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山谷中的江南塞北(散文)

精品 【东篱】山谷中的江南塞北(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9867.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3发表时间:2025-10-11 05:36:23
摘要:国庆节期间,也很想趁着高速免费通行,跑到著名的风景区,却被人山人海的局面吓住,又不甘心闲置了那些为了节日而妖冶的风景,于是趁着烟雨跑一趟战吉湖,我收了小江南,吹了塞北风。


   这山,是胶东半岛荣成境内的伟德山,距江南千里,离塞北千里。山谷中有一村,名“战家”,在建设特色旅游新村的旗帜下,把江南和塞北搬到了自己的地盘。
   我是刷抖音,被当地一则“深藏的江南风光”视频吸引,并受到诱惑,10月3日下午,烟雨霏霏,云雾低垂,袅袅行路漫山,这个氛围难得,便驱车前往。
   心中有江南,江南便在眼前。
   十公里之内还有我不知的风景?还真有,就这么近,我居然第一次去。出城,穿行于玉米青纱帐间,秋色正渍染着旷野之色,路边的栾树,已经挂着缤纷的花,濡黄养目,深黄戏云,很多已经开了褐色的花,迎合着秋意。野外的草木,被烟雨梳洗一新,江南无非如此,只不过走的不是青石板小巷,却有一条条插往山间的村径,幽深得很,一堆堆烟雾,缭绕在村舍上,自然搬来江南的风情,送给山村。伟德山脉下,烟村一个个,秋海棠花开一树树。不由得惊叹,赶快给一个诗意的词,我叫它是“世外方境”,多么想进入不出,被这秋光修炼几日。想到八仙中的张果老,就系驴于伟德山树,坐于“盘龙石”,我这也不就是成仙的节奏么。这山很深,历史也深。就说我要前往的“战家”,也有一段迁徙史。伟德山,收留了战姓人家。据说,山东是战姓的聚居地,伟德山应该是其中的一支。
   战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是稀有姓氏。据说是西周武王属臣单公的后裔原为单(shan)姓,因避战乱,在“单”字后加上了“戈”。历史记载,清朝一单姓武将家族遭陷害,三兄弟就逃至山东登州府(包括今荣成)。据村史记,战姓最老祖先也在洪洞县大槐树下生活过,离不开华夏的血统。战家人,是在清朝雍正年间(约1733年)迁此定居。取姓很怪,偏偏是受害于兵戈,却要加一个“戈”字为姓,大约这是一种“疤疥”记忆吧,记住曾经的痛,以痛止痛。
   时光漫长,终将这种痛变成了幸福。
  
   二
   一道山,一湾水,就是风景。村东就是一个湖,湖后就是伟德山谷。湖被藏得很深,就像不易见到的西子,这里的西子,不是西湖,叫“战吉湖”,看看,村人始终未忘他们的生活理想,求一个“吉”。吉,不挂檐头,藏在湖中。(胶东半岛的民居,从前有在房屋山头刻“平安大吉”、“吉星高照”的青砖镶嵌的习俗)
   战吉湖面积不大,不必放眼,一目可看遍四周,一半是伟德山脚伸进湖中,一面是拦水大坝,一侧就是村落。在江南可能就是池塘,但这里有着湖光山色,可能是因为这,村民才给一个“湖”字。小是小了点,小得简直可以伸手捧住,但这是可以称得上的“心爱”风景,湖型若心。这是特别精致的袖珍版湖景。一村拥一湖,这是自然所赐,也是独得形胜。湖水洗四季时光,淘滤一枚珠光宝气。如果允许,我都想在湖边树丛架一座悬空的木屋,只为静守这难得的湖色。
   只因我一见钟情。山的翠,扑进了湖,湖边变得翠绒绒的,好像是织绣的线头未来得及剪掉修饰,其实,这是一种天成,是“天然去雕饰”,独得自然之趣,加上人为的修饰,马上就假了。中秋时节了,胶东的蛙声,不再喧嚣,行在湖边,只有草窠里的蛐蛐声起,微声很细,就像我刚刚打扰,蛐蛐还未有舒畅发声的情绪,惊惧试探,生怕我不喜欢似的。微雨纷纷,密匝了许多,湖面被细雨密织成一片凸起的绣痕,有涟漪,但力量小不靠湖边散去。有秋燕斜飞,似乎是要趁着秋雨做一场应该离去的告别。
   正在双节期间,人家的窗户晃着举杯的剪影。我站在湖边,被湖色一醉。眼前有风景,不必入局,我一样地醉。
   湖边,随地形山势,勾画出绕湖公园,让我分神了。伟德山特有的野茉莉,正逢灿烂花期,为湖色再添香。不知名的秋树,漾出一些碎碎如钱币的叶子,经夏的老叶,却天然打卷,就像绿纸扎叠的花儿,正缱绻着于霏雨中婉约抒情。丁香树,秋海棠树,在公园的角落,兀自孕花,借中秋之雨,忙着摇曳,此时不自恋,我来赏花。多么好的作诗题材,抒情意境。秋信送抵山脚下,不负微雨殷勤开。这些环绕湖色的草木,并非人工栽植,长得并不规则,倒是有了闲适之趣。山与湖,共养环湖一圈的花树绿草,美好的风景,总是像暗中有着吸引力,相聚共荣。没有一处风景是单一的,就像一个群体,它的生命力来自成员的同心互助。如果少了一根草,我们并不觉出什么,如果一片裸露的土地,我们便觉得风景少了应该有的烘托。一切自然之趣,早就写着真理的密码。
   好些年未踏上青岛的栈桥了,过节的日子,栈桥又难以插足。在战吉湖里,也有通往湖心的曲折木廊,围栏护着,伞花在廊上飘着,不知从山屋和民居里有没有镜头对准了我……
   场景和特写,我更喜欢后者。我能在一个地方找到存在感,足以让我从容美妙。就像我入驻江山,独行秃笔,时光呵护着我,将文字聚焦于笔下纸上,我始终看得见我,懂得我在时光里的含义。
  
