待,总是在痛苦中沉迷不振。为此,我常与他争论不休。 这时,我才回想起徐骏队长说我单纯的缘由。
   我想,人的某些品性可能属于先天秉赋,而非后天培养,比如善良、正直,大抵属此列。
   那位韩同学,我以为是缺乏这一天赋品性的人。人啊!不必什么都想占有,对美好的东西曾经拥有,也是一种幸福嘛!
   转眼到了中秋节,队上搞一个团圆餐。
   平常有戒酒令,难得的过节,有畅饮机会,大家自然十分高兴,正当觥筹交错,举杯对饮时,忽然中队长高呼“立正”口令,大家“哗”地站起来。原来龙师长率师部一行人和几位美军联络官,已经出现在门口。师长笑吟吟地受过礼,率员挨次巡视一圈后则离去。
   军队高级军官历来不与士兵同席而食。此次出乎大家意料的“巡视”,据说也是因为美方官员较看重学生军,从而提议前往祝贺节日。与师部人同来的几位美国军人和翻译的确留在餐厅,而且很随和地入座就餐。他们与我们嬉笑颜开,拍肩握手,亲昵戏谑,如同友人。
   有一位联络官,还学着用中文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唐诗。
   他通过翻译,告诉我们他的心情:他远隔重洋来这儿作战,也想念家人。但是,为和平、为摒除战争,此时此刻他与我们是怀着同样的心情,我们大家是为了共同目标的朋友。
   我听了有些感动,上前敬了他一杯酒。老实讲,我对美国人的感情比较复杂。在国内时,看到某些美军飞行员以救世主的态度对待中国人时,的确非常愤怒;但是看见他们的献身精神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时,又是由衷的尊敬。
   中秋后不久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全师召开例行的纪念会,由负责政工作的一位副师长作报告,讲话内容无非就是孙先生的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经过等等。
   散会后,在师部谍报科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悄悄透过一个军事机密:国内战事吃紧,日军攻占独山,紧逼贵阳,已威慑到重庆国民政府。
   果然过不了几天,来了通知:教二队训练结束,立即分下连队。真有点令我们感到迅雷不及掩耳,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最先分走的一大批同学,是到师直属工兵营,由营长亲自来接走;接着是通讯营,去了三十名体力较弱的同学;分配到师辖三个步兵团的人数最多,这批同学分走后,营房内就剩不了多少人了。
   看见同学走了一批又一批,还是没有轮到我,心里真有点着慌,但又不敢问负责分配的黄队长,因为看见他紧张而有序的忙碌,加上一副特别凝重、严肃的表情,早已经把我这个幼稚的学生兵镇住了。 其实,过后我才明白,我的远征军生涯就中止在分配的这一天,而改变我命运的人,正是我的这位有权的顶头上司——黄队长。
   最后没有分配下连队的同学,连我在内是八个人。黄昏降临,空荡无人的营地格外冷清。黄队长说:你们八个随我走,今晚乘火车到肖团报到。肖团就是14师战斗力最强的团,团长名叫肖豪,常驻密支那前线。我们以为即将上前线,都高兴起来。
   好友陶镛还与我在一起,我们整理好行装,随便吃了点东西当晚餐,然后随黄队长匆匆赶到火车站。
   夜幕下,一列军到来,不知怎么,只挂着四节车厢。
   只停车五分钟,但已足够我们八个人上车了。黄队长与我们一起走进车厢,挨次坐下来。就要告别这儿了,我想看看车窗外的景色,但是一片浓浓的墨色,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只好默默地向远方的森林和大山说声再见。
   不一会儿,在颠簸摇晃的夜行军列上,我眼前迷迷糊糊,犹如坠入浓雾中……
   硝烟战火裹着的密支那城,呈现在眼前。我跟前黄队长,在一条战壕里穿行,后来是小跑,跑着跑着,撞着迎面来的一位军官,说这儿就是肖团的前沿阵地,他是负责守卫的七连连长。黄队长对我说:你就分在这里。说完他就不见踪影;七连长递给我一个皮挎包,说:“你留在连部当通讯员吧!”。我的行李还没整理完毕,敌人的炮弹就炸响了,雨点般地落在战壕外,硝烟迷住我的视线,什么也看不清,有人递一支冲锋枪来我靠手摸着了。一会儿看见我们的坦克轰鸣着开向敌人阵地,我方的炮弹也从上空掠过,飞向敌方,有人发起冲锋信号弹,我便跟着呐喊的士兵一起,跃出战壕掩体,冲向敌人阵地。忽然我听见七连长在后面吼叫:通讯班回来!我心一急,就跌倒在一个弹坑里,那坑好深好深,我惊出一身冷汗,却睁开了眼睛。原来我仍坐在疾驰的火车上,看见黄队长正与陶镛他们聊着呢!
