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专栏】西行漫记(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专栏】西行漫记(散文)


作者:青州大浪 举人,320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8发表时间:2016-04-12 17:24:16
摘要:邂逅武陵山,行走在黔江

【杨柳专栏】西行漫记(散文)
   “三姐夫?”我正纳闷呢。媳妇在旁边开了,叫你的,你忘了我在家排行老三。“哈哈哈,对对对,你看我这记性。”
   四人来到跟前,打了招呼,说是来接我们的。我拎着行李箱,那个叫我三姐夫的抱着闺女,剩下三人和媳妇说着家乡俚语,一会哈哈大笑,一会话语听不见……
   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古朴的寨子在我眼前。土寨,在电视中网络图片中才能见到的土家族寨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吊脚楼。这是一方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但是在我真正踏上这土地的时候我却变得出奇的平静,心里是怀着某种敬畏之情的。
   正在我静静打量眼前这座寨子时,忽响起喇叭唢呐的声音,一阵欢快的音乐从前方传来,媳妇说这是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的。
   我就是远道而来的贵客吗?我真不敢相信在祖国西南边陲土族的寨子还能享受到‘贵客’的待遇。我使劲掐了掐胳膊,很疼,不像是在做梦。
   跟着欢迎的人群,来到一座吊脚楼前,二层楼,顺山坡地形因势而建,错落有致,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门洞高墙、亭台长廊、花草藤木,青石走道迂回曲折。庭院里,院子里人很多,在敲锣打鼓,吵杂的声音中传来阵阵哭声。喜事还哭,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哭嫁?
   丈母娘早早就在门前等待了,自从我们说是国庆节来看她,她就天天站在门前翘首以待。
   和丈母娘打了招呼,管事的安排上楼休息喝茶。稍微休息后我站在楼上往下看,院子不大,摆着十张小方桌,参与祝贺的亲朋好友邻居正在吃着流水席。闺女来到就找杨二妹去玩了。想想可笑,那个和闺女一般大的孩子看到我叫我三姑爷。这个三姑爷词语在小说中电视剧中有,久违的词语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感觉很亲切。这也许就是落后地区的差异,也许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吧!
   三
   土家人的婚姻风俗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风俗——哭嫁。
   结婚是土家人最看重的大喜事,须隆重操办,特别热闹。七大姑、八大姨、表兄弟、表姐们,还有整个家族的男女老少都齐刷刷的聚集吊脚楼里,同村庄、邻近村庄的外姓村民们也会赶来,共同祝贺一对新人喜结良缘,同时也庆贺新郎的父母添口增人、家发人旺。
   我赶上的这个婚礼是一个出嫁的新娘,新娘是媳妇的外甥女,也就是媳妇二姐的孩子。二姐从山东昌邑远嫁到重庆黔江二姐夫家,二姐夫曾在昌邑当过兵,因为从小喜欢当兵的,结婚后便跟着二姐夫退伍回到了他的家乡生活。跟着二姐一家生活的丈母娘也跟着来了,她老人家来了,这就苦了远在山东的亲戚每年都要坐火车来探望。
   明天新郎就要来迎娶新娘。新娘就要出嫁,从今天下午到明天我就可以看到土家人别致的婚礼形式了。
   流水席面吃完一桌,接着婚礼总管安排专人擦擦桌面立马就上一席。不分男女老幼,饭菜以辛辣为主,主食是米饭。对于北方人吃惯了馒头等鲁菜系列的,咋吃还真不习惯这川黔风味的饭菜。虽然不适应,但没办法。俗话说入乡随俗,无论当地饭菜多么难吃,也要装作好吃的样子吃下去。好在我喜欢吃辣,对于黔江这样的饭菜还能适应。虽说能适应,但还是辣的肚子有点不舒服,有点上火的感觉。坐在宴席上,看到北边就是巍巍武陵山,那心中自是感觉愉快,看着满目苍翠的山峦,若隐若现的山峰,听着当地听不懂的方言哩语,感觉像听天书一般。妻子在身边给我指点武陵山的奇妙之处,讲解武陵山婚姻习俗的来源。听的我云里雾里,不过在旁人说话声中大致了解了土家人婚礼的过程。