   三
   秋风斜,秋雨也斜,四面通透的水中亭,有点像我,那些年,不靠谁遮风挡雨,晴也好,风雨也罢,都是一路的正常气候。一个人经历的一切,可能都是小情调。有时只是自己夸张了“风雨”。自我开始,八十年代始至今,谁喊壮志难酬,时光给了我及以后一代代人,更多的是风调雨顺,只怪自己学识不深,难有作为。风也好,雨也好,往往成为我们赶往工作岗位的背景,成为一点不能被古人拿上桌面的背景。今天风雨难比古来风雨骤,古人并非有意留给我们以多舛的身世让我们感慨,他们稍遇好事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天的风雨,成为烘托我们工作精神的邂逅之物,哪有黄庭坚诗句“江湖风雨十年灯”的沉重意味。风雨,少了人生内涵,剩下的只是空壳子概念。不是我活得多么精彩,而是精彩的背景照顾着我。我的父亲就说,人活着,最好不让烽火连天成背景。是啊,无可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走进去。所以,什么样的风景,在我眼中都那么遂顺心意,愿用风景填满心胸,搬走带走,放在笺纸,写下美好的时光记忆。我也学会抱怨,多是通过矫情方式,似有指点风景的任性。突然觉得,辛词“强说愁”三个字,倒是一种温情的给与。
   风雨潇潇来占亭,波光退至岸边萍。我喜欢这个意境,风雨特来洗尘俗。此时江南也微冷,诗人写江南,更有冷意来袭。“风亭弦管絶,玉漏一声新”。本来风亭难避风雨,何苦守夜在风亭?水中风亭,我不必邀管弦,也无需把盏抒情,心声着湖水,愿还是一往的平静。多少官吏诗人,站不住风亭身影,因为风雨飘摇的时代持续了多少春秋,一亭哪可避风雨,世上或许有温柔乡,但哪个风亭不“风波”。
   江南好,诗人说“风景旧曾谙”,是因为赏心悦目。此时我把一湖一山一亭,一岸的草木,纳入眼目,将风景浓缩在眸子里,虽不生江南,却有江南婉约景。古人爱江南,言称“恨不生江南”,我无恨,我有小江南。再说,生不逢时,即使生于江南,江南都是可眼的风景?
  
