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轻舞】大禹与蒙山(随笔)

编辑推荐 【轻舞】大禹与蒙山(随笔)


作者:东岳雨石 童生,72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10发表时间:2019-01-28 09:42:04


   《国语·鲁语·论大骨节》中的孔子说:“当年大禹在会gui稽ji山召集天下诸侯”,孔子是出言,音为“龟祭山”三个字,并没有指明是越国还是鲁国边界,按孔子说的这三个字,应该指的就是东蒙山,因为,此山是太皞后裔颛臾主祭,其山岩皆巨龟貌,大禹是东夷太皞后裔,只会在东蒙山召集天下诸侯,在这东蒙山,因太皞的影响力,是能够起到统一稳定战略上的重大意义;若说去越国苗山召集诸侯,相比东蒙山来讲有何意义?
   越国地处大江之南,长江是一条天堑之险,钱塘江又是一道天险,那时船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是否能跨越这两条天堑之险,还犹待考证。(那时青铜刚刚发明冶炼,还很稀少,尚是国宝级的“金”,不会把它当作木材工具,用来伐木制造大船吧?那时的铜就称为“金”,是少皞金天氏时期发现的。)天下诸侯去云集苗山,这两条天堑险阻也不方便;相比在东蒙山召集诸侯要比苗山方便的多。
   《禹贡》上记载的大禹划分的九州,都在长江以北,没有一个是在江南。还有一个铁的佐证,就是古文献所记的大禹治水之地都在长江以北。
   在龟祭山召集诸侯是有的,只是召集地不同而已,是在东蒙山,而不是苗山,后人以音写字。勾践也知道大禹在龟祭山召集诸侯的事,巧改苗山为会稽山,音同则字不同,以音写字的人,心底仰慕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更胜过大禹在龟祭山召集诸侯的情感,因此,就把苗山更改名后的会稽山三个字给写上了,从此苗山的会稽山,代替了龟祭山的东蒙山。
   后人依据孔子的论大骨言论的语音写出会稽山,其实,这个山恐怕孔子都不晓得是个什么样的山,至于大禹去没去过这座山,孔子也没说过,孔子只知道越王勾践兴起此山而称霸。
   再一个,就是秦始皇南巡到了会稽山,他是越王勾践身后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去的,当然多是仰慕卧薪尝胆的传奇故事,而不是专为拜祭大禹,当在此山见到勾践幌立的大禹陵,也就顺便祭奠古圣帝,由此,大禹葬陵在会稽山更成为铁的事实,秦始皇的帝王声誉更加重会稽山的知名度。
   到了汉武帝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在《夏本纪》有一句话“禹东巡死于会稽”;在《史记·封禅书》说:“禹封泰山,禅会稽。”这又为以后的历代千万文人学子加重了大禹在会稽山深入骨髓的铭刻,丝毫也不去怀疑这里边是否真实性,就开始万众抄袭,依作经典为证,更有添加续节之事层出不穷。会稽山由此在大禹事迹上更是建庙立碑,黼黻文章,词藻诗赋,曲歌文联,一起唱响千余年,这滚雷霹雳还要继续飞奔向子孙后代一辈一辈的以讹传讹的误导下去。
   唉!历代的文人学子们啊!你们就如此疏忽,治学是如此的不严谨?请你们翻开《史记》找到司马迁的那一句“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然后再翻出中国地图对照看一下,“大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按大禹继位后,都城在河南地域禹都“翼”今禹州市,(河南二里头遗址为夏国都城)从地图上看,东巡狩的方向不正是朝山东吗?至于会稽山而崩,就是到龟祭山(东蒙山)而崩。
   假如去浙江会稽山,从河南禹州市的位置看,应该称为“南巡狩”,不会是东巡狩。大禹为何要东巡狩?因为在龟祭山(东蒙山),还有他的亲人在这个地方驻守,是斟寻国,他的孙子太康的封地。现在的蒙阴一带就是古斟寻国。有穷国的后羿、寒浞皆出自斟寻国,斟寻就是蒙山周边区域。
   鄩国(斟鄩)姒姓鄩氏。《世本》载:“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万姓统谱》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
   斟寻氏:《史记索隐》云:“《世本》寻作鄩。……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其地实在今山东潍坊西南。
   《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潜夫论·五德志》所载“姒姓分氏”中亦有斟寻,云“皆禹后也”。
   春秋晚期《素命镈》:侯氏易(赐)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鄩之民人都啚(鄙)。鄩(山东潍坊西南一带)
   《路史·国名记丙》云:“斟姓,传谓斟寻,张勃《地记》:\\\'济南平寿,古斟寻国。’预谓青之北海。北海今隶潍,东南五十有斟城、斟亭,一作鄩。今九江为寻阳(一作鄩、浔)。瓒谓河南有寻,盖周地也。”
   一九七七年秋和一九八一年春,在山东临朐县嵩山公社泉头村一处周代至春秋时期墓葬所出土十件青铜器,五件有铭文铜器之一鄩仲匜,其中铭文中有“鄩”字的还有一件鄩仲盘。
   古本《竹书纪年》载:“相居斟灌。”相是大夏朝第四代国王。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与斟寻氏。”
