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专栏*寒地草』心灵的舞者(雅品)

精品 『流年专栏*寒地草』心灵的舞者(雅品) ——读我眼里的永康先生和他的永康散文


作者:峻毅 秀才,153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05发表时间:2013-04-02 21:34:08


   其实,故意提升生活是对于生活真实的亵渎,而平淡琐碎的生活的呈现对于生活反而是尊重。语言也是如此,乍看似乎“低能语言”,待等读透了文章再回头分析,才明白其中内涵之深。万千世界中的“天地轮换”、“返朴归真”、“返老还童”、“过极必反”等,说其是自然规律,其实更是人生的哲理。有一次我驾车外出,记错了路标,结果转来转去越转越迷糊,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真是没辙了,只得向好友救助。她听后不急倒先乐了,说你平日的机灵聪明咋都给冻结了啊?你把油加满了,甭管在什么位置,甭管是什么方向,就往前开,记住开过的路线不重复,不往左拐,不过市交地界,同一方向转,大不了从原地再转到原地,最远也不可能超过你现在的位置啊!能转不出来?”这话太有哲理了。凡事道理是同样的,语言风格也不应例外。到了最高境界处,自然又返回接近基础了。任何一篇美文,都不能离开最基础的——平实说话(独白),企图急功近利过重在修饰上,总会忽视内美中不可缺少的质朴。
   浙江作家涂国文在《词语快跑——解读散文家杨永康》一文中是这样感悟的:“杨永康散文,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将无意义的生活断片化为有意义的文学画面的艺术功力。他具有一双慧眼,总能从那些表层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分崩离析的生活断片里,从互不相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神秘的联系,通过意象的拼贴组合,把它们同意起来,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文学意义。”
   在散文文本的呈现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想的很多,表达出来的东西很简单;想的很复杂,表达出的文字反而很单纯。这样的旋律在“永康散文”里到处回肠荡气,这样的血液“永康散文”里尽情洋溢流淌。如《多么好的一个下午》,开门见山就开始叙述,先概括了一下。然后说了来由,来由几乎全是细节构成的,就使有限的文字增加了张力。在他的散文里,写实和诗歌的意象同在,如“这让我想到一条长长的脐带,你永远无法将其割断。就如同你永远无法把这座城市与一座同样大小的村庄一下子分个明白。”紧接着就是大嫂、贵夫人、巷子里开澡堂的女人、菜摊的农民兄弟还有一个花园,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先后登场,“有一个花朵般的孩子将在这个下午诞生”,又给这个委琐的下午抹上了一笔诗意。
   河北作家王宏任在《淋漓着元气与哲思——读杨永康散文》中对于“永康散文”的题材宽阔和超常的想象力进行归纳说:“他的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可以说独树一帜。这是全新的散文:从结构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他与流行于媒体的散文是有极大区别的。他钟情于国外哲学与文化艺术,如尼采,如萨特与伏波娃,如艾略特……他引用他们的语言,引用他们的故事,与他们交流、沟通、互相影响,他钟情巴黎,他结交域外人物。他的眼光是向着世界的,他的形式是不受传统束缚的,他有一颗现代化的心灵,这决定他的散文是完全现代的,国际的,新颖的,民主的,科学的。这使他的作品没有中国传统的尘埃与腐朽,少了酸味与阴森(传统的文化像中国水墨画一样,过于阴森而少有阳光)。这是他的非常可贵之处。杨永康散文的基调是明亮和灿烂的,如法国家居一样淡雅而美丽(中国的红木家具像中国水墨画一样阴森而少有阳光),并且洋溢着青春浪漫的性感气息,他适合有品味的恋爱青年男女。”
   《满世界找你》中,文章先渲染了写作者制造的绝望情绪,再从铺开的文字叙说中,伏下了明前暗后是写作技巧,恰恰能让读者感受到暗的线条所引出的是一缕阳光在闪耀,读出了写作者深藏的温暖。“我每天下班回来,他总像小狗似的在我身上嗅来嗅去的,我说你干嘛呢,他说随便嗅嗅,我说嗅什么,他轻描淡写的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看你身上有没有香味儿,我说男人身上不应有那味儿?他说怕我身上有女人的香味儿。我的循规蹈矩除了性格使然一大半是他的功劳。”一个还光着屁股满屋跑的孩子,就已经在担心“他”会不会在外面沾香,每天用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支配着孩子能做得到的行为--“嗅”当防守。作者没有直接用文字交待“我”的感情婚姻作写作基点,而是用儿子的思维行为给文章设了一个悬,一个给读者存有很大想象空间,又能紧紧扣住读者阅读欲的悬。“我和我老婆一样。不同的是我老婆为我生了一个儿子,一个爱我我爱的乖儿子。他的学习不错,就是作文太臭。我几次想抽时间帮帮他,他总是婉言拒绝了。他说作文不好他就不报北大了,我说报哪,他说清华,我说好。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前总要大喊大叫着从自己的房间冲到我的房间,亲热一会儿,然后才去穿衣服。”初读感觉很温馨,一对行品相同的夫妻,有一个共爱、有志向的乖儿子,有暖暖浓浓的亲情。甜品里,细细嚼嚼再品,能品出深藏甜味中有别样的味道——涩。又是一个深深的伏笔——儿子可能从来没有看到过“家庭幸福”可以让他放心“家庭凝聚”安全。
   在作品中犹豫、疑虑、恐惧、寂寞、时而无奈,时而又是忧郁的老康,不能否认正是因为存有这样一份忧郁,使他的散文有一股神秘诡异的气息,又有一股寓意浓浓的哲学味道。现实中认识并了解老康的朋友,都知道正面的老康不但不忧郁,而且是个好运动,爱拍照,喜欢打羽毛球,风趣幽默随和,时常会暴发一些简短而经典的“永康语录”,是一个很阳光很温暖很性情的老康。但只要他一旦面对文学,就像是变了一个人,而且也甭想给你留什么面子,就是一个冷峻的思索者,在他的冷峻里思索着如何让文字从静态变成动态,如何用心灵激荡文字去舞动,在平视这一过程中,他的心魂开始在微笑与幽默相交融,展示出不无嘲讽的笑。
  
