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四月去游龙泉寺(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四月去游龙泉寺(散文)


作者:无悔红烛 布衣,44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22发表时间:2020-04-28 10:00:47


   山口东边的山脚下都是裸露的巨石,因为这儿是山谷水流必经之地,千百年来泥土早已順流而下,坚硬无比的石头中间也因柔水的千击万磨而成凹槽。我手脚並用地走到陡滑的石头上,石隙间可以忽略不計的溪水在微微流动。眼前一幕让我有些失望,以前这里可是四时飞泉直下,淙淙有声,犹如一位高手在抚琴。遇上夏天大雨过后,更是浊瀑奔涌,飞沫四溅,訇訇作响,气势如虹。呜呼!一座山如果失去水的滋润便雄浑有余而灵秀不足了。拍照之际,忽然隐约听見話語之声,回首來时路,有四五个人循着我刚才走过的路,转眼已来到山口,我举起手机对准他们拍图一張。等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石头,重回山口一看,这群不速之客中有三位认识,而且还是老家的邻居,这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我们互相打了招呼,看他们手中的工具,多半是挖绵枣为主,游山观景为辅。
    同他们道别后,继续做我的“独行侠”,順着前面的山谷寻找昔日的足迹和記忆。
           向北而行,野草离离,谷底已不见往昔汩汩而流的弯弯小溪和干净的砂石,但脚踏低洼处还是会冒出一些泥水。抬头四顾,山坡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大多为松树。以前这里滿眼都是光秃秃的,只見一些兀自挺立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和矮小稀少的耐旱植物。
   这片山场曾是我们放牛的“主战场”。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分田到产,因为农业机械稀缺,耕田犁地完全靠牛,因此,家家户户都养了牛,牛可是农民的宝贵财产之一。记得有一副写牛的对联:口吃春夏秋冬草,身耕东西南北田。这幅工整的对联写出了牛被驯化后的生活和作用。于是,村里的一群少年读书是“学生娃”,星期天节假日就是“放牛娃”,一年当中,我们的角色不停地互相转换。农忙时,频繁使唤牛,只能由一个人牵着牛在田边地头吃草;农闲时,就将牛赶到山上放,虽多走五六里路,但省心多了:山上没有庄稼,不担心调皮的牛“偷嘴”。山上面积大草也多,牛也可以自由地吃草,一般都能吃饱。牛上了山,你想干什就干什么,唱歌跳舞睡觉看书做游戏,还可以满山找时令野果子吃。傍晚时清点准牛数,悠悠地踏着夕阳回家。此时,还真些怀念青葱岁月那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回不去的过去和难以预测的未来,有时都让人感伤和感慨。
   愈往前走,树逐渐丰茂起来,路向树林中延伸。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可生长在大树下的草木在享受大树赐予的“福利”同时,也失去了向上发展空间一一因为缺少阳光雨露而瘦骨伶仃了无生机。我在树丛中从容行走,丽日高照,树影历历,清幽凉爽,根本就没有考虑会不会遇上虎狼山鬼妖精之类的东西,因为长年机声隆隆会惊吓走它们的吧?如果能巧遇蒲松龄笔下善良美丽的狐仙应该是很有趣的事吧!别的动物没见着,倒是看见一只玲珑机灵的松鼠,翘着降落伞似的蓬松尾巴,从一棵高大的松树上倏忽而下,吓了我一大跳,眨眼间不见了影踪,来不及给它拍帧靓照。阿弥陀佛!可爱的松鼠,我的唐突造访惊扰了你,真是对不起!
