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们从哪里来(散文)

精品 【东篱】我们从哪里来(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846.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发表时间:2025-08-04 06:22:34
摘要: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一览,颇受震撼,馆内陈列丰富,我无法一一罗列,只能做一个游馆的思考。


   站在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前,我确定了这次游馆的主题——试问,我们从哪里来?我可以流畅地说出这个疑问句,那些生命的化石却无语,只有我们去探索追问了。
   我们,就是“生命”的意思。是生命主体意识的第一声呐喊,不仅仅是语法里的指代词。据研究,汉语诞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写在龟甲竹简上是在3000多年前,这是一次生命主体的自我觉醒。汉语的“吾”(也包括说“我”),不分单数复数,“爱我中华”的呼声,以“我”领属,气韵饱满!说“我家我国”,是生命和文明的强大底气。英语的“我们”(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说出。人类的第一声自我呢喃,发自东方的世界。
   尤其是,华夏的“吾”或“我”,一开始就走进了诗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这样的“我”是可以传承一种意志的力量,于是我们一直认同,我们是从“诗经”中走来,“在静止的诗行里清晰听见古人清澈纯粹的话语……”(学者雍也句)我们是踏着古人铿锵的平仄韵脚走来的,这就是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具有诗意的特性。我在博物馆里,就看到一幅古人扶犁农耕的图就配上了《诗经》的句子。
   这个自然博物馆是世界级的,眼光绝不只是停留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但世界级的生命进程中,总有我们的身影。我想起余秋雨曾经在《选择荒凉》的文章里的一句追问——“他们的身影飘逝于何时?”是啊,不应该仅限于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古人,没有宗教,没有走进《圣经》,而是走进了自己的《诗经》。哦,他们的身影都凝固在诗句里,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变成“伊人”,经过了多么漫长的进程。
   令我感动的是,他们选择了诗意地活着。
   题目那个疑问句,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说得最多,几乎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终于帮我们问出生命来自远古的年代——38亿年前。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距今38亿年前条状铁层绿岩中,发现了异常的碳同位素比值,如高碳-12/碳-13,这个特征被解释为早期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证据。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但这还不是一个终点,只能算是第一次有理有据的回答。不过,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远古的疑问句的价值。西方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又一次哑然失声。
   碳,是生命骨架得以支撑的元素。生命产生,到人类形成,人类要认识自己,有多么的难。据我所知,碳有着极强的硬度,今天我们说的硬骨头,是自然的属性,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是碳,也有脆弱性,易折,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保持这个特点,就出现了软骨。科学和人文,是文明的两翼,生命由碳构成,但给碳赋予人文的力量,才是人的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原态的条件。
  
   二
   进馆之前,我算了做了一点功课,知道生命起源于海洋。我所在的胶东半岛,是漂载在黄渤海的边上,常常觉得,我们是忠于生命原发地的土著居民。其实,黄渤海诞生于2.5亿年前的中生代(地质年代概念),相比那个我们所知的38亿年前的时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子孙辈。不过,我常以我们在海洋的摇篮而感到性格最接近于海洋,深爱蔚蓝,包容豪放,潮汐相叠,水以不息的轮回,涵养了我们。确切地说,这种生命性格,应该这样形容——海洋易改,本性难移。自然孕育了生命,也涵养了生命的性情。波澜壮阔的海洋,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所以,我觉得,那些被我们知道的山顶洞人、元谋人,都是勇敢走出的一群,他们去探索更为广袤的空间。每一个终点,都是起点。于是,他们进中原,抵南粤,上北疆……所以这群人,始终带着海洋的性格,潮汐不停,探索不止。所以,在我们的祖先那里,始终认为山河也是波澜壮阔的,不甘生命的平庸,成为生命的灵魂。不忘我们“从哪里来”,到今天的“不忘初心”,都是历史给与我们的生命思考。从身到心,我们都要找到归宿。这不是“数典”不“忘祖”那么简单,是找到生命本初的动能。就是我们的诗人笔下的山峦群峰,也都是海洋波涛的样子——“山如翠浪尽东倾”,(陆游句)逃不出海洋给与的审美意象。文学的审美,加入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才会洞见其美。
   有一个有意思的生命现象,让我一见而惊——原来“我们”的祖先是一条条从海洋跳出水面跑到陆地上的鱼。我们可以舍弃“蓝藻”生命的最原始存在方式,直接从鱼类开始说起。
   大约是寒武纪早期(约5.41亿年前),有一群鱼,开始不安分了,据说这个时期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跳到陆地的鱼,开始了艰难的爬行,渐渐地将胸鳍摩擦成肢的样子,有一部分并不满足,在挪动和摩擦中从身体上出现了另外的肢——偶鳍。这个时间,锻炼了内鼻孔,改用肺来呼吸,没有水浮力的支撑,就必须创造强大的四肢来做支撑力。大约在3.7亿年前时,陆地出现了“四足动物”,于是陆地开始热闹了,有的踽踽爬行,有的跳突奔跑,有的以鱼鳍为翅,巡游天空。其中有鱼在3500万年前变成了猿,此后,类人猿,猿人(直立人),大约是200万年时出现了,而真正的现代人,出现在五万年前。