   四
   湖岸更有塞北风情,蒙古包就像一件件信物,飞落在湖岸一边,一岸草木翠,翠中有塞北。白雪飞胶东,有些早,那些乳白的蒙古包,颠覆了气候。又间或黄色的蒙包,就像把金銮殿搬来。第一眼,养眼;第二眼涌起诗意——
   白昼星辰落,直把湖光当草原。
   过了盛夏,这些蒙古包就成了养着千里情的风景。这里给游客提供“游湖”的一切装备和条件。等明年吧。我还是禁不住想这“游湖”的体验——就像一尾鱼,游的是水,却总像在绿色的草原做着划水拨水的动作,这是泳池无法得到的感受。旁边就有净水洗身的小屋,屋舍的廊道可通蒙古包。
   我打开挂着锁而未锁住的蒙古包。环内的是货架,中心设茶座,茶具还在。有没有酥油茶?能不把游客带到千里之外?壁上挂一件马头琴,我不敢贸然抱住,只怕拨弄几个音,惊扰了湖水。
   战吉湖的风景,打的是互动的牌,人们喜欢沉浸式,那就让游客和风景融为一体,这个旅游定位,符合这处看似小众的风景特点。或许,有游客在蒙古包围坐,就有蒙民打扮的男子,抱琴而操,弹一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心已飞向草原,不愁足不踏草原的绿毯。如果是我,就想飞到草原,钻进蒙古包住上一晚,让星星落在我的心,钻进我的梦……
   深山静幽,可如今,山里人并不闭塞,能够把塞北风情放在山的怀中,这不仅仅是风情的猎奇,而且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这些年,民族文化的彼此渗透,已经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就像我到内蒙古的兴安盟,在西哲里木的“粗粮小镇”处,就看到了“江南小厨”的店面。在五智山就看到江南格调的半山亭。民族团结,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有着扯不断的文化血脉联系。
  
   五
   岸边设几个垂钓位置,主人可以免费提供鱼竿鱼饵,供游人垂钓。留住人的,不一定就是风景,还有风情。“我在战吉湖垂钓”,这是游者最美的旅游叙事。
   在“伟德人家”门前,我问主人一个问题——钓上的鱼怎么办?她笑道,从湖到厨房,十步远,趁着活蹦乱跳入锅,钓鱼煎鱼不花钱。
   这里的鱼叫“泉鲤”,战吉湖是泉水汇成的湖,这泉来自伟德山中的“圣泉”,山中有“圣水观”,还有泉名叫“涌金泉”。这鲤鱼身价不菲,更有这番“涌金”的美好寓意,有谁不想一试身手,“吃鲤拥金”。吃的已经不仅仅是鲜美口感,更要吃出一份文化滋味。
   我担心的是,这处湖光山色,没有多少游客进来。
   伟德山,是一道横亘荣成的绵延百里的大山,藏着很多风景。入山进入圣水观,舀一瓢圣泉,看千年银杏树,看道观香火,瞻仰百位将军碑廊。登第二主峰古迹顶,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隐居治学讲学的遗存。站在主峰看独具特色的平流雾景观,雾散一瞬,观藏在山中的青石红瓦民舍。进山入“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缅怀沿海抗日壮举。去读景点传说的“老鱼窠”,抚摸活了千万年的“石鱼”,赏“鲤鱼跳龙门”精彩演绎。沿着伟德山脊走到探海处,去发现神秘开镜的“峨石瀛波”,口渴了,在巨石中,捧饮“龙眼神井”的仙水。要理顺一个快捷而没有遗漏的旅行路线,切莫从风景身边错过。不过,最终,都要进入战家这处湖光山色,战吉湖,就像伟德山的口袋口子。正在伟德圈子里,一峰放过又入湖。不过,不是要累人的节奏,战吉湖带给游人的是沉浸体验,体验走江南,过塞北的意境。
   慢下来,停下来,闲适开始,诗意寄存处,就在战吉湖。这里不拥挤,我到时,有车六七辆,都在“伟德人家”吃农家乐。女主人见我,以为来客吃饭,便热情招呼我,一听本地口音,忙问我没有“远足”?我说我怕冷落了战吉湖……
   她很实在地说,我们这现在赶上旅游大季,就更显得小众了。她说,战吉湖在省特色乡村旅游组织的扶持下,才两三年,已经很不错了,四季都有客。她转身指着屋内房间告诉我,50张饭桌,50间民宿,每天不少客。
   她对自己经营着的风景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要给风景以成长的时间,慢慢地在风景里期待,就不会失望。
  