   在林间左行右拐,跨过一条落满松针的小沟,来到一片稍矮的灌木丛中。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片枝头绿叶尚且稀少的植物不是一种名叫“黄荆条”的树吗?它们能长这么粗这么高当属不易。以前,它们根本没机会如此长寿,生长一两年就被我们当柴砍掉进了灶门,化为灰烬。这种植物新发的枝条比较直且柔软,八九月份用镰刀削回家,是编筐子的上等材料。自从我舞勺之年无师自通掌握编筐这门手艺后,家里就没买过竹筐子,也为家里省了一笔小钱。也许你还不知道,这种树质地紧密,内心呈嫩黄色,古代贫寒之家还用它制作女人发髻上的装饰品,名曰“荊钗”。有诗为证,唐代诗人李山甫《贫女》中有句云: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明代潘绂《老女吟》中有句云:“无端忽听邻家语,笑整荆钗独闭门。”这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贫穷也不能阻挡扼杀普通妇女的爱美之心,没有富贵小姐尊贵夫人的“金钗银钗宝钗”,“木钗”照样能扮靓自己。后来,荆钗一词又在古诗词中借指贫家妇女。如宋范成大的《腊月村田乐府,分岁词》:“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又如元房皞的《贫家女》诗:“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荆钗有令名。”将走出“荆钗”林时,忽然想到要不要也折几段荊木回去做些荆钗给妻子开开荤呢?
   山谷尽头是另一座山的山脚,走出树林,我顺着石子路向山脊爬,身上开始发热,头上微微发汗。等登上山脊,凉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举目东望北望,群山起伏,林木蓊蓊郁郁,犹如大海翻腾的绿浪。极目处轻烟缭绕,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百里江山图。远方几处山顶上耸立着风力发电设备,主架上的三片数十米长的“叶片”或直插蓝天,或指向大地,真是威武伟岸。叶片转动,就能为周边的村民源源不断送去清洁能源,为他们生活提供了巨大方便,解决了大山深处偏僻之地百姓的用电问题。
   看着眼前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当年在这里砍柴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那些年,虽说家家通了电,但家用电器还没普及,就是有电饭锅也不敢用,因为电价高得离谱。用煤气灶的凤毛麟角,在大家眼中就是奢侈品。农村的国人烧火做饭惟有烧柴,经济条件让大家别无选择。凡是能烧的东西,如棉柴、麦草、芝麻秆等,就连田埂上的茅草也都被砍掉,晒干捆起来堆好备用。饶是如此,还是填不满灶门这个“无底洞”,大家为此伤透脑筋,也花去很多的精力和力气。人们常说:靠山吃山,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村子离山比较近,我们常常到山里砍柴,以补燃料之不足。农闲之时,村子里的男将们,肩扛扦担,扦担牙子上穿着草要子,腰别砍镰,一般在冬季吃过中饭相约到山里砍柴。除了郎舅无好亲,除了栎柴无好火。到山里大家一般不会砍杂木作柴,都会砍栎树柴。到山里砍柴容易挑柴难。我们下到眼前的山沟里,一会儿就砍够了柴,用草要或就地砍些藤子将柴捆紧,扦担两头各扎一捆,放在肩上从山沟往起爬,那滋味真是一言难尽。现在,两手空空爬山还两腿酸痛,气喘吁吁。那时肩上还压着上百斤担子,脚下打滑,柴捆撞树,我真不知道是怎么一次又一次从山谷上到山脊的。每次挑柴回家走近十里路就要歇几次,每年的开始几次,肩上都会磨出血泡,挑柴上肩时疼得钻心,后来压麻木才好点。再到后来结了痂,磨出了老茧才不疼了,但无法消除腰疼。。。。。。不堪回首的往事啊!但有位哲人说过,生活的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此言高并非麻痹安慰剂,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了此话的合理性: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屈辱中写出了《史记》,诗圣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出许多史诗,贝多芬在失聪状态中写出许多交响乐,曹雪芹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民间音乐家阿炳在两眼失明中写出国乐《二泉映月》,如果有兴趣可以拉一个很长很长的“账单”。磨难让人坚强,不会有一颗容易破碎的玻璃心,内心强大的人才容易走向成功。现在好了,农村都用上电器、煤气、沼气、太阳能等,便用时省时省力,干净卫生。大家再也不用到处砍柴了,所以不仅山中的绿化率逐年提高,就是山外的村前村后的树木也越来越多,逐渐成片成林。再过十年二十年,到处都是绿水青山,不用包装遍地都是美丽乡村!
