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长江口二号”考古展启示录(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长江口二号”考古展启示录(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3.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12发表时间:2024-07-08 09:02:25

去年七月初,从电视新闻里听到一则消息,上海正在举办“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史海钩沉,钩起的往往是文字,这次,钩起的是一艘沉睡了一个半世纪的庞然大物——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主桅杆、上甲板等结构完整。尽管这次展览的主要是沉船及其文物发现和打捞的过程,但我已按耐不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想去一睹为快。
  
   一
   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长江口二号”展厅,这时,我看到手机推送的新闻,方知,那天是7月11日,正是“中国航海日”,太巧了,因此,我立刻变得又十分兴奋。观众看得特别认真,有的观众边看边用手机查对着资料,俨然一副考古学者的派头。包括我,逐字逐句看介绍,生怕漏掉重要的信息。
   展览内容分三个板块,“起航!古船再现•上海史脉”、“求索!水下考古•中国方案”、“出水!整体打捞•世界标杆”,和我网上查到的资料正好互补。
   这艘船的发现,是个意外。2011年,上海市文物局进行水下遗产普查,发现长江口水域,沉睡着一只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考古人员凭着职业敏感和习惯,又扩大声纳扫测范围,又发现在该沉船北侧沉睡着一艘保存完整、大块头的“长江口二号”。这种“搂草打兔子”所获,让大家欢呼雀跃。看似偶遇,实则必然,是考古人员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结果。无疑,“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南海1987年广东宋代“南海一号”后的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据初步推测,这艘古船,是一艘清朝同治年间的海上贸易沙船。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寻找之难喻为“大海捞针”,别说一根针,就是“大海捞船”,也是并非易事。要知道,这是一片浑水水域,这艘沉船盖着昏暗的水被,从头到脚,蒙头大睡,如果以浑水摸鱼的方法寻找,难乎其难。现在发现,说明我们的现代考古科学技术飞速的进步。打个比喻,现在有那么多失踪的孩子和父母团聚,如果没有强大的人员信息库,没有现代DNA配比技术,别说孩子找不到,就是孩子站在父母面前,也不敢相认。
   所谓沙船,能运沙子,但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运沙船,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是上海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海上运输工具,出现在唐代,首先在上海崇明岛一带使用。该船体宽、大、扁、浅,载重量一般在几百吨上下。吃水不深,遇沙不易搁浅,有若能在水中沙底上行进。多桅多帆,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最了不起的是能逆风而行。沙船在清代达到高峰,仅上海就拥有5000艘以上。可以说,上海的航运史,是沙船将序言写在江面上。
   但沙船有个致命的缺陷,能“乘风”,难以“破浪”。尽享一般风力,但遇到恶劣天气,风大浪高,暗流涌动,沙船极易倾覆沉没。这艘“长江口二号”很可能就是遇到了风浪或暗流翻掉的。在暗流的下面,很可能隐藏着一条积满泥沙的阴沟。俗语说的“阴沟翻船”,想必就指这种情形。
   展览的橱窗里,赫然摆放着一只四爪铁锚,有点像章鱼伸开了触角。铁锈斑斑,有一只爪子还断了,险些就变成了“三脚猫”。杆长3.1米、四齿长1.1米,但却没标明其重量。瘦骨嶙峋,满身血痂,我在想,这样的锚如何拴得住一只沙船。沙船,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学问,如同人生,行走,有蜀道之难,停下,则难于上青天。出乎意料的是,这只锚,发现时,它竟然和舵在一起。有人猜测,这只应在船头的锚,被随意调岗到驾驶室,导致船只失衡而沉没。但我比较认可另一种说法,是发生沉船的位置不在这里,而是沉没后,受洋流的推搡,从别处“随波逐流”而来的,锚也随之发生了位移。
   生命高于一切,我忽然想起沉船上那些船员,没人能告诉我,他们都幸存下来了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果有幸存者,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一定有人成了舵手,他们想驾驭的是万顷波涛。
  
   二
