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看海有瘾(散文)
一
吸烟上瘾,饮酒上瘾。这是尼古丁、酒精刺激神经而导致的依赖。看风景也上瘾,这是审美的需要。我对看海上瘾。
烟卷一根接一根,吞云吐雾,才过瘾;美酒一盅接一盅,推杯换盏,才有滋味。这看海,那么方便吗?
方便得很,很解瘾。我生活在黄海西岸,有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一千里,一天截一段来看,过过瘾,需要多少时间啊。就是看过一遍,后面的海风景又变了,还可以重看,我守着过瘾的资源,不愁的。
跟内陆的朋友说起,他们有的一辈子未看过海,特羡慕,也想过瘾,但怕过了一次看海的瘾,瘾一旦发作,就受不了。我深深理解,不敢怂恿他们来看海了。我只好安慰他们去看山,学学杨万里,融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过看山跑山的瘾也不错。
海,成了我的财富。于是,爱海看海的感情更强烈了。有时候,我们站在财富的堆上,并未觉得自己那么富有,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和价值。内陆的朋友就认为我有海比他们富有。
二
离家十里是黄海一个海湾,叫蜊江。多少年前,我觉得“蜊江”的名字那么土,云南的丽江,广西的漓江,多美的“Li”声啊!如果说丽江漓江是风景中的“茅台”,那我家乡的“蜊江”也是地道的老白干啊,喝惯了也上瘾。
老家人,这些年就致力于打造“蜊江”牌子。
很多的海域,都被承包开发,成为专属海洋养殖作业区,但这里,还是因这个“蜊”字而被保留下来,辟为看海赶海亲海旅游区。
参差的海岸,黑色的礁石,永远蹲坐着,看着海潮,迎来送往,海水总有回报,将牡蛎寄生在礁石上,滋生出蛤蜊,散布在海沙中。潮水退却,附着在礁石上的牡蛎,就像白亮的星星垂落,被赶海的女人敲掉了牡蛎壳儿,白花花的样子,更像是长在礁石上的花,不必在乎季节,花开四季。
这里被留出来,作为游客体验赶海乐趣的地方,损失了很大的经济收益,但给游客带来一种亲海体验。海潮退却,红红绿绿的赶海人,铺满了一片浅滩,敲牡蛎的,挖蛤蜊的,捡箭虫(毛颚动物)的,扒开鹅卵石搜海螺的,独坐探海的岩礁抛竿垂钓退潮鱼的,他们都是来过瘾的,并非为了一顿海鲜,而是为了一次赶海休闲的过瘾。更有什么也不去获取的,就是踏海滩,和浅海的浪玩耍,他们就是想让那双脚过过海浪濯足的瘾,脚不会思考,但脚会有美好的体验,也有记忆。
三
赶海人,玩海的人,都进入了我的镜头,我也来过瘾,看看这样的“海况”,感受着“人海”的风景。这样的过瘾,需要忍着冲动。毕竟我是这片海的主人,礼让游客,先过瘾,我有这个觉悟的。这种自豪感,比钻进海里过瘾。我始终记着我一个朋友说的话——生活在有海的地方的人是幸福的。是的,过瘾是幸福的最高形式,常常被人羡慕,也过瘾啊,这种心理的满足,比获得一袋海鲜更有滋味。
坐在礁石上,转头看蜊江的山,葱绿的植被回应着湛蓝的海水,人在蓝和绿的氛围里,无论穿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蓝和绿都会殷勤地陪衬。旅游是一种瘾,在于真正做了一回自己,所以,没有人能戒掉旅行的瘾。因此,我们总能理解那些人挤人的场景,带着几分羡慕。
找一处视觉好的地方,看蜊江山的海草房,从绿色中闪出的苍白,就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和沧海桑田絮语,有时候很冲动,想跳起来去摸摸老者的胡须,最喜欢老者能一声呵斥,腼腆地收回手,一阵羞赧。想象是审美的最高级过瘾。再次去看,海草房就成了白色的雪屋童话,装满了怎样的故事,只能任由去猜了,过了一次穿越还童的瘾。海在我观赏的时候也顽皮,推波助澜,也想向我索要蜊江山景。海沉静了,我告诉海,蜊江山景映在海的画幅里。海总是和岸边的风景互动着,从不挑剔,甘愿做着风景的背景。我就像一个读海的童话的孩子,也上瘾,赀货拮据,不然,我就买下这段蜊江海。我这样衡量价值本身就是错的,看着好的,看着上瘾的,还有怎样的办法能够满足这种占有欲?
