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你好,旧时光(散文)
一
城里的小巷又窄又长,年深日久,青砖路面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变得高低不平。小巷里的人们,每天进进出出,并没把高低不平的路面当回事,一件事物存在久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并不想去改变什么。
一大早,母亲匆匆领我出门,走了十里路,搭乘火车来到小城,下了火车,径直朝外婆家的小巷走去。母亲走得急,步子又快又稳,和走在村里的土路上没什么不同。倒是我,走得磕磕绊绊,高一脚低一脚,母亲不时回头看我一眼,催促快些走。
巷口处,有几个人在树下聊天,待我们走过去,身后传来她们小声的议论“吴家下乡的二女儿,没能回城,那个小丫头,是她女儿”。母亲脸上的表情冷冷的,眼神有些复杂。这时的我,赶紧屏住呼吸,不再小嘴说个不停,问这问那,紧紧跟在母亲身后,朝小巷深处走去。
巷子深处,一个干净的小小院落,住着外婆和舅舅一家。母亲把我交给外婆照看,匆匆忙忙赶回了村里,春耕时节,一天也耽误不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简单的道理,连我这小孩子都知道。
没有母亲的管束,我像只自由快乐的小鸟,一下子飞出了屋子,任外婆一面追赶一面喊我停下。每次来城里,外婆总要给我来一次改头换面,把我打扮成城里小姑娘的样子,这样,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觉得我是乡下来的小丫头。
二
在城里,我有一个小伙伴,她叫小丽。我们同岁,虽然一个住在城里的小巷中,一个住在村庄里;一个是文文静静的小女孩,一个是满村疯跑的野丫头,可这不影响我们成为好伙伴。在小孩子眼里,没有城里人、乡下人的世俗观念,我们喜欢玩在一起。
天刚刚擦黑,小巷里开始热闹起来。下班回来的人们,进了巷子,将自行车速度放慢,按响车上的铃铛,躲避着巷子里跑来跑去的孩子们。大人们忙着回家做饭,小孩子们捉迷藏的游戏刚刚开始。
巷子里没有隐秘的地方藏身,从巷口到巷尾,直通透的,除了各家的院落,再没其他遮挡物。不像村子里,一条街道上,大大小小的柴禾垛就有十几个,还有每家门口的槐树,都可以藏身。头上扎着两只蝴蝶结的小丽,拉着我的手,跑进了自己院子,缩着身子躲在院门后,大气不敢出。负责找人的小伙伴一脚踏进门里,左右瞧瞧,没发现我们,又飞快地跑了出去。我们从门后藏身处出来,高兴得又蹦又跳,急着冲出门去,与其他伙伴汇合。这时,小丽的母亲从屋里出来,喊我们吃晚饭,捉迷藏游戏还没结束,我们有些犹豫。浓郁的粥香飘到了院子里,肚子立刻“咕咕”叫起来。在游戏与吃饭间,我们还是选择了吃饭。
在我们的村庄,种植最多的是玉米和花生。早晚间,每家都会熬上一锅玉米粥,切上一碟咸菜,从小吃到大,从没觉得如今这般好吃。也许是大人们常说的,小孩子总觉别人家饭好吃;也许,我有着被接纳和关爱后的感动,一碗平常的玉米面粥,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在一天的时光里,只有午后,小巷才会有短暂的宁静时光。太阳自清晨从东方冉冉升起,将明亮的阳光铺满小巷的青砖路,一路慢悠悠升到小巷的上空,阳光变得燥热。小巷里的木门在“吱呀”声里不断关起来,人们开始了午休,外婆很快睡着了,发出轻微的鼾声。我偷偷地爬起来,蹑手蹑脚出了院门,小丽站在门口等我,看我出来,扬着手里的两张电影票,一脸的得意。我们一口气跑出巷口,才停下脚步,在树荫下小心地展开电影票,每人手里一张,仔细地装进口袋里,朝着城里西南角的电影院走去。
从小巷到电影院,要走上好远一段路,天气又热,没一会脸上冒了汗。我俩都是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心里充满好奇和各种想象,并不觉得路远又辛苦。等我们到了电影院门口,看到四周冷冷清清,只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坐着一个卖冰棍儿的老奶奶,趴在木箱上打瞌睡。我们叫醒了老奶奶,询问起为什么电影院门口没人,老奶奶的手下意识地去掀木箱盖子,要拿冰棍出来,等她听明白我们的话,满脸的失望,但还是告诉我们,电影还有一个多小时开场,哪里会有什么人。木箱里的冰棍一定又凉又甜,可我们没有钱,只能失望地离开,在别处找到一个荫凉处,等电影开场。要知道,这两张电影票来得不容易,小丽求了父亲好几次,才答应买了电影票给我们。
