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收获】扇子 (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收获】扇子 (随笔)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05发表时间:2017-08-02 13:21:55

【丁香收获】扇子 (随笔) 在我国,如果说家里没有几把扇子好像就不是一户人家。遇到闷热天气,吹电扇太冷,开空调虽给人凉爽,却又感觉闷热不适,这个时候,扇子就派上了用场。
   小时候的夏天,解暑的办法就是一把蒲扇,一壶林杏叶凉茶。每到晚上家人就会搬上木椅、竹躺椅,或在几条长板凳上面放上几块铺板,在门前的树下或打谷场上乘凉,有的躺着、有的坐着,喝着凉茶,扇着蒲扇,加上自然风,一会儿就凉快了。有时乡亲们相聚在一起,除了拉家常,说笑话的声音,就是扇子的拍打声。手摇扇子的好处,除了让人体感觉舒适,还活动劳累的筋骨,锻炼了身体的功效。
   小时候的夏天,是婆婆爷爷是轮流给我们扇扇子解凉。婆婆心疼忙累一天的爷爷,大部分的时间扇扇子就是婆婆的事儿。有时候一觉醒来,婆婆总是在一边扇,一边打着嗑睡。很多时候我们是躺在婆婆爷爷的怀里,一边享受扇子的凉风,一边听着传奇的故事进入梦乡。有些扇子让人记上一辈子,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蒲草扇、芭蕉扇、麦秸扇,却充满着挚爱亲情,无数个酷暑的夜晚,婆婆爷爷手里的扇子,永远是那样的清凉。
   乡下人总是离不开的扇子,田间劳作带着,吊在腰间,插在后背,出太阳遮阳,下小雨挡雨,平时扫灰尘垫屁股,挠痒打蚊子,有时爷爷也拿来敲打淘气的孙儿,奶奶用来扇风引火烧水做饭,兴之所致,物随我用。
   我们家里用的是蒲扇。每到初夏,父亲就会到村里小卖铺买几把扇子。买来的新扇子母亲还要用长布条将扇子的边缘包好,再用针线缝上,这样扇子就结实多了,如果用的仔细,就可以用上好几个夏天。婆婆是节俭的人,有的扇子中间被火烧了或破了几个小洞洞,仍然舍不得丢弃,总是说,这个在家里用还可以。
   扇子,在多半时候是悠闲的,即使那蝉鸣的叫出火来,还是不紧不慢的,仿佛与夏日叫板。但扇子也有急的时候,当农家人汗流浃背地从地里回来,一进门就会打起赤膊,抓起扇子猛扇了起来。
   扇子种类多,质地也不同,有人发现,不同种类和质地的扇子扇出的风也不同,如芭蕉扇、竹篾扇出的风清凉;蒲草扇、鹅毛扇出的风柔和,很舒适;而麦秸扇出的风似乎带一点温性,不那么容易解热,是否有科学道理,好像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据史料记载,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商代就有扇的雏形。只是它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电视剧中帝王身后宫女手执的掌扇,那可不是扇风纳凉的,而是帝王仪仗队的道具,很长一段时间,连王公大臣都不敢擅用。后来渐渐地流传到民间,转变成为一种纳凉的工具,并逐步升华为娱乐、欣赏等艺术品。
   我想几千年前,那时没有纸、报纸、杂志,更没有网络,文人墨客的作品展示的平台极少,正好扇子的出现给了机会。由于扇面形态独特,经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语言诗句,就在展示文人墨客的作品的同时,也给扇子的生命注入活力,扇文化便在此间悄然形成。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后来扇子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地,就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扇子同松、竹、梅、兰等一起就成了高洁、清雅、淡远之物。一幅大的扇面或悬、或挂、或摆于支架之上,有的上面是名人的提诗、词;有的是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有的集文、词、书、画于一体,凝聚着文化的浓烈氛围。
   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在三国时就有,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还有杨修与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典故。咏扇,当数唐代白居易:“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明清的文人墨客,画扇、题扇为一种时尚,郑板桥、齐百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一代大师。据说,老舍先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
   传说中济公活佛、铁扇公主,诸葛孔明、乾隆爷,手里都有一把非同寻常的扇子。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济公活佛手中的那一把扇子最破,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扇子一扇,想要的东西就会被扇出来。《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使用的那把芭蕉扇,一扇就可以把孙悟空扇出十万八千里。不过这是神话,不足为信。
   在舞台上,扇子是不可多得的一种道具,一扇在手,尽显高雅与尊贵。扇子在演员手中旋转自如,就像是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在魔术师的手里,扇子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那些出神入化的演绎,烘托着一件件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仿佛一道通往未知的门扇,充当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纽带。
   扇子家族几千年来,与时俱进,兴旺发达,长盛不衰,我认为很重的原因是与文化结缘,有传说,有故事,还有那些源远流长的扇子诗、扇子画,深深印在人们的脑子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扇子,永远存在。
   扇子的兴旺让我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暴发户、一些当时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不到几年远离了人们视野,我推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也是我们要向扇子学习的地方,与文化结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注重企业文化培育,以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