   深夜两点左右,列车才真正到达密支那车站。我们八个人在站台上休息,黄队长一人去电话室,他说打电话联系汽车。路灯下,一队美军巡逻兵走过来,有军官用英语问话:是哪个单位的?
   陶镛也用英语回答,告诉对方我们的番号后,那军官竖起大姆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远征军,顶好!顶好!
   拂晓时分,开来两部吉普车来接我们。黄队长叫我、陶镛和另外两名同学上第一辆车,把我们四人交给随车来的一位中尉军官,另外四个同学与黄队长则乘第二辆车。
   吉普车把我们带到飞机场,另外那一辆车却没有跟着来。我心头疑狐时,中尉叫我们将行李卸在车旁边的一顶军用帐篷内,吉普车离去。就在我们又渴又饿时,中尉又回来了,带来馒头和牛肉罐头,告诉我们吃完东西就在帐篷里休息,大约两小时后就要上飞机。
   我问:乘飞机去哪儿?中尉笑笑说:具体着陆地点不清楚,总之是返回中国本土。我大吃一惊,反问:回国?远征军不打仗就回国了?中尉无可奉告地说:这是军事秘密,你们是分配在回国增援的部队。 原来我们四人分在某团直属的迫击炮连,该连队早在一周前已抽调回国,中尉是奉命前来接我们归队的。
   我和陶镛都好沮丧。饭后,另外二位在帐篷里休息,我们俩就在机场周围蹓跶。
   机场上停有不少运输机,还不时有起落的飞机,在炽热的太阳下,一队队背包挎枪的士兵,拖着斜斜的影子,鱼贯而行进入机舱。载满军队的运输机,一驾驾腾空而去,一会儿就消失在蓝天白云里。想到两小时后,轮到我们,也这样悄然离去,心中不免一阵惆怅。
   我虽参加了远征军却未上前线。(昨晚的梦里倒是上了战场)好容易盼到机会,到了密支那——远征军在缅北战场上最大一仗的决战地点,然而战事已结束,我甚至连看看这座已成一片废墟的城市,都没有机会了。在机场附近,我看见遗弃遍野的战利品,除各种毁坏的轻重武器外,别的军用物资,如军毯、蚊帐、钢盔、制服、饭盒、水壶等等,还有罐头、酒瓶=炊事用具,也扔得一蹋糊涂,我苦笑着对陶镛说:若是有人把这些东西搬回国内,不知会获多大一笔横财呢?

共 1147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首先声明:马贵毅不是本文的作者。我只是做了一些文字梳理工作。历史常常作弄人。关于“青年远征军”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知道的却很少很少。读着朋友的文字,就想:中国的热血男儿真是层出不穷,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由谁掌控的。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两个字:“爱国”。客观地看,“青年远征军”无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他们蒙受了太多的冤屈。一个行将就木的80多岁的老人,告诉了我们关于他的一段“青年远征军”的传奇经历。当年的蒋总统介石先生,为了美国老大的军援款项,发起“青年远征军”赴缅甸等地抗日的运动。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小伙子就热些沸腾地上了前线。回顾历史,痛定思痛,我们什么都不说,只是这位为国效过力流过血的老人,现在无依无靠,在病痛中无语地活着,等待死亡。希望现在的人们读一读这篇文章。谢谢。【责任编辑:马贵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23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马贵毅        2012-10-23 08:18:05
  有些人是我们没有理由忘记的!
四川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一盏茶心        2012-10-23 08:49:03
   【有人说,远征军战士,曾经死过两次:一次在战场上,一次在历史上。
   一个哲学家写道:“历史苛求个人,固然是个人的不幸,但是民族苛求个人,就是整个民族的不幸了。”
   今天,我们还能苛求官焕吗?我们真的要成为一个不幸的民族吗?】
   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我们感到沉重!
   问好马老,辛苦了!
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10-23 10:33:28
  现在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少,贵毅为他们树碑立传应当倡导!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4 楼        文友:铁禾        2012-11-13 23:02:49
  忍不住要为这个作品献分,期待作者更精彩的文字出现.
铁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