   四、用内核接通时空,构成杨氏特殊的亮点——独特的多层现场在场
   散文难于离开叙述,不管是过程的叙述,还是写意的叙述。永康先生的叙述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谜,这是正常的。任何一个才华出众的作家,在读者面前都是一个谜。解析的时候需要一番由外而内、由此而彼的功夫。读“永康散文”,读者有时很难分清到底是一个场景还是两个场景。必须交代的是,这并不是他故意制造的“混乱”,而他的目的就是要读者产生暂时的“迷乱”,也就是说,不让读者“分得太清”,我曾与永康先生交流过关于他在文中的场景与在场感,他很慷慨地相告:“我惯用的伎俩是,用一个真实的东西证实另一个并不真实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根本没法分清哪个是真实的东西,哪个是不真实的东西。都成了真实的东西。” 由此看来,力争让读者分不清他的散文叙说哪些是实事,哪些是虚构;立志让读者分不清他的文字体载是归散文呢还是归小说,这倒确确实实是他所制造的文学氛围,有意蓄谋创新,力求与传统散文有别样的路径。他说过,散文重在率真,除此,只是个人的创作。这不正是永康先生这一散文“暴徒”处心积虑的精神追求吗?他正在创造出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方式,单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永康先生确实是一个有独特写作个性的散文家,“永康散文”只是他自成世界的完整一体的表达系统。这种看似没有写作根的文章,是凭靠作者的心灵舞蹈来完成的,别人想学也不可能学得到手独成火候的,因为那是需要有个人特殊的灵魂扣着心魂,再牵引出文章的灵魂与骨骼的写作,说透了,那是一种天赋,是一种有缘于个性散文的暴发力,不是哪个想要有就可以得到的。
   永康散文《谁偷了村里的玉米》一文,本来表现的是相对传统的一件事情,但他的文章悬念很大,开头用了很长的“过门”,在追问着玉米的下落,渐渐地,大头的母亲出现了……一个侮辱人性的年代出现了,没有刻意地表现,只是随之轻轻地出现——那一堆玉米竟然是老师偷的,是为了送给大头的母亲。这样以实写虚的叙述,是一种放大的叙述,是一种隐藏性的叙述。写作者把自己的理解和愤怒全部淡化了,结果越是淡化倒越是显的浓厚,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此文特点是写作者让人感到他始终鲜活地在现场里,通过实与虚两个情景,揭示了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都存在有人不如意,甚至于无奈,这就是人生,引以人警觉——向往与现实是存在距离的。
   散文《找不见的人》仍在叙述一件事情,而且还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情,是属于“过去时态”的事情。在永康散文里一直有浓厚的“寻找气息”——丢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全力以赴去寻找,构成了一个极大的“隐喻场”,这个场可以全面展开,直到他达到特殊的叙述位置。因此“失落、寻找”成为永康散文出现频繁的执著意象。在《满世界找你》中,他是用很调侃的语气说着对于现实社会这一世界的无奈,很冷静地说着“自杀的方法”,意明自杀是人类里的一种特有的文明行为,是高级动物可称“高”的所在。为什么寻找,是因为茫然,处在一个茫然的社会,大家几乎患有同样的疾病——信仰丧失,生活在混沌之中,唯有茫然而已——这样的茫然不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还影响着后一代的思维。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怎么办?怎样去解救?是依靠外力还是自己拯救自己呢?这些思索的痕迹在他的散文里是非常明显的。他在不停地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从过去找到现在,再从现在找到未来。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甜中带“涩”,所以“我”要满世界去找你,找到我希望中的“甜”,然而“我”却又不失理智。文章最后写到“要是我在死后,所看到的事态,并不使我满意,我很可能回来。”这又让读者感到峰回路转,从“涩”中品出其还是很的“甜分”的,带给读者新的希望和久久地温暖。
   读过那么多永康散文,常常令我人感到可敬可佩的是永康先生善于调整自己的散文空间,并能触动自身的散文叙述语境,也同时还能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语境之外,有一种令人“心颤的冷静”。他的双重能力可以使他写细,也能写粗,有时把一件事情写的很细致,镜头拉的好长;有时仅仅把过程做一下点缀,过程的内容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象去。比如《再往前走》即是虚实结合的结晶,开头的帽子很大,似乎是文字游戏,叙述继续进行,往后发生的“事情”却让读者落泪。在这一文本里,外国的诗歌因子不时地外溢流淌,浪漫的外国风情和冷酷的中国现实并列到一起,车祸和诗意竟然相融了。这样的黑色幽默,令读者感触到其真实的存在。
