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沈从文,凤凰古城的骄傲〔散文〕

精品 【天涯】沈从文,凤凰古城的骄傲〔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152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39发表时间:2016-06-28 16:03:11

【天涯】沈从文,凤凰古城的骄傲〔散文〕
   胡适当时从欧洲回国接任中国公学校长,他要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提升学校知名度,他在全国范围内聘请著名学者来校授课。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年仅26岁的沈从文试着向胡适求职,被胡适列为受聘者中。当然,胡适的决定也并非完全为了人情,这与他想改造中文教学只偏重古典,只研究理论的观念有关。他想通过有文学创作经验的老师,通过讲课来提高学生对创作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当时校方的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只读过高小,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远了,况且此人又不擅言辞。沈从文听到被聘的消息,大为吃惊,马上给胡适写信说:“先生作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胡适却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历,坚持聘用。
   就这样,沈从文受聘主讲大学一年级“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那天,沈从文第一次上讲台,就闹了一个笑话。他在台上整整呆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原先准备好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尴尬。最后,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很多,我害怕了。”一时传为笑谈。
   然而,胡适在评议这堂课时,却赞赏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这是“成功”的。他认准沈从文是个人才,坚决支持他走上讲台。处于尴尬境况中的沈从文,能够遇到胡适这位“伯乐”,真是一种幸运。后来,他终于不负重望,用实践证明自己不仅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而且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教授。
   1931年11月,徐志摩在赴京时飞机坠毁在泰山附近。沈从文获悉十分痛心,他这样写道:“志摩先生的突然死亡,深一层次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倏忽,自然使我感到分外沉重。觉得相熟不过五六年的志摩先生,对我工作的鼓励和赞赏所产生的深刻作用,再无别一个师友能够代替……”可见沈从文对这位伯乐的怀念和感恩之情是多么深厚。
   抗战时期的 1938年,沈从文辗转来到昆明。初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第二年便回北京转入北大任教授。他曾在西南联大开过3门课:各体文写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由于他是自学成才,所以很多教授都有点鄙视他,最厉害的是编撰《庄子补正》的国学大师刘文典教授。他称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是值400元月薪的教授,他自己值40块,朱自清值4块,而沈从文只值4毛!但沈从文不闻其言,从不计较他的言语,坚持自己的教学模式,他的课终于受到学生好评。
   教学之余,他还兼任了天津《益世报》和《文学周刊》的主编。
  
   四
  
   沈从文是从苦难中走出的,所以他的一生都把朋友之难当做己任。20世纪30年代初为营救胡也频,沈从文不惜当人质。胡也频离世后,他又从徐志摩处借了钱送丁玲母女安全回湖南老家。又后来,徐志摩的学生卡之琳想自费出版第一个诗集时,沈从文慷慨解囊。沈从文平时不但帮作者编修文稿,而且还把他们的书稿举荐到商务印书馆。
   著名画家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小时候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一带的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他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的一段时间又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从16岁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1946年初,沈从文在北平发现黄永玉木刻艺术的才气,专门写了《一个传奇的本事》的文章。远在上海的黄永玉在昏暗的街头路灯下,读着沈从文感人至深的文字,泪水把报纸都浇透了。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帮助一位青年作者度过了生活中的难关。那时,这位作者只有16岁,就读于天津河北高等学校,爱好文学,经常向“文学周刊”投稿,他的处女作发表时,收到周刊主编沈从文先生的亲笔鼓励信。1947年9月,青年学子因家父病逝,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急需偿还,无奈之下向沈从文写了一信,说明家庭变故及现在的困境,并提出向报社预支一些稿费的请求。
   沈从文先生是个善良而热情,康慨而厚道,古道热肠而好义的文人。接信后他反复考虑,觉得该学生现在的社会影响与知名度与预支稿费的请求很难得到报社的同意,于是他就在“文学周刊”上刊出一则启事,称“有个未识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而陷于困境,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如果能够帮助做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位作家卖二十张条幅字,作为对善意者的答谢,条幅暂定为十万元一张,凡要我字的请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打破惯例作点小事,尽尽人的义务,为国家留点生机吧。”
   启事刊出后,因当时沈从文的名气以及其章草确实漂亮,便陆续有人来信索字,并将要求的规格和内容提出来,沈从文先生完成后,寄回并告知青年作家的地址。这些好心人收到沈从文先生的章草条幅后,他们都按启事地址如数寄去了钱款,有的还附了问候词。解决了青年作家的燃眉之急,帮助这个16岁学生渡过了难关。
   1980年夏季,这位三十多年前“文学周刊”的青年作者,已是著名诗人的柯原,来到北京出席授奖大会。他找到三十多年前救助过他的恩师沈从文,三十多年的铭记,第一次见面。柯原当面向沈老致辞表谢意,不料沈老早以忘却此举。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想到老师对他的教诲时说: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知道后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还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只有你,至少你是第一个。这是真话。”
  