   我们到底是哪一种古鱼的后裔,黄色的肌肤,可能和这种鱼的基因有关。太多的生命细节,需要打开。文明是多元的,同样我们难以确定白种人、黑种人、棕色等人种的“祖先鱼”到底是哪一种,但我们绝不排斥,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体”。
   在这个演化进程中,鱼一开始把演变的任务交给了“巨狐猴”和“古大狐猴”,都失败了,只有猿接下了转变为人的接力棒。生命不仅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更是一个无情选择的结果。一旦无法完成使命,就必须交出权利。自然进化的核心是自然淘汰。现代人已经有了这种意识的高度,遵从着努力改变自己的方向,站稳地球。
   自然,从来就不去同情任何一个物种,包括人类。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很多有益的探索,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在今天,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庄子就提出“无以人灭天”的观点,这是他的“环境美学”概念,我们的古人创造的“自然哲学”,远远领先于柏拉图们。
   我突然感觉,华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在文明进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脉贯之,文明从未断线,只有中华民族。
   我车停在河北的黄骅服务区,东篱文友“天方夜谭”发来读书心得,并向我推荐阅读一本书。他说,古埃及,古巴比伦,希腊,罗马……其文明可能就是一个假说,或许,并未有书本上所介绍得那般瑰丽璀璨。似乎,我也隐约地感觉到,但我一直觉得,中华文明和外域文明并行,是不孤单的,而“天方夜谭”的提醒,让我突然陷入了思考,我们的文明有可能在曾经是一骑绝尘,如果只是从我们的先人的进化能力上找原因,是无法解释的。中华这块沃土,气候、环境,酝酿了华夏人的智慧,是任何一块土地无法与之匹敌的,所谓的“茹毛饮血”,在曾经的人种里可能是最先进的生活状态,已经是高度文明的表现。我说,这不是“天方夜谭”,是我们应该有的人文自信。他向我推荐了黄河清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光从中华来》,我想,一个转身去“追光”的作者,一定是找到了那束极光——中华之光。
   他在这本书里强调并证明了一个观点——天不生华夏,世界万古如长夜。我想到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个观点——“言不必称希腊”,这种对华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饱读诗书的领袖的真知灼见。
  
   三
   保定自然博物馆陈列最为壮观的是恐龙的标本、骨架和化石。曾经的鱼,有一种变成了恐龙,大约三叠晚期纪(2.3亿年之前),科学家还没有揭开鱼到恐龙的演变细节,但我知道了恐龙的生命源自。馆内保存了“董氏中华猛龙”的骨架标本,猛龙诞生于晚侏罗纪,恐龙是生命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进化环节,最终智慧抛弃了恐龙,但这个文明传递的信号却是意外地转给了猿。在我们无法弄清其中的逻辑的时候,我们只能惊叹!“猛龙”是不是也进化为人?没有考证,但我觉得,猛龙的精神基因,注入了华夏人的血液。
   生命的诞生,一定不是“破茧而出”或“破壳而出”那么简单,卵生,只是大自然给一部分生命的特殊待遇。有一种民族生命,是在腥风血雨中诞生的。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永恒的坐标》里说,很多文明,“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我想,这也算是文明进程中的现象,但中华文明可以自成体系,同样,那些代表文明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他们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星火价值,一点也不能否认。
   要说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哪里来了。我们的祖先就认同祖国的整体价值,这是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做到和企及的。我们是在积弱的中国里,建设了一个红色政权,短暂的积弱,并未让中国人沉沦,生命里的重要基因——猛龙,就是见证。尽管肉体早就是标本,但是我们绝不抛弃这个基因密码,所以,我们还是以“中华龙”为生命的图腾。
   李白曾吟“天公抖擞降龙种,儿孙千亿为神仙”。(《青龙谣》)我们的民族,从来用不着强调“认祖归宗”,我们懂得自己的生命从哪里来……
   对生命学,我是一个小白。仅仅觉得自己还活着,是不够的。曾经只是知道我们是猴子变来的,确切地说,猴和猿虽都属于灵长目,但不同科。我还是在博物馆上了一堂纠偏的课。中华文明之光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
   哲学的追问,可能让我们更深沉些,或者换个说法,更有底气,更清醒。生命进化到我这个个体,多么不易!有时候觉得,探讨我们从哪里来,显得并不重要。不过,我倒是觉得,不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应该更有意义,我们已经成为了人,做一个更好的人,才是目的,“不忘初心”诠释了人生最好的意义,这颗心就是龙的精神。
  
