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专栏*寒地草』心灵的舞者(雅品)

精品 『流年专栏*寒地草』心灵的舞者(雅品) ——读我眼里的永康先生和他的永康散文


作者:峻毅 秀才,153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11发表时间:2013-04-02 21:34:08


   《第七页回家》以“我是一个在一些方面自控能力很差的人,我是说自己是那种一旦想回家就得回家的人”直接点破了他的情绪,接着就围着“自控能力很差的人”展开,从童年到成年几个不同年龄段的“手足无措”的情节,“每次手足无措的时候我都会沉浸于书的某一页里。我低下头借助于月光或者星光模模糊糊地把一本随身携带的书读到第三页或者第四页,突然有了回家的念头,便离开大人往回赶,路旁排列着密密的玉米、高粱或者向日葵。我先是随心所欲地走,不一会儿有点紧张,紧张到有点窒息,便开始奔跑或者逃离。”“我去某地旅行,俯身爬一个有名的洞,还想起那次有点窒息的回家经历。”“我说过,我手足无措的时候,就得打开一本书,沉浸其中。刚读到第二页或者第五页,突然有点想家,便开始收拾行囊。出发的时候,杨柳依依,上路不久就开始雨雪霏霏了。”“久前的一个周末,姐姐在电话上对我一阵指斥,好像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有点手足无措……”每当面对不同的情感(当然还是以爱情为主),就有因为陌生而紧张,由紧张到恐慌,最后就以读书作为借口,只是想遮掩自己在努力转移意念,使自己精神游移。“有一次我去江南出差,对面正好坐一位美艳女子。我一坐下来就有点手足无措,我说过,面对陌生或者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自己就有点手足无措。一言不发,恐怕有点做作,打开一本书来读,也有点别有用心。更要命的是,我担心一旦读到第三页或者第五页,我会突然产生回家的念头。”这一次“手足无措”来由,描述了一个心不在焉,百无聊赖的人和一位陌生女人之间的距离感而引发出其内心的意念和外在的言行恰是正相反,想做的没有做,想说的没有说出来;而说的都是最不想说的,做的也本是不想做的。本就没有想要回家,却只能选择回家。回不了家,就一直处于一种忐忑不安的忧伤中怕人看见自己的忧伤彷徨茫然无措,怕把心底的空虚暴露出来,越怕越恐慌,越紧张越怕,直至精神游移,处于无家可归中……这正是《第七页回家》里的“我”的心态导致其行动犹豫和精神疑虑,从而加重了其人生路途上负有沉重的负担,脸上却要表现得无所谓。真是表白怕尴尬,不表白更尴尬在现场状里,永康先生难能可贵的就是敢把这种尴尬的症状写出来,“永康散文”追求的就是这种心灵张力的暴发与撞击,重在随着他的情绪而作,偏重感性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创作精神,追求的就是这种剖解自我心灵的精神,一切都是依托在他个体善变不稳定的、且随时随着情绪灵活移动定位,又有无限思维空间的,让心灵起舞的主旋律。
   “在第三街呼喊,在第四街奔跑”,一句话,活脱的两个场景。第三街是现实场景,作者处身在其场中;第四街是梦幻场景,也就是说是作者思想行为上的现实在场和精神上造制出来的场景,这是作者在其真实的情感世界里产生的想象场景,同样具有强力的在场感。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在场感却又让作者融合了,成了合理合情又符合现实的内心反差——厌倦过在“一片谆谆教诲之声”受“教诲”束缚和挤压的小公务员的日子,向往自在随意的生活空间。“我已有了永远在第四街待下去的打算,做个赤足奔跑的流浪汉,最理想的是做个赤足裸奔的流浪汉。当然如果做不成流浪汉,做个纯粹的乞丐,纯粹的色情狂,我也不在乎。”而当其认清了“自在随意的空间”里的另一种令他无可接受的以强欺弱的丑陋时的无奈……“佩索阿说艺术与生活在同一条街上。实际上好多东西都在同一条街上,我们想要的我们不想要的都在同一条街上。第四街如此,第三街也是如此。也许我这一生都将就在第三街与第四街之间呼喊奔跑。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要的都在同一条街上。”这个结尾,说是愿望,其实是作者的心灵与思想的撞击,是整篇文章的亮点。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女人可以给一个少年带来多少恐惧与寂寞》无论从立题,还是叙述,都带有“罗嗦的艺术”。此篇的“恐惧与寂寞”是童年的,似乎是童年因为“对一些事物知之甚少”所产生的恐惧与寂寞一直延续到了中年,导致了中年的犹疑,可谓“莫名的恐惧总要付出莫名的代价”。永康先生对我说过,这篇文里很多细节是真实的,尤其是写童年时老师说的石油工人要放大炮,那个等待的过程,美意就在于一直等待。等待便成了一根炮捻子,捻子就在头上,就等那一声响。细细分析这个情节,一是写等待过程中的惊惧和空虚,也有等待的快感;二是把悬念留给了读者,把文章自身当成了一眼炮,让读者读完才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他在此的叙说追求的目标,不是为读者呈现已知的,而是让读者认可作者的已知,通过对已知的呈现,引伸到神秘。永康先生说:“一个作家不能只写自己经验之内的东西,要通过经验之内的东西传达经验之外的东西。文章传达的东西已超越我的经验了。”“一个女人头发乱蓬蓬的,很脏,更别说美了。童年时代,我一直以为她真是疯子,其实她只是有点残疾,穷困,没有人疼爱她而已。至于死娃娃也是同伴瞎编的。”由此可见,对真与假,对美与丑,在“永康散文”的创作过程中,一直都在他思忖着的事。这个看上去有些偏瘦偏弱的老康,进入了散文创作时,总把他的思虑状态悬挂起来,像在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灵魂里,输着心灵造制的新鲜氧气。
  