   为了突现散文文本自身的矛盾,永康先生常常奔波于意象和写实之间。如《第三街呼喊,在第四街奔跑》,这就可以说是一个范本了。在这个文本里,国外的景象和国内的景象互相碰撞着,国外的人文和国内的“政治”交替碰撞,被很多人认为没有“可能性”的东西,在他的散文里产生了可能,并自然地融洽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永康散文”的力量不在于外表的矛盾和统一,而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由不可能到可能的“王国”。这一“王国”即是认知表层的,也是人性深层的,更可以看成是民族性格的深层截面。一个作家,能用散文这一艺术形式把国人生存的现状和未来解读分析的这样清晰,把人类精神生活的迷惘剖析的这样透彻,还能说是“浅薄的语言享受”吗?当然不是!这已经可以说让心灵安身立命了。现代散文要有力度,是离不开象征和隐喻的,“永康散文”的象征和隐喻比比皆是……第三条街是象征的,第四条街也是象征的,但是这两条街道都没有作者寻找的那种至善至美的诗意。文章以暗示作为收笔结尾——这样的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它仅仅存在理想里或者是幻想里。
   叙述意象的爆炸性,是“永康散文”的另一闪光亮点。我常常想,能引燃爆炸的,即是不稳定的,我们都有过心理现状充满极不稳定的现象,而永康先生从中悟出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他常常把文字整理到极为简略的精简,再用极大的爆炸力来为文章垫底或形成框架结构,这样形成的“永康散文”自然就不可能会是平平的线条状;也正因为他的文字语言是另一个“极”,所以他的叙述也不再是直线平行。这样可能使有些读者感到有阅读障碍,可恰恰是更加真实可信的展示。如《火车梦样穿过身体》,从文本上看像是散文诗,而事实不是,是散文正文。其中的现实和诗意在文本中严重地对立,让读者感到疼痛。散文《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女人可以给一个少年带来多少恐惧与寂寞》也是,它表达了一个少年对于生活的恐惧,这个文章是回忆性的叙述,但是没有拉长过程,而是重在心理刻画,用写实的语言的来叙写“精神的伤害”。每个人仔细想来,当自己心中存有一幅图像的时候,往往要伴随着这副图像进入思惟或者记忆当中,永康先生的表达就是为了这一情结。他很少刻意地讲什么哲理,即使说了“我们对一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其实知之甚少,正因为知之甚少,我们时常会对他们产生莫明的恐惧,而莫明的恐惧总要付出莫明的代价。”散文在写意的时候,如果思考越多就会显得越是无能展开,而随之突来的灵感才是写意的重头。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童年少年时期了,大多是用欢乐图像组成的,同时也有寂寞的时候。读过永康先生的《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女人可以给一个少年带来多少恐惧与寂寞》的解析,自然可以信然!

共 14895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杨永康是甘肃籍作家,被媒体视为新散文又一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可以说独树一帜,从结构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他与流行于媒体的散文是有极大区别,灵动浪漫、摇曳生姿,甚至扑朔迷,深受读者喜爱,也得到了评论家的极大关注。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永康散文和有关的评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杨永康的散文进行的深入解读。作者认为,永康散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他以奇异的意象,多层现场在场的叙述,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真实的感知。作者将永康散文归纳为“三以三用”——“以平托实,用实垫平;以虚衬真,用真拟虚;以无为有,用有展实。”可谓独树一帜;作者从永康散文表面的绝望悲观其中蕴窥察到散文家内心的炽热,他的文字中蕴藏的神迷和温暖,可谓独具慧眼。这样的文评,对于读者了解永康散文,大有裨益。荐阅!问好作者!祝文安笔祺!【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3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3-04-02 21:36:52
  永康散文确实很有特色,为散文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感谢峻毅老师的精彩解读。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4-03 08:53:4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