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清韵】 冯存孝(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清韵】 冯存孝(中篇小说)


作者:老榆树 童生,99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05发表时间:2016-07-31 09:46:10
摘要:中篇小说《冯存孝》故事要点                    冯存孝从小就想成为一个让村里人敬重的人。土改时有劣迹的冯六成却被土改工作组扶持为积极分子,升任为武委会主任。这件事启发了少年冯存孝,决心在政治上很好表现,以求出人头地,在统购统销、合作化中积极参与宣传,在反右运动中勇敢地给老师写大字报,在“除四害“运动中成为消灭麻雀的实际指挥者,在大跃进中更成了推波助澜的急先锋,一直到“三年困难时期”为避免被饿死,“盲流”到北方一家军工厂当了临时工。当了分厂调度员的冯存孝成了学雷锋标兵和学毛著积极分子,并终于入了党,又衷心拥护文化大革命,“夺权”后当了分厂革委会副主任。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他衷心拥戴的林副统帅折戟沉沙于温都尔罕事件,把他的精神彻底击溃。


   冯承礼一看这阵势,赶紧表白:“工作组同志,各位乡亲爷们儿,六成刚才说我有血债这件事不能成立,那完全是为了支持国军抗日呀,和我后来支持共产党、八路军抗日完全是一个道理、一样的心思呀!……”
   还是那几个人在高喊:“打倒反动地主冯承礼!”“枪毙顽固地主冯承礼!”
   三个工作组干部面前的八仙桌上竟然放着一条麻绳,不知被谁扔到了冯六成脚下,六成看了一眼并没有去捡,会场边上却走过来三个穿着破衣烂袄的年轻人,嘴里嘟囔着“把冯承礼捆起来游街示众”,两个人一左一右就把冯承礼摁倒,扒掉冯承礼的黑洋布棉袄(普通农民一般都是穿灰粗布棉袄)和里面套着的坎肩、衬衣,另一个人捡起绳子去捆绑冯承礼。冯六成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见又一个年轻人递过来半截儿断了的扁担,并大声提醒冯六成:“六成哥,别忘了冯承礼在程村集上打过你那三棍子,现在是你报仇的时候了!”
   冯六成机械地接过那半截儿扁担,脑子里想起了在程村集上挨冯承礼三棍子的一幕,便举起那半截儿扁担,照着被反绑着跪在地上的冯承礼的光光的后背打了下去,那几个土改积极分子在旁边助威:“好样的,六成,像个爷们儿!”“六成哥,使点劲儿打!”
   脑子已经麻木了的冯六成又使劲儿打了两扁担,致使冯承礼“吭哧”了两声,后背便很快出现了两条宽宽的红印子。
   会场边上有七八个妇女和老人起身离去,外围站着的人中有一个人大声喊:“共产党不兴打人!”
   工作组中一个年轻的干部忽地站了起来:“还没有散会呢,谁也不准走!站岗的民兵赶快把走的那几个人给拽回来!──谁说共产党不兴打人?共产党不打好人,反动地主谁都可以打!甚至可以杀!”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干部站起来,用右手按了一下年轻干部的肩膀,让他坐下,并大声宣布:“西街控诉冯承礼大会结束,下面接着游街到北街去,到北街再接着控诉冯承礼。”回身从后面拿出事先准备好了的一顶高高的纸帽子,上面竖着写有“打倒反动地主冯承礼”几个大字,交给两个民兵给冯承礼戴上,然后由几个持枪民兵押着向北街走去,后面是提着半截儿扁担的冯六成,工作组三个干部殿后。
   到了北街,还是先由冯六成就那三个问题进行控诉,然后是一个持枪民兵领头呼口号:“打倒反动地主冯承礼!”“冯承礼不认罪就叫他灭亡!”除了两三个七八岁的孩子外,北街的成年人没有一个呼应的。
   西街来的两个民兵命令冯承礼:“彻底坦白你的反动罪行!”
   被反绑着的冯承礼直直地站着,两眼呆滞,嘴唇冻得发紫,紧闭着嘴一句话不说,只见一个民兵走过来从后面狠踹冯承礼的小腿,冯承礼便不由自主地“咕咚”一声跪在了地上,那个民兵接着下命令:“冯六成,狠狠地打这个顽固不化的狗地主!”
   冯六成熟练地在冯承礼后背连打三扁担,三条新红印子便重叠地出现在旧红印子上。
   工作组戴眼镜的中年干部宣布:“北街控诉冯承礼大会结束,下面接着到东街去控诉!”