共 20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一把普通的扇子为题,联系实际,联系自我,表述了扇子作为一种很原始,很普通的散热工具,却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不可缺少的一件宝贝,虽然它微小,即使它平凡,哪怕它普通,然而它却是我们生活中最知冷知热的好伴侣,尤其是,当天气变得燥热,蚊虫繁滥,大肆叮咬你的时候,扇子,它就是你的贴身护卫,特别是在曾经贫穷的年代,落后的年代,扇子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然而 在我们今天,科技日益发展的新时代,有了电风扇,有了空调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似乎渐渐地疏远了这普通的扇子,以致慢慢地忘却了扇子。作者建华老师因此花了很大的篇幅,从人的进化讲到扇子的起源、发展、和升华,引经据典,从最原始最落后的远古时代讲到现如今的新时代,扇子作为一种普通的散热工具,却也有其深深的内涵,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于扇子,从而使得这普通的扇子变得不普通,不平凡,反而成为一种传播文化,传播礼仪的人文平台。可是,今天,在我们的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而我们的有些商家,企业家,却渐渐淡化了企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内涵,一味的注重金钱和利益,特别是勿略了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时代发展的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丁香,期待您的更多精彩!【丁香编辑:易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那年雪        2017-08-02 16:37:22
  纸扇
   竹成匀骨夺天工,水墨妆容展不同;
   金面劲书晖甚赫,桑皮彩画韵犹丰;
   多情尽表痴儿女,闲适时摇醉叔翁;
   暑气从来由一握,清凉世界袖藏中。
  
   我一文友写的纸扇,赠文友一霎清凉
昨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回复21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08-02 16:42:07
  谢谢老师的赠诗鼓励,问好!
22 楼        文友:庄稼        2017-08-02 16:46:15
  在南方,扇子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从小到大母亲曾经执扇为我们祛除暑热,来黑龙江,买了两把,可惜这里热天很短,而且当地人不喜欢使用。但是我情有独钟,记得扇子的好处。作者老师的美文从多方面描写阐述了关于扇子的知识联系,欣赏学习!赞!
回复22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08-02 17:02:23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问好!
23 楼        文友:庄稼        2017-08-02 16:51:04
  阅读佳作!感到一丝清凉舒爽,再一次体会生活之中亲切感浓厚的事物和有关的故事。问好作者!
回复23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08-02 17:03:28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问好!
24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7-08-03 22:56:57
  一篇值得深思的佳作!精彩的文笔令人赞叹!问候作者!期待作者创作愉快!
峥嵘岁月
回复24 楼        文友:匡建华        2017-08-04 06:01:43
  谢谢老师来访、支持和鼓励,问好老师!
25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7-08-03 22:57:44
  感谢作者投稿支持丁香收获征文活动!期待精彩继续!
峥嵘岁月
共 25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