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最后一渡(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最后一渡(小说)


作者:岚亮 探花,12327.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3发表时间:2025-03-11 06:36:47

【江山·见证】【东篱】最后一渡(小说)
   他在走向渡口码头的路上,才突然意识到这将是自己这辈子的最后一渡。
   五点钟未到,天还早得很。小麻其实根本就不必这么赶早,都怨镇政府的大奔头,派活也不定个时间,只是告诉他今天哪里都不要去,要守牢渡口,有人要搭船过湖。过个湖,又不是天大的事,就叫人那样这样的,还得起这么早,至于吗?小麻先是有点不爽,但转念想了想,感到这事又不能怪大奔头——四十多年养成的作息习惯,早已顽固如石,雷打不动了。
   一座大山,上下住着两个村。山顶上的大,叫上原;山脚下的小,叫溪口。溪口三面环水,右边竖着大江,前面横着宽溪,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却处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俨如咽喉扼守之势。两岸和上下游的人要往来了,经此冇桥,只能靠船摆渡。渡口就一个,十几级石阶从古道上的娘娘庙旁边斜入水里,缆绳缚在一棵大樟树的裸根上,渡船临水悠荡。渡船除一再无第二条,原木做的,板缝灌抹了桐油,两头尖,肚子大,一次限载十人,如果是娒儿,可多来几个,如果是成年的牛,勉强拖两头。
   有人要过渡,站在渡口上,放开嗓子朝庙上喊:要过渡哟——小麻!小麻——过渡嘞!
   小麻摘下盖在脸上的破箬笠,戴在头上,从娘娘塑像下面的长板凳上慢腾腾地爬起来,伸了伸懒腰,打完一个哈欠,然后疾步走下码头。待人坐定了,他解开缆绳,嗖地跃上船头,竹篙奋力一撑,喝了声“走嘞”,渡船便往对岸悠悠漂去。他什么都渡,渡人,渡货物,也渡猪牛羊之类的牲畜。水面不宽,从这岸到那岸,不到六撑篙长,一般来说,渡一船人,三五分钟就完事了。但有一个人若来搭船,小麻的渡船就会走得很慢。当然,如果是仙女来了,他也不会使劲撑的,冇办法,他并非英雄,骨子里却也喜欢美女。
   那个能让渡船慢下来的人,名叫水仙。水仙是个女的,皮肤很白,眼睛很亮,屁股很翘,最厚的布料亦罩不住她硕凸的胸脯,颤抖抖的像要蹦出两只大兔子。不是小麻心里有鬼,他的眼睛向来就很不听话,特别是当遇见像水仙这种女子的时候。一看到水仙,他的目光就会不由自主地往她的胸口上扎,如两束激光,一直扎向水仙深深白白的乳沟里,浮想得不能自拔。
   共船的熟人便拿水仙取笑:哎呀水仙,赶紧把奶子掏出来吧,你瞧把小麻馋的,如果再不让他吮吮,会渴死的。有人说的更加露骨:水仙,你不能老是把奶水供给老麻子一个人哦,也该挤点给小麻尝尝味道呀。
   水仙听了咯咯笑,两只兔子跳得更疯了。
   小麻并不傻,顿时红了脸。他郑重回应:别瞎说,我长到这么大,就只看见我爸摸过水仙的屁股和胸膛,可从未见过他吃过水仙的奶水呢。
   大家哄然大笑。
   水仙的脸终于红了,白着眼睛对小麻说:小麻子,你真傻吗,这话也敢说出口。
   小麻眨巴着眼睛大声说:我哪傻了,是我亲眼看见的呀,我爸什么时候吃过你的奶了。
   船上的人乐翻了,哪还记得自己要过渡。渡船也乐傻了,在水里晃荡起圈圈来。
   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事,小麻仍然记得。他的记忆力不见得有多好,但只要是他想记住的,就一定不会忘,像忘不了天上除了有个月亮,还有好多星星似的。
   小麻的新房子距渡口不远,是一条短短的下坡路,水泥现浇的,两米多宽,九十九级台阶。
   确实是九十九级,这点毋需置疑,他不知数过多少回了,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的,离一百都是只差一级,决不会错。如果有人拿此事跟他赌一条三十斤重的包头鱼,他也敢。奶奶的,如果若是多出一级或少了一级,老子马上就跳到湖里抓鱼去,敢跟老子赌的,有吗?