   在东街控诉完冯承礼后又转到南街去控诉,最后转到三庙台,把冯承礼关到了关帝庙里。太阳快要落下时,冯承礼的家人送来了几个菜包子和一壶茶水,这便是冯承礼这一天的第二顿饭,当然还有冯承礼的那件黑洋布棉袄和坎肩、衬衣。吃完饭后,冯承礼让家人捎话给工作组,表示愿意以书面形式交待自己的罪行,如同意,请准许家人把笔墨纸张(前清秀才冯承礼家里不缺“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和一盏油灯送到关帝庙里,他第二天将当众宣读自己的认罪书。工作组同意了他的请求。
   晚上,冯承礼把关公泥像前的香案收拾干净,把一沓印有红竖杠的信纸放到香案上,打开墨盒,就着油灯,背对着庙门,边思索边写了起来。院子里巡逻的民兵不让冯承礼关庙门,怕他偷偷上吊自杀。冯承礼始终是想一阵子写几个字,再想一陈子又写几个字。
   门外的两个民兵熬不住了,坐在庙门外边睡着了。当四街传来此起彼落的鸡叫声时,两个民兵醒来回头向庙里香案上一看,油灯还亮着,冯承礼却不见了,急忙进到庙里先向高处的红色大梁上看一眼,没有发现冯承礼上吊;地面上找一找,也没有发现冯承礼在什么地方睡觉,再看香案上,二十来页纸上写的都是诗,其中一个认得字又具有念“唱本”水平的民兵看了几首诗后断定:“坏了,冯承礼逃跑了,而且十有八九是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杀了。”另一个说:“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家伙,能跑到哪里去?咱们到那两个庙里找一找去。”认得字的那位说:“对,找一找去,这事情责任重大,先不能向工作组报告,实在找不着了再说。──说不定冯承礼跑回家窝藏什么证据去了呢。”另一个说:“对,等一会儿到他家里去找一找。”
   认识字的那位发现冯承礼写的十首诗是双份,一份有修改,另一份是誊写清楚了的,他就借到冯承礼家找人的机会,把那份有修改痕迹的底稿和笔墨偷偷交给了冯承礼的家人,把誊写清楚了的十首诗和没有用完的纸交给了工作组。这个民兵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他也姓冯,二是因为他也算是个文化人,惺惺相惜,而且整个事情做得非常周到。
   工作组从冯承礼留下的诗句中也断定他自杀了,只是找不到尸首而已。
   四街游斗冯承礼的举动,起到了充分发动群众的理想效果,不少赤贫的群众已经成为土改积极分子,地主老财们也都服服贴贴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交待什么就交待什么,哪怕土地全交出去,浮财全不要,只要能顾住面子、保住性命、至少不活着受罪就行。土改工作的顺利展开,工作组也就没有追究那两个民兵对冯承礼“看管不严”的责任。
   关于对地主成分的确定,中央晋绥分局曾有过一个内部划分阶级的文件,规定主要靠收租生活的人为地主分子。这个标准是基本符合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可行。但曾为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在一九四七年六、七月晋绥分局召开的土改工作会议上说:“你们这个东西(指划分阶级的文件)害死人,赶快把它烧了。”他还引用毛泽东未经彻底修改过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些话,主张坚决彻底地斗倒地主。从此,后来各地开展的土改工作就照康生“发展“了的一套做了,便有了“化形地主”一说,意思是虽然这个人家已经穷了,实际是装穷,必须查他的祖宗三代,如果他祖父是地主,第三代以后还得算地主,叫“破落地主”、“化形地主”,于是在土改中便有了深挖“地财”的做法,要从曾经是地主的人家的宅子里深挖埋葬在地下的金、银、财宝。冯村自游斗了冯承礼后,土改工作就这样地全面铺开了,除东街以外,另外的三个街各都确定了七八户地主。那些被确定为“破落地主”的人家比现行地主更倒霉,工作组发动群众到这些人家的屋里、院子里和坟地里掘地三尺,寻找被埋葬的金、银、财宝。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忠厚老实的农民谁愿意干?只有那些没有道德标准的又被确定为“土改积极分子”的地痞流氓去干。明显地土地多、房屋多、浮财多的真正的现行地主倒好说,土地、房屋随便分,浮财任意拿,能保住性命、不受罪就行。但也不尽然。且看北街郭寡妇的下场。