兴奋,是被海浪激起的。抱起波浪砸向岸边,坐不住了。身后就是环山的红色塑胶跑道,换上跑步鞋,自己下一个起跑的口令。站住,回头看看,自己在红色玉带的一端,就像被玉带抛起,甩出去很远。浪花还在鼓掌,海涛还在欢歌,一切都是给自己的鼓励。太自我了,自我是过瘾的内核,我就遇到路边的小朋友鼓掌,好像他们最懂得什么是过瘾,耐不住了,也相随我,来一次冲刺,生命的挑战力量,是一个人最大的瘾性。
四
不必担心风景会因一个“海”字而固定不变。海就像一杯酒,端起一杯又是一个滋味。日落时分最好。我喜欢的是夕阳和海面告别的那一瞬。“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这样,也是半江蓝蓝,半江红,这样的切割,太魔幻。粼粼的海波,款款的夕阳光线,此时好像彼此都懂得对方,那种呼应,让我不知道怎样选择倾向于哪一方。为什么要选择呢?在风景里,不必站队,没有立场,只需要一颗喜欢的心。海风来看夕阳回归,天上的云朵也低垂想吻着风景。天天如此反复,如果没有瘾,它们一定也怕重复的。不能从每一次这样的相似风景里,读到不同,就不会让看景的瘾留住。就像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都是进层,自然就爱上了读书。书虫,不是一个贬义词,哪怕是称为“书呆子”,也有可取的地方,肯定读书的瘾吧。
如果把一种瘾硬塞给我们,我们往往会拒绝的,感觉出目的性太强。生活给我们常常挤压出很多的烦恼,烦恼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性,有人说,还是靠自我修养来消弭烦恼吧。有多少人找得到呢。但海是烦恼的治愈师,不必特意看海,只需和海一起坐着,一些不开心的事就会被海水稀释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在海上人并不孤独”。所以,在我的意识里,凡是喜欢在海边坐一会的人,都没有烦恼,渐渐地,成为一种瘾,不必有烦恼才想起海,海是一个可靠的心理师。
极目,会看到船只入港,有船只扬帆出海,理想与归来的逻辑,在这里演绎着。海明威说,人不抱着希望是很傻的。海的对岸在哪里?必须有这个想法,于是看海人就有了变成一只船的愿望,每一次这样想,都会生出一些愿景。即使不去想得很远,眼光集中在浅海的鹅卵石,也有一种赏玩珍珠的美感。走进玉器店,我们会缩手缩脚,生怕碰坏了那些珍玩,而在海边,赤脚逗着鹅卵石,痒痒的感觉,是亲密接触,是久违的爽滑,会上瘾的,可以捡起一块,任意地抚摸,石头温润脉脉,不言语,却让人有着想听石头说话的欲望,慢慢地,懂得了石头,和石头说话更上瘾,石头懂得我们的语言,心事的吐露,何必非要有一个人呢。
五
我们从不会抱怨大海没有细节,风景会千篇一律。
从海水里的一块石头底下爬进爬出的那只小小的海蟹,是不是昨天的那只?它也有固定的家?
什么时间,青青的海苔爬上了礁石,滋生了一面隐约的绿色?它们是从深海来的吗?或许是礁石唤来建设风景?