   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船上装着什么。船上果然装满了大多来自景德镇等地的瓷器,瓷盘、瓷杯、瓷碗、瓷瓶。
   其中,一只双耳瓷瓶,漆冬青釉,堆白青花,名字叫松下高士图。图案上,一名老先生,在持书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神态栩栩如生。最初,一个灌满泥浆的瓶子,被搁置在一边。忽然有一天,考古人员心血来潮,将里面的淤泥一点点清理之后,惊喜地发现里面装满了瓷杯。五十件瓷杯,一摞摞有序摆放。杯子之间还塞满了稻壳,用于缓冲挤压,以免损坏杯子。有趣的是,泥土里还发现了蚊子的尸体,据此判断沉船的出航时间是在夏天。不受人类待见的蚊子,成了最小的出土文物,卑微的生命,以死抗争自己存在的理由。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很多沉船都装满了陶瓷,包括南海一号上面,装载的主要是来自宋代顶级瓷窑的瓷器。说明中国古时瓷器,就以声名远播,畅销域外国家。中国的名字来自英文china,本意即陶瓷制品、瓷器,但却成了英语里“中国”的代名词。中国,这个伟大的名字,就是由先民冒着生死考验,长途跋涉,漂洋过海,用船运到世界各地的,让世界认识了这个伟大而古老的东方大国。
   “长江口二号”,这艘150年前的古沉船,专家估算,仅仅是按照里面的文物瓷器和船体本身的价值就超500亿元。这只是一种人为数字上的估量,其实它是无价之宝。历史,本来就是无法定价的。所以,决定打捞它,显然有金钱之外的考量。一是急需实物,填补我国清代晚期沙船研究的空白,实锤上海作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二是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史料记载,上海本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沉船以及初步勘察发现的文物,最具说服力。等等。当然,还有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这艘沉船是在上海家门口发现的,按照人之常情,如不见其真面目,弄个明白,人们总会惦记着,心里放不下。
   打捞这艘古船,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十年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项现场排摸、考察水环境、现场状态外,如何打捞才是问题的症结。在某种程度上,打捞比发现更难。因为古船如同患了严重骨质疏松的耄耋老人,打个喷嚏、咳嗽一声都会导致骨裂、骨折,所以,怎样才能保证打捞上来的船毫发无损,成为重中之重。
   经过上海相关部门的联合攻关,形成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的“抱起”方案。手拿把掐抱柴禾模式,我心柔情似水的熊抱,都行不通。最终研制的神器,采用修地铁隧道的技术,利用盾构推进装置,将安装在古船上方的11对巨无霸铁臂,先翻转伸到船底,穿过厚积的泥沙或岩石,将重达8000余吨的整个考古遗址“抓入怀中”,像母亲抱着孩子那样缓缓离开水床。令人感慨,失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可喜可贺,打捞迁移工程,于2022年11月,历时半年顺利完成。必须说的是,这个过程中,为给世界各国打样,技术上,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不折腾,出水的古船,直接提升到一艘特制的工程船上,严丝合缝地嵌入其敞开的船舱内部。目的是直接运往和古船同龄的上海船厂1号老船坞。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座“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作为上海博物馆的北馆,聚焦考古专题,继续揭谜。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我因此期待,到时一定要去古沉船博物馆,看看重见天日的“长江口二号”,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扬帆远航”。
  
   三
   看完这个主题展之后,我心潮难平。当年,在通江达海的水路上,沉船不计其数,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沉船没有被发现和找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那时船的质量不高,手工制作,设备设施比较原始。比如前面提及的木制沙船,虽有很多优点,但缺陷也很突出,比如破浪能力薄弱,一旦遭遇台风,海浪汹涌,就如一截枯木,被抛上抛下,不能四季通航,全看老天脸色吃饭。即便后来诞生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军舰,但因受制于当时的制造水平,时常发生因焊缝开裂,导致船体断裂、船底漏水等事故。在海战中,鲜有中国自己制造的军舰参战,一些向外国巨资订购的战舰,很快被敌军击沉,比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茫茫大海,水底埋藏着落后的旧中国多少屈辱!?
