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们从哪里来(散文)

精品 【东篱】我们从哪里来(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847.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3发表时间:2025-08-04 06:22:34
摘要: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一览,颇受震撼,馆内陈列丰富,我无法一一罗列,只能做一个游馆的思考。


   站在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前,我确定了这次游馆的主题——试问,我们从哪里来?我可以流畅地说出这个疑问句,那些生命的化石却无语,只有我们去探索追问了。
   我们,就是“生命”的意思。是生命主体意识的第一声呐喊,不仅仅是语法里的指代词。据研究,汉语诞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写在龟甲竹简上是在3000多年前,这是一次生命主体的自我觉醒。汉语的“吾”(也包括说“我”),不分单数复数,“爱我中华”的呼声,以“我”领属,气韵饱满!说“我家我国”,是生命和文明的强大底气。英语的“我们”(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说出。人类的第一声自我呢喃,发自东方的世界。
   尤其是,华夏的“吾”或“我”,一开始就走进了诗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这样的“我”是可以传承一种意志的力量,于是我们一直认同,我们是从“诗经”中走来,“在静止的诗行里清晰听见古人清澈纯粹的话语……”(学者雍也句)我们是踏着古人铿锵的平仄韵脚走来的,这就是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具有诗意的特性。我在博物馆里,就看到一幅古人扶犁农耕的图就配上了《诗经》的句子。
   这个自然博物馆是世界级的,眼光绝不只是停留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但世界级的生命进程中,总有我们的身影。我想起余秋雨曾经在《选择荒凉》的文章里的一句追问——“他们的身影飘逝于何时?”是啊,不应该仅限于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古人,没有宗教,没有走进《圣经》,而是走进了自己的《诗经》。哦,他们的身影都凝固在诗句里,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变成“伊人”,经过了多么漫长的进程。
   令我感动的是,他们选择了诗意地活着。
   题目那个疑问句,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说得最多,几乎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终于帮我们问出生命来自远古的年代——38亿年前。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距今38亿年前条状铁层绿岩中,发现了异常的碳同位素比值,如高碳-12/碳-13,这个特征被解释为早期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证据。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但这还不是一个终点,只能算是第一次有理有据的回答。不过,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远古的疑问句的价值。西方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又一次哑然失声。
   碳,是生命骨架得以支撑的元素。生命产生,到人类形成,人类要认识自己,有多么的难。据我所知,碳有着极强的硬度,今天我们说的硬骨头,是自然的属性,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是碳,也有脆弱性,易折,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保持这个特点,就出现了软骨。科学和人文,是文明的两翼,生命由碳构成,但给碳赋予人文的力量,才是人的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原态的条件。
  
   二
   进馆之前,我算了做了一点功课,知道生命起源于海洋。我所在的胶东半岛,是漂载在黄渤海的边上,常常觉得,我们是忠于生命原发地的土著居民。其实,黄渤海诞生于2.5亿年前的中生代(地质年代概念),相比那个我们所知的38亿年前的时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子孙辈。不过,我常以我们在海洋的摇篮而感到性格最接近于海洋,深爱蔚蓝,包容豪放,潮汐相叠,水以不息的轮回,涵养了我们。确切地说,这种生命性格,应该这样形容——海洋易改,本性难移。自然孕育了生命,也涵养了生命的性情。波澜壮阔的海洋,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所以,我觉得,那些被我们知道的山顶洞人、元谋人,都是勇敢走出的一群,他们去探索更为广袤的空间。每一个终点,都是起点。于是,他们进中原,抵南粤,上北疆……所以这群人,始终带着海洋的性格,潮汐不停,探索不止。所以,在我们的祖先那里,始终认为山河也是波澜壮阔的,不甘生命的平庸,成为生命的灵魂。不忘我们“从哪里来”,到今天的“不忘初心”,都是历史给与我们的生命思考。从身到心,我们都要找到归宿。这不是“数典”不“忘祖”那么简单,是找到生命本初的动能。就是我们的诗人笔下的山峦群峰,也都是海洋波涛的样子——“山如翠浪尽东倾”,(陆游句)逃不出海洋给与的审美意象。文学的审美,加入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才会洞见其美。
   有一个有意思的生命现象,让我一见而惊——原来“我们”的祖先是一条条从海洋跳出水面跑到陆地上的鱼。我们可以舍弃“蓝藻”生命的最原始存在方式,直接从鱼类开始说起。