那个五角海星又爬上了沙滩,可怎么没有看见前几天那个孩子捡起往海中扔呢?
那片堆满鹅卵石的海滩,今天有没有一块我中意的石头呢?为何那个孩子并不提篮赶海,而是捡拾他喜欢的鹅卵石呢?
那个漂浮,那根海带,是从哪个海水养殖场飘来?是告诉主人应该收获了吗?
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喜欢对大海提出诸多问题的少年,这些问题,我自己都回答不了。面对这段海,真正把感情融入其间,会有太多的疑问产生。我安慰自己,一个人对风景有了关注,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有瘾,并不等于就懂得上瘾的事物,而是可以生出太多的兴趣。
不要发愁没有细节,没有故事,只要看海不停止我们的想法,我们永远不会感到看海会腻烦,有人说,喜欢看海是有一种执念,多少歌曲都喜欢唱“想带你去海边”,这不是上瘾了吗?我听说,那些玄幻的游戏,被人玩一气就厌倦了,而有一款“打鱼游戏”,让很多游戏玩家玩得上瘾。我觉得一定是海对于玩家有着太多的魅力。我还听说,男女谈恋爱,都已经对那句“我爱你”不感冒了,而喜欢说“想和你一起看海”,尽管含蓄,却表白了我会像大海一样包容你的心怀,是更深沉的爱。
是的,大海是包容的,这是看海的最大理由。一个懂得包容的人,一定喜欢生活,生活会让一个人真正上瘾的。
多少水,来自山谷河流,大海都包容下来,从不拒绝点滴。真正懂得海的人,一定会被海的风度感染,海有着人格的魅力,和有人格魅力的人相处,能不喜欢,能不贪恋上瘾?
我知道,云南的丽江的“丽”起源于元朝设置的“丽江路”而得名,丽,也是美丽的意思。而广西的漓江,因为“湘漓分流”,一水“分离而去”,故名。我家乡的蜊江,可能因为蛤蜊之多而得名。尽管无法与丽江漓江这样的大牌相比,但不失独特的风景,名字更民俗化,百姓更有着亲海的体验。
蛤蜊属于贝类,蜊江吸引很多游客,最近,蜊江推出了“蜊江拾贝”的主题。蜊江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踏上蜊江的海边,诗海拾贝,史海拾贝,这样的文化名词,就会因名儿想起。
去蜊江拾贝吧,打捞大海的赐予,博取精粹,蜊江会带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在荣成的千里海岸线上,我对蜊江最上瘾,掬一抔蜊江水,我都有把酒问海的诗意。
我发现,我走溜腿了,出门就愿朝着海的方向去,上瘾的事,也是一种坚持,坚持就会得到一种境界。坚持看海,就懂得了海,就觉得对着海上瘾,是多么值得。就像相信爱一样,相信海。海是我们难得的可沉静亦可活泼的朋友,与这样的朋友处,很上瘾。
我不能不思考我为何对蜊江海那么上瘾。年轻时,工作忙,也会趁着周末投入这片海。坐一块礁石,举竿垂钓;探身礁石缝隙,寻几枚海螺;撒下蟹笼,静待螃蟹“入瓮”。或许,这些和海的交往,培养了感情吧;或者我生于海边,天生就对海有一种执念。如今的蜊江海看见我,少年变老者,更加垂怜于我,垂怜一个对海上瘾的人。
2024年8月2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海,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存在,它广阔无垠,深邃莫测。每一次凝视,都仿佛能窥见宇宙的秘密。海面波光粼粼,像是无数星辰坠落其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海风轻轻拂过,带来的是远方的消息,咸咸的,带着自由的味道。海浪拍打着岸边,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在海边,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看海,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教会我们包容与宽广,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海,是自然的诗,是生命的情书,让人看上瘾,无法自拔。好文章我也喜欢大海,问好老师写作愉快!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