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多娇】家乡的龙窑(散文)

精品 【江山多娇】家乡的龙窑(散文)


作者:乐歌 举人,358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61发表时间:2018-01-04 11:34:53
摘要:曾经的嘈杂、喧嚣、热闹早已远去,而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头审视,落后的意识形态、落后的生产方式,固然应该被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陶器手工制作、烧制手艺乃至古老的龙窑,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不应该被湮没、被遗忘。

【江山多娇】家乡的龙窑(散文)
   老家屋后的山坡上,有两条龙窑依山势而建,左右相对,长约60-70米,卧在土里,露出半身脊背,上下相隔约10-15米处留有窑门,是进出货物的地方,两条龙共开了八个门,两门相对处,都辟了平场,形成了四级错台式场地,每层都有小路相连,为入窑前和出窑后,货物堆积之处;“龙头”是窑炉所在地,窑砖顺势围了个小屋,盖了红瓦,是开窑后主要供给火源的地方,也是窑工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龙身”宽大、净空也较高,每隔半米留有一个长宽约20厘米小孔,称为“窑眼”,是后期加柴淬火、查看火候和制品烧制情况的窗口;越向上龙身越小,顶部是高约2-3米的烟囱,也像极了“龙尾”。
   两条龙在这里卧了多少年,连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都说打小能记事的时候就有了。而我所知道的是,村里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明洪武初年,而老家的土窑质地远不如官窑那般坚固,自然不会有太久远的历史,只不过在原处破了再建,建了再破,如此往复多少次而已,不管怎么说,还是有点历史沧桑感的,也可以从山坡挖地三尺皆是瓦砾这一点上可以感知!
   我的记忆中,两条龙窑是交替使用的,大约一个月使用5-6次,一个烧窑周期约5-6天。装窑的日子一般是晴天,由搬运工人把自然阴干的窑货(陶器土坯)挑到窑场,由窑工们一件一件摆放进窑内。摆窑货是极有讲究的,老到的窑工极像技术高超的工程师,把空间运用得滴水不漏,既要保证码得多、码的稳,还要兼顾内部通透,不能阻了火势,还要给窑眼留出塞柴火、看物件的空间。
   一般来说,大件的带釉的陶器、盛水的容器,需要烧得结一点,以增加密度,烧成后,颜色相对较深,不会出现渗漏,这样的器物需要离龙头近一点;而有一些对密度要求不大的粗制陶器,如:红瓦、砂盆等等,放在“龙身”靠后,离烟囱较近的地方,这里火势相对较小,只能烧制成红色。而我们小孩子自己做的小陶器,陶泥捏的手枪、小人、小动物,还有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的,具有陶村特色、绝无仅有的物件:陶锅盖、陶制蜂窝煤炉等等,也都放在这一层。
   每到装窑这天,窑场上一派繁忙景象,大人们挑的挑、搬的搬,装窑的装窑,配合得十分紧密。我们孩子也不闲着,拿着自己打磨得光溜溜的玩具土坯,眼巴巴地等着叔叔伯伯们装进窑里。大人们似乎不大理会我们,总是不紧不慢地干着活,装窑的活计是慌不得急不得的,偶尔也会伸手接过我们手上的泥坯,让我们乐得直蹦高!而没有拿走土坯的小朋友,则会露出羡慕的神情,猛吸一把掉长的鼻涕,做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苦苦等待。
   窑装好后,接着就是封闭窑门、窑眼,再往下,就是点火了。点火,应该是烧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据老人们说,过去点火是要举行仪式的,敬天敬地敬火神,祈求神灵,保佑这一窑陶货无破无损品相好,可以买个好价钱!还会喝点酒、炸几挂鞭,既是祈愿,也是预祝,更是老百姓一种朴素的文化传承。总之,这一窑陶货,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就像农民对丰收的渴望!
   然而,在那个凡事都“政治挂帅”的年代,敬神炸鞭,这些都是被当做封建残余所禁止的,父辈们心中的冀望,也只能在心中默念了。
   烧窑的过程是及其漫长和复杂的,先是在炉口处,用“硬火”慢烧两天,称作“唤窑”,一般用硬质柴火,如干的粗树枝、劈柴等等,火大且耐久,后来则干脆改成了煤炭。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窑工,开火后,常常两天两夜守在炉边。我家就在窑炉附近,到吃饭时,都是我去叫他回来吃饭。有时候也会怀里揣着一块糍粑,让爸爸烤给我吃,他总是细心的擦干净炉膛边一块耐火砖,把糍粑放在上边烤,极有耐心地不停翻动,不大一会糍粑二面金黄,鼓胀得像根圆鼓鼓的白萝卜,撑破了脆皮,呼呼地冒着热气。他赶忙弄一块干净的白布巾包裹着捧在手里,拉过我坐在腿上,一边吹一边往我嘴里塞,烤熟的糍粑可真香啊!直到今天,我还固执的认为,糍粑烤着最好吃!