   五、在隐喻和象征中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
   由于研读“永康散文”,我开始琢磨散文应如何展开隐喻和象征。我知道,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技巧,很难掌握“火候”,但我认为还是值得研讨和尝试的。我没有系统地完整地读过西方文学史,不知道这个手法是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是知道一些有才气的中国写手在古代就已经采用,就是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偏偏不说出来,而是藏在字里行间,当读者去意会。隐喻和象征是自由的,但决不是随意的,很多作家就失败在认识上,误以为隐喻和象征是可随意,结果编造出了四不像的“隐喻和象征”,软弱而无力,自恋,呻吟……恰恰是流露出传统文人的弊病。其实没有力量的“隐喻和象征”是必死无疑。隐喻和象征只有在运用得当时,才可能俘获并牢牢占有读者的心肺与思虑而得以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只能是真正的艺术才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心弦。我认为能熟练地展开隐喻和象征,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一个写手的气质和做人为文的意识境界。
   《第七页回家》是他的成名作之一,我曾对“第七页”的题名怀疑过是不是有某种特别的意义,证实没有之后,我想那就是心灵突发的撞击而产生的。把第七页当作了其中的细节,纯是作为情节上的巧合,这个读书人当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如看到一个很像难以忘怀的女人等等……就由着自己的任性和随意,不管在哪,不管何时,不管把书看到了哪一页面都会想到该回家了。于是“第七页”,只是故事的符号,成为人生道路的标志,也是情绪变化的一个转折。他得把第七页折叠起来,养成习惯,以后看书、读报什么的,先会想到第七页。推而广之,读第七版、阅第七行,住第七街等,上第七楼等等,就有莫明其妙的好奇。咄咄逼人的事情,怪怪的场景,怪怪的情绪,心灵的触动,牵引了突发性撞击的灵性,这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是需要渗透当前人群因承受超常压力而精神变形的事实的。老康调用了思维灵动,扣住了心灵,并能深度触及到情绪表象后面的心理本质,生动地渗透到具体的人和事,泼辣的能达到痛快淋漓的地步、含蓄的能收藏其密密麻麻。后面作品里的第几街第几页什么的,也就自然地让我接受了。
   《杜仲被雪覆盖》中,作者是想证实一下自己记忆里的东西存不存在?还是想试试记忆是否正常?记忆里存在“我在那里教过书,看过牙医,吵过架……”还是存在的,但都是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惟有可以肯定的是记忆,自己还有如此清晰的记忆,这对记忆来说是有意义的。作者只是用了迂回的手法,写下这则寓言似的文字,是想证实一下你自己记忆里的东西,有些事件是永远也无法得到证实的,若硬性要求证实,所求的结果也不能肯定,求其有何用?还是把杜仲埋在雪中为美事,把有意义的记忆深藏起来为实际。喜欢这样短且涵义深的文字,令人有思考的空间。
   “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在风中都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借喻为事物在风中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很大的不同,对于他来说,他急着满世界要去找他要找的人,而别人则可以无所谓,可以推三推四无动于衷。作者在描写要找的人在其感情中的位置与份量时,先是用写意的手法“就如同杜里特尔写的那样‘从山脊传向山脊,从花传向花,在光中渐渐变淡,花瓣向里,蓝色的尖端弯曲,伸向更蓝的花心,于是这些花消失了。’花叶和花叶的影子都消失了。”随后直叙别人对于他要找人这件事的态度“有几次我想出去满世界找你,他不是说等单位钱宽松了再说,就是工作离不开。”再用“这次我自己去,用我自己的钱去,花多少钱我都不在乎,扣多少钱我都不在乎。”借以对比衬托满世界要找“你”的决心,更进一步推进了交待,更明确要找人的决心,要找的人不能这样让其失去,是一定要找回来的,就满世界地找也要找回来。没有心情特写,没有语言特技,淡淡的,似自言自语,似有诉说对象,似只对自己性情中要找的人在说,总之,给读者留下的不只是作者单一的感情叙说,而是随着从作者对情感的执着和希望的文字魄力吸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里有一幅幅感情描摹在读在眼前--一个男人执着地满世界找一个他要找的人。想象中文字活了。