   大约是寒武纪早期(约5.41亿年前),有一群鱼,开始不安分了,据说这个时期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跳到陆地的鱼,开始了艰难的爬行,渐渐地将胸鳍摩擦成肢的样子,有一部分并不满足,在挪动和摩擦中从身体上出现了另外的肢——偶鳍。这个时间,锻炼了内鼻孔,改用肺来呼吸,没有水浮力的支撑,就必须创造强大的四肢来做支撑力。大约在3.7亿年前时,陆地出现了“四足动物”,于是陆地开始热闹了,有的踽踽爬行,有的跳突奔跑,有的以鱼鳍为翅,巡游天空。其中有鱼在3500万年前变成了猿,此后,类人猿,猿人(直立人),大约是200万年时出现了,而真正的现代人,出现在五万年前。
   我们到底是哪一种古鱼的后裔,黄色的肌肤,可能和这种鱼的基因有关。太多的生命细节,需要打开。文明是多元的,同样我们难以确定白种人、黑种人、棕色等人种的“祖先鱼”到底是哪一种,但我们绝不排斥,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体”。
   在这个演化进程中,鱼一开始把演变的任务交给了“巨狐猴”和“古大狐猴”,都失败了,只有猿接下了转变为人的接力棒。生命不仅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更是一个无情选择的结果。一旦无法完成使命,就必须交出权利。自然进化的核心是自然淘汰。现代人已经有了这种意识的高度,遵从着努力改变自己的方向,站稳地球。
   自然,从来就不去同情任何一个物种,包括人类。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很多有益的探索,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在今天,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庄子就提出“无以人灭天”的观点,这是他的“环境美学”概念,我们的古人创造的“自然哲学”,远远领先于柏拉图们。
   我突然感觉,华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在文明进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脉贯之,文明从未断线,只有中华民族。
   我车停在河北的黄骅服务区,东篱文友“天方夜谭”发来读书心得,并向我推荐阅读一本书。他说,古埃及,古巴比伦,希腊,罗马……其文明可能就是一个假说,或许,并未有书本上所介绍得那般瑰丽璀璨。似乎,我也隐约地感觉到,但我一直觉得,中华文明和外域文明并行,是不孤单的,而“天方夜谭”的提醒,让我突然陷入了思考,我们的文明有可能在曾经是一骑绝尘,如果只是从我们的先人的进化能力上找原因,是无法解释的。中华这块沃土,气候、环境,酝酿了华夏人的智慧,是任何一块土地无法与之匹敌的,所谓的“茹毛饮血”,在曾经的人种里可能是最先进的生活状态,已经是高度文明的表现。我说,这不是“天方夜谭”,是我们应该有的人文自信。他向我推荐了黄河清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光从中华来》,我想,一个转身去“追光”的作者,一定是找到了那束极光——中华之光。
   他在这本书里强调并证明了一个观点——天不生华夏,世界万古如长夜。我想到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个观点——“言不必称希腊”,这种对华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饱读诗书的领袖的真知灼见。
  
   三
   保定自然博物馆陈列最为壮观的是恐龙的标本、骨架和化石。曾经的鱼,有一种变成了恐龙,大约三叠晚期纪(2.3亿年之前),科学家还没有揭开鱼到恐龙的演变细节,但我知道了恐龙的生命源自。馆内保存了“董氏中华猛龙”的骨架标本,猛龙诞生于晚侏罗纪,恐龙是生命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进化环节,最终智慧抛弃了恐龙,但这个文明传递的信号却是意外地转给了猿。在我们无法弄清其中的逻辑的时候,我们只能惊叹!“猛龙”是不是也进化为人?没有考证,但我觉得,猛龙的精神基因,注入了华夏人的血液。
   生命的诞生,一定不是“破茧而出”或“破壳而出”那么简单,卵生,只是大自然给一部分生命的特殊待遇。有一种民族生命,是在腥风血雨中诞生的。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永恒的坐标》里说,很多文明,“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我想,这也算是文明进程中的现象,但中华文明可以自成体系,同样,那些代表文明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他们在整个华夏文明中的星火价值,一点也不能否认。
   要说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哪里来了。我们的祖先就认同祖国的整体价值,这是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做到和企及的。我们是在积弱的中国里,建设了一个红色政权,短暂的积弱,并未让中国人沉沦,生命里的重要基因——猛龙,就是见证。尽管肉体早就是标本,但是我们绝不抛弃这个基因密码,所以,我们还是以“中华龙”为生命的图腾。
   李白曾吟“天公抖擞降龙种,儿孙千亿为神仙”。(《青龙谣》)我们的民族,从来用不着强调“认祖归宗”,我们懂得自己的生命从哪里来……
   对生命学,我是一个小白。仅仅觉得自己还活着,是不够的。曾经只是知道我们是猴子变来的,确切地说,猴和猿虽都属于灵长目,但不同科。我还是在博物馆上了一堂纠偏的课。中华文明之光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
   哲学的追问,可能让我们更深沉些,或者换个说法,更有底气,更清醒。生命进化到我这个个体,多么不易!有时候觉得,探讨我们从哪里来,显得并不重要。不过,我倒是觉得,不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应该更有意义,我们已经成为了人,做一个更好的人,才是目的,“不忘初心”诠释了人生最好的意义,这颗心就是龙的精神。
  