   小麻刚走下第一级台阶,就感到今天的心情有点乱。复杂这词他用不来,只能说是有点乱,好像心里头装满了事,又好像是空落落的。他突然想到要问问自己了——这一辈子在这渡口上总共渡了多少次?渡了多少人?是一万次?还是十万人?肯定不止,就当每天渡十趟,每船平均渡三人,整整四十七年了,该是多少呢?他想好好地捋一捋,又不知该如何捋,一片混乱。他想着想着,便觉得自己的脑袋骤然大了起来,似乎要炸。
   就在此时,他的眼睛又不老实了,碰到了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
   天未大亮,晨曦初露,淡的淡,浓的浓。四月的日子,春风迁来野花,在路边安营扎寨。苦楮树垂下一串串白花,松树梢上松花黄黄,棉菜花在草丛里偷生,山崖上的状豹花红得似火。昨天是清明节,细雨飘了好几阵,今天只有雾,薄如从烟筒头上冒出来的轻烟,丝丝袅袅的,绕着山林在水上游荡。水绿得发亮,像水仙的眼神一样光亮。水很深,比水仙的心思还要深。自从大江变成大湖之后,这里原来的村庄、渡口,包括那座娘娘庙,全部沉入水底了。
  
   二
   现在的渡口是新的,才十八岁。这点也可以肯定,小麻到新渡口已经摆渡了十八年,再也冇人比他更清楚的了。渡口再不是那个渡口,水面变宽了,从原来的几十米变成了几百米,但船还是那条船,人还是那个人。渡船很旧了,船板由当年的鲜黄褪成了灰黑,好在小麻精心维护,尚能使用。这船一直是他的伙伴,更是他的骄傲。怎不令他骄傲呢?
   小麻生于溪口,长于溪口,一辈子几乎都冇离开过溪口。
   他父亲老麻子是乡政府(后改过镇)的民政助理员,在当地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美中不足的是,老麻子的那一张芝麻脸,实在太丑陋了,遭了母亲的嫌。小麻自小就悲催,尚未满月呢,母亲就跟着一个来自海边的鱼贩子私奔了,他是喝着狗奶和羊奶长大的。儿时的小麻,虽然有点淘,倒也聪明伶俐,虎头虎脑的,一切都好。不曾想,九岁那年他忽患怪病,高烧发得比烧白的铁锅还烫人。当他擅自到阎王殿昏昏沉沉地徘徊了三天三夜重返人间时,人们发现,他的脑瓜子被水草塞满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会正常说话。更要命的是,可恶的小鬼们居然还在他的脸上烙下了密密麻麻的酒糟丼,与老麻子无异。于是,大家就再也不叫他水生了,称他为小麻。
   脑里缺了一条主弦,小麻无法去上学,无法去学手艺,也冇人找他玩,他只好把自己天天泡在水里,与那条渡船为伴,日长月久,竟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不是吹,若是到了溪江里,附近一带罕有他的对手。他十三岁,一口气就可以潜游百米远了,就敢踏着洪水拿网兜去捕鱼了。一个夏日,大江发大水,汹汹急流中,漂来了一具棺木,站在岸上观看的,无一人敢去捞,惟有小麻站了出来。他像一条飞鱼,迎着滔天洪水,在浪谷里仅沉浮了一根烟工夫,便将棺木拖了回来。也许是天意,当那口棺木刚刚被推到岸边时,里面居然闹鬼般地跳出了一个人来。更巧的是,那人竟就是溪口的村长李大溪,他去朋友家喝醉了酒,竟然躺在空棺木里睡着了。
   喝完第三碗姜汤后,死里逃生的李大溪拍着小麻的肩胛骨说:从明天开始,村里的渡船就归你管了。小麻有点吃不准,回家请示老麻子。老麻子说:撑渡船吃的是集体粮,跟你老爸吃皇粮是一样一样的,这等好事,只有傻瓜才不愿意干!就这样,小麻成了一个专业的摆渡人。那一年,他十五岁,今年他六十有二,弹指之间,四十七年便做梦一样过去了。