   吹着山风,我站着先干掉了两个鸡蛋,然后饮水解渴,及时补充了能量,肚子也不提意见了。接着,我将外衣脱下放在手提袋中。因为没有再向山中深入的打算,现在是考虑返回路线的时候了:山谷中的风景大致看过,没有必要走回头路;剩下的两个选择是:要么从东边山脊返回,要么从西边山脊折回,后来决定从西边走。我先顺沿着西北山脊向上走,走了一百多米,到达这里最高的山头,山头上没有石头也无树,只是长了一些我不知名的小草。站在这儿四望,东南西北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心中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面向北面的群山,扯着嗓子“噢呜”数声,竟听不到一点回声,想高歌一曲的打算也只能放弃了。
   下山头向西走,这是一段几十米相对平坦的山脊。只见地上有一些新挖的土坑,哦!肯定是有人在这里挖绵枣了,四月正是挖绵枣的季节。低头寻找还能找到一些绵枣长在地面上如韭菜的三四片叶子,用棍子一刨,准能挖出一颗如蒜头的东西,这就是绵枣。剥去外面的一层黑膜,露出洁白的身体。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时,时常用石片或木棍剜出绵枣,在小溪中洗干净,用随身携带的两块瓦片夹住绵枣轻轻拍打后再分开,反复N次,两块瓦片之间会出现藕丝状的细丝,可以伸出舌头去舔食,这种生吃法原汁原味很“绿色”,但很难饱肚皮的。其正宗吃法是煮熟吃。想吃的话,将从山里挖回来的绵枣洗淘干净,倒进铁锅中加水煮,开始可以用大火,水沸腾了就用文火煮,为防止绵枣粘锅,要用锅铲不停地搅动。煮绵枣虽不下体力,但很能考验一个人耐力,因为前后至少要历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才能熬好。其间要保证锅中有适量的水,水少了要即时补充开水;锅底有适度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断火。三十六个小时后,原来“白雪公主”变成“黑黄小子”便宣告大功告成。这真是“樱桃好吃树难栽”,绵枣味美煮费时。是的,生活中的许多可口的美食都是经过长时间“熬”出来的:熬粥、熬鸡汤等,就连中药做足“熬功”药力才强,媳妇也是多年才成“熬”成婆的。这些都是无法速成,如果强求速成就会失去应有的味道。现在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等食之乏味,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外部干预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惹的祸。君不见,这些年社会各界“名人”多如牛毛:哼了几首歌就成了歌唱家,涂了几幅鸦,写了几张“鬼符”就成了书画家,排了几行分行文字,码了几篇文章就成了诗人作家,一知半能地解读了几篇《论语》《春秋》《诗经》就成了国学大师,真是不胜枚举!人生苦短,譬如朝露,都思量着如何“成名还趁早”,怎么愿意在“板凳一坐十年冷”中“熬”成正果呢?多年未吃这道儿时美食了,什么味有些模糊了,好像黏中带甜,甜中夹杂一丝涩味。听说最近老家好多人又煮绵枣了,回去及时的话,热情好客慷慨大方的乡亲赠咱几枚绵枣,还能打打牙祭呢!
   神往绵枣美味之际,我又沿山梁向南一一家的方向走去。走了一会儿,发现脚下的路变为歧径:一条通向一堆恐龙蛋似的巨石,一条向下没入两块大石间。毕竟多年未从这儿经过了,环境也大变了,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走了左边那边足迹多些的路,从众心理占了上风。在树下走了十来步,被那堆巨石挡住一一此路不通。疑惑之间,蓦然见一堵巨石根下开了一些鲜艳的花,走近一看是映山红。原来不只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今天也见识了“花儿无言,旁自成蹊”。映山红学名杜鹃花,花为漏斗形,红花衬着绿叶在山间摇曳,曼妙温馨。折一束映山红是许多游山观景人的愿望,但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虽说有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但这是劝人珍惜美好时光如花青春的,我是不屑见花就折据为己有的,喜欢就多拍几张照片啊,何必以爱美的名义去夭折美呢!看看这丛杜鹃花,就知道是被一些爱美人士折剩下的。见到映山红,就会想起小时候大人教导我们:这花可以吃,但不要吃花心中间的干(花蕊),吃了会豁鼻子的。还有别用手指月亮哥哥(弯月),指了他会割你的耳朵的;晚上剪手脚指甲壳会长鬼指甲壳;人吓人会吓掉魂,等等,这些说法有无科学道理,现在还是无法确认,这是不是中国人缺乏探索创新精神的表现之一呢?
