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长江口二号”考古展启示录(散文)
去年七月初,从电视新闻里听到一则消息,上海正在举办“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史海钩沉,钩起的往往是文字,这次,钩起的是一艘沉睡了一个半世纪的庞然大物——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主桅杆、上甲板等结构完整。尽管这次展览的主要是沉船及其文物发现和打捞的过程,但我已按耐不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想去一睹为快。
一
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长江口二号”展厅,这时,我看到手机推送的新闻,方知,那天是7月11日,正是“中国航海日”,太巧了,因此,我立刻变得又十分兴奋。观众看得特别认真,有的观众边看边用手机查对着资料,俨然一副考古学者的派头。包括我,逐字逐句看介绍,生怕漏掉重要的信息。
展览内容分三个板块,“起航!古船再现•上海史脉”、“求索!水下考古•中国方案”、“出水!整体打捞•世界标杆”,和我网上查到的资料正好互补。
这艘船的发现,是个意外。2011年,上海市文物局进行水下遗产普查,发现长江口水域,沉睡着一只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考古人员凭着职业敏感和习惯,又扩大声纳扫测范围,又发现在该沉船北侧沉睡着一艘保存完整、大块头的“长江口二号”。这种“搂草打兔子”所获,让大家欢呼雀跃。看似偶遇,实则必然,是考古人员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结果。无疑,“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南海1987年广东宋代“南海一号”后的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据初步推测,这艘古船,是一艘清朝同治年间的海上贸易沙船。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寻找之难喻为“大海捞针”,别说一根针,就是“大海捞船”,也是并非易事。要知道,这是一片浑水水域,这艘沉船盖着昏暗的水被,从头到脚,蒙头大睡,如果以浑水摸鱼的方法寻找,难乎其难。现在发现,说明我们的现代考古科学技术飞速的进步。打个比喻,现在有那么多失踪的孩子和父母团聚,如果没有强大的人员信息库,没有现代DNA配比技术,别说孩子找不到,就是孩子站在父母面前,也不敢相认。
所谓沙船,能运沙子,但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运沙船,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是上海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海上运输工具,出现在唐代,首先在上海崇明岛一带使用。该船体宽、大、扁、浅,载重量一般在几百吨上下。吃水不深,遇沙不易搁浅,有若能在水中沙底上行进。多桅多帆,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最了不起的是能逆风而行。沙船在清代达到高峰,仅上海就拥有5000艘以上。可以说,上海的航运史,是沙船将序言写在江面上。
但沙船有个致命的缺陷,能“乘风”,难以“破浪”。尽享一般风力,但遇到恶劣天气,风大浪高,暗流涌动,沙船极易倾覆沉没。这艘“长江口二号”很可能就是遇到了风浪或暗流翻掉的。在暗流的下面,很可能隐藏着一条积满泥沙的阴沟。俗语说的“阴沟翻船”,想必就指这种情形。
展览的橱窗里,赫然摆放着一只四爪铁锚,有点像章鱼伸开了触角。铁锈斑斑,有一只爪子还断了,险些就变成了“三脚猫”。杆长3.1米、四齿长1.1米,但却没标明其重量。瘦骨嶙峋,满身血痂,我在想,这样的锚如何拴得住一只沙船。沙船,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学问,如同人生,行走,有蜀道之难,停下,则难于上青天。出乎意料的是,这只锚,发现时,它竟然和舵在一起。有人猜测,这只应在船头的锚,被随意调岗到驾驶室,导致船只失衡而沉没。但我比较认可另一种说法,是发生沉船的位置不在这里,而是沉没后,受洋流的推搡,从别处“随波逐流”而来的,锚也随之发生了位移。
生命高于一切,我忽然想起沉船上那些船员,没人能告诉我,他们都幸存下来了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果有幸存者,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一定有人成了舵手,他们想驾驭的是万顷波涛。
二
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船上装着什么。船上果然装满了大多来自景德镇等地的瓷器,瓷盘、瓷杯、瓷碗、瓷瓶。
其中,一只双耳瓷瓶,漆冬青釉,堆白青花,名字叫松下高士图。图案上,一名老先生,在持书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神态栩栩如生。最初,一个灌满泥浆的瓶子,被搁置在一边。忽然有一天,考古人员心血来潮,将里面的淤泥一点点清理之后,惊喜地发现里面装满了瓷杯。五十件瓷杯,一摞摞有序摆放。杯子之间还塞满了稻壳,用于缓冲挤压,以免损坏杯子。有趣的是,泥土里还发现了蚊子的尸体,据此判断沉船的出航时间是在夏天。不受人类待见的蚊子,成了最小的出土文物,卑微的生命,以死抗争自己存在的理由。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很多沉船都装满了陶瓷,包括南海一号上面,装载的主要是来自宋代顶级瓷窑的瓷器。说明中国古时瓷器,就以声名远播,畅销域外国家。中国的名字来自英文china,本意即陶瓷制品、瓷器,但却成了英语里“中国”的代名词。中国,这个伟大的名字,就是由先民冒着生死考验,长途跋涉,漂洋过海,用船运到世界各地的,让世界认识了这个伟大而古老的东方大国。
