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北】情殇(小说)

编辑推荐 【东北】情殇(小说)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9发表时间:2019-06-12 10:37:10
摘要:讲述了一对知青在知青年代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正在这个时候,刘晓莉接到家里的来信,信中叫她马上回北京,有急事商量。她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也没有向营长请假,晚上独自静悄悄地准备好简单行装,清点了自己的粮票钱票证件,第二天清晨趁人们没有注意时悄悄地离开了营部。路上拦截了一辆敞篷大汽车,就直奔龙山火车站相反方向的县城,在那里坐上了开往北安的长途汽车。本来从龙山车站上车方便又省事儿,可是每天就一班火车。北安是个重要的城镇,来往火车比在龙山屯站多。在这里可以避讳好多麻烦,避开好多人的视线。刘晓莉在北安等待时间不长,就坐上开往哈尔滨的火车。经过24小时颠簸,第二天就到达了北京的家中。那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人了,院内的老邻居告诉她,几周前刘晓莉的家人们都被遣送走了,据说是去了新疆。邻居让刘晓莉到她爸爸的单位扫听,刘晓莉在那里得到了准确消息:因为战备疏散,领导把他们家庭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市。
   “你去乌鲁木齐五七干校那里打听吧”。单位革委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对她说。
  
   四
   刘晓莉赶忙买上车票就奔向新疆。列车顶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前进,一路上走走停停。车厢里面充满了汗味,臭气,烟味。车厢里面没有立脚的地方,连呼吸都是热乎乎的,刘晓莉独自坐在车窗旁,昏昏沉沉,迷迷瞪瞪地睡着了,还做了个噩梦。等刘晓莉再一睁眼的时候到西安了。刘晓莉一直在琢磨,家里来信让她赶快回北京的原因。为了了解家人的意图,她恨不得立刻飞到父母身边。先前家里曾来信讲让刘晓莉跟着家里一起去乌鲁木齐,在那里,家人想给她找了个对象,让她结婚。刘晓莉不同意爸爸妈妈这样做,她想自己刚刚18岁还年轻,要在广阔天地里锻炼自己,展翅翱翔。这信里说得莫不是这事儿。因为她在家里时是老小,爸爸妈妈为了刘晓莉费了不少心思。
   刘晓莉的妈妈是舞蹈学校的音乐教师,爸爸是那个舞蹈学校的教授。爸爸在学校被打成了封资修的反面典型,进了牛棚。自顾不暇的父母担心在北大荒的女儿得不到保护,就让刘晓莉在乌鲁木齐的姐姐把她介绍给远在新疆的一位相识的男青年,男青年是位大学生,他答应保护刘晓莉,但前提是让刘晓莉嫁给他。后来社会情况急剧变化,领导通知刘晓莉父母和全家疏散下放到新疆,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大人们没有时间写信告诉刘晓莉,也不敢打电报张扬此事,只想到了新疆后,稳定一段时间再写信说这个事儿。
   在西去的列车上,刘晓莉遇到了一位同路的女军人。她们互相帮助,一块聊天攀谈,关系很融洽。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这趟列车要走四天三夜,每天清晨,车厢里播放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曲,这让她们获得一份难得的温馨。刘晓莉想起了贺敬之那首诗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心里又添了一份思绪。火车终于停在了乌鲁木齐火车站。下车之后,女军人照着信上的地址把刘晓莉送到五七干校。这时的家里只有刘晓莉的母亲在家。他的爸爸在到达乌鲁木齐后的第五天就得了暴病去世了。姐姐听到刘晓莉到达了家里,赶快联系那位男青年——那个大学生。刘晓莉见过那大学生,看起来挺精神的,二十七八岁,一幅雄赳赳,气昂昂派头。大学生看到刘晓莉也挺高兴,觉得这是来自首都北京的姑娘,他心里美滋滋的。尽管家庭有问题,可是姑娘还是很漂亮,很有气质的。那大学生在几年前文革中是某组织的首领,所以那时他周围还有好多的同学和朋友。刘晓莉到来后,那大学生就把他同学朋友召集来,向他们介绍,也是炫耀自己有本事搞到了这位姑娘,大伙都替他高兴。面对家庭迁徙和父亲离世的现实,刘晓莉变得特别成熟,不像先前那么单纯了。也许,突然发生的变故,会使人产生巨大变化,刘晓莉说话也不多,再没有那种激情,一点看不出那个天真活泼影子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对妈妈和姐姐说,我跟这个大学生结婚吧。就在他们要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刘晓莉的准丈夫,那位大学生,在出差赶回乌鲁木齐途中,坐汽车从山涧上掉下来,死了。有人说,这个大学生在文革中为非作歹,是被人们算计而亡的。刘晓莉是不幸的。她经历了这样一次有名无实的痛苦的婚姻,也算了了妈妈和家人的心思。后来刘晓莉再也没有心情谈恋爱建立家庭,她孤身一人,却始终惦记着黑土地的晁格,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的情况。