   2025年8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的确,这样的问题总是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最常问的问题。从身到心,我们都要找到归宿。汉语诞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写在龟甲竹简上是在3000多年前,这是一次生命主体的自我觉醒。而英语的“我们”(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说出。人类的第一声自我呢喃,发自东方的世界。尤其是,华夏的“吾”或“我”,一开始就走进了诗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这就是生命的诗意见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变成“伊人”。但终究,碳12和碳13的问世,回答了生命来自远古的年代——38亿年前,这是一个多么久远的征途。碳有着硬度和脆弱,与人的硬骨头和软骨相吻合。生命由碳构成,但给碳赋予人文的记忆。但生命的密码总是存在及其庞大的奥义,自然就有了我们是从海洋里来到陆地上的鱼演化而来。跳到陆地的鱼,开始了艰难的爬行,锻炼了内鼻孔,改用肺来呼吸,没有水浮力的支撑,就必须创造强大的四肢来做支撑力。可见,生命的本源就在于不断地改变,追求其独一无二的孤品存在。这一切,不是按部就班的史话,是对解读生命密码的深度静思。我们的古人创造的“自然哲学”,远远领先于柏拉图们。华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在文明进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脉贯之,文明从未断线,只有中华民族。也只有中华民族在探索和追寻那一束光——中华之光。“言不必称希腊”,这种对华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饱读诗书的领袖的真知灼见。我们从哪里,从中华文明之光中走来。向阳而生,砥砺前行,生生不息,这应该是对于生命密码最伟大的解读。生命存在哲思的基础,思考与创造是什么密码的内涵,站高望远,以孤独者的豪情,奔放如海。深度哲思美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金刚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4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8-04 23:00:44
  文章的知识面好广,老师也懂得真多。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个有着丰富思想,有着深度哲理性的疑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来自哪里的解读,就藏在历史自然中,让大家深度思考。很美的文,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10:58:19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博物馆的陈列很丰富,我若不是确定一个观赏的主题,可能那些陈列都是散沙一样。我就定下这个主题,去探寻生命的发源。起码要寻找生命的线索。知道我们从 哪里来,可能没有多少生活的意义,但这是知识,满足我的好奇吧。远握,问候夏祺,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2 楼        文友:园外仙子        2025-08-05 08:36:51
  怀才抱器老师此篇散文以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的游览为线索,将对生命起源的科学探寻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溯源交织,在“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中,铺展了一场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思想漫游。老师以“生命个体站在化石前”的微观视角,写出了宏观的文明史诗,让“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最终落在了“做更好的人”的现实追问里,既有对过往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担当。深度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候社长,夏安吉祥!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11:01:51
  谢谢仙子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其实,很多时候,看博物馆,都是看就看了,并未有什么深刻的感觉。这次打破尽收眼底的方式,我变成思考,这个博物馆还是给了我很多生命进化的知识,这些是文明的肇始,一步步走来,不易。做一个好人,不负文明,可能很多人看了都会涌起这样的情绪。读仙子老师的诗歌,有一种被抒情征服的感觉,很美。继续期待仙子老师的诗歌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3 楼        文友:园外仙子        2025-08-05 12:00:30
  怀才抱器老师此篇散文以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馆的游览为线索,将对生命起源的科学探寻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溯源交织,在“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中,铺展了一场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思想漫游。老师以“生命个体站在化石前”的微观视角,写出了宏观的文明史诗,让“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最终落在了“做更好的人”的现实追问里,既有对过往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担当。深度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候社长,夏安吉祥!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15:45:29
  谢谢仙子老师的再度留墨。我觉得,那个博物馆,除了让我们学习生命的进化知识,还有摘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怎样做好漫长时光长河之中此时词河段的人,进化的过程很漫长,我们无暇也不能考虑我们进化的未来。只是我的一点思考而已。作为人,在这个生物进化链上是非常高级的一环,很不易,就像现在老师会写诗,那是非常了不得的,好羡慕!远握,期待你的诗作,谨祝创丰!