   五
  
   除了教学、写作外,关于沈从文的爱情也颇有传奇色彩。其实人生与爱情没有什么冲突的,只要有真情在,其恋爱的故事也是人生在缘分上划出的一道彩虹。
   那是他在上海公学任教时,遇到了18岁的苏州姑娘张兆和。张兆和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学习名列前茅,体育成绩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博得了沈从文的喜爱。当时的张兆和因为人长得漂亮,身后已经有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在追求。但她以学习为要,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应答。
   沈从文神差鬼使地看中了她。但由于沈从文的言谈不如笔谈,所以在一次次的欲罢还休后,他提起笔来给她写了许多情书。1931年6月起,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读着这貌似平淡的文字,感受着沈从文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一丝丝、一缕缕旖旎的感觉,一份份美丽的焦灼被镶嵌在一封又一封的信中,张兆和磐石般的心不得不有点就范了。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学校里风言风语四起。有人当着张兆和的面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你就要自杀。张兆和急得差点儿哭出来,情急之下,她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理论。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是对我这样子。”
   胡适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要不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从文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上的狂轰滥炸。
   沈从文的痴情除了表现在写情书上,还将他的“厚脸皮”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到极致。在追求张兆和的整整四年中,他不怕被拒绝,屡败屡战,而且依然心平气和。这成就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求爱故事,可见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之深,情之切。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了四年不即不离的写信状态后,沈从文终于以乡下人的憨劲赢得了这场求爱成功。
   那是1930年后,沈从文赴山东青岛大学任教。这一时期,他以自己的毅力利用业余时间专心写作,发表了《八骏图》、《边城》等名篇,其目的很清楚,他要给张兆和留下一个文学作家的真才实学的名声。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写信告诉张兆和,说他要去苏州府上看望她。接着,他带着好友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张兆和的二姐允和开门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外面有太阳。”沈从文没敢进去。
   允和知道他来找三妹,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她让他进屋等等。
   沈从文觉得奇怪,难道张兆和没收到他的信?他听完后就说:“那我走吧。”说完就回头走向附近的旅馆。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张兆和回来后,二姐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收到人家的信,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于是,允和立即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请回了沈从文……
   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后来,张兆和的父亲知道这事后,很开明地回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就这样,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
   沈从文和张兆订婚后,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的图书馆工作。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京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由于他俩的媒人是允和,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她们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京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可见他对兆和之爱了。
   1937年“七七事变”,沈从文逃难在血雨腥风的漫长征途上,他依然百般牵挂北平自己的那个小小家园,惦念亲人平安,忧心前程有患。同时,他几乎每日要写一信甚至几信,投往远方的爱妻……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情书大王之一。现摘录几篇:
   1:我知道你一定极累,我知道孩子累你,亲人佣人都累你,得你操心。远人也累你,累你担心一切。尤其是担心到一些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我看到你信上说的“你是不是真对我好”,我真不能不笑,同时也不能不……你又说似乎什么都无兴味了,人老了。什么都无兴味,这种胡思乱想却有兴味,人老了,人若真已衰老,哪里还会想到不真对你好。我希望你注意一下自己,不要累倒,也不要为想象所苦恼,吻你和孩子。
   2:三姐……国家需要你这样,孩子需要你这样,尤其是二哥(自称)盼望你这样。使孩子健康长大,受良好教育,不堕落,有父亲之刻苦做事,厚道待人,有母亲之明大体,爱清洁、守秩序,这就是成功,也就是做人……我倒什么都不怕,遇什么都受得了,只是想念你和孩子,好像胆量也小了,心也弱了。在廊下看山,新绿照眼,无法形容。鸟声之多而巧,也无可形容。近日来常有一八哥,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坐在新发叶子的老树枝上,叫了一会又休息,听别的鸟叫,休息过后又接着叫。杜鹃还不曾开口……
   3:三三……日子在旅行人看来不快,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这寒冷所苦,不为这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苦了。我心里有点着急,但是莫因我心着急便难过。在船上的一个是应当受点罪,请把好处留给我回来,把眼泪与一切埋怨皆留到我回来再给我。我又听到操橹人的歌声了,好听得很。但越好听也就越觉得船上没有你真无意思……二哥。