   黎明的渡口静悄悄。风歇在雾里睡得很死,忘了吹号。湖水醒来了,波光粼粼的,像起皱欲裂的玻璃,在湖岸发出一阵阵如老麻子搂着水仙睡觉一样的声音。要过渡的人还早着呢,小麻不能让自己闲着,跟往常一样,他踮起脚尖,把两掌放在嘴角边撑成喇叭口,朝着壁立在隔岸江溪相连处的那面山崖长吼了一声,是长长的“哦”,尾巴足足拖到三里外。很欣慰,这次照旧冇让他失望,他的声音刚落,一只大白鸟便抖着翅膀从崖下的芦苇荡里飞了出来,朝他“嘎嘎”地叫,声音的尾巴也足足拖到三里外。
   小麻与这只白鸟不仅熟悉,而且还是心灵相通的。他想它了,每次只要一“哦”,它就必定出现。这是什么缘故呢?他琢磨了很长时间也整不明白,既然如此,他就当那白鸟是娘娘的化身了。小麻作这样的猜想是有道理的,因为娘娘庙原来就处在那片芦苇荡的下面,因为娘娘是神仙,庙被水淹了,她就变成了白鸟,因为她舍不得庙。
   其实,娘娘庙是很小的一间屋,单层,岩头墙,刷白粉,四角竖木柱,庙顶盖乌瓦,与普通人住的房子相比,就是墙上有图画,柱上写有字,檐角格外翘。娘娘是泥塑的,慈眉善目,脸色白里透红,一年四季就穿一身花衣裳,也晓不得换洗,一天到晚就一个表情,从不开口说话。小麻知道,她叫陈十四娘娘,是由观音佛的三滴指头血化生的,他还知道,她的生日是正月十四。
   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判断:不管是什么样的仙和什么样的佛,但凡是泥塑的,就不会吃饭讲话,跟死人一样。有人跟他辩,说佛不是死人。他说死人才成佛。对方说不一样,佛是有人来祭拜的。他说死人也是有人祭拜的。对方语塞,扔下一句“秀才遇到呆子,自己成傻子了”,离去。小麻朝那人的背影呸口浓痰,说:不服气,你今后清明就不用去上坟了。小麻一有闲,就到娘娘庙里睡觉。其实也不是真睡,大多时间都是在闭目遐想,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有人说他:你天天都躺在娘娘的身下流着哈喇子尽做美梦,就不怕遭报应?他斥道:放屁!娘娘都冇意见,从来不管我,哪轮得到你放屁。再也无人管他。
   夏夜,男人们聚在庙里陪娘娘纳凉。大家叼着烟筒端,略一寒暄话题就直奔女人。甲说:全天下的女子,脸面各自有致,下面概无差别,全是豆腐渣子。乙反驳:那是你见识不够,咋能一样呢?丙嗤嗤道:你见识广,那就说来听听,咋就不一样了。乙吐着烟圈,有声有色地说:她们的奶子不一样,有的是蒲瓜型,有的是茡荠型,有的是布袋型。甲说:屁话,这些谁不知道?我说的是下面。乙说:下面更不一样,有的是—— (此处略去20字)。众人大笑,问乙:你都见识过?乙说:听来的……
   小麻听了,如坠云雾,兴趣索然。
   人们说着说着,就聊到了上原。丁说:听说上原的女人都很浪荡,个个都有相好呢。乙一拍大腿,神秘兮兮地说:听说了吗?相传那水仙,是个白虎呢。
   一听到水仙的名,小麻立马为之一振,就问:白虎是什么?
   大家哧哧地笑了,烟雾喷得东斜西弯,对乙说:老筏头,小麻向你取经呢,你得好好给他开导开导。
   老筏头望着小麻,问:你真想知道?
   小麻点点头。
   老筏头把烟筒端递了过去。小麻心领神会,把烟锅里的灰烬敲干净,抓一撮烟丝填上,点燃,递到老筏头手中。老筏头这才开口:小麻呀,其实吧,你若想知道白虎是什么,最好去问你爸,你爸比我还灵清。
   小麻说:我都帮你点烟了,你咋这样呢。
   老筏头不推了,说:正常的女人,那个地方是会长草的,白虎是全白的,寸草不生。
   小麻听了摸不着头麦,问:那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大家又笑。老筏头愣了一下,说:那个地方就是那个地方,你不必再问,我可告诉你,白虎是会克夫的,今后你千万不要去惹白虎哦。
   小麻知道克夫是怎么一回事,听了大吃一惊,再不问。他的心头被一个巨大的问号揪住了。他在思考:白虎会不会克相好呢?