   2025年8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的确,这样的问题总是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最常问的问题。从身到心,我们都要找到归宿。汉语诞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写在龟甲竹简上是在3000多年前,这是一次生命主体的自我觉醒。而英语的“我们”(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说出。人类的第一声自我呢喃,发自东方的世界。尤其是,华夏的“吾”或“我”,一开始就走进了诗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这就是生命的诗意见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变成“伊人”。但终究,碳12和碳13的问世,回答了生命来自远古的年代——38亿年前,这是一个多么久远的征途。碳有着硬度和脆弱,与人的硬骨头和软骨相吻合。生命由碳构成,但给碳赋予人文的记忆。但生命的密码总是存在及其庞大的奥义,自然就有了我们是从海洋里来到陆地上的鱼演化而来。跳到陆地的鱼,开始了艰难的爬行,锻炼了内鼻孔,改用肺来呼吸,没有水浮力的支撑,就必须创造强大的四肢来做支撑力。可见,生命的本源就在于不断地改变,追求其独一无二的孤品存在。这一切,不是按部就班的史话,是对解读生命密码的深度静思。我们的古人创造的“自然哲学”,远远领先于柏拉图们。华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在文明进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脉贯之,文明从未断线,只有中华民族。也只有中华民族在探索和追寻那一束光——中华之光。“言不必称希腊”,这种对华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饱读诗书的领袖的真知灼见。我们从哪里,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向阳而生,砥砺前行,生生不息,这应该是对于生命密码最伟大的解读。生命存在哲思的基础,思考与创造是什么密码的内涵,站高望远,以孤独者的豪情,奔放如海。深度哲思美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金刚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4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04 06:23:09
  我们从哪里,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向阳而生,砥砺前行,生生不息,这应该是对于生命密码最伟大的解读。生命存在哲思的基础,思考与创造是什么密码的内涵,站高望远,以孤独者的豪情,奔放如海。感谢赐稿东篱,我们期待您的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0:23:57
  未到这个博物馆,我没有这样的生命思考。如果只是介绍性的,写博物馆所见,我觉得实在无法下笔,那就是罗列。所以我转入思考吧。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可以确认的是,从藻类到鱼,鱼跳跃上岸,才有了陆地生命。其间的鸟,恐龙,都是来自鱼,人也是。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生命就是这样。其间,我发现中华文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位置,这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编辑。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04 07:52:26
  深度哲思美文,狼狼老师的点评太精准了。我们从哪来,是鱼变的还是猿变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文脉中有龙的精神,使我们千年屹立东方而不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怀才老师从博物馆为落脚点拎出这么这段博古论今的美文,启迪心灵,对生命的本源有了新的认识。唯有仰慕!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0:35:27
  寻梅老师好!谢谢你的精彩留墨鼓励。金刚狼老师的编按,切中主题,很喜欢。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在我的历史知识里,就是猴子变来的,从未问猴子从何来。这一块知识的贫乏的。到保定自然博物馆,我追问,也有了这样的一个模糊的答案,至于亿万年演变的细节,更不可知了。不过,在动物和人类演进的过程中,从未确实华夏的影子。这片土地,生生不息,不管结果多少战乱和灾害,还是朝着文明的方向行进。我觉得我们从光明中来,向光明而去,就是文明的线路。远握,期待寻梅老师的佳作,谨祝心情欢快!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8-04 08:48:49
  本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散文,“我们从哪里来?”这既是一个生物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作者对远古的生命主体做出了科学地判断和分析。讲到碳的作用和自然演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密码和生生不息的原因。深度好文,拜读学习!问好社长!祝夏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0:48:08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留墨。可能对于多少参观者而言,更新生命的哲学问题更多。以前略知生命进化的历史,说是猿猴到人类,从未问及猿猴从哪里来。这次,我的历史知识加深了一点。在展馆,华夏文明的符号很多,这是我着重看的,感觉中华文明之光在闪烁。远握,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5-08-04 08:54:55
  优秀散文学习。祝老师夏季安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0:39:16
  廖老师磨目了,谢谢你的留言鼓励。期待你的美文。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04 10:23:29
  我们从哪里来,这是千古之谜。犹如宇宙的诞生,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困惑不已。“我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这个答案智慧且令人深信不疑。文章很有深度,且充满身为中国人的壮志豪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佳作。拜读学习,顺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0:45:01