   为此,解放后,上海大力发展造船工业,从1968年中国第一艘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时至今日,上海已不满足于建造普通船舰,而是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现已造出一艘8万方全球最大浅水航道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已向全球交付各型LNG船只40多艘。又同时建造了两艘大型豪华邮轮,其中一艘爱达•魔都号已经开始试运行,结束了中国一直没有邮轮的历史。有网友形容中国近些年的军舰入列如同下饺子,上海造船功不可没。最叫人惊喜的是,2022年6月上海建造的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可贵的是,它是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再说得近一点,我们物流公司现在拥有的15艘装备先进的汽车滚装运输船,包括在建的7艘,基本都是上海制造。每年,这些船,将上海大众等生产的车辆运送到国内及世界各地,超100万辆。
   上海的市标,由沙船、白玉兰、螺旋桨组成。沙船居中,以沙船寓意上海港,其实,也是为了记住上海以沙船兴市的历史进程。我想,今天,放眼祖国海疆,万舰齐发,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也是对“长江口二号”这样一些沉没的古船的一种抚慰吧。当然,上海造船业的的巨变,不仅是广大上海工人阶级的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这一切的产生,还源自于我们伟大祖国蓬勃发展,日益强大。由此,我更加深切缅怀,那些新中国的缔造者,那些革命先驱。
   一日,我和朋友驱车去了嘉兴南湖。在红船停泊处,湖面澄明如镜,岸边杨柳依依。我在那里伫立了良久。
   1958年,原来的红船已无从找寻,特根据当时安排游船的直接当事人回忆,仿制一艘丝网船,置于南湖一大会址,以纪念中共一大在南湖闭幕。就是在这艘画舫上,1921年7月的一天,从上海转移而来的十多位外地青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都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可以说,共产党带领的新中国,就是划着这只小船出发的。这不是一只普通的船。向前看,心中无比自豪。如今,这个历经坎坷的百年大党,正信心满怀地带领中国这只永不沉没的宏伟巨轮,在蔚蓝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共 40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探宝、考古,总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包括东篱里的不少老师。本文开头就很吸引我的眼球,随后跟着韩格拉图老师深入浅出的叙述,一点一点看完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水下考古画卷。作者从个人视角出发,以一场偶然的展览参观为起点,巧妙地将所见所闻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通过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详细描述和对其发现过程的回顾,不仅传达了考古学的意义和价值,更引发了对过去与现在、文化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文中很好的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沙船比作“患了严重骨质疏松的耄耋老人”,形象地表达了对古船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外,通过蚊子尸体的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历史场景的生动性,也增添了一丝哲学意味——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存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文章语言风格清新脱俗,既有学术性的严谨,又不乏文学性的优雅,展示了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倾情荐读,好文共赏!【东篱编辑:佳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8 09:04:09
  韩格拉图老师的文章观点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文学美感,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科技发展重要性的深刻反思。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复杂,同时更激发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和信心。品味佳作,如饮甘泉,祝老师夏安文丰!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09:34:35
  谢谢老师百忙中辛苦的编辑!这是一篇看展后的观感,普通之作,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顺祝夏日愉快,写作大丰!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8 09:21:28
  长江口,上海,沉船,嘉兴的红船,新时代的福建号,时代的风云,用船载来,未必磅礴!我非常佩服韩老师这篇文章的博大视觉和视野。如果只是写沉船打捞的细节,显然不是散文的任务,所以,参观沉船博物馆,不是为了这般馆内的内容,而是为了找到一些隐藏的东西。长江口的沉船,威海卫的致远号,这些有没有联系?海疆早应该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蓬勃的地方,但在漫长的时期,海疆写满了屈辱和痛苦,那些沉船就是见证。这篇散文具有价值不菲的史学价值,更是不能多得的文学感召。怀才抱器拜读,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09:39:47
  这文本来是一篇文中的一段,写着写着觉得有点长,我索性拉出来独立成文。这领域不熟,写得有点战战兢兢,边写便构思,有些粗浅。老师提到的致远舰,我加进去了,非常好的提醒,我觉得当时考虑不周。令我纠结的是,这样的文好像不太好发挥,所以,我觉得,“大”话还是多了些,请老师见谅。普通小文,感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顺祝,身体健康,夏日愉快!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8 09:40:28
  散文创作,是要讲究眼光和感觉的。一个人的眼光,打在被关注物上,就要有捕捉力,可以拿走一篇文章所需要的东西。一个人的悟性,就是散文的感觉,这个感觉出自作者,读者也会感应到。就像韩老师写古沉船博物馆,馆内的陈设,留给参观者,不要都给包办了,韩老师不喜欢做解说员,这是正确的。怎样理解笔下的风物,就像沉船,应该打上作者的情感,抚摸,隐喻,逆袭,反转,推进,这些思路会让一艘沉船再次复活,不一定继续远航,但总有替代它远航的。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想到的,感受到的,作者就是要帮助读者打通这一层。韩老师的文章做到了,非常精彩。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0:05:39
  老师说到了我写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痛点问题,就是面对眼前的东西,怎么取舍。不说到,担心有遗珠之憾,说的面面俱到,那必定是流水账,别说读者,自己都懒得读下去,毕竟我不是解说员。解说员,我仔细观察过,也是挑重点。我是挑对自己突出主题有利的东西 ,有些可有可无,我就略去了。这个文,我觉得文学性差了点,但考虑是征文,也不适合抒情成分过多,就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愿意拓宽题材,什么领域都试试。谢谢老师的鼓励,从老师的留评中,收获颇丰。谢谢,祝体健,笔丰!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8 10:04:54
  在海战中,鲜有中国自己制造的军舰参战,一些向外国巨资订购的战舰,很快被日军击沉,比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茫茫大海,水底埋藏着落后的旧中国多少屈辱!?是啊,这样理解我们当今的造船业的发展和成就,马上就有了一洗耻辱的快感。我们不需要别人同情,我们从来不少奋发的力量。再读。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0:16:30
  老师慧眼,我原稿中,这个地方确实少块肉,却没感觉,多亏老师留评的提醒,我恍然大悟,加上几句,更完整些,和后面的话题,也更能联系起来。多谢老师指点,我继续努力。祝体健,笔丰!