   炉膛下褪出的炉灰,就堆放在窑屋外不远处。很多孩子拿着家里偷出来的红苕埋在炉灰里,稍等片刻,刨出来,掰开,喷香扑鼻,咬一口软糯腻甜,透着酥香,味道好极了!也有孩子把家里存放许久的板栗拿来,投进炉灰里,不一会儿,炸起老高的白色灰雾,就像龙王三太子出水,惹得一群孩子四处追找、争抢!
   “唤窑”时间差不多了,轮换休息的窑工们都会赶来,参加下一个环节“接火”,从“龙头”附近第一个“窑眼”开始,两侧同时打开,先查看制品烧制情况,一般装窑时在窑眼下方放置有标本,拿长炉钩勾出来,查验后,就知道需要补充多大的火力和接火的时间,类似于锻造过程中的“淬火”,起到的是巩固和加强的作用。就这样,一对一对“窑眼”打开、查验、接火,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整个接火时间差不多6-7个小时,这期间工人们是不能休息的,需要一鼓作气完成,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遇到早晨或是夜间,家属一般会送一些好一点的吃食到现场,称作“接腰”,鸡蛋面条、摊煎饼、油条之类居多,这些东西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的。给爸爸送吃的,一般是我的专利,每次给他送去,他都会有意无意“剩”一点给我。记得有一次,给他送红糖米汤和油条,他把油条撕给我一半,米汤也让我喝了小半碗,没想到被母亲撞见,后来也就不让我送餐了。
   接火完成后,炉膛里的余火会出净,炉门敞开,窑门处也会拆开几块窑砖,目的是敞气,使窑内温度尽快降下来,一般情况下,会等待24小时后,才组织“出窑”。
   出窑这天,就像全村人的节日,多日的等待,结果就在眼前,喜悦的心情如同农民收获粮食。窑工们从窑里把烧制好的陶器,一件一件小心翼翼的搬出来,其专注程度,就像对待艺术品,更像是母亲对待孩子,生怕手脚大了,有所损坏;现场也会有质检人员,用眼睛扫、手指敲、耳朵听,顷刻间就可以做出判断,用粉笔在制品上标出一级、二级、三级字样;分过级的陶器,搬运工们则挑到“货院”(也就是露天仓库)分别码放,废品则会运到弃物堆,一般都被捡拾回去,做了各家菜园和家庭小院的临时围墙,也算是废物利用,发挥了它的价值。我们这些孩子,则候在最顶上那个窑门附近,等待自己的“杰作”出窑。当看到自己的小玩意烧制得红彤彤特别漂亮时,高兴地手舞足蹈。有时候“作品”也会被烧黑或者变成残次品,拿出来的时候,一脸的不开心,只好默默地期待下次。
   那年月,生产任务还是蛮紧的,出窑后马上扫窑,仅仅停半天,就要装下一窑陶坯。而这半天,如果是冬天,就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扫干净的空窑里还有余温,在里边玩是很暖和的。大些的孩子,会搬几块砖头,借着窑眼和窑门的光亮,玩扑克牌、下棋,而穿着开裆裤的我们,要么在各处窑门间捉迷藏、打闹,或者爬上窑眼,对着打牌下棋的大孩子撒一把灰,然后拔腿飞跑,等追骂声小了、息了才停下,笑作一团,接着又会进行下一个恶作剧。没有女孩子的时候,会在窑尾位置,站成一排,看谁尿的最高、尿的最远;有时候也会踏着龙窑脊背,爬到瓦棚的三角铁架上,玩起了单杠动作,其中我的小伙伴耗子玩得最溜,他的单脚倒挂金钩,我学了很久都不会,就为玩这个,他妈妈没少追打他!现在想来,这个动作的确危险刺激,一个小孩,高不过0.9米,却在远离地面3-4米的高处玩各种各样的高难动作,尽管有龙窑垫脚,但万一没有落到龙窑上呢?想想都后怕!