共 13445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好一篇恢弘的大篇,好一篇撰写前辈文学大师的精彩!当我一口气读完老师的精彩美文,我感动了。老师将沈从文拥有的“湘西世界”带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又一次重温了文学的厚重。沈从文是我中学时乃至于今天都崇拜的一位前辈作家,他的《边城》中的翠翠代表着无数纯洁、明净的湘西女子,用他平实的语言,将一个生活、浸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得极具诗意,这就是沈从文美丽而常令人忧愁的境界。《边城》奠定了沈从文诗体乡土文学的地位。沈从文的文字细腻、流畅,有“古味”,而且不拘泥于书面化语言。他的文字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具有生活气息,读来既熟悉又自然,这跟他所提倡的语言朴素化生活化一致。他遣词造句的本领早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老师用他特殊的经历,通过阅读《边城》,拜访大师,亲临教诲,实地察访等,追寻大师的文学灵魂,这实在是一种时代的安排。请看:在老师走进凤凰古城的时候,一展沉浸在名家故乡中的人文风景,通过对故居的描绘,街道和吊脚楼畔的随想,把一个文学大家介绍给了读者。可见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文后,老师还写到著名作家沈从文灵魂回归凤凰故里的事,让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过这样的缓缓叙述,让一个形象高大的沈从文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了作家沈从文曾经走过的坎坷路和吃尽了千辛万苦的岁月。包括他的恋爱也带着传奇色彩,这种别样的师生之恋,在当时来说,也是自由恋爱冲破了封建的传统的一份写照,这一对恋人的结合兼具抒情诗的优美,表现了自然的人性和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通过老师的缓缓叙述,我们又看到了他创作表现的手法不拘一格,文体和故事不拘常格,是尝试在旅程中进行介绍的。我们了解了沈从文为现代散文增添的艺术光彩。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阅读精彩吧!感谢老师带来又一篇精美作品。深深问候! 〔编辑:馨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630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6-06-28 16:07:57
  这是一篇精彩的美文。我仿佛跟随老师走进了凤凰,领略文学大师的精彩。感谢老师带来精美作品!
馨语馨愿
回复1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6-29 14:36:18
  谢谢馨儿美按美评。问好!
2 楼        文友:袁梦雪        2016-06-28 22:09:28
  欣赏学习老师大手笔精彩佳作,真是受益匪浅,让我们又一次走近了文学大师,了解了大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被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沉醉在优美的文字中,久久回味。问好!祝福沁香老师精彩无边!佳作连连!!
回复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6-29 14:36:57
  谢谢梦雪精美点评!
3 楼        文友:山中木屋        2016-06-28 22:48:25
  又见老师大手笔制作,欣赏学习了,问好,顺祝夏安!
认真书写每一篇文章,真诚对待每一位文友,徜徉文字的海洋,感悟文字的魅力
回复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6-29 14:37:35
  谢谢木屋点评。辛苦了!
4 楼        文友:山中木屋        2016-06-29 08:49:30
  沁香老师笔下的沈先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花朵,在经历风霜雪雨后才会栩栩生辉;人生的历程,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的篇章。沁香老师的文章,把沈从文先生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部精彩的励志篇章!为沁香老师点赞!
认真书写每一篇文章,真诚对待每一位文友,徜徉文字的海洋,感悟文字的魅力
回复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6-29 14:38:07
  互相学习。握手!
5 楼        文友:潇男        2016-06-29 11:12:04
  古镇的灵气,大师的风范,尽在美文中展现。欣赏!
文学是生命,朋友是天地,淡泊名和利,贵在情和义。
回复5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6-29 14:38:50
  谢谢潇男美评。问好!
6 楼        文友:妙琴        2016-07-01 20:18:47
  在静静的阅读沁香老师的美文中让我更近一步了解名人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不易!我读过沈先生的散文集,感觉笔风细腻而朴实,没有朱自清先生的迷人,原来受到的教育是大不一样的!看来自学成才的确不易!祝福沁香老师才思泉涌,创作愉快!
热爱文字是我一生的嗜好!
回复6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7-02 18:25:53
  谢谢妙琴美评。问好!
7 楼        文友:丙凡        2016-07-04 22:49:55
  沁香老师的一篇力作,我要好好拜读。先留个脚印,然后再来拜读。明天出门,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大概8天,回来见。
做兰花一样的女人
回复7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7-05 07:18:02
  谢谢瞬儿。祝采风收获多多。
8 楼        文友:明山秀水        2016-07-08 23:19:01
  夜已深,拜读老师美文的心久久难平。沈从文先生平生轶事在此一一重现,令吾辈敬仰!秀水必须带去微信圈让更多人来领略大师风采……遥祝老师晚安!
探索文学,谨为《呜咽的柳沟河》积蓄能量……
回复8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7-09 07:00:28
  谢谢秀水美评。问好!
9 楼        文友:婉溪清扬        2016-07-20 09:15:01
  拜读老师的文字,就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祝老师生活幸福安康!夏怡!
回复9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6-07-20 18:21:26
  谢谢清扬美评。问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