   斟灌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斟,《汉志》作龆罚与斟同。《春秋》襄四年传,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氏曰:”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子后相所依也。今县有故灌亭。斟寻,今见潍县。”《汲冢古文》载:“大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后羿,有穷国的国君,驻地也在斟寻。他也是大禹后裔,大夏朝的贵族,东夷部落首领,他篡夺了太康帝位取而代之,而后又被寒浞篡夺,是少康重新夺回政权,使夏王朝中兴。
   《竹书纪年》古本未记载大禹去江南,更没有写大禹东巡会稽山而崩;《史记·夏王本记》有载:“大禹东巡会稽而死。”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不对!大禹的陵墓应在东蒙山附近。兰陵这一地名相传是大楚辞家屈原所改,以前此地名次室,原为鄫国,后是鲁国次室邑,再后来为楚国占领。屈原在他的诗赋中多以蕙兰喻意贤德圣君,他用兰陵给次室命名定有深意。
   陵,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古代帝以墓陵,其周边范围皆以陵为名,因大禹为民治水,一世芳名,如馨兰浓郁,古人多以兰花美誉君子品行节操,那么大禹治水功绩焕灼如日,芳馨如兰,所以兰陵这一区域定是和大禹有内在意义,因为,屈原他命名次室为兰陵,他是有深意的。至于会稽山的陵不会是真实的大禹帝王墓,因为陵的名在会稽山的覆盖下,应是大禹帝的陵墓名昭显而是山无名才对。兰陵地处大禹阳都临近,离东蒙龟祭山不远;阳都今是沂南,兰陵和蒙阴两地相隔只有一百公里左右。会稽山的禹王陵,是给大禹立的祭祀衣冠冢,大禹真实的陵墓是在山东蒙山周边。经过后羿篡乱,寒浞乱纲,而后相继不断的改朝换代,就把大禹陵墓实地给湮没了。《淮南子》说“禹剔九河。”;“当此时,烧不暇樻,濡不给扢。死陵者,葬於陵,死泽者,葬於泽,放节财薄葬简服生焉。”
   二里头遗址所对应年代,在约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王朝。是龙山文化后续;龙山文化又是大汶口文化后续;大汶口文化是北辛文化后续;北辛文化是后李文化后续。后李文化是八千五百多年前史前文明,对应的是太皞伏羲氏时期。龙山文化后期对应的就是大禹时期,二里头文化是龙山文化末期,向大夏文明过渡时期,被考古称为新砦时期。古本《竹书纪年》载:“后相即位,居商邱”;“杼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邱。”老邱:古地名,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左传·定公十五年》载:“郑罕达败宋师于老邱。”杜预注:“宋地”;《一统志》载:“老邱,在开封府陈留县四十里有老邱城。”大夏朝有一段时期是在河南定都,但也不排除有在斟寻地号令天下的可能。那时的国都,不像现在的城市,那时夯土围城,支木架棚,挖窟为井,人居则城,是很简便的。
   勾践迁都琅邪近一百四十多年,在这慢长的时间内,是四代人的更替过程,而后,楚灭越国,继而是秦又灭楚国,大秦朝建国二世,又被汉朝所灭。这接二连三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有谁还会去分辩会稽山故事的真假。到了汉朝稳定下来后,至汉武帝时,文化复兴,已经远离勾践时期三百六十多年了。汉武帝爱方士神仙术,喜荒诞离奇,有此一风成俗,天下民众又唤醒似是而非;片语只句的故老传说,经文人缀辞成文,会稽山名声彰显,而真正的龟祭山就湮没了。东蒙山受祭的风光被刻意转移嫁接到勾践的发祥地会稽山上,而且此山还有黄帝岩,金简玉书,这种瞎话它就迷惑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
   到了三国以后,中国汉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拓跋氏入主中原,晋朝南下,文化中心从长安迁到了长江流域下游的金陵;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给会稽山助长了声誉。
   又在宋朝时期,金国击裂大宋,迫使北宋缩为南宋,文化中心再次南移,过了大江来到浙江建都临安,无形之中就给会稽山在文化上增添了金光。这座山有深远的历史蕴含,从上古时期的大禹,到卧薪尝胆,精心砺志的勾践,这丰富多彩,鼓兴传奇优美感人的精彩传说故事,激发了上至帝王将相;中至达官豪绅,文人雅士;下至乡民村夫,都对会稽山景仰神崇,遂给添建庙宇亭台,立碑续传,使这座美丽清秀幽雅的山更有文采神韵,可怜东蒙山,原本是光灿中华,誉驰海外,名标日月,独显群峰。如今却孤寂埋名,茕处幽僻,几人能识?这难道也是气运天意,人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山也蹇运舛滞?现今会稽山,事经千多年,积秀堆英,形体风貌,文化蕴涵,都已远胜东蒙山。
   这个真正的会稽山被冒名顶替了这么久,却无人知晓。笔者一介平凡,喜读书探古,历经古史,窥出此中玄机,一时心血激漾,报此不平,要为遗误纠正,揭露光晒隐情。本文出于赤诚,但求公正于世,不随偏误,以此文示天下明目者。
       
