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篱】往事如歌(小说)

编辑推荐 【东篱】往事如歌(小说)


作者:中镇枫林 布衣,199.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35发表时间:2023-07-29 09:19:11


   过了五天,正巧是赶集的日子,秀兰骑着车子到了乡上,她特意到成师傅那里,送给他一大块碗饦,成师傅执意不肯要,秀兰假装生气地说:“你要是不收俺的碗饦,俺就卸下铁架子还给你。”成师傅看着秀兰的认真劲,只好收下了。送完碗饦,推着车子高兴地到了集市。
   秀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到了刘嫂,她正忙着给围在摊前的三四个人称粉条,秀兰赶忙跑过去帮忙。刘嫂看到秀兰来了,高兴地问:“秀兰,你的碗饦卖得咋样?”秀兰说:“这几天差不多,一天能卖二十斤。”刘嫂说:“不错吗。”两人边忙活边说话,秀兰的碗饦也开张了。
   在碗饦的叫卖声中,秀兰的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不知不觉间三年过去了。文强去乡上读初中了,文德上了四年级,连最小的文化也上了二年级。一家人的生活靠着秀兰种地、卖碗饦支撑着,秀兰肯吃苦,不仅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每天卖碗饦的收入慢慢地也积攒了一些。村人都说栓柱上辈子积下了大德,娶到了秀兰这千里挑一的好媳妇。
   栓柱的爹前年也病死了,和两个大伯子一样,秀兰尽了所有栓柱应当尽的孝。公公走了,秀兰泪水哗哗地流着,在村人看来她的泪水更多的是为栓柱流的。秀兰已经好长时间没这么痛快地哭过了,三个娃围在秀兰身边安慰着她。老人临走的时候特地交待自家的三孔砖窑,还是按弟兄三个分,一人一孔,东窑、西窑归老大、老二,中间的一孔归秀兰。按村里习俗中间的窑应当归老大,老大、老二听了心里有些别扭,但两人自知平日里对爹不孝顺,更何况是老爹留的遗言,两人便不再言语了。
   处理完公公的后事,秀兰特意到分给自己的窑里转了转,大伯子看见了也跟着跑进窑里,指着窑后的黑漆柜子对秀兰说:“秀兰,爹把这窑分给你了,俺没意见,但这柜子要归我。”秀兰看也不看大伯子一眼,说:“你快叫人搬走吧。”大伯子听了暗自高兴,急忙叫了两个乡党把柜子搬到了自己家。二伯子听说了,也马不停蹄地跑了来。他看见窑里没有大件家具了,不等秀兰说话,把两条长凳带走了。
   秀兰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窑里,窑外的光线昏暗地照射进来。秀兰想着公公恓惶地过了一辈子,不禁长吁短叹。秀兰想着扫扫这破旧的窑,去去晦气。她走到门后,拿起笤帚正要往窑后走,忽然发现脚下的砖有点松动。她唉了一声蹲下身想修理一下,发现脚下踩的砖又长又宽,竟是一块古砖。她把砖从地上抠起来放到边上门道里,用手摸了摸古砖下面,她惊奇地发现古砖的下面垫的竟是沙子。一角还有个核桃大小的窟窿,秀兰抓了抓沙子,沙子缓缓地顺着窟窿流了下去。
   秀兰抓起沙子放到边上,不多久地上也出现了一个小洞。秀兰看见了一件绸子样的东西,她一把抓到手里,打开看了看,竟是一件丝绸衣物。秀兰放下丝绸衣物接着往里看,里面有一个小罐。她抓住罐口,把罐子提了出来,罐子像铁一样沉。她把小罐放到炕上,一个乌黑发亮的陶罐呈现在眼前。
   秀兰的眼睛瞪得像核桃一样圆。罐口用油光纸遮盖着,由于遮盖不严,纸中间有了个漏口,一些沙子顺着漏口流了下去。掀开油光纸,秀兰看见银光闪闪的硬币,她的心咚咚地加快了跳动。秀兰拿起一枚硬币,放在手里仔细看了,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硬币的一面是一个光光的大头,另一面写着“壹圆”字样。以前秀兰从她娘那里看到过一枚这样的硬币,娘跟她说,那叫银元,俗称“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使用的钱币,现在一枚要值好几十块钱。秀兰往罐子里抓了抓,都是一样的银币。她明白,这是公公特意留给自己的。
   她看看天色还大亮,连忙照原样收拾好了,把小罐重新埋到了地下。秀兰装作没事一样回了家。晚上娃们都睡着了,她干瞪着眼睡不着觉,她心里琢磨着那么多银元,怎么办好了?想来想去,秀兰打定主意,今黑就把小罐拿回来,免得夜长梦多。在心里筹划了一番,捱到后半夜,她轻悄悄地从炕上爬起来,拿了铁锹、布袋和蜡烛出了院,她用布袋装了多半袋土,摸黑进了老院子。