   家乡那个窑场,尽管也称作陶瓷厂,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人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落后的作坊式生产方式,依然没能改变,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终于在商品经济全面开启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倒闭。做陶器的工棚逐渐废弃、倒塌,最后被私人当成宅基地盖了房屋,只有两条龙窑依然躺在后山的荒草中,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曾经的嘈杂、喧嚣、热闹早已远去,而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头审视,落后的意识形态、落后的生产方式,固然应该被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陶器手工制作、烧制手艺乃至古老的龙窑,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不应该被湮没、被遗忘。
   而今,村中最年轻的陶器工匠、窑工也成了老人,真正技术精湛的老窑工、老匠人已屈指可数。联想电视新闻里看到的,外地的一些古龙窑、陶器作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政府保护、发掘和传承,用来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心中不免怦然一动,我们这些陶村后代,是不是也应该为传承古老的陶器技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点什么呢?!

共 33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代就是这般的神奇,一方面会淘汰很多落后的事物,另一方面又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念起昔日的故事。龙窑,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前进,龙窑早已变得破败不堪,惹得无数特定时代的人伤感不已。文章详细描写了有关烧窑的详细过程:装窑、烧窑、唤窑、出窑,通过详细的情节描写,使得当今的我们能够了解到古老的艺术以及昔日的繁华场面,小孩子的玩闹行为无疑给龙窑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文章以龙窑的时代变迁为线索,通过描写昔日的劳动、玩闹场景,意在追忆昔日的美好,并倡导今日的我们传承古老艺术。笔法干练,欣赏学习,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樱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07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巍巍昆仑        2018-01-04 11:37:47
  龙窑代表着历史,代表着年代。特定时期,演绎吃出特定的故事。老师文章依旧精彩,祝贺。
回复1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19:48
  家乡的龙窑,是我们儿时最快乐的记忆。感谢老师热情点评,敬茶。
2 楼        文友:樱雪        2018-01-04 11:37:56
  文章关于烧窑的情景很鲜活,犹如就在眼前,我没见过烧窑,但读过此文后,对烧窑有了很多亲切的感觉,尤其是小孩们的宝贝被装入龙窑时,应该是非常兴奋的。欣赏美文,问好。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2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0:51
  是的,小时候,我们的玩具都是泥巴做的,能够烧制出来的就非常难得了。
3 楼        文友:巍巍昆仑        2018-01-04 11:38:56
  家乡的每一处景观,都是最珍贵的收藏,老师文笔厚重,情感真挚,这篇文章不次于军营故事。
回复3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1:42
  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您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
4 楼        文友:樱雪        2018-01-04 11:38:57
  文章的立意很好,以龙窑的变迁为引子,道出了时代的进步,并倡导传承民族艺术。很好,符合社会性、思想性、文学性,精彩之至,学习了。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4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2:57
  感谢樱雪老师辛苦编按,按语很好,升华了主题,给文章增色不少。敬茶!
5 楼        文友:樱雪        2018-01-04 11:39:44
  文章对细节的把握很到位,不管是烧窑还是玩闹以及和父亲相处的瞬间,都写得很到位,情感很浓。期待更多精彩好文,祝冬日愉快。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5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4:32
  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写起来也就不费周章。
6 楼        文友:木斯塘        2018-01-04 11:40:21
  描写积极生动的干活场面,又一篇佳作,问好老师。
木斯塘
回复6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5:36
  劳动着才是最美丽的。谢谢老师点评,冬安!
7 楼        文友:木斯塘        2018-01-04 11:41:57
  没有女孩在场,看比比谁尿尿最高,这句话及其贴切,接近生活。哈哈,有意思。
木斯塘
回复7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6:15
  小时候的故事,信手拈来,献丑了。
8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8-01-04 11:43:47
  丁香人才济济,每一篇作品质量都很高,作者创作水平提高了,也是编辑们和社长们高超的鉴赏力。
闻杰
回复8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7:10
  感谢老师对丁香的一贯支持!丁香有您真好。
9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8-01-04 11:44:33
  先占个板凳,一会仔细品读,老师佳作。
闻杰
回复9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28:02
  谢谢老师的热情点评,祝冬安,敬茶!
10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8-01-04 11:46:05
  很浓厚的生活场景,热闹,忙碌,一篇佳作,让人爱不释手。
天使的左翼
回复10 楼        文友:乐歌        2018-01-04 13:30:15
  少时家乡的记忆,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感受。
共 23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