听说晁格娶了干部子女成家立业了,也有人说晁格不在了,都是模棱两可的消息,难圆其说。天各一方,相聚万里,刘晓莉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没有勇气和精力寻找晁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准丈夫生前的朋友,见她年纪轻,有魄力,头脑快,能办事,就介绍帮助她出国了,在邻国做生意。几年后刘晓莉辗转到了美国,在一个乡村小镇开始打工刷盘子,挣钱,上学,经过几年奋斗,获得了绿卡,得以安身立命。由于她始终装着平生第一次产生爱恋的男人,由于她的那次不幸的婚姻,后来她没有再谈情说爱。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纷纷扰扰,在中国多少次的出出进进,她始终装着对晁格思念。一次来北京办事儿,通过中学同学、战友、好友的言谈,知道晁格已经不在人世了,她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经过多次核实,确认此消息确凿可靠。那天晚上,刘晓莉痛苦悲伤,大哭一场。她拿出了珍藏在身边多年的那本晁格送给他的诗集——《放歌集》,拂去书上的微尘,紧紧地贴在脸上,在亲吻,在倾诉,在敞开胸怀把爱人装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她决定必须要去农场给晁格扫墓,那才甘心,才能了却心愿。但是,回农场也是一场空,没有如愿,倒是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刘晓莉镇定一下情绪,打开电脑继续看下去,她着重看了下面文字,甚至于读出声音来:
   “她走后,表面上的他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受影响,岗位依旧,上班依旧,说笑依旧、受宠依旧。这个时候的他已经25、6岁了,应该谈婚论嫁了。当地的青年到了那个年龄,孩子都有好几个了,可他还孤身一人。一个大都市回族知青,在龙山这个荒山僻壤,到哪里去找自己的另一半。后来是团里主要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位家居北安的医务人员。这位女医务人员出身于当地超一般的家庭。经过几次见面交往,在那年春节他被邀请到女方家做客。期间女方家竟然几次以猪肉为主料招待未来的女婿。猪肉是回族生活的大忌。他家是比较皈依回教的家庭,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种礼遇。就我所知县城有回族人居住,而且县城当时至少有两个回民饭馆,那里的饭菜在当时还是非常美味可口的。如此无理,使人费解。”
   “圈网跟帖战友们回忆道,团首长给他介绍的对象是北安医院的,东北人,汉族,那年他去了她家,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他受了委屈,回来后想和她分手,但她不同意,就到团里来闹,他是个极好面子的人,领导给他做工作,但他还是不能接受,加上不可知的原因。人们无法知道他内心世界,也许是怀念那位年轻美貌,多才多艺的小姑娘;也许是……于是就以一种古老而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极富才华的年轻生命,皈依真主了。”
   “有人还记得,当时是按照回族的礼仪,用白布裹着全身,好像是送回原籍家乡安葬的”。
   “后来,农场用极左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情,使得大家无话可谈。多么泯灭人性的手段!听说,文革结束后。他的母亲到农场讨个说法,不知是怎样的结果。我想现在应该给他正名了。应该有个合理的说法了。否则就显得缺少了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站在旁人的立场,可能事不关己,看看而已;站在刘晓莉看来,则是痛心疾首,恨其不能复生;对于晁格来说,如果上述情况属实,离开此世界就是一种解脱。那个社会太无情,那个时代泯灭了多少生灵,多少爱情。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走向这条道路啊。她无法知道。但是,刘晓莉怀念晁格,怀念和晁格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
  
   五
   刘晓莉和晁格本不认识。那年春天,刘晓莉从一营被借调到团部宣传组,在食堂吃饭时经常碰见晁格。第一次见到他,她立刻就被晁格那英雄高大的形象所吸引。天真幼稚,懵懵懂懂的她,就向旁人询问这个大哥哥,得知晁格是政治处的秘书。一次吃晚饭时,她发现对面坐着晁格。他们彼此对视着,谁也没有开口。又过了会儿,晁格打破了沉闷和刘晓莉攀谈起来。
   晁格开口问刘晓莉:“新来的啊,从哪里调来的?”……
   “从一营。是借调来报道组的。”刘晓莉鼓起勇气答道。
   “一营?我就是从一营调来的。没见过你呀?”晁格问:“你是哪里人?”
   “北京的。”
   那时兵团有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佳木斯、鹤岗等各地的知青,还有全国各地口音的转业官兵,当大家都操着普通话交流时,真分不清谁是哪里的人。
   “你多大了?哪届的?”