  
   三
   小麻与水仙熟得不能再熟了。水仙的娘家在大江上游的百丈岩,开始先嫁给上原的莫小二,不到三年,比牛还壮的莫小二就突然患病死了。后来,她招了个上门郞,叫莫属。莫属是个木匠,一年之中十有八九都在外地呆着,家里除了水仙,再无他人。
   说起来,所有的一切,皆缘自老麻子。老麻子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上原的驻村干部,几十年始终冇调换过。小麻第一次去上原,是在十二岁那年。那个深秋的天光早,老麻子像抓小鸡一样把他从被窝里拽了起来,说:水生,跟阿爸到上原去。小麻说:去上原干嘛?我又不会收农业税。老麻子说:就你,还收税?天凉了,你帮我把救济被送上去,不会让你白跑的,上原的柿子红了,到时你可捎回一装的。小麻听说有柿子,斜着的腰身立马就挺得像一根笔直的竹,上原的红柿,他吃过,味道好得冇法子讲呐。
   喝完一碗饭粥汤,父子俩人便一前一后上了路。
   通往上原的路,全是上岭,步步石阶,弯弯曲曲,十余里长,瘦筋筋的,像一条站起来的草花蛇,自水边一直往高高的山顶上绕。小麻扛着一捆棉被,如一只瘦猴驮着一朵乌云,在前头开路。当他翻过第三个山冈时,前面的路陡然就竖起来了,比家里的楼梯还陡。石路凿在一道急急下坠的山脊的中间,山脊很窄,只有三尺多宽,两旁皆是光秃秃的绝壁,像一条从天空垂挂下来的绳索,真他家(妈)的凶险吓人。小麻不由地噜了句:这是天梯吗?老麻子说:这里叫百步岭,也叫戒刀岭,你得小心了,千万别走神,否则……否则下面的话,他冇讲完,但小麻自是明白,聪明人一点就透,没必要啰哩八嗦的,他对此向来自信。
   爬上百步岭,小麻已是双腿发颤,大汗淋漓,好在眼前蓦然开阔了许多,上原正趴在桥的那边等着他呢。他放下被子,搭帘眺望。桥是石拱桥,上面铺着青石板,下面是个半圆的洞,洞下流着清水,哗啦啦,哗啦啦,水不大,流得却挺快活。桥头守着两棵树,也是樟树,比溪口的还高大。村庄的后面是低山,低山的后面是一爿又高又长的山崖。上原村比溪口村大多了,小麻目估了一下,好像有十个溪口村那么大。水是从村中央流出来的,溪两岸长满了红柿,红柿的边上是高高低低的房子,有木屋,也有泥墙屋。村子的四周,全是田地,很宽很宽的田地。

共 1453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小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别有机抒,精彩至极,语言灵动,像山风轻拂小溪岸边的花朵,摇曳多姿。故事的主人公小麻是个满脸麻子有点弱智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是普通老百姓中最不显眼的一个。但是他善良、淳朴、厚道、勇敢而有原则。作者赋予他脑部弱智,也恰恰是这种弱智中的憨厚,使得小说有了独具一格的丰厚之美。小麻因奋不顾身变相救人的原因,当了江边溪口的摆渡人。他每天渡人,渡物,渡男人,渡女人,也渡死人和牲畜。摆渡,让他见证了溪口湖从繁盛到落幕的过程,上原人的艰辛与沧桑,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也见证了男人和女人们的七情六欲,包括自己的父亲。水仙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独特女人,她的婚姻是不幸的,老麻填补了她的婚外生活,却未改变她的命运。她影响着小麻的心智,也未曾改变小麻的生活。这一切,在生活光阴的长河里,就是最真的生活,是底层男女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却又无法改变什么的怅惘。故事集结着人间的善与爱,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当湖水淹没村庄,政府让上原山上的居民集体搬迁后,小麻把他们一一渡走,山上那几个“老弱残兵”却坚守阵地不愿下山,包括水仙。这使得故事的意味更加深邃。小麻不辞辛苦来回往返给他们送东西上山下山,甚至九十七岁的莫松和九十五岁的胡冬菊先后离世,他们的尸体也是小麻一人背下山的,直到山上只剩下了水仙和她的丈夫。小麻心中的秘密从未对外人讲过,那就是水仙。父亲老麻、水仙和小麻相辅相成,构成了小说最大的看点。小麻对女人的渴望,对乡邻的援手,对渡口的深情,都使得小麻这个看似弱智的男人形象真实、立体而饱满。作者塑造的即便是作为辅衬的“闲杂人等”,个个也是形神兼备,刻画细微,印象深刻。小麻劝水仙下山,否则哪天有个好歹,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最终,在镇政府一干人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下山。水仙两口下山,是小麻的最后一渡,这一渡,有他心中的秘密女人和一群羊。他的心是疼的,水仙的歌声是哭的,他们都在自己的情绪里五味杂陈,对人的不舍,对土地的不舍,对渡口的不舍。最后一渡,落下了帷幕,渡走了所有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渡走了逝去的大麻,也渡走了心中的女人水仙,留下的,是对生活无尽的思索和回味。作者以低沉的基调,倒叙的手法,灵动的笔触,艺术的张力,使得小说的韵味别具一格。起承转合,自然巧妙,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结构严谨清晰,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张力十足。景物、心理、细节描写,抓人眼球,笔法灵动,耐读耐品。问好岚亮老师,有幸拜读佳作,倾情荐阅!【东篱编辑:风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轩        2025-03-11 06:44:29