   在永康散文里,常有把笔墨集中到“生”和“死”这样崇高的命题,不过多是还原式的解剖分析,而不是一味煽情。比如《满世界找你》中,好像漫不经心地划笔“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比卧轨更好的办法,可至今还没有找到。每次快要找到的时候,总比什么人抢先了……是被许多人弄滥了。三毛还好是在自己卧室里,我认识的一个人在洗手间里用三毛的办法弄死了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厕所里……那个洗手间好长时间无人敢去了,里面的窗子总无缘无故的开了,然后又无缘无故的关了。看来这还不是杜里特尔眼中的‘消失了’。”
   ……
   这半年多来,我似乎阅读了已发表过“永康散文”和大部论对“永康散文”的评论,对永康先生的文学功底和阅读资质深信不疑,尤其是他对外国文学的研读。不过我同时也感到了正是因为永康先生对外国文学研读和借以引用时自如得手,可能会对不少读者带来“阅读困难”,毕竟研读外国文学并能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读者还不是很普遍,还有不少读者对外国文学是空白茫然的,关键不是喜不喜欢,是在于没有足够的阅读资质和赏析能力,当下要想提高阅读群的整体素质,那不是短时期的努力可以改善,而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是一代人,或许是几代人。
   我由衷地敬佩永康先生的文格与人品。他说:“文学是个见性情的东西,中午在杂志上看了几篇教授文章,既不见生活,也不见性情,更不见识见,若果文学的面孔如此,实在太可恶了,文学可爱就可爱在性情上。”我总是觉得不是个个散文家的心都是热的,而我读到的永康先生和他的“永康散文”却蕴藏了神秘而又温暖的,就是那些表面很绝望很悲观失望的文字,在细细品味之后,仿佛看见了在阴沉的积云后有一缕阳光在闪耀,给人一种希望……以上是本人对永康先生和他的永康散文的简易解析,为了更加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感知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正鲜活地活在我们的身边,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我们的精神。

共 14895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杨永康是甘肃籍作家,被媒体视为新散文又一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在当代散文中可以说独树一帜,从结构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他与流行于媒体的散文是有极大区别,灵动浪漫、摇曳生姿,甚至扑朔迷,深受读者喜爱,也得到了评论家的极大关注。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永康散文和有关的评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杨永康的散文进行的深入解读。作者认为,永康散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他以奇异的意象,多层现场在场的叙述,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真实的感知。作者将永康散文归纳为“三以三用”——“以平托实,用实垫平;以虚衬真,用真拟虚;以无为有,用有展实。”可谓独树一帜;作者从永康散文表面的绝望悲观其中蕴窥察到散文家内心的炽热,他的文字中蕴藏的神迷和温暖,可谓独具慧眼。这样的文评,对于读者了解永康散文,大有裨益。荐阅!问好作者!祝文安笔祺!【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3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3-04-02 21:36:52
  永康散文确实很有特色,为散文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感谢峻毅老师的精彩解读。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4-03 08:53:4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