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菱角(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菱角(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572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0发表时间:2024-09-01 11:27:48

跟随小区一行人去江苏锦溪一日游,在锦溪老街上,看见有不少当地人在兜售菱角。或许刚采摘下来的缘故,这些菱角水灵灵的非常新鲜,好多人都买了一大袋,有的人甚至用湖水冲洗一下搿开角,就当场吃了起来。我也买了些,想带回家给妻子尝尝鲜。说起这像牛角似的菱角,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看见它,就会想起我的外婆,想起曾经在外婆家呆过的日子。
   曾记得我小时候,因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又十分困难,为了减轻压力,母亲将我送到乡下外婆家里,在外婆那里生活了将近5年,直到快上小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即便上了学,每逢放暑假,我也会回到外婆那里。
   在外婆的家乡,由于四面环水,河流纵横,家家都有小木船和木桶,而这些小木船和木桶,就是用来养鸭捕鱼和采菱角的。在不少河里,长满了各种水草,其中就有很多残余的菱角。这些菱角,有的一簇一簇的生长,也有的分散在水草之中。冬天它们沉寂在泥底里,当春天来临时,这些残余的菱角,便从碧绿的河水里冒了出来,慢慢地生长,开始了它们一轮轮的生命周期。每一根藤条上衍生着无数的小菱叶,菱叶呈三角形,密密麻麻地挨着,每一片菱叶,就是一株菱角苗。如此繁衍下去,整个河流成了菱角的天下,那些肥厚壮实的菱角,便盘结成一张硕大的绿色地毯,非常壮观。而夏天之际,这些菱角会开淡淡的白花,千姿百态,神色各异,假如此时有微风佛过,它们就会轻轻摇曳,恰似朦胧的轻纱在飘逸。
   菱角的采摘期,一般是在9月初至10月,这次8月底,在锦溪老街就能买到菱角,说明每个地方的菱角,采摘期有所不同。当然,我也从未见过外婆及村里人,如何采摘菱角的?但我从外婆的口述中,也知道了它的一个大概情况。我过去一直以为这些河里的菱角,是任何人随便采摘的,却不知它是属于集体的,每条河属于不同的生产队管辖,每到采摘期,生产队就会组织农民去采摘。这些农民就会划着自家的小木船,或者坐在很大的木桶里,带上工具,用不了半天,就能满载而归。生产队再将菱角一一过枰,根据每人采摘的多少记工分,而菱角大部分要上交公社,少量的分配给农民食用。所以,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很多菱角,吃都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农民们就拿它当粮食吃。因为那年代,农民除了要交公粮外,留下自己吃的粮食很有限,常常不够吃。这时候,菱角正好添补了这个缺口。菱角的吃法有多种,除了直接水煮去壳吃法外,还有去壳晒干,将其果肉粉碎后,与面粉混杂做成面糊糊,一家人能吃上一阵子。我年幼时,在外婆家里,曾经吃了好多日子的这种面糊糊,即使回沪,外婆也不忘让我带上好多菱角。
   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菱角确实当作粮食的一种补充。但现在,别说当粮食,即便当作闲食,问津的人也不多。不是菱角不好吃,却是国家经济发达了,粮食充足,物资供应丰富,国民不再为吃发愁,现在老百姓吃菱角,主要还是品味尝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老百姓在菱角的吃法上,也翻出了新花样。譬如:将菱角去壳后切成片或块,和猪肉或鸡肉等肉片,再加上青椒、胡萝卜等蔬菜一起炒,菱角炒菜不仅色彩丰富,口感层次分明,还能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我家对面有一位女邻居,将菱角与排骨、鸡肉等食材一起煮成汤,味道鲜美,汤色清澈,深深吸引了我妻子。她也买来菱角,如法炮制,煮了一砂锅汤,一家人一顿就吃了个精光。由于这道汤实在鲜美,以至于成了我们家保留的菜谱,每到菱角上市季节,妻子都会煮上一锅。
   上海有一部经典沪剧,名叫《卖红菱》,创作并演出于1954年,屡获各种大奖,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这部沪剧诞生70年,其生动的剧情、精美的唱腔,一直珍藏在很多市民心中,只要提起《卖红菱》,老沪剧迷都会唱上几句。《卖红菱》以对唱为主,剧情主要取材于农村生活,以卖菱角为引线,通过生动的唱词与情节,展现了一对年轻人的爱情苦难,和对命运的抗争。这部沪剧的主要演员是赵春芳(男)与杨飞飞,尤其是杨飞飞的唱腔,就跟红菱似的嫩甜糯,深受观众的喜爱。
   卖红菱,为啥不叫卖菱角?其实,红菱是上海老本地人的一种叫法,每个地方的叫法各有不同。当然,如果细分,菱角确实分嫩菱与老菱两种。嫩菱是半成熟期,颜色呈淡红色,用手一折就断;老菱则是完全成熟期,颜色呈深咖啡色,但不容易折断。菱角,在植物中属于菱科,产于中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除了我们常见的牛角形菱角外,还有三角四角形以及无角的菱角,分布在江南各地。采摘菱角,是一项很辛苦的劳动。每到这季节,采菱人就会划着小木船、或坐在木桶里,用她们的双手,不停地拔、采、洗、分,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当然,采摘菱角,在不少文人笔下也颇有情趣。譬如白居易的《看采菱》,就写道:“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其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欢。李白也有一首描写夜色下,一对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踏歌采菱角的浪漫情景,诗歌名叫《秋浦歌》,内容是这么写的:“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还有,偶尔听见电台播放的一首邓丽君演唱的《采红菱》,也十分有趣有情调:“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郎有情,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由此可见,菱角不仅可食用,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菱角,或许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的馈赠,它见证了历史,讴歌着江南水乡这片美丽的土地,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共 21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生活在江南水乡之人,对于有着水八仙之称的菱角来说,并不陌生。作者在市场上偶然看见菱角售卖,于是自然勾起往日许多关于菱角的回忆。