  问好岚亮老师,小说独具丰厚之美,喜欢这样灵动非凡的文字,大家手笔风范,向您学习。编按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风轩
回复1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0:01:04
  这个短篇有点长,风轩老师编辑辛苦了。无比强大完美的编按,为拙作添了彩增了光,令我仰视。如何把这个小人物的故事说好,可读性强一点,是一个难题,考虑再三,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善良、勇敢、诚实的的傻子吧,因为瞎子可以胡言乱语。但傻子的语言和心态,又是另一个难点,只能是尝试吧。十分感谢,献花敬茶!
2 楼        文友:风轩        2025-03-11 06:49:08
  摘录几段描写景物的文字,精美绝伦:天未大亮,晨曦初露,淡的淡,浓的浓。四月的日子,春风迁来野花,在路边安营扎寨。苦楮树垂下一串串白花,松树梢上松花黄黄,棉菜花在草丛里偷生,山崖上的状豹花红得似火。昨天是清明节,细雨飘了好几阵,今天只有雾,薄如从烟筒头上冒出来的轻烟,丝丝袅袅的,绕着山林在水上游荡。水绿得发亮,像水仙的眼神一样光亮。水很深,比水仙的心思还要深。自从大江变成大湖之后,这里原来的村庄、渡口,包括那座娘娘,全部沉入水底了。
   黎明的渡口静悄悄。风歇在雾里睡得很死,忘了吹号。湖水醒来了,波光粼粼的,像起皱欲裂的玻璃,在湖岸发出一阵阵如老麻子搂着水仙睡觉一样的声音。
   通往上原的路,全是上岭,步步石阶,弯弯曲曲,十余里长,瘦筋筋的,像一条站起来的草花蛇,自水边一直往高高的山顶上绕。小麻扛着一捆棉被,如一只瘦猴驮着一朵乌云,在前头开路。
风轩
回复2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0:01:57
  多谢,鞠躬致谢!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11 07:50:59
  这篇小说以独特视角讲述小麻的故事。他弱智却善良勇敢,见证溪口变迁。水仙等人物交织其中,展现人性复杂。作者手法独特,充满艺术张力,令人深思回味,是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 祝岚亮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4:11:58
  多谢善斋老师的雅评鼓励,创作不易,读者也不易。再谢支持捧场,祝万事胜意!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11 09:03:51
  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从摆渡中展开老麻、小麻、水仙之间的情爱纠葛,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老师的笔触并未仅仅停留于此,而是顺着“情”的线索讲述了上原人搬迁的过程,其中曲折,动人心魄。精彩大作,拜读学习,顺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4:17:42
  多谢韩社拔冗留墨并点评鼓励,昨晚拜读你的爱情大作,心里有无限感慨。写小说很不易的,心情跟着人物走,很伤身,欣慰的是可以反映一些人性的本真。远握了。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1 09:30:18
  最后一渡,是要将一个人人物一生相依的渡口堵死,多么残酷,却又是必须改变的。这种矛盾,可能在我们读者眼中,觉得无关紧要,但在当事人心中,是会掀起波澜的。搬迁,是小人物遇到的最宏大的事件,但写人物要压抑内心所有的情感,只有服从。小麻,靠什么乐于撑船摆渡,可能不是靠职业信仰,靠一颗救民于水的善良。他的情感里少了正常人的东西,但在懵懂中,他要享受那种生动,于是,有了水仙,水仙,可能是小麻摆渡的唯一动能。见证一个智商残疾却有着丰富情感的小人物的生命历程,见证着改变对小人物的残酷和重建的艰难。笑话,有趣的调侃,可能是小人物最开心的东西,他们获得不了正常,只能在非常里享受快乐。岚亮老师的小说,蕴意很深,情节也相当精彩。怀才抱器拜读,点个大大的赞。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4:28:21
  此篇算是《山河如画》的姐妹篇了。非常敬佩兄长对文学的钟情和对社团作者的关爱,每每在自己创作不息的同时,还要给他人大量编文、点评、润色,不知你是怎样做到的,铁人也。我的体质应该还是可以的,但写完这两篇,发现自己竟然吃不消了。本次江山征文,东篱已开了个好头,但愿佳作不断,再创佳绩。多谢大哥,祝龙体安康!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3-11 12:15:17