   她点亮蜡烛放在炕上,启开砖挖出沙,慢慢地从地下把小罐取了出来,接着往放小罐的洞里回填了土,踩实了,把砖重新铺好。最后她把沙子尽量不落地装回了布袋里。秀兰抱着小罐轻手轻脚地走到大门口,听听外面没人才放心地回了家。
   回到家,她把小罐放到了自家西窑的烟道里,找了两块砖挡严实了。从此,秀兰的心里有了个秘密,没事时她总会偷偷地朝西窑多看上几眼。
  
   四
   后来,村里的王老五突然病了。王老五有三十多岁了,平日里好吃懒做,连个媳妇也没讨上。村人传说,王老五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看见了不干净的东西。原来,有天晚上王老五喝了酒,半夜往家走,路过张家老院时,看见窑里有灯光,他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仔细瞅了瞅,确实从窑里有忽明忽暗的灯光闪动,仔细听还有刨地的声音。王老五吓得尿了裤子,拔腿就跑。
   第二天,他跟村人讲,村人都不相信。于是他约了几个乡党晚上守了大半夜,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几个乡党都骂王老五,你个怂货,就知道折腾人。王老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后来,他就像祥林嫂一样每天见人重复一遍,说得大家都烦了,他也病倒了。王老五一病不起,不到三个月就呜呼哀哉了。
   秀兰回想了一下,估计王老五那天晚上看见的正是自己在老院刨小罐,秀兰心里暗暗有些自责,她觉得王老五的死似乎跟自己有了莫名的关系。晚上梦见了王老五几次,都是披头散发,红口白牙,让人瘆得慌。后来她悄悄到王老五的坟上给点了香、烧了纸、洒了酒,晚上的噩梦才没有了。
   赵村长从牢里出来了。从牢里出来的赵村长再也不是赵村长,他整天蔫头耷脑,全然没有了几年前迈着方步、咋咋呼呼的威风样。不过,他比以前爱劳动了,把地里的庄稼侍弄得井井有条。在路上遇见秀兰,他就绕着走。秀兰从心底感叹着这世间的变化万千。
   村人给秀兰捎来口信,说刘嫂的公公病死了。秀兰当天就跑去了,她不用人张罗,见有活就动手干起来。刘嫂说:“秀兰,不急,你歇歇再干。”秀兰低着头只顾干活并不歇着,把大事小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刘嫂的男人在部队,收到电报回来晚了。进了家门,他跪到灵前,痛哭了一场。等他冷静下来,看见在屋里屋外忙碌的秀兰,问刘嫂那是谁。刘嫂说那是秀兰,李湾村的,在乡上赶集认识的。刘嫂男人一个劲地夸奖秀兰勤快。刘嫂说,要不咱们认秀兰做干妹子。刘嫂男人毫不犹豫,满口答应了。
   过了头七,刘嫂男人要回部队了。他对刘嫂说:“俺这里还有点钱,你和秀兰到县城买个门面去卖碗饦吧。”刘嫂说:“俺跟秀兰商量商量。”刘嫂男人留下钱走了。
   刘嫂和秀兰商量后,秀兰同意了。两人在县城东门桥附近看了一个带门面的小院子,有两百多平米,一共要两万。秀兰觉得太贵了,刘嫂说:“现在看贵是贵点,但咱做上几年买卖就能赚回来。”刘嫂搜刮了全部家当,只凑了一万五,秀兰也只有四千元。秀兰一不作二不休,从信用社贷了三千元。
   很快,刘嫂和秀兰的小吃店开张了。小吃店取名得一小吃,小吃店开始以卖碗饦为主,刘嫂精心调制了食用碗饦的小料,别具特色,得一小吃店调制的碗饦味道独一无二,在汾州渐渐闯出了名声,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很是火爆。刘嫂和秀兰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不到两年两人合伙投资的两万块钱全部收回。
   汾州县城的碗饦店渐渐开了不少,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得一小吃点的生意颇受影响,刘嫂和秀兰于是新增加了汾州的另一种小吃——饸饹面。饸饹面是汾州当地的另外一种小吃,汾州人平日早饭多以此果腹,得一小吃店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