   一、求肯(即求亲)
   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二、定亲
   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
   三、结婚
   “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四、送亲
   男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手拿一把雨伞,是迎亲队伍的领队。“二嘎”身背一个花背笼,专背执事人所需的“三茶”“六礼”(“三茶”即用红纸包好三封钱币,关给女方办饭、菜厨的师傅和烧茶的礼品;“六礼”即六封红包送给女方作四名抬花轿和两名打火把人的礼物。)“摸米”是代替新郎迎亲的人选,专搬新房的蚊帐和睡垫的人。
   金鸡三啼到良晨,天朦朦亮时,礼官先生向内请求发轿。抬轿人将花轿抬到大门外正中间,轿门向内。在点着明亮的四个火把(轿前两把,轿后两把俗叫“喜把”)下,由土老司咬鸡冠漫血退轿煞、祭轿神。祭毕,轿内铺好坐褥,等待新娘上轿。
   新娘身穿露水衣、裙,头戴“蒙帕”(即蒙面丝帕,下同),从闺房内哭嫁出门,哭别公婆、父母、兄嫂、姐妹后,手拿两把筷子,由两个女人陪伴着搀扶出房,拜过天地、祖先,再踩四方斗,把筷子朝前后各丢一把,然后由哥哥肩搭背亲布,背新娘上轿。新娘在进轿前,用脚连登轿杆三下,而后进轿关门。于是抬轿人将轿抬起,陪嫁的姑娘们手攀轿杆,向前后来回推拉三次,以示惜别。花轿出门时,女方家用扫帚从太门口向堂屋内扫三下,以示女子没有带走家里的福禄。送亲客数人手拿雨伞,随同花轿前往。上等送亲客(如姑娘、婶娘)要乘坐“蓬轿”前往。接亲队伍一路上打着镏子,吹起唢呐,连放“三眼铳”和鞭炮,热闹异常。
   抬轿人一路上小心翼翼,行路间随时前呼后应。前面喊:“上有茨蓬挂顶”。后面应:“弯腰不挂。”前面说:“下有岩头凸起”,后面说:“高高举起”。前面说:“左边有个之字拐”,后边说:“往右摆。”任凭抬抬轿人一路上笑话百出,或与新姑娘取笑,但新娘总不开口说话。
   花轿抬到男方家门口,连同喜把一起摆在院坝里。送亲客也陪着花轿等着。此时,随花轿来的木匠师傅在新房内安床,他看酬谢的礼物不如意时,便喊:“恭喜,恭喜,步步高升。”示意主人加礼钱,直到木匠师傅满意时为止。安床就绪,请一个夫妻双全,家庭和睦,子女兴旺,声望较高的妇女开铺。开铺毕,选择一个公婆健在,夫妻双全之人的男孩童,抱在床上滚几次,叫“放引窝蛋”。
   一切就绪,堂屋中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争着看新郎、新娘拜堂。
   五、回门
   经历了送亲以后,整个宴席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客人们基本上都散了,但是整个婚嫁的程序并没有结束。根据传统,新娘要在来新郎家的前三天连续起三个早床,不然的话就会被认为懒散。有的婆婆比较强势的话,就会在前天晚上把火用水浇湿,新娘在第二天早上要想办法把火烧燃起来且不能去别人家取火种。
   成亲之后,新娘新郎要回新娘家一趟,俗称“回门”,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回三朝”即在婚后的第二天会娘家,这样的话,新娘新郎必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再娘家过夜,所以一般两家距离较近的才会选择“回三朝”;另一种则称为“回五朝”即在婚后的第四天回娘家,这时,新娘新郎可以再娘家玩一天后再回去,所以适合两家距离较远的。在“回门”的时候有点需要谨记的是,新娘结婚时穿的鞋子是不能穿回娘家的,而新郎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土家族结婚规矩还是蛮多,考虑到结婚是一件人生的大事,规矩再多有何妨。想想我们身边的婚礼,大多数年轻人流行从简举办婚礼,如旅行结婚等没有按照老规矩来,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婚礼不管办得多么宏大,两个人幸福过好一辈子才是最重要的。
   在了解过程中得知新娘与新郎是大学同学。新娘貌美如花,心灵手巧。新郎是温州人,大学毕业后新郎为了新娘留在了黔江创业,现在在黔江经营着一家汽车4S店。他们二人的恋爱故事在当地成了一段佳话。新娘姊妹两个,妹妹正在重庆上大学。土家姑娘个头不是很高,但长相俊俏可能与当地水土有关吧!