  此篇小说,虚实结合,作者以真实的家乡山水为背景,虚拟山名、湖名、村名、人名,刻画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芸芸众生相,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与纠缠。最后一渡,为盛大的群体搬迁画上了句号,但这个句号有点沉重。文中的小麻,一场疾病让他变得弱智且丑陋,但他奋勇救人的精神使他意外得到一份渡船的工作。他渡人也渡动物,渡活人也渡死人,渡他人也渡己。他以摆渡为生,见证了溪口湖从繁盛走向寂寥,见证了上原人生活的艰难与心酸。那些发生在山水之间的故事,极具原始的蛮荒与直率,老麻与水仙的情欲与冲动,小麻与水仙的情爱与克制,都映射着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真实。小麻纯朴厚道善良,形象可爱,是小说的主角,也是作者浓墨重彩描画的人物,凸显人性的美好,很是动人。全文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极富意境、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都非常细腻精准传神,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内心丰富的人物形象,极其鲜活饱满,令人难忘!作者满怀悲悯之心,倾注满腔热血创作的这篇厚重精妙的小说,故事性极强,雅俗共赏,耐人寻味!感佩才情,问候亮哥创作辛苦,谨祝春祺安康!
回复6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4:39:42
  多谢香香妹妹多年以来一直对我的认可和支持,在江山,能与你一路同行是何等的幸运。你的阅读、雅评、鼓励是让我写下去的动力源泉之一。小麻,虽然有点傻,但他善良、勇敢,特别诚实,从来不会说假话,他所见证的人性真善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是最真实的。其实,人生从不寂寞,只是不想说而已,人生很无奈,只是说精彩而已,一签烟雨,半帘幽梦罢了。再次鞠躬致谢,祝妹子青春永驻!
7 楼        文友:枫桦        2025-03-11 14:21:11
  这个世界在见证着所有的善良与美丽!小麻这个人物,让人心生爱怜,美丽的心宛若一江清水,潺潺湲湲。清净的江水照亮一个人的心啊!文字通透感十足,这是一种特定的环境,让人读来都觉心境明亮起来。好文啊!有沈从文先生的风采,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明净的山水,又回到那聪慧的人群之中。
回复7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4:45:37
  多谢枫桦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访,精彩通透的点评让我无比感怀。今读了你的大作《人生一课》无比感概,想想我的恩师朱老师,目前已经病入膏肓,孤身一人躺在病房里,心情真的不好受。学生对老师,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啊。祝春天快乐!
8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3-11 15:32:12
  文章情节丰富,清新脱俗,神韵生动,字里行间诗意渺渺,写作功底文采飘飘,往昔岁月情思悠悠,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岚亮老师出色的写作功力令人叹服,文章兼具文采与感染力!这是初次读感,文章我还得二刷,细细学习品味!问候老师,春安!
回复8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6:33:18
  石叶六老师好!你的留言如同飞云湖畔的野樱一般充满诗意,字字珠玑仿佛带着樱桃般的芬芳,让我深深陶醉了。多谢了,敬茶献花!
9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3-11 15:50:51
  老师先后发出两篇大作,这篇我还没看呢,评论是给“山湖如画”的,放错了地方,哈哈,请老师见谅,这篇看完再补评!
回复9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16:35:31
  哇!是这样呀!一点都没关系,此篇是《山湖如画》的姐妹篇,溪口与上原的风光也是十分秀丽的。再谢!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11 17:48:43
  这小说,非常精彩,大麻,小麻,水仙等人物形象十分突出,故事精彩,引人入胜,也看得让人心疼。佩服老师的文笔,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岚亮        2025-03-11 22:28:34
  多谢红花草老师在百忙之中来访,并留墨鼓励。祝万事如意!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