   刘晓莉告诉他18岁了。是69届初中毕业生。简单明确。
   短暂的接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的年龄差异很大,不会被人们猜疑,又是在公开场合地聊天,人们也就视为正常了。
   宣传报道组是政治处下属,刘晓莉经常给上级机关或者报社写材料和新闻稿件,经常到政治处请示审阅和批准。所以就和晁格接触多了,慢慢地熟悉了,尊他为老师,视他为老大哥。受家庭影响,刘晓莉原先学过跳舞,身条很美,长得又漂亮,漂亮到让晁格惊讶,使他动心了。晁格很欢迎刘晓莉常来政治处办事,因为她漂亮,动人,通情达理,愿意和她在一起。开始接触时,晁格还是有点心怯不好意思。后来接触多了频繁了,心态也就自然了。晚上,经常看到他们两个办公室房间的灯光亮着,他们在加班工作或者写材料,或者写稿件,或者印刷什么材料,总之有工作要做。有时候,最后灭灯的是那两个办公室。
   那时候他们感觉到一种朦朦胧胧的心情美----男女之间相互诱惑,互相吸引,那是含而不露的一种美,一种潜在的美,一种无言的美。青春在萌动,男孩女孩、少男少女都在相互吸引。
   春播时节到了,那是全团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候。一年之季在于春,如果春耕搞得好,有望一年有个好收成,清明前后全团忙着播种小麦,进入四月气温明显回升,连队陆续开春耕动员大会,讲形势,布置任务,落实行动,然后需要连番播种7、8天。那时候,团营各级领导绝大多数都下到连队坐镇指挥,那里是战斗前沿。只留个别首长轮流坐镇团部营部机关。
   这天晚上,刘晓莉要发一篇稿件,拿着去找晁格审阅。看完后他们在一起聊天。刘晓莉向晁格请教学习诗歌写作。于是,晁格跟刘晓莉谈起来了,刘晓莉用钦佩的眼神望着他,用心专注地倾听。晁格给她朗诵《西去列车窗口》: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夜在中天的时候......”
   给她讲贺敬之诗歌写作技巧和特点。刘晓莉很受感染,也很激动。转天,刘晓莉就拿着一篇诗歌习作稿件找到晁格,请他帮助修改,讲解。晁格也很高兴,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谈论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他们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一天看不见,就如同丢失点什么东西一样别扭。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团部办公楼的灯光只剩下他们两间办公室亮着。刘晓莉拿着一篇通讯稿找到晁格,一同商讨如何修改,如何投稿。谈完工作后,刘晓莉向晁格打开了心扉,吐露心事。她坐在那里,详细地讲她家里的事情:家里好长时间没来信了,她心里惦记着。前些日子家里来信让她回家有事情商量。因为当初刘晓莉是私自从家逃出来到兵团的,家里人不同意。那会儿家里被审查,属于黑五类,她为了表示和家庭划清界限,证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就决心下乡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已,她相信,经过自己努力工作劳动,改造思想,领导才会相信自己是革命者,自己也会大有前途。一个月前家里来信提到要给她介绍对象,她不愿意,可是如何应对家里呢。很苦恼,想不出好办法。说到这里,刘晓莉很伤感,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没有办法。她说,不去,宁死也不会回去。
   晁格很同情她。听着刘晓莉讲述,晁格心里觉得她挺可怜的,“你和那个男人没见过面,又没有感情,而且你有那么小,怎么就能……”
   “是啊,不知道家里人怎么想的。没办法,就那么悲哀。难道这就是命吗?”
   瞬时的安静,安静极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彼此呼吸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过了一会儿,刘晓莉低下了头,好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面对老师一样,就跟晁格说:“晁秘书,其实,我是很相信你的。”晁格听罢,一惊。那个年代“相信”“信任”等官语是“爱”的代名词。那时的人们都把找对象、结婚叫解决"个人问题",把男女关系出现异样叫"作风问题"。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个时代把“爱”字从字典删去了,也从普通人存在的感情中删去了,只留给心中的太阳了。殊不知,那时许许多多的男男女女都把歌颂红太阳替代歌颂心上的爱人,就是这样滑稽。你没看到,那拼命唱“我爱你心中的太阳……”那感情,那语调完全是唱给自己心中的爱人。听了刘晓莉的话语,晁格急忙说:“不,不,那怎么行啊”。晁格意识到了什么,没有答应,也没有任何表示。刘晓莉伤心地哭了,很痛楚的样子。她似乎感到一种委屈。怪谁呢?是自己造成的。

共 18838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可以多角度看待晁格之死:如果晁格和北京小姑娘发展下去,也许他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如果和梅护士发展下去,不那么苛刻地计较梅护士未婚先孕的事实,即便以后生活有阴影,也不至于让 晁格 出现过激;如果 摒弃北京小姑娘和梅护士,选择悄悄地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也许他一生会带着遗憾,但也能落个善始善终;如果 晁格 不那么顺从其母,不那么计较民族的风俗习惯,他和梅护士相亲相爱也许能摆脱那个人面兽心的一号人物的魔掌……可是,这一切的“如果”都不成立,因为晁格 在团部是个傀儡,是块当时的腐败分子的遮羞布,从和北京小姑娘相识那一刻,他就成了一号人物物色的替罪羊,正不知不觉地一步一步陷入到一号人物所设的陷阱……在晁格 陷入绝境时,幕后导演终于露出了他丑恶的嘴脸, 晁格 以牺牲青春和生命甚至声誉为代价,换得的是回族信仰的尊严,换得的是撕去了伪君子的伪装。故事一波三折,多处设悬念,紧紧抓着读者的心,不读为之遗憾!欣赏,举荐,希望能引起精品审核组的青睐!【东北风情编辑:老笨熊李春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