   六
   她问我老家哪个乡镇的,我说不如你,靠山吃山,荣成能够靠大山的,只有战家等被拥抱在伟德山怀中的二三十个村落。她反驳我了——靠山也不是吃山中的瓜果,吃的是文旅饭。村中建了战吉湖风景区,公园,蒙古包,垂钓台,采摘园,茶园,都有各家承包,村民各执一业,都有营生管着。
   我把希望的话说给女主听,她笑着感谢并给自己的角色做了定位——第一批养风景的人。
   我突然获得一点感受。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个全民建风景的时代,遇到了一个全民体验风景的时期。旅游的品质,是在不断创新提高中。只要选一个自然文化双优的地方,给风景一个安顿处,慢慢地养着风景,不断给风景做装帧修饰,就会有蔚为大观出现。风景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涵养。就像我眼睛注视的那块伟德山石,不是太湖石,但是风景石,有眼光将其视为风景石,石头就成了艺术。若觉得其粗糙,就注入奇石思想,随形求意,就有可能被雕琢打磨成形象。
   我还是要在她面前说几句可心的话,指着战吉湖说,真像小江南。她说,自己的农家乐就有一首游客的词叫“梦江南”。我说更有塞北风情,她要我写几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形似,到神似,并非仅仅是一篇文章一幅画有的意境层次。新时代的农家,正在用这条艺术的法则,规划着自己的风景蓝图。但愿明年此时来看,湖光山色又更新,塞北风情更动人。
   人在伟德山谷中,心放在一面湖,是江南,不必“忆”不必“梦”。更想在蒙古包,举杯马奶酒,捧碗酥油茶。
  
   2025年10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8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始于一场诗意的出发,成于对一湖秋色的深情描摹,转而升华为对时代、风雨与人生的深刻探讨。作者在抖音的诱惑下,于烟雨霏霏中启程,探寻近在咫尺却未曾谋面的风景。我们常常舍近求远,忽略了身边的美好。通往战家的路,秋色浸染,栾花缤纷,草木经雨梳洗,已然一派江南气象。作者并未直接抵达湖光山色,而是追溯“战”姓的迁徙史,为这片风景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那因避战乱而在“单”字后加“戈”的姓氏,是一种“疤疥记忆”,而如今,时光已将这份“痛”酿成了安居的“幸福”。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风景的底蕴瞬间丰满。在“战吉湖”面前,作者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见钟情”的情感。这湖不大,甚至可称为“袖珍”,但其“湖型若心”,被翠山环抱,独得形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有着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战吉湖活了起来,令人感知不只是一片湖,而是一个同心互助的“生命体”。然而,文章并未止步于对湖光山色的沉醉。在第三部分,作者独坐水中亭,观秋风斜雨,思绪翩跹,进行了一场关于“风雨”的深刻思考。对比古今,认为今人之“风雨”已难比古人之“多舛”,更多是烘托我们工作精神的邂逅之物。这番议论,将个人感受提升至时代的高度,使得文章的格局豁然开朗。风景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更是映照时代变迁与个人心境的镜子。如果说湖心亭引发了关于时间的哲思,那么岸边的蒙古包则展开了关于空间的想象。作者巧妙地将江南的湖光与塞北的风情并置,这不仅是旅游开发的奇思妙想,更被赋予了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与团结的深意。从江南小厨出现在内蒙古,到蒙古包落户胶东山谷,文化的血脉联系早已打破地域的界限。这种跨越时空的风景联系,正是当下中国乡村旅游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文章的尾声,通过与“伟德人家”女主人的对话,将主题引向人与风景更深层的关系。女主人自称“第一批养风景的人”,这句话朴实而深刻。风景并非天生,需要人们去发现、营造和涵养。作者由此升华出核心感悟:“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个全民建风景的时代”,而“风景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涵养”。这不仅是旅游开发的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随形求意,不断雕琢,平凡之物亦可成风景。此篇游记,将历史的深沉、自然的灵秀、时代的思考与人文的温情融于一体。文章清丽婉转,活泼优美又不失恢宏气势,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生活的情趣,令读者沉浸其中而孜孜不倦。好文,力荐品读!【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11 21:17:43
  感谢怀才老师,我是蔚蓝枫叶刚才用小雨老师号等的,是我回复的怀才老师,不是小雨老师。。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1 21:21:00
  好的,没有事,谢谢留言。问候枫叶老师秋祺。谨祝快乐。
12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0-12 06:38:52
  怀才老师的这篇美文令我感慨,一山一亭一湖,竟写地浪漫多姿,每一景都令人浮想联翩。更难得的是,老师的文笔绝不落俗套,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与意境,这就是高超的思辨能力的体现。看到蒙古包,想到酥油茶,希望明年夏好时,绝烟盛景在草原。虽然与老师的差距很大,但还要坚持学习,祝老师安好,美文异彩纷呈!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