14 楼        文友:鲁紫苏        2025-08-05 14:02:3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人类进化史中我记得达尔文说人类是猴子演变来的,但纳闷地是今天世界上还有猴子哩,怎么不变成人了呢;佛经说,人是因缘聚合之产物;读罢老师文章,明白了,老师笔下的我们从哪里来,不是指的生物意义上的人,是指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传承,是涅槃重生的升华。肃然起敬,原来,我们的确应该不忘历史,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问好老师,祝您快乐。
……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15:48:08
  可能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我们并不太关心了,因为我们已经进化好了,也不希望下一个猴子一定要变成人,我们关心的是未来。这个博物馆,我觉得进入其中了解古生物生命繁衍至今的历程,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作为人,已经很高级了,我们还应该怎样做一个好人,是要回答的问题。谢谢紫苏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08-05 20:22:33
  哲理丰富,内涵深远。拜读学习,热烈点赞!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20:27:31
  谢谢巨才老师过来点评支持,去一趟我是丰富了进化学的知识,当然也有我的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样旅游好像有点意思。遥握,问候夏祺!
16 楼        文友:孙巨才        2025-08-05 20:22:41
  哲理丰富,内涵深远。拜读学习,热烈点赞!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20:28:18
  巨才老师最近搁笔了吗?如果有兴趣写上几篇,东篱欢迎你投稿。远握。谨祝创作快乐!
1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08-05 21:16:05
  这里还有我的事儿呢,差点错过,哈哈!我喜欢看这些科普类的视频,文章,也追问了几十年“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应该没有走入误区。人活到老学到老,近期才知道煤炭的形成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分解木质素的细菌。我不认为原始古人是相对封闭的,只有定居农耕开始才相对封闭。以前这些原始人都是斗士,不会限于捕捉小鱼小虾,而是靠围捕大型野兽为乐,这样才能赢得雌性的芳心。所以当他们踏上澳洲,美洲的土地开始,就进行了大屠杀,很多动物种属开始大量灭绝。同理,部落、族群之间的斗争,仇杀,协作都在进行,所以古人交流一直存在,古代文明是多地起源还是单一起源然后传播开来还有待更多考古发掘,我倾向文明于中华单一起源论。向西传播某地爆发这个有可能。最简单的道理西方埃及,希腊没有大规模可以耕种的土地,就没有更多的可以解放出来的人口,没有四季分明,怎么测算天文,历法。太多疑问,需要解开。老师文章角度新颖,文采斐然。拜读学习!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21:25:52
  谢谢天方老师拨冗精彩留墨。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文明资料,我们的文明推断,也只能从化石等去考虑。这是局限,没有人能够突破。我在文章引述了你给我的建议,网上查了一下,的确应该重新建立对文明的正确认知。为什么在西方世界会出现像中国人的印第安人,都是谜语。我觉得你的观点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看法。东西方的概念可能不是对立的,谁知道跳上岸的那条鱼会跑到什么地方。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多的错误,但也在不断纠正错误,趋向正确。这篇小文,算是游览保定自然博物馆的一个小随笔,很肤浅。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