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李卓吾思想剖析及理性评判(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李卓吾思想剖析及理性评判(随笔)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8发表时间:2017-07-31 15:23:04
摘要:这篇文章在我的《一代宗师李卓吾》一书中没有收录,当时还没有完成,后发表于《运河》杂志,这应该是有关李卓吾的文章中最分量最重的一篇,它分析了李卓吾一生的主要思想成就,同时也简要地记述了与之相关的中国思想史。


   孔子最根本的主张就是“仁”,仁由“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而来,仁之前的“礼”基于“神道”,神道比如天地祭祀、祖先崇拜等表现为“礼”的形式,这事实上只是当时人们自己确立的某种约定性模式而已。这更根本的神道又是什么?其依据不过人类祖先崇拜和原始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等于连迷信的追问都放弃了,如此而来的孔子学说理据严重缺乏。孔子学说的根基是“君臣父子”(参《论语•颜渊》),由人到社会属循环论证,况父子是血缘关系,君臣是政治关系,二者等同起来依据何在?就哲学体系意义而言,其与《老子》无疑不可同日而语。
   宗教信仰一般首先需要一个神学本体,比如佛教的“佛”、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等,儒教却是反向过程,它是首先设立某种信念(仁),发展过程中再为这个信念寻找理性依据。在理性不够发达的时代,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宗教,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后,正是这样发展成儒教,神道的“天”或“天帝”以“神道设教”之根终成其神学本体。
   儒学、儒家和儒教本属不同概念,但它们本质上许多混同,因此儒家思想有宗教之实未彰宗教之名,一直还以学术形式存在,这使它具有更大隐蔽性和欺骗性,更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不过既然披着学术外衣,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必要融入理性,儒家思想基于孔子,孟子时已包藏祸“心”,发展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北宋时张载、周敦颐、程颢等继续谈“心”,南宋陆九渊对立于程朱理学更开始了哲学体系意义上“心”的探索,明代王阳明时,终于建立起明确的“心学”体系。“心学”在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儒学一派,它把封建道德首先说成“天理”,然后用“致良知”的方法给予证明,思想本身乏善可陈,但它以心为认识主体和哲学本体,一切惟心的结果便是强调了个体认知,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地开始打破传统和教条……这就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方法和可能。
   心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一个流派,但它更已成为一个缜密的哲学体系,这就为李卓吾提供了一整套思维方法,成为李卓吾思想最重要的历史渊源。不过对李卓吾思想而言,心学也主要是提供了某种方法,说起其思想内容的历史渊源,则应该首推杨朱学说。在研究李卓吾的史料中,没有李卓吾对杨朱思想继承的直接证据,他也可能真的没有深入研究,李卓吾在其《自赞》中甚至戏谑“杨朱贼仁”,但心学一旦摆脱道德“良知”束缚,趋同杨朱的状况会自然而然。
   李卓吾思想的状况非常复杂,在传统儒学和心学之外,李卓吾还接触过佛、道等其它许多种思想,且有着相当造诣。这些思想或为其提供方法,或为其提供内容:比如他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也很深入,其“求真”受庄子“贵真”直接影响,其论学中的逻辑雄辩力更得力于庄子的明辨哲学……李卓吾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在他之前的学术思想,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他产生过影响,详论其思想渊源会非常复杂,我们这里只就李卓吾属心学泰州学派左派,以及他被称为中国近代思想先驱这两个主要方面,认定其思想历史渊源的两个重要方面:心学和杨朱学说。
   二、李卓吾思想产生发展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受专制体制和改朝换代的影响缓慢而曲折,但社会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汉唐盛世,五代而宋,中国在当时世界仍处于领先地位,两宋时中原政权受北方民族政权军事胁迫,不得不进一步向海外寻觅生机,致中国古代几度出现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与之相应的就是思想领域里的进步。南宋陆九渊开端心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元朝“附会汉法”(李治安《蒙元帝国史》),尊孔而已,中国思想发展没有因“外族”(相对于汉民族,其后融入中华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而灭亡,却出现了倒退停滞,文化先进民族被文化落后民族武力战胜,这种状况难以避免。
   明朝建立汉文明接续发展,这一接续先就后退了一截,恰如把两个断头栓接起来,结头本身就会造成浪费。这种栓接不可能实现点焊,要知道前朝末尾一段必是败亡,新王朝统治者迷信忌讳,必要在前地寻一个盛世或中兴点来接续学术断点。是故每次改朝换代,事实上都会造成学术思想的某种倒退,这种倒退或多或少。元朝属“外族”,明朝接续元朝,却自宋朝接续思想,它选择的是两宋程朱理学,这在时间上也是倒退,在汉文明自身而言,这种倒退还不是特别严重,但中国思想领域里的先进状况,至此已基本耗尽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失去领先。