   很想聊发少年狂逾石而过,想到风险太大,还是作罢。此处不可行,另一条路无疑是正确的。我转身回去,顺着下行的路慢走,从两块大石头间隙跨过后,豁然开朗,下山的路赫然眼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油然而生。紧走一阵,那堆大石头已在身后。山脊上土少硗薄,因而植物少而矬小,牵绊少,且是下坡路,因而走起来轻松多了。行走中,耳边松涛阵阵,犹如低沉的交响乐。远处近处,时不时还会传来关关雉鸣,动物界正在上演凤求凰的青春剧吗?山壁虎偶尔也会来凑热闹,冷不丁从路这边爬到路那边,昂着头呆一会儿,再快速钻进草丛。
   哎呀,前边路的左右各有一棵松树,左边的那棵几乎趴在地上,让人自然想起“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右边的有两三米高,比山谷中同龄树不止矮一半。看样子植物们也懂得“适者生存”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学会了适应山梁上风多风大水少土少的恶劣环境,不然你只能等待大自然的无情淘汰。别看这一对树貌不惊人,但上面的松果多得让你惊讶。这些褐黑色松果都已炸裂,但还未自然脱落,密密长在松枝上,或俯或仰,结构相同,神态各异。看到这么多松果,不由又想起一些往事:现在的孩子们读书没勤工俭学这一档子事,三四十年以前的孩子们上学是要交勤工俭学费的,以弥补学校、班级资金的不足。但说的是费,并不直接收取现金,而是让每个学生交一定数量的药材、废品、柴禾、松果等来对冲。其中,打松果、交松果是一项最常见的勤工俭学活动。那时,村前村后到处都是松树。一般秋末冬初时节,孩子们将自己和家长打的青松果如数交给学校。学校会派人将这些松果摊开晾晒,随着松果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而慢慢裂开。待到松果全炸开后,里面带飞羽的籽就离开松果妈妈。学校将松籽收集起来卖给相关部门,可以作为树种,也可以榨油。现在才知道,松籽在医药、保健、食用、美容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钱”途美好!松鼠颜值那么高,是因为爱吃松籽呀!松籽卖钱,松果当柴,因为含有松脂,一根火柴就能点燃,特别好烧,火力又大,真是一举两得!

共 11970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大容量的散文,作者为了实现多年夙愿,重游龙泉寺,因为那里曾给他留下太多难以磨灭的人生记忆。整个漫游路线呈8字形,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来写,从而使行文杂而不乱。行文过程中,实写眼前景,又穿插传说、回忆,引用古诗文,针砭时政,写景、叙事、议论紧密结合。详写上山,略写下山,详写眼前石材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以及儿时放牛、编框、砍柴、熬绵枣等,略写其他见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知识渊博,写作功底深厚,文章内容繁多,但杂而不乱,行文自然有趣,语言干净利落,读起来兴趣盎然。力荐共赏品味。感谢赐稿项梅清韵,期待更多精彩!【编辑:小鹿纯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0-04-28 10:02:15
  颇见功底的一篇散文,多向老师学习!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复1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8 13:12:08
  老师的编按精美,劳心费时,红烛深表谢意!
回复1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8 13:14:12
  谢谢老师的认真编辑和鼓励!
2 楼        文友:如坐春风        2020-04-28 18:43:13
  这篇散文行文流畅,重点突出,采用多种表达方式,长短句相间,读起来非常轻松,跟作者做了一次蛮有趣味的旅行。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9 15:42:56
  谢谢社长雅评,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3 楼        文友:春染新绿        2020-04-28 18:48:24
  文章看点十足,编按细致精到,向两位老师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9 15:46:22
  拙文不足之处还请总编老师斧正!
4 楼        文友:项梅        2020-04-28 20:03:10
  好文好编按,绝美的搭配!感谢文友带来这么好的作品,感谢小鹿纯子的辛苦付出,感恩!祝福二位!
项梅
回复4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9 15:56:24
  社长好!感谢你在万忙中阅读、点评拙文,还请多提意见!
5 楼        文友:田间布衣        2020-04-28 20:15:41
  ‘好文拜读学习,感谢老师赐稿清韵,遥问安好,顺祝笔褀
回复5 楼        文友:无悔红烛        2020-04-29 15:58:58
  谢谢老师鼓励,顺祝夏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