  自北而南,旅途辛苦了!谢谢韩老师回来就给小文留墨。到这个博物馆,我想写点东西,那些琳琅满目的陈列品,标本,化石,看得眼花缭乱,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切入口,问我们到底从哪里来。从我所学的知识,总以为是猴子变得,甚至连猴子和猿的分别都不知。何况,根本没有问猴子和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太多的细节和演化进程,都是无知的。这次这么一问,居然让我神通亿年,但我还是在乎眼前,我们的文明,相比生物进化史很短,文明是我们必须继承的,进化的历史可以交给古生物学家。在众多的陈列中,华夏文明的影响很清晰,所以我喜欢这个博物馆的展示,让我起码觉得自豪。愿望,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8-04 11:19:02
  关于生命,关于我,我作者从考古学到哲学,进行了论述,这可能是个很宏大的课题,并非几千字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作者还是管中窥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答案。好文拜读 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1:26:46
  谢谢一飞老师的精彩留墨。的确,生命本身,生命的演进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不是专业的,只能从哲学理解出发,去寻找生命的源头,创造文明是生命的价值。之前,我对抗什么的理解肤浅得很,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一点,鱼是生命起源的第一环。我还是震惊于这个博物馆关于中华文明的战胜,我们并不落伍于其他生命进化的过程。远握,期待一飞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04 11:25:07
  此文写得特别有高度、厚度和深度,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命题让常人回答定然浅薄抑或无从作答,而作者用璀璨的哲思深入解读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破译生命密码。华夏民族的诞生可见生命之由来,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见证了生命的传奇和灵魂的不朽!动人心弦、启迪智慧的文字,盛赞才情卓然,问候怀才老师盛夏安康!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1:32:06
  罗老师还在旅途之中吧?辛苦了,谢谢你拨冗精彩留墨。走进河北保定的自然博物馆,我突然就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山东那么简单。我们,就是生命的意思,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解释这个代词。生命演化,经过了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多么不易。我们必须思考,生命怎么来的,才能知道怎样对待生命。欣慰地发现,在华夏的土地上,有着和世界几乎同步的生命演化历史。生命来自海水,海澡,到鱼,鱼飞跃到陆地,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但科学告诉我们的确如此。文明之光,射向我们至今,多么漫长的过程啊。远握,谨祝旅途愉快!
8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8-04 14:47:51
  曾记得上学时学过,我们的祖先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的。拜读怀才老师磅礴大气美文学习了。欣赏你的才华!问好老师,遥祝夏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6:09:07
  谢谢枫叶老师的温暖留墨。的确,我们学到的是,人类是从猿逐渐演变而来的。我在保定自然博物馆看到的是,陆地动物,以及此后的人,起源于海洋里的鱼。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是科学的真实。怀才去学了一段进化史。远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佳华        2025-08-04 15:46:00
  人类可以搞清好多好多事情,唯独搞不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终极问题,大概这就是生命本身的自我设限。我倒觉得不必搞清这些或许永远无法搞清的问题,只需搞清来干什么就行了。当然咱不是科学家,理解不了搞清终极问题的意义所在。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16:12:01
  赞同佳华老师的这个观点。可能,说我们是从鱼变来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搞清来历,懂得所处,就不会惶惑。完全否定来历,也没有必要。文明走到今天,我感谢文明的光芒不弃我们。远握,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10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8-04 20:05:13
  老师的文章,集知识性与智慧性于一体。读了让我们长知识。我不知道这样的留言贴切与否。顺祝老师夏安!敬茶!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4 20:09:02
  谢谢塞翁老师的精彩留墨。我觉得吧,旅游就是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在看似平常的风景找到自己觉得精彩的东西。这次游览这个博物馆,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是懂得了海澡是生命之初的载体,继而是鱼,鱼上岸,陆地猜开始了生命的活跃期。期待塞翁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