   一天,得一小吃店里来了一个客人,走进店里要了一大碗饸饹面,秀兰端饸饹面上桌的时候,才发现进店的人是赵村长。从赵村长的神态看,他显然是饿了。秀兰招呼赵村长说:“饿了吧,快吃碗面。”赵村长也顾不上客气,端起碗,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已下肚。秀兰见赵村长一碗面底朝了天,接着又端上一碗,赵村长看着桌上的面,有些不好意思。秀兰说:“快吃吧。”不多久赵村长又吃下了第二碗面,问秀兰多少钱。秀兰说:“两碗面没多少钱,不用给了。”赵村长说:“天下哪有白吃饭的道理。”秀兰说:“今天先尝个味道,觉得好了下次再来。”赵村长无奈,只好告辞走出了店门,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岁月的脚步匆匆,逝去的岁月里有幸福的日子,有悲伤的日子;有不舍的日子,有淡忘的日子;有坚强的日子,也有无奈的日子。光阴流转,一去不回头的日子如山涧的溪流沿着固有的轨迹静静地往前流淌着,寒来暑往,四季变幻,永不停歇。回首来路经历的那一件件往事如同高低起伏的一个个音节,谱成了漫长人生的一首首动听的歌。
   经历了生活的艰难曲折,秀兰和刘嫂的小吃店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收益,她一心盼着三个娃长大成人,读书成才。三个娃并没有因为缺少了父爱而抱怨生活、自暴自弃,反而一个个从生活的磨练中坚强起来,成长起来。文强考上了省城的税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汾州国税局,不几年娶下媳妇,生了娃,秀兰幸福地当上了奶奶。文德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四年后又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让人啧啧称赞。最小的文化和本村的发小桃花也在同一年考上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让秀兰又一次风光。
   经济的发展引导着农村的人口向城市搬迁,汾州县成的面貌在一年年发生变化。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秀兰和刘嫂的店面因城市街道拓宽改造,按照政府出台的补偿方案,秀兰和刘嫂一人分得一百多平米的宽敞住宅,就此结束了卖饸饹面和碗饦的生涯。
   第二年春节过后,秀兰总觉得头晕头痛、浑身乏力,起初以为是小毛病,自己买些去痛片吃了止痛。六月的一天秀兰想去街上转转,刚到楼下就晕到了。送到汾州人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秀兰得了白血病。随后转诊至省城人民医院,得到确诊。大夫称病人必须尽快做骨髓移植手术,手术费和康复费用需要20多万元。经过医院专业检测,二娃文德和秀兰的骨髓配型成功,剩下的就是准备手术费了。三个娃东挪西借凑了10万元,最后决定卖掉城里的住宅楼。
   秀兰把三个娃叫到床边,说不用卖房子。大娃文强说,不卖房子就凑不够给娘治病的钱。秀兰说,娘有个秘密,在心里藏了快二十年了,今天你们三兄弟都在,娘就告诉你们。三兄弟听了秀兰的话都有些诧异。秀兰接着说,你们爷爷死的那年,把老院子中间的那孔窑分给了我,后来俺去看的时候,发现了埋在门后的一小罐银元,后来俺就把银元藏到了咱们西窑的烟道里。这么多年了俺一直没舍得动,你们回去找找,找见了卖了,兴许能卖几个钱。
   按照秀兰的交待,三兄弟回到村里,果然在西窑的烟道里找到了一个黑色的小罐,里面装满了泛着白光的银元,足有二三百枚。文强拿了到古董市场上卖,古董贩子说一枚一百二十元。文强嫌价钱太低,于是跑到省城找了一家拍卖公司,公司的鉴定师看着文强抱来的小罐,一下子愣住了。文强让他看银元,他却小心翼翼地抱起小罐看了又看,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鉴定师问文强:你这个罐子卖不卖?文强心里琢磨了一下说:那你给个价。鉴定师沉思了一下说:五十万怎么样?文强听了目瞪口呆:这么个不起眼的小罐竟然值这么多钱。鉴定师告诉他,这口罐为元代所制,在收藏界十分罕见。至于罐里的银元一枚也就值300多元。文强拿不定主意,回去跟秀兰商量。秀兰想了想说:把银元卖了差不多够了,罐子就留下当传家宝吧。
   手术前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秀兰的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很成功,术后秀兰恢复得也很好。一年过后,秀兰又和以前一样健康充满活力了。又是一年春节,一家人在故乡团聚了。文强的娃也已经六岁了,在秀兰跟前甜甜地叫着奶奶,秀兰幸福地合不拢嘴。