   明朝之初,或因为宋朝被“外族”灭亡的伤痛,或因为日本战乱,中国东南海疆不宁,朱元璋更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状况导致思想发展进一步受到阻碍,而欧洲此时正开始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退一进,思想领域里的先进状况开始悄然逆转。好在明初闭关锁国的政策推行不久,嘉靖年间就开始松动,东南沿海私人贸易复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也在民间又一次出现。
   明朝进入中期,政治基础还相对稳定,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思想领域也迎来继续发展的机会,王阳明“心学”正是诞生于此时。
   心学相对于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比陆王心学提前一步。
   程朱理学也是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它也把儒家道德说成“天理”,由这个天理演化出一套学说,希望以此确立儒家社会秩序。陆九渊开端心学时,程朱理学已进入完成阶段,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学术大讨论“鹅湖之会”就发生在陆九渊和朱熹之间,尽管陆九渊当时预言“简易功夫终久大”(陆九渊《鹅湖和教授兄韵》),心学也还是直到王阳明时才形成完善的体系,但也验证了陆九渊的预言。
   心学一旦完善就获得了迅猛发展,大有后来居上,取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势头。尽管有明一朝程朱理学都没有失去官方地位,但事实上它已是苟延残喘负隅顽抗。王阳明之后心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程朱理学的地位事实上已被心学取代。
   假以时日正常发展,陆王心学是否也可能获得官方认可?这个假设却非常复杂。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同属儒家思想发展而来的形式。二者不同之处,只在于认识方式不同,程朱理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是直接把专制道德真理化,然后让人去理解和接受;陆王心学虽同样认定人天生具有专制道德观念,但要通过“致良知”自己用心去证明它。二者根本差异在于“心”的地位,主动和被动效果差别天壤,一旦放任用自己的心思考,必然会危及专制皇权,是以很难被专制统治者接受。不过正常社会发展有其必然规律,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专制统治可能被推翻,也可能被迫主动接受变革,比如近代君主立宪就属于后者……心学发展之初,这种状态尚没有充分显露,它与程朱理学的矛盾,也还是儒学内部分歧。
   明末清初黄宗羲评议南宋陆九渊和朱熹鹅湖论战:“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象山学案》)这个评断很是中肯。但尽管如此,也不能轻视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差异,心学把心作为认识主体,总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为突破传统埋下了可能,心学发展到泰州学派时,离经叛道端倪已现。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同时摆在那里,让统治者自由选择,其当然趋向选择“保险”的程朱理学,这也正是明朝中晚期当时的政治状况。
   王阳明身后,心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很快发展出“王学七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因代表底层平民意志而开始出现左的倾向,被称为“王学左派”。底层平民一旦用“心”来思考,会得出怎样结论呢?“百姓日用即道”(《王心斋先生遗集》)是一个必然结论。
   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殁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王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籍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王艮盐丁出身,后师从王阳明改号心斋,创立心学泰州学派,宣扬“百姓日用即道”。
   王艮在用“心”上主张“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凡涉人为,便是作伪”(《王心斋先生遗集》)等,如此用心自得出“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等结论,已逐渐偏离封建礼教,被正统以为“左”也就自然而然了。
   李卓吾出生时,心学的发展状况大体如此,但当时的李卓吾并没有接触到心学。一者个人成长需要过程;二者当时的官方哲学还是程朱理学;三者李卓吾出生地泉州,又恰是程朱理学仍在坚守的堡垒;四者心学这种深奥的哲学,没有深厚的学识和一定经历,很难被人真正理解和接受。四十岁之前的李卓吾一直没有接触到心学,他读书、科考、做官,接触到的都是程朱理学和传统儒学,这些学说与李卓吾当时生存感触格格不入,事实上他此时还更多的是为生存疲于奔命,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求索学问。