   北街郭寡妇(娘家姓梁,文字上或正式场合被称为“郭梁氏”)是有名的“主儿家”(当地人对富有的地主的习惯称谓),泼辣能干,别看是小脚,照样能犁地、摇耧、割麦子,推着小洪车(独轮车)赶集卖木柴、贩食盐,甚至还会相牲口(掰开牲口的嘴判断其年龄即俗称的“岁口”),从二十岁守寡起一气儿奋斗了二十多年,由一个小康之家发展成为北街的首富。她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十里八乡有口皆碑。在夏收、秋收大忙季节里,穷人们都主动到她家帮忙干活,管饭就行,别的报酬一概不要。土改中轮到分她家的浮财时,工作组让各家贫农任取一件,但多数人只是来看热闹,不报名登记即放弃任取一件东西的权利,工作组动员到谁头上,他们还竟说些不咸不淡的话:“俺不想坏良心,人家寡妇家家的,置办这么个家业容易吗?”“把人家用心血换来的东西摆在自己家里,俺心里愧得慌,俺怕折阳寿呢。”有几个磨不开工作组面子的,勉强报上名,这个挑一把竹扫帚,那个拿一把扬场用的木锨,有一个老头儿提了一个断了绳子的小马札子。几个小物件被拿走后,那些箱、柜、桌、椅、条几、雕花的衣架、被、褥、皮衣、布匹、各类青花瓷器和高档贵重的器皿,没有人去拿,有人报了名,又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划掉,有的说“俺家不配用这些好东西”,“俺心疼这些好东西,放到俺家怕弄坏了,还是放到郭寡妇家吧”。最后,工作组强行分配,但夜里有人又偷偷地把东西送回来。郭寡妇对这种情况很是洋洋得意,并大胆地跟工作组开玩笑说:“八路军同志,你们不是说俺家的财富是剥削来的吗?件件东西都沾满穷人的血和泪吗?你们可都看见、听见了,乡亲们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俺起五更睡半夜辛辛苦苦挣来的。──把这些东西分给大伙儿俺没有意见,可千万别把俺说得像专门儿吸人血的妖魔鬼怪似的,……”
   工作组认为郭寡妇的态度是对土改工作的反扑,认为北街的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还都被郭寡妇的伪善欺骗着,必须打掉郭寡妇的嚣张气焰,否则难以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经和几个土改积极分子商量后,工作组便召开群众大会,由工作组的干部亲自上阵,深刻揭露、分析“郭梁氏所以被少数人认为是文明地主、开明地主的原因:一、郭梁氏像男人一样地下地干活、割麦扬场、赶集和上会买家具、相牲口、和长工吃一样的饭食,就是做戏、装样子,就是为了给人造成她发家致富不容易的印象,博得人们的同情。二、她乐善好施、周济穷人是为了她家财产的安全,也为了能不断得到大家的帮助。其实,要不是大家的帮助,她能很快发家吗?再说,她施舍出去的东西都是她家不用的东西,送出去的衣物全是她们家穿用过的,没有一件是新做的;送出去的粮食也都是陈粮旧米,不给人也会生虫、发霉、烂在家里。三、她最初守寡那几年,仗着年轻漂亮,给她扛活的男人们都愿意为她效忠卖命,村里的男人们也都愿意无偿地给她帮忙。她上集、赶会倒腾买卖或到官府办事为什么一办就成、一路顺风?为什么从没有赔过、失败过?女人在办事上使用什么手段最有效,这是不言而喻、不难想像的事情。……”
   一个头戴毡帽、身穿灰色棉袍的老头儿在人群里突然站了起来,大声说:“工作组同志,咱们讲话可得凭个天地良心,要以理服人,不能想咋说就咋说。”
   讲话的干部反问:“我哪儿说错了?怎么不讲理了?你给指出来。”
   灰袍老头儿用烟袋锅儿点着讲话的干部说:“俺没有听出来您哪儿说对了,更没有听出来您哪一句话是讲理的。您既然让俺指出来,那俺就给您指出来,让众位街坊也评评理。一个女人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儿还不是为了过好日子吗?这说明他嫂子(指郭寡妇,这是长辈人对晚辈女性的委婉称呼)争强好胜,不想让人看不起,这有啥不对的?周济穷人,跟街坊搞好关系,就算是为了个人财产的安全,这有什么错的?谁不想保护个人财产的安全?您说他嫂子送人的衣服都是自家人穿用过的,照您的意思,她应该专门做很多新衣服送给别人才对吗?说这话是讲理吗?还有给人周济粮食的事儿,咱庄稼人都是先吃陈粮,用陈粮送人有啥不对的?再说,陈粮还比新粮好吃呢,咱庄稼人都知道新棒子面做的窝窝头儿吃多了会烧心的,用官话说就是肠胃不舒服,您不懂吗?您难道不是庄稼人养活大的吗?更让人听不下去的是,您往寡妇身上泼脏水──她家几个孩子年纪小,家里又没有成年男人,办什么大事都得是他嫂子出面,她什么手段都没有使,您在这里瞎说,像共产党办的事吗?”