电影院门口的人渐渐多起来,我和小丽飞跑过去,随着人群进了电影院的大门。进去才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一片,人们在狭窄的过道和一排排椅子中间走来走去,寻找自己的座位。一个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手里握着手电筒,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帮人找座位,同时在查票。一扭头,看到我和小丽站在过道上,东张西望不知道如何找座位。那个人侧身从人群里走过来,伸手要电影票,想帮我们找座位。小丽把手里的电影票递给他,我也举起手,却发现手里是空的。明明是攥在手里的,怎么会不见了?我立刻紧张起来,低头在地上寻找,除了一只只移动的脚,哪有电影票的影子。忽然,放映厅里一下亮起来,接着响起了激昂的音乐声,电影要开演了,刚刚嘈杂的人声瞬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齐齐地看向了银幕。
我紧张得不知所措。两个人,一张电影票,必须有一个人离开放映厅。小丽看看电影屏幕,又看看我,朝着查票的人说道:“我们一人看一半行不行?”查票的人让她逗笑了,故意说道:“你们谁先出去?”“我!”小丽回答得很干脆。“好吧,你们都跟我走。”我们不知道他话里的意思,但还是跟在他身后,朝着门口走去。靠近门口的地方,空着些座位,查票的人给我们安排了位置,转身离开了。一场虚惊之后,我们终于看上了电影。
三
忙过了麦收,母亲来外婆家接我回去,这次,小丽同我们一起回村庄。对于村庄,如同我对小城,充满着好奇和渴望,在心里编织过许多画面。
傍晚时分,我们下了火车,出了站台,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土路朝家里赶。夕阳西下,给路旁的庄稼度上了一层彩色光晕,树上的蝉,不知疲倦地嘶鸣着,似乎在挽留夕阳慢些沉下去,让日光更久些。沟边的野花,在一天的怒放后,悄悄地收起多彩的花瓣,一副羞答答的样子,让人不忍去触碰。我和小丽像两只小燕子,欢快地跑在小路上,母亲的目光不时朝路边的庄稼看上一眼,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十里路,对小孩子来说是吃不消的,没一会,我和小丽气喘吁吁,蹲在路边不想走路。从下了火车,小丽的嘴巴就没停过,问这问那,一朵花,一棵庄稼,都让她感到新奇和兴奋,此时却有些蔫头耷脑。母亲赶上来,一面让我们坐在地上休息,一面朝远处张望,远远的,一辆牛车慢吞吞地走过来。坐在车上的人不时在空中挥一下手里的鞭子,吆喝上一声,老牛的步子好像快了那么一点。终于,牛车离我们越来越近,母亲拉起我和小丽,朝牛车走去,是父亲来接我们了。
夕阳的余晖中,我们坐在牛车上,朝着村庄里走去。四周很静,牛车很慢,父亲放下手里的鞭子,用青草给我和小丽每人编了一只蚂蚱,栩栩如生的样子,好像放进草丛,会一下子飞走。
回到家里,母亲顾不上路途的疲劳,拿出刚刚用新麦磨出的白面,要给我和小丽烙饼吃。在城里,我常常在小丽家吃饭,她的母亲,对我如女儿一般疼爱。这次来村里,母亲要好好地招待小丽,表达她的感激之情。麦秸做烧柴的烙饼,外皮酥脆,里面松软,吃起来香极了。
天已黑透,蝉鸣声渐渐低落,没了声响,树梢轻轻摆动,送下一阵凉风。村外的麦场上,堆积着许多刚刚脱过粒的麦秸垛,散发着浓浓的麦香气。我拉着小丽的手,来到麦场和村里的伙伴玩捉迷藏,麦秸垛像一个个巨大的蘑菇,成了我们最好的掩护,可以在垛下掏一个洞,将身体藏进去,或者像只灵活的小猴子,爬上垛顶,仰头躺在上面,只要不出声响,别人很难发现。麦场上,到处是我们的跑动声、笑声,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好似在和我们一起欢笑。
那个夏天之后,我和小丽都进了学校读书,我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忽然发现,我们长大了,再回不到从前那样的无忧无虑的日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看电影,为一只草编的蚂蚱兴奋一路。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心中会一点失落,渐渐地,我们没有了彼此的消息。也许,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再无法重逢;也许,我们会在某个街头相遇。那时,一起回想旧时光,温暖而美好的回忆,在岁月里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