   李卓吾出生于福建泉州,其先祖曾是显赫一时的海商富贾,但自从明初推行海禁,这个家族便迅速衰落,只是家族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李卓吾出生于嘉靖六年(1527),其时素有商业贸易传统的泉州,已出现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李卓吾胞叔李章田就是生意人,李卓吾幼时一家人没少得其资助,这些都构成李卓吾思想的某些基础。
   李卓吾的父亲李白斋却是个秀才,这使李卓吾近水楼台,童年时就接受到比较系统的基础教育,但也使他家的经济状况非常窘迫。李卓吾幼年丧母父亲续娶,其下面又出生了众多弟妹,家庭经济每况愈下。李卓吾是家中长子,从小便要分担家务,穷苦的感受深深烙印在心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卓吾16岁考中秀才,21岁结婚,25岁中举,却始终没能摆脱生存困境。
   穷困潦倒更加灾厄连连,李卓吾进入官场之前,其长子即因病饿夭折,他以举人身份进入官场,职小禄微又仕途坎坷,其间父亲、祖父病逝,李卓吾两次被迫辞职回乡守制,次子和两个小女儿又先后因贫病夭折,直到他身边只剩下妻子、长女……经历了这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李卓吾的心智渐趋成熟。《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个说法天命迷信,但如果把原因和结果反过来,这个论断就成了至理名言,李卓吾四十岁之前就是在经受磨砺。
   不经过一些人生磨难,一个人很难真正有什么成就,经历的磨难越大,可能成就的事业也越大,当然前提是这个人要有一定的自身学识和才能,磨难也要终于能挺过来,否则就只是命运多舛了。多少人苦没少受,事儿却没成,更多问题是出在自身,李卓吾不幸中又有幸地满足了成功条件,一位思想家的基础也就筑成了。
   成功在必然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偶然,这个偶然就是李卓吾又接触到了心学。人生有无数的偶然,偶然并不都是机会,偶然之后还需要偶合,只有在可能性基础上实现偶合,偶然才能变成发展机会。
   在接触心学之前,李卓吾先已接触“程朱理学”,这种接触就仅仅是个偶然。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诏定科举法,钦定朱熹《传》注为《四书》《五经》标准答案,程朱理学因此成为士子科考必读之书。李卓吾走的也是科考之路,他16岁入府学时,读的就是朱熹《传》注,但他对其了无兴趣,自述“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之心”(《焚书•卓吾论略》)。
   想想李卓吾当时的状况:食不果腹饥肠辘辘,读的却是朱夫子“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怎么可能不“复愦愦”甚至心生厌恶呢?两个事物没有耦合的可能性基础,即使遇到也有缘无分,程朱理学之于李卓吾就是这样,但而今一遇“心学”泰州学派,李卓吾的感觉就迥然不同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穷厄已极的李卓吾第二次来到北京,就任从九品礼部司务,十数年官场挣扎,官却越做越小,俸禄也越来越少,但其时他“幸了三世业缘”(焚书•卷三•卓吾论略),没有了家族事物牵挂,身边又只剩下了妻子、长女,贫困状况竟因此缓解。刚刚缓了口气的李卓吾就将目光投向了学术,北京是当时皇都,学术氛围当然浓厚,其时心学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李卓吾甫一接触便被深深吸引,尤其是其中的泰州学派。从李卓吾的人生经历中不难理解,泰州学派之“左”,恰好偶合李卓吾的内心感触。“百姓日用即道”,这话说得多好!怎么能让人摆脱贫困才是真学问,这个观点极切李卓吾的生存实际,较之虚伪的理学,心学当然地会引起饱受生存磨难的李卓吾共鸣。
   一点偶合便开始深入其中,北京礼部司务任上数年,李卓吾潜心心学泰州学派,刻苦理解深入钻研,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学问上取得巨大进步,在学术界也开始小有名望。心学究竟给了李卓吾什么,以至其一旦接触便如此痴迷,且一生都坚定地相信?泰州学派或者直接给了他一些思想,但心学说到根本更是一种方法,也就是凡事都要经过心去判断,不管谁说了什么,不盲信更不盲从。用真心做出判断,言行惟任己心,有了方法再依据这个准则,李卓吾开始走上了思想家之路。

共 35701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8
转到
【编者按】李贽,又李卓吾,作为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代表,褒之者誉之“圣人”,贬之者谤之“异端邪说”,历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本篇随笔围绕“思想历史溯源,思想产生发展,哲学思想剖析,社会思想剖析”等几个方面,为生存疲于奔命的宦海沉浮,狂狷真儒的“耿李论战”,肇源于《老子》的心学和杨朱学说的历史承脉,求真务本、剔骨见髓的哲学思想,播种近代思想的社会思想,全方位论证李卓吾其人、其识、其思、其成。这是有关李卓吾的文章中最有分量的随笔,旁征博引,观点精辟,内涵深厚,震耳发聩。它爬梳了李卓吾一生的主要思想成就,同时也钩沉了与之休戚相关的中国思想史。文脉清晰,思想厚重,掷地有余响,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7-07-31 15:27:36
  援古证今,忠实于其人其迹,还原了一位心学泰州学派左派的思想家。
   向严谨而求真的作家致敬,问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01 09:46:42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了:因此而来的就是社会发展也逐渐僵化,僵化最终导致落后,虽然这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直到清朝后期才开始显露……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