   有几个中老年人呼应:“对,对,是这个理儿!”“工作组随便说一个妇道人家是不合适的。”“炮仗爷说得对,不能因为人家是地主就胡乱往人家身上泼脏水!”
   讲话的干部很尴尬:“郭炮仗──郭德礼,你是她家什么人?为什么帮她说话?”
   外号叫郭炮仗的灰袍老头儿又站起来:“俺是她家未出五服的二大爷,用你们的话说,俺给她家当过几年长工,是正牌的雇农成分,咋着啦?”
   一个像领导的人站了起来,大伙儿以为他要评判一下是非呢,只见他向旁边一指:“你们几个民兵按计划执行任务,去把郭梁氏绑了过来,斗争这个向工作组反攻倒算的泼妇兼破鞋的地主婆!”
   郭寡妇本家的几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谁敢去?试试!分地、分房、分东西可以,随便抓人不行!”
   要执行任务的几个民兵站住了。
   工作组的那位领导又下命令:“西街的民兵上!”
   西街的冯六成刚刚升任了武委会主任,带了十几个民兵来支援北街的土改(北街郭姓人多,工作组事先做好了防止家族冲突的预案),便冲上去隔断了郭寡妇本家的人与执勤民兵的接触,然后拉扯着双方都回到原来位置上去,冯六成等十几个西街民兵便撤回到人群圈外,保持着随时执行任务的“第二梯队”的架式。工作组领导跟开头“分析”郭寡妇问题的干部耳语了几句,那个干部便绕出去悄悄带着冯六成等人去了郭寡妇家。工作组领导开始讲话:“大家坐好了,咱们继续开会。从刚才郭炮仗——郭德礼同志的发言看,咱们有些贫雇农同志的思想还很落后,还往往爱从家族的角度看问题,不懂得亲不亲,阶级分的道理。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地主都是吸血鬼,……”

共 37319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8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冯存孝”这个经历了“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小人物为主角,特别描写了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卓越”表现,反衬了小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沉浮不定、无可奈何的悲催命运。特别是工厂总厂、党支部讨论其入党这一节,各色人物陆续登场都有上乘的表现,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人物表现。坦白地讲,冯存孝的青少年期间是个积极上进的人物无可非议,但他又是个狂热的政治投机分子,其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悲剧在小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整篇小说回忆历史、反思历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不足的是结局,这样一个人物后来是倒腾文物发了家,有些突兀。倒腾文物是违法的,如果改成做古玩生意也许会效果好一些。感谢老榆树老师的精彩分享,推荐大家广为阅读。【编辑:海域听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域听风        2016-07-31 10:03:31
  冯存孝的青少年期间是个积极上进的人物无可非议,人应当有所追求,但成了狂热的政治投机分子,其是个人的悲剧,他在历史的潮头没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悲剧在小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小说不足的是结局,这样一个人物后来是倒腾文物发了家,有些突兀。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榆树老师还可以更精炼些,更纯粹些,小说的适读性就会大大增强。感谢老榆树老师的精彩分享,欢迎您常来!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老榆树        2016-07-31 10:54:32
  海域听风老师的按语和评论是准确的,所提意见是诚恳的,由衷地表示感谢。老榆树在众文友中年龄偏大,有责任反映真实的历史,让大家在反思历史中共筑中国梦,一起为完成中国的复兴大业而努力。
2 楼        文友:项梅        2016-08-01 10:10:52
  小说洋洋洒洒,挥洒自如,作者用朴实的文笔道出了冯存孝的一生,好文欣赏,祝夏安!
项梅
3 楼        文友:晨爱        2016-08-10 14:33:44
  欣赏学习榆老的大作!问好,顺颂秋祺!
晨爱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18-06-11 09:03:28
  一滴水珠能见太阳,老榆树先生通过描写冯存孝的人生经历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中国政治运动无疑是很成功的。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细腻,人物描写生动,真是一篇优秀小说。
回复4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6-11 11:54:40
  孙老师,你不要着急看我的作品,先集中精力把剧本写出来是大事。我有给你寄几本书的想法。等你写完剧本再说吧。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