   除夕夜,拜年了。秀兰把栓柱的遗像摆在客厅醒目的位置,娃、媳妇还有娃的娃,一齐跪在地上向遗像磕头,然后向秀兰磕头。秀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这些年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禁喜极而泣。娃们说:娘,现在咱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强,你老享清福还来不及了,怎么又哭上了?孙子拿了条手帕,在秀兰的脸上乱抹,秀兰便笑了。
   大年初一上午,三娃文化带了一个女娃回家。女娃模样挺俊俏,身材颀长,明眸皓齿,面若桃花,甚是惹人喜爱。女娃见了秀兰,落落大方地说:婶子好。秀兰高兴地连连说好。秀兰把文化拉到跟前问女娃是谁,文化说是他处的对象。秀兰问是哪村的。文化说:就咱李湾村的。秀兰纳闷了,说这是哪家的女娃?女娃听了,笑着说:婶子,你不认识俺了,俺叫桃花,俺娘是桂英。秀兰听了,一下子怔在那里,眼前的女娃竟是赵村长和桂英家的桃花。多年前的往事浮现在秀兰眼前,秀兰沉默了。过了许久,秀兰才缓过神,觉出了自己的失态,忙招呼桃花坐下了,让文化倒了茶,摆了瓜子花生糖果。
   秀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底泛起涩涩的味道。她喝了口水,问桃花爹娘可好,桃花说她爹去年脑出血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行动不便,勉强能自己吃饭。秀兰听了噢了一声。文化说:娘,我和桃花的婚事想在正月里定下来,你给拿个主意。在生死线上徘徊过的秀兰对过去的往事依然记得,没有太多的思想斗争,便同意了文化的请求。
   出了破五,秀兰回了趟村,带了礼品到桃花家。进了院子,赵平昌正坐在条凳上晒太阳,看见秀兰进了院,连忙站了起来。他颤颤巍巍地蹭了几步,嘴里含混不清地叫着桂英的名字。
   桂英听见叫声,从窑里跑出来,看见秀兰来了,赶忙让进了窑里。桃花把她爹也搀了进去,秀兰坐下说了些家常话,便把文化和桃花的婚事说了,桂英听了有些激动。赵村长的嘴角也流出了涎水,秀兰看着他的可怜样,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文化和桃花的婚事定了下来。冰释了前嫌,结成了秦晋之好,两家人都很高兴。
   正月二十,是文化和桃花订婚的日子,文强在汾州最好的饭店订了六桌酒席,还专门请了司仪主持订婚仪式,到了两人交换订婚信物的时候,文化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方盒,桃花扯了包装打开盒子,台下的人都愣住了。盒子里装的不是灿烂夺目的钻戒,而是一颗剥了皮的奶白色鸡蛋。桃花看见鸡蛋也愣了一下,不过很快便笑了,她笑得很幸福,笑的时候眼眶里泛出了泪花。
   台下的人群里只有秀兰明白,文化为什么会送给桃花一个剥了皮的鸡蛋。看见桃花笑得那么灿烂,秀兰也幸福地笑了。
   人要走出那条悲伤的河,溺水者多是随波逐流者。一个鸡蛋的礼物,就像一盏灯。
   往事如歌。夜晚,秀兰想到这个词,苦笑了一声。她伸出手,在半空,想抓住一个音符,手中却还是握着一个鸡蛋。
  

共 20919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往事如歌,是一首怎样的歌?是一首“女人的史诗”。秀兰痛失丈夫,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是幽咽凄凉的悲剧呻吟;被赵村长和桂英羞辱,被流言蜚语中伤却无处诉说,是悲怆沉重的现实哀歌;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因为生活的折辱自轻自贱,是铿锵有力的金戈铁马;走街串巷卖碗饦,开张不利,疲惫不堪,孩子的乖巧懂事让她重获力量,这是悲欣交集的咏叹调;苦尽甘来,却又身患重病,卖掉公公留给自己银元绝处逢生,这是生活难得温柔的浅斟低唱;赵村长出狱,秀兰不计前嫌请他吃面,最终两家结成儿女亲家,这又是壮阔深沉的黄钟大吕。就像枫林老师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光阴流转,一去不回头的日子如山涧的溪流沿着固有的轨迹静静地往前流淌着,寒来暑往,四季变幻,永不停歇。回首来路经历的那一件件往事如同高低起伏的一个个音节,谱成了漫长人生的一首首动听的歌。”秀兰就是用她的坚强、善良、智慧、宽容迎接生活的狂风暴雨,消解了命运的多舛,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劳动妇女,又是一个有着宽大胸怀,宏阔格局的伟大女性。