    附论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说:“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礼记·乐记十九》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夔是尧时的大乐师,发明了鼓这种乐器,他的人品也很贤良,是君子的典范。到了孔子时期,只因为孔的一句话,和一个无知妄言,这个远古贤者,在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口中笔下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妖兽,而且在不断添枝加叶,广为流传。这一群所谓的仁义满口,彬彬文雅有礼的文儒们,不去正面宣扬贤者夔的美好德性,而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就记住了《国语·鲁语》中的孔子说夔是“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这就是无知的后学者们,愚蠢地奉行他们心中所谓的圣人,所说的金科玉律,至善至美,无一瑕疵的真理,现在看来岂不可笑至极。
   自题诗二首:
   《三十载来处境有感》
   身于碧水池,六月诞新枝。
   一茎出涟翠,蜻蜓带露依。
   狂风凌痼在,烈日虐残欺。
   不惧蟾蛙噪,蝉何柳上嗤。
   《心兰》
   冰侵越九冬,历尽苦寒重。
   吐郁何求雨,风尘蔽翠容。
   神飞阳气劲,秀挺意存胸。
   一穗疏葩笑,馨飘卉皆庸。
      蒙阴县农机局东岳雨石公丕刚撰文并诗

共 1497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历史勾沉,繁冗而隐涩,欲读懂都是难事,遑论写?衷心的建议是应该去专业学术杂志投稿,到这里无疑对牛弹琴。但是诗歌看出了作者除了文化底蕴外的文学功底。敬佩。【轻舞编辑:健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婷        2019-04-06 21:42:02
  问候作者写作辛苦!祝创作愉快!精彩多多!
梦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