   每逢家里来了亲朋或者邻居来送礼金,新娘就出来进行当地特有的风俗——哭嫁。虽然哭但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幸福,在哭声中迎来明天人生中的大幸福。据说新娘明天出嫁的话晚上要哭一夜,这一夜会令,亲族们无眠,吊脚楼无眠。
   关于哭嫁缘由,说是古时,土家族姑娘一般在十二、三岁开始学哭嫁。在唱的过程中,常以十为题,如“十要”、“十唱”、“十想”、“十爱”、“十杯酒”等,把歌唱的内容由散到统,又由统到散,不断拓展和延伸,是一组有机组合的大型套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按照流程,姑娘在这一天要进行“开脸”。“开脸”,也称开面、绞面、绞脸。它是古代的一种美容方法,也是古代婚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更是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是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从此成为结发之妻,结束姑娘时代的生活。姑娘在出嫁前一天都要请家族中年岁较大、儿孙满堂的大妈、大婶‘开脸’。”
   “开脸”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美容方法,它和城里姑娘出嫁之前进美容院化新娘妆是异曲同工的,其中都寄托着新娘对美的追求,对新生活的憧憬。现在的开脸只是拿着工具象征性的比划一下。
   姑娘在“开脸”时,要选择在背人眼的地方,坐的方向或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忌坐东西方向。
   开脸也是由姑娘变成媳妇要迈过的一道坎,意味着从此要走出这个家门,成为别家的人,失去了在娘家时姑娘的自由,受到男方家父母的管束。
   开脸时,姑娘就开始哭唱,也称之为《哭嫁》:
   一根红绳粘上脸,
   绞得脸上冒香汗。
   爹妈疼我在心间,
   如今要受别人管。
   没有自家过清闲……
   这也是在旧时土家姑娘在开脸时唱的《哭嫁歌》。
   当姑娘的长辈在“开脸”时,要说“吉利”话予以祝福:
   一根红线细又长,
   弹到姑娘嫩脸上;
   上弹三线福禄长,
   下弹三线喜成双;
   左弹三线生贵子,
   右弹三线生君王;
   上下左右都弹遍,
   恭喜明日当新娘……
   开脸后,姑娘是要向开脸人给红包的,寓意姑娘时代的结束。
   这一夜,女方家灯火通明。来帮忙的朋友邻居及看着新娘出家的本家长辈亲戚都在高声聊天,要不就在桌子上摆方城,不是打着玩的那种,而是现金交易的那种。记得当天坐高铁到重庆那晚,我就在去宾馆途中见到过三三两两的人们在路边、小区内、宾馆院子中麻将大战的情形。当时看到还不理解,在重庆祖国大西南竟然这么开放,形同家常便饭。后来到了武汉,如我在重庆见到的一样。抓赌在我们山东最厉害啊!
   我也知道麻将是比扑克好得多的玩具,麻将的张子比起扑克来没有大小鬼和炸弹的等级概念,没得哪一张是最大,只有自己最最需要的。这一圈你渴求一块幺鸡来福牌,下一次你可能是盼望摸到一块万字。另外玩麻将的花样很多,有连吃带碰、只碰不吃,杠上花,自摸清一色,血战到底,倒倒福我这个外行耳濡目染都听了这多词,可见麻将是牌友自定规则,十分灵活。

共 17786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次出行对有心者来说就是一次学习,不管途中遇到的事愉快或不愉快,风景怡人或是风俗暖心。这些都能有所获,至于能获得什么,因人而异。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体会古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慨,体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心情。一路行走,一路学习,了解同一天空下不同地区的风俗,在旅途中一点点学会与人相处的求同存异,与家人的相处互相体谅。一路行走,路上风景很美,一路上的收获更是益处颇多。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编辑:风残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4-12 17:35:14
  问好,好久不见。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回复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6-04-15 08:05:46
  谢谢残云兄弟跟编,辛苦了!
2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4-12 17:35:46
  且思且思,一路行走,一路学习。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3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4-12 17:36:06
  期待您更多作品。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4 楼        文友:嫣然琴心        2016-04-15 09:33:50
  好一篇洋洋洒洒的漫记。问好作者!
嫣然琴心
5 楼        文友:袁凤鸣        2016-04-15 09:37:04
  文字虽多杂而不乱,好文欣赏。问好大浪社长。
袁凤鸣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