“长江口二号”,这艘150年前的古沉船,专家估算,仅仅是按照里面的文物瓷器和船体本身的价值就超500亿元。这只是一种人为数字上的估量,其实它是无价之宝。历史,本来就是无法定价的。所以,决定打捞它,显然有金钱之外的考量。一是急需实物,填补我国清代晚期沙船研究的空白,实锤上海作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二是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史料记载,上海本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沉船以及初步勘察发现的文物,最具说服力。等等。当然,还有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这艘沉船是在上海家门口发现的,按照人之常情,如不见其真面目,弄个明白,人们总会惦记着,心里放不下。
打捞这艘古船,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十年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项现场排摸、考察水环境、现场状态外,如何打捞才是问题的症结。在某种程度上,打捞比发现更难。因为古船如同患了严重骨质疏松的耄耋老人,打个喷嚏、咳嗽一声都会导致骨裂、骨折,所以,怎样才能保证打捞上来的船毫发无损,成为重中之重。
经过上海相关部门的联合攻关,形成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的“抱起”方案。手拿把掐抱柴禾模式,我心柔情似水的熊抱,都行不通。最终研制的神器,采用修地铁隧道的技术,利用盾构推进装置,将安装在古船上方的11对巨无霸铁臂,先翻转伸到船底,穿过厚积的泥沙或岩石,将重达8000余吨的整个考古遗址“抓入怀中”,像母亲抱着孩子那样缓缓离开水床。令人感慨,失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可喜可贺,打捞迁移工程,于2022年11月,历时半年顺利完成。必须说的是,这个过程中,为给世界各国打样,技术上,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不折腾,出水的古船,直接提升到一艘特制的工程船上,严丝合缝地嵌入其敞开的船舱内部。目的是直接运往和古船同龄的上海船厂1号老船坞。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座“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作为上海博物馆的北馆,聚焦考古专题,继续揭谜。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我因此期待,到时一定要去古沉船博物馆,看看重见天日的“长江口二号”,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扬帆远航”。
三
看完这个主题展之后,我心潮难平。当年,在通江达海的水路上,沉船不计其数,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沉船没有被发现和找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那时船的质量不高,手工制作,设备设施比较原始。比如前面提及的木制沙船,虽有很多优点,但缺陷也很突出,比如破浪能力薄弱,一旦遭遇台风,海浪汹涌,就如一截枯木,被抛上抛下,不能四季通航,全看老天脸色吃饭。即便后来诞生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军舰,但因受制于当时的制造水平,时常发生因焊缝开裂,导致船体断裂、船底漏水等事故。在海战中,鲜有中国自己制造的军舰参战,一些向外国巨资订购的战舰,很快被敌军击沉,比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茫茫大海,水底埋藏着落后的旧中国多少屈辱!?
为此,解放后,上海大力发展造船工业,从1968年中国第一艘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时至今日,上海已不满足于建造普通船舰,而是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现已造出一艘8万方全球最大浅水航道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已向全球交付各型LNG船只40多艘。又同时建造了两艘大型豪华邮轮,其中一艘爱达•魔都号已经开始试运行,结束了中国一直没有邮轮的历史。有网友形容中国近些年的军舰入列如同下饺子,上海造船功不可没。最叫人惊喜的是,2022年6月上海建造的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可贵的是,它是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再说得近一点,我们物流公司现在拥有的15艘装备先进的汽车滚装运输船,包括在建的7艘,基本都是上海制造。每年,这些船,将上海大众等生产的车辆运送到国内及世界各地,超100万辆。
上海的市标,由沙船、白玉兰、螺旋桨组成。沙船居中,以沙船寓意上海港,其实,也是为了记住上海以沙船兴市的历史进程。我想,今天,放眼祖国海疆,万舰齐发,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也是对“长江口二号”这样一些沉没的古船的一种抚慰吧。当然,上海造船业的的巨变,不仅是广大上海工人阶级的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这一切的产生,还源自于我们伟大祖国蓬勃发展,日益强大。由此,我更加深切缅怀,那些新中国的缔造者,那些革命先驱。
一日,我和朋友驱车去了嘉兴南湖。在红船停泊处,湖面澄明如镜,岸边杨柳依依。我在那里伫立了良久。
1958年,原来的红船已无从找寻,特根据当时安排游船的直接当事人回忆,仿制一艘丝网船,置于南湖一大会址,以纪念中共一大在南湖闭幕。就是在这艘画舫上,1921年7月的一天,从上海转移而来的十多位外地青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都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可以说,共产党带领的新中国,就是划着这只小船出发的。这不是一只普通的船。向前看,心中无比自豪。如今,这个历经坎坷的百年大党,正信心满怀地带领中国这只永不沉没的宏伟巨轮,在蔚蓝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