这个人物塑造得真实自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细节,丈夫去世,“她眼泪、鼻涕一齐往下,不多久便打湿了胸前的衣襟,甚至还有几滴溅落到了地上,地上的浮土于是被打出了几个小小的坑眼”,此时的她突逢变故,无依无靠,内心的脆弱和痛苦让她号啕大哭;险些被赵村乡羞辱,又被桂英打了一巴掌,她却“没有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顺着秀兰的脸颊放肆地流下来”,这时的她满心委屈却坚强隐忍,此时无声胜有声;“公公走了,秀兰泪水哗哗地流着,在村人看来她的泪水更多的是为栓柱流的”,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彻底释放,“痛快”的释放大于“痛苦”的宣泄,这是秀兰经历的人生的起落之后的成长;大病初愈,一家人团聚,秀兰“想着这些年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禁喜极而泣”……这些细节的处理细腻真实,一线串珠,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尤其是结尾的处理,更是巧妙自然,文化和桃花订婚仪式,文化送给桃花一个剥了皮的鸡蛋,桃花“笑得很幸福,笑的时候眼眶里泛出了泪花”,而秀兰却少有的“幸福地笑了”,这一哭一笑不仅恰到好处地照应了前文的伏笔,也让桃花这个人物变得丰富立体,更是给了小说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寥寥几笔,可见功力。枫林老师的叙事张弛有度,平实中见波澜,格局宏大,厚重里见细腻。很荣幸又一次编辑您的作品,言不及义,望您海涵!【东篱编辑:粗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3-07-29 09:21:06
  枫林老师的作品格局都很宏大,人物都真实可信,很喜欢您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向您学习!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29 10:29:02
  枫林老师的小说,别具一格,写人物很厚重,秀兰的遭遇,在农村并不鲜见,秀兰终究是要把一个家庭的日子撑下去的,于是她必须经历坎坷,必须遭受磨难。在世俗的生活里,没有一帆风顺之说,有多少不断的苦难来袭。秀兰的遭遇,是以忍受对付的,苦难过去了,幸福就来了,或许生活并非这么简单,但我是愿意看到这样的逻辑降临到秀兰的身上的。秀兰这个人物具有立体感,真实可信。不管什么样的苦难,岁月之河都要摆渡过去,摆渡人就是自己,摆渡过河就是一首诗,一首岁月的歌。秀兰迎来了好日子,这也是时代送给她的机遇。一个勤劳的人,在这个时代总是会得到回报。粗人老师说这是一首“女人的史诗”,这个评论非常恰切,我是不希望现实生活中看到这一点 史诗,但现实总是要成就一个人,史诗在不断继续,秀兰是个榜样。枫林老师的小说很有现实赏读。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枫桦        2023-07-29 10:58:30
  生活的艰难,让人有时候咽不下这份苦。三个孩子的母亲,首先她是个女人,为了活着,能让她有什么放不下的。对秀兰的描写非常细腻,坚强而善良,让人非常同情她的遭遇。长文写作不易,问候老师!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7-29 16:59:32
  该小说构思新颖,内容极接地气,人物形象塑造鲜活饱满,故事情节层层推进,悬念设置巧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盛赞,问候枫林老师创作辛苦了,祝夏安!
5 楼        文友:夕泠        2023-07-29 22:23:50
  写小说是最难的,要花精力,构思还得新颖,而且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小说通过秀兰的遭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如何坚强活下去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让人很励志。枫林老师才思不凡。拜读,欣赏,遥祝老师夏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