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家待时,还是大集体。菱角作为集体财产,到了成熟季节需要出动许多劳力采摘,大部分上交,小部分分给个人。菱角的吃法比较简单,可以生吃,最直接的是煮熟去壳实食用,还可以去壳晒干掺和在面粉里当作主食。如今人们将去壳的菱角放在各种肉里炖汤,也是一道味道鲜美的菜肴。因为菱角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不仅成为美食,更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元素。有以菱角为题材的经典沪剧《卖红菱》,剧情生动,韵味十足,深为人民喜爱。还有许多以菱角为题材的诗歌也同样让人喜欢。比如白居易的《看采菱》,李白的《秋浦歌》。诗歌中的生活情趣以及采菱劳动中的男欢女爱无不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气息。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采红菱》更是唱尽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和生活热情。感谢老师大力支持,佳作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90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4-09-01 11:28:49
  拜读学习老师精彩佳作,创作愉快,生活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39:53
  谢谢老师的辛苦编辑,敬茶!
2 楼        文友:暗夜百合        2024-09-01 11:37:41
  很不错的一篇文,我也很喜欢吃菱角。荤素搭配,雅俗共赏,蛮好。祝创作愉快
曲中影,酒中情。莫诉忠良。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40:29
  多谢老师的厚爱与鼓励!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9-01 11:38:24
  这篇文章由市场上的菱角勾起回忆。讲述菱角曾是集体财产,吃法多样。它不仅是美食,更成为精神元素,有相关沪剧、诗歌,如《卖红菱》《看采菱》等,邓丽君的《采红菱》也展现水乡风情。菱角承载着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热情。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41:03
  多谢老师的光临及留言。
4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9-01 11:42:02
  没见过菱角,或者说生活中,市面上有棱角兜售,只是我没有留意到。老师的这篇文章,激起了我对菱角的兴趣。我一定抽个时间,去采摘菱角。就像文章里描述的那样,做成一道美食,来镐劳自己。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42:10
  谢谢老师的厚爱及精彩留言!
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9-01 11:46:12
  看到《菱角》这个标题,我还没来得及去细读,藏匿于脑海深处的回忆已占满心头,让我也有写一篇的冲动。畅游在作者细腻的文字间,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幼年时代。但我自身对菱角的生长环境一直是段空白,这篇文刚好弥补了我的欠缺。本文不仅详细地介绍了菱角的生长过程以及食用方法。更是巧妙地把我们带到那段难忘的岁月,同时又解读了很多关于菱角的文学作品。好文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43:10
  谢谢冬阳老师的光临及美言。
6 楼        文友:廖春波        2024-09-01 11:46:32
  文如菱角,清新脱俗,似行云流水,江南之小溪,才思泉涌,自然天成!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4:44:04
  多谢老师的光临与厚爱。
7 楼        文友:水中天        2024-09-01 11:57:09
  江南水乡,物阜民丰,而菱角是一种很普通的水生植物,果实鲜美脆甜,可当作绝好的零食。同时,在采菱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爱情故事,一曲《采红菱》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但在困难时期,它也填补了人们粮食的不足。文章回忆了少时在外婆家的生活,对菱角记忆犹新,对菱角的吃法等各方面描写细膩,充满了温馨。佳作!拜读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5:00:02
  多谢老师的鼓励!
8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4-09-01 12:17:53
  美食美文,跟着作者小溪一起回到采菱角交公粮的年代,缺粮菱角可打粉做成面糊糊充饥。
   如今生活好了,菱角可以煮汤,和肉类一起沌成美味。
   文中还回到了七十年代的上海《卖红菱》,男女唱腔如菱角一样嫩、甜、糯的美好回忆。
   文中还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作者小溪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白居易,李白写菱诗文信手拈来,行文流畅,给读者带来丰厚的菱角文化精神食粮。
   谢谢作者小溪老师美文,欢迎继续来稿晓荷,问候秋祺!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5:00:36
  多谢老师的光临与厚爱。
9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9-01 12:27:26
  老师的文字,以菱角为主线,勾起小时候大集体时,就连菱角也很短缺的回忆。现在富裕了,菱角不再稀罕,而且有多种吃法,历代文人,也对菱角情有独钟,菱角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足见菱角在世人生活中的意义。深度好文,给赞,学习!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5:01:46
  谢谢的光临与鼓励。
10 楼        文友:东辰        2024-09-01 13:03:55
  拜读欣赏小溪老师佳作,一会仔细欣赏。适才给你飞签。有时间回我一下。
回复10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9-01 15:02:05
  谢谢老师!
共 22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