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征文】儿时的暖炉(散文)
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散热器”也已成为乡村居民冬季最普遍的取暖工具。但在我的眼前,又不禁浮现出若干年前儿时的“暖炉”。
记得冬日的凌晨,父亲总是早早起来,用铁钩勾勾炉箅子、捅捅炉堂,将暖炉内的草木灰倾理干净。到外屋厨房找些软柴,塞进炉子里,小心地划根火柴,将软柴点燃。待火苗窜起,父亲就将篮子里的干玉米瓤填进炉子里两捧。就这样,沉睡了大半夜的火炉,在父亲的呵护下,慢慢醒来。在青烟的通透中,炉筒子不断发出“咔咔”的响声,热气在偌大的土屋里,漫溢升腾。母亲忙着做早饭,我们兄妹三人,则依旧蒙着厚厚的棉被,沉浸在懵懂的梦境里。
父亲把铝壶灌满水,用铁钩勾起炉盖及两个小炉圈,将水壶坐到炉子上。待炉里的火苗弱下来的时候,父亲便将水壶挪开一条缝儿,将玉米瓤或者木块续进去。于是,炉灶里的火就像被充了气一样,卯足了劲儿似的舔着壶底,发出呼呼的响声,节奏明快,悦耳动听,似一头小火车般骄傲地向前奔驰。
天亮了,外边柔和的光线却不能完全透进室内。玻璃上,结了层厚厚的霜花,望不见窗外的景观。有时我们虽已醒来,却因怕冷,还是静静地躺着,目不转睛地望着霜花,陷入无限美好的遐想。那千姿百态的霜花,似树、如山,琼楼玉宇,形象逼真,洁白无瑕,那是“冬爷爷”每天夜里赠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父亲坐在炉旁的木凳上,边烧水,边将我们的衣裤翻过来烘烤。待衣裳里面儿热乎了,便立即拿给我们,这样穿起来我们才不会呲牙咧嘴地喊“凉”,更没有理由再赖在暖暖的被窝里不肯起来。而这时候,在火炉的作用下,整个屋子里也已暖烘烘的了。我们兄妹,常常趴到窗台上,用嘴在窗花上,哈出一个个圆圆的口形,或用硬币贴在玻璃上,望着那霜花慢慢地变形、融化。当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加之室内炉火的热能量,那美丽洁净的霜花逐渐变成了冰水,流淌了一窗台。
记忆中,儿时的冬季格外寒冷,可顽皮的我们总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尤其是雪过天晴,温柔的阳光静静地泄在洁白的雪地上,亮晶晶的耀眼,天地间成了银装素裹的童话王国。起初,孩子们被母亲包裹得严严实实,俨然一只只肥硕的小企鹅,总会不约而同地跑到场院里、大街上,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半天下来,我们的衣着早已变了形,不是帽子戴歪了,就是手套甩在一边。身上虽已汗涔涔的,可小脸却冻得通红,攥雪的两手冰得发紫。于是,就时不时地跑回屋里,急忙凑到火炉旁,手心手背翻过来调过去地烤上一阵儿,待手暖和之后,便又立即奔出去。有时竟忘记关门,常常惹得母亲一次次嗔怪,说你们这些小“淘气包”,大冷天不好好在屋里猫着,来来回回的,把热气都放没了。
父亲可以用炉子烧水,还常常拿大马勺放在炉圈上炒菜,既快又便捷,比大锅里做出的菜要香得多。我们小孩子,倘若饿了或馋了,就取些黄豆粒儿来,放到炉盖上炒。用炉钩或木棍勤扒拉,这时宜使用温火,火小了,一时半会儿不熟,火大了,会弄得手忙脚乱,挺好的“美食”常会糊成一片。最好的做法莫过于烘烤冻豆包、玉米饼子和土豆,味道特别好。尤其是地瓜,用清水洗净,用菜刀小心翼翼地切成薄片,并排摆在干净的炉盖上烙,用指尖适时地翻动。小时候,没有其他零食,地瓜片便成了我们百吃不厌的美味,那浓浓的香气也总是弥漫在老屋之内。
火炉连结着我儿时的记忆,我们爱它,不仅仅是因为它驱走了严寒,温暖了简陋的老屋。同时,它又会给我们提供许多便利条件,让我们随时可以享受美味小吃。
二