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7-08 11:45:06
  韩老师的文又大气,又细致,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有价值的一篇文章。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工作顺利,夏祺!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4:57:02
  谢谢老师的美评!沉船,我理解的还是相当肤浅,这个领域太生疏。所以,文还是有些浅陋。谢谢老师的鼓励和美誉,期待老师佳作,顺祝夏日愉快!
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8 11:59:50
  这篇文章真的太精彩了!从开头就牢牢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沉浸其中。韩格拉图老师的叙述方式太棒了,就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引领着我们逐步揭开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让一场展览参观变得意义非凡。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例,不仅展现了考古的魅力,还让人深思历史与当下、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比喻和象征手法用得妙极了,把沙船比作老人,蚊子尸体的描写更是点睛之笔,让整个文章充满深意。语言上的清新脱俗也是一大亮点,严谨与优雅并存,尽显深厚文化底蕴。这样的好文,值得反复品味,强烈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祝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5:04:00
  谢谢老师的美评!这个展览,相对而言,介绍的还不不够详尽,写作前,我又反复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有些说法有出入,要进行鉴别。要说沉船考古意义,官方罗列很多,我觉得,有些不需要读者都那么了解,最重要的是实物证明,再就是和一带一路的联系。我也是边学习,边构思,边写作的。很多地方,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个船,现在在建博物馆,专家在继续解谜,欢迎老师有机会前来参观。老师的游记别具特色,值得我好好认真学习。谢谢鼓励和美誉,顺祝夏安,笔丰!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08 15:03:13
  拜读韩老师的文,我很是激动,我外婆曾经跟我讲过,我老爷爷有一条船,上面装满了瓷器,在广东某地遭遇风浪沉船了。看来,我要去上海一趟,看看“长江口二号”,不管是不是我家祖上的,反正,在我内心深处,有了亲切之感。哈哈。好文,文章构思精妙,与如今祖国的发展与强大联系起来,那是点睛之笔!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6:00:14
  说不定还真有联系,这艘船已在建专题博物馆,有很多谜题考古人员哈在继续解密,慢慢都会出结果。我对这个领域,比较生疏,所以,文尚显浅陋。谢谢鼓励,顺祝夏日愉快!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08 15:43:37
  考古,考证的就是民族的根与魂。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可以层出不穷,考古成就绵延不绝,跟史书相互印证。长江2号就是中国考古的一条脉络,瓷器,是中国出口的商品的代表,也演变成了中国的英文名字。老师的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叙述从容,角度新颖,是一篇上乘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夏祺1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6:04:57
  赞同老师的说法,尤其近些年来,我国考古成就巨大。我觉得,每一次考古,都是在探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存在诸多不足,谢谢老师的鼓励和美誉。期待老师佳作,顺祝夏日愉快!
9 楼        文友:简柔        2024-07-08 17:42:02
  船离我的生活很近,又很远。在现实生活中,做过小船,但不是生活的日常。在影视剧中,目睹过很多的巨船,那么巍峨,那么有气势,令人神往,想着,若坐这样一条船出海,那是怎样的豪情万丈。老师此文,让人了解到一艘古船的打捞,目睹它的过去与现况,这个题材不好驾驭,老师驾驭得气定神闲,这是创新,也是开拓。此文令人开了眼界,感受老师的忧患意识,涌动着一种精神和力量。拜读学习老师的美文。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8 19:38:57
  是的,除了旅游观光,我们平时乘船的机会并不多。将来有可能,乘乘国产邮轮,据说价钱还蛮实惠。这个题材,我想了几天,要写该怎么写,如果只按部就班的去写发现与打捞,显然那不是文学的任务,也容易就写成流水账了。那么,想到上海的航运史和造船业的蓬勃兴起,便有了文中的一系列拓展。但毕竟隔行,对考古方面的理解有些肤浅,不够深入。谢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顺祝夏日愉快!
10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7-08 21:37:09
  老师文章有深度,有美感,场面恢宏,看了让人惊叹老师的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9 08:18:00
  谢谢老师的美评!很多之处存在不足,对沉船事件理解不深,需继续努力。再谢老师的鼓励,期待老师的佳作,顺祝夏日愉快!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