儿时,每到入冬,天气渐冷,父亲便开始着手搭建暖炉。那整套的炉具,包括炉箅、炉板、及三个环环相扣的炉圈和炉盖,也有用一张大铁皮来替代炉盖的,省却了两个小炉圈,用起来很方便。炉具是当年冬去春来,天气转暖后从火炉上拆下来的,放进仓库里保存,以备来年冬季再次使用。至于一节一节的铁制炉筒子,薄薄的,每节一头粗、一头稍细,便于组装,烧了一两年后常会受损或锈迹斑斑,只能更新换代,好在每到天冷时,集市上都会有卖的。
小小的火炉,是农村过去家家户户必备的取暖工具。当然,搭暖炉也是有些讲究的,搭的好,炉子好烧,火苗旺,热气来的快;否则定会冒一屋子的烟,不但起不到取暖的目的,屋里人还会被炝得受不了,无奈还会开门放烟,寒气内侵,家人饱受煎熬,只好将炉子毁掉重搭。但这技术活儿也不是专门学来的,腼腆的父亲羞于求人,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摸索,才积累了一些搭好暖炉的经验。
要搭暖炉了,父亲将炉具拿进室内,选好位置,或在墙角,或在屋地中央,按照屋子空间的大小,保证炉筒总长度适中,太短则散热面积小。每每这时,我们小孩子都非常兴奋,也变得乖巧和勤快起来,愿意跑来跑去给父亲当下手。早先,用搭炕余下来的土坯,搭建起的暖炉显得既憨又笨,还易掉土;后来有了红砖,和上泥巴,垒砌成的火炉四四方方、棱角分明,格外耀眼。常常还会在炉身前头留出一个小而方的洞,能看见炉里的火,还可填炉柴,整个暖炉也就更显得美观,也会因空气流畅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那时学校教室里,冬天也都靠炉子取暖。每到入冬,班主任提前安排几名离家近的同学,把铁锹和泥板带来,还需要细铁丝,吊炉筒子用。搭炉大都是男生的活儿,班主任是师傅,负责搭䟙;学生们就是小工,搬砖、打水、和泥,忙前忙后。暖炉搭好了,便将炉筒子一节节,小头对着大头,连接好,拐弯的地方有专用的“接头拐脖”。大家齐心合力将长筒立到炉子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用细铁丝缠紧,两头分别固定到棚顶的檩条钉子上。炉筒子从炉子上的“喉眼儿”,一直通向屋角的烟囱处,最后用泥将缝隙抹严实,大功就算告成。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找干草或玉米叶子,塞进炉灶,盖上炉盖,划根火柴,从炉箅子底下将其点燃。刚开始,或许因炉灶潮湿,炉筒节处常常会有几许浓烟挤出。待火燃起来后,再填少许木棍或木块,那炉子便渐渐地有了生机,呼呼地发出声响,炉筒节处也不会再窜烟。于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有种成就感,对着火炉议论纷纷、赞叹不已,脸上都显露出灿烂的笑容。同学们自带干柴,每天轮流值日,早早到校,将炉火点燃,将教室烘热。一早一晚天冷时用“大火”多烧一段时间;中午阳光充足时少填些柴,用“小火”慢慢烘,保持炉火不灭即可。有了炉火的温暖呵护,我们才可以安心学习,正常生活。下课后,同学们时常围到炉子旁,边烤手边炒瓜子,有的竟然还用暖炉煮饭,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暖炉镌刻着时代的辙痕,陪伴着老屋的冬天,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岁月悠悠,时过境迁,那许多年前遍及乡村的平凡的暖炉,已伴着简陋的泥土房,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但那些与暖炉有关的情结,愉快的往事,温馨的画面,美好的时光,在我们那代人的心中,永远也无法泯灭。
在此衷心祝福所有关心、关注辽河心源的朋友们:平安、快乐、幸福!祝福笔端流云,感恩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