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看点】单桅船(小说)

绝品 【看点】单桅船(小说)


作者:专业补漏 秀才,2483.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624发表时间:2017-12-09 15:08:55

【看点】单桅船(小说)
   大海喧哗了一夜,天际那边,汹涌的波涛,争先恐后把黑暗吞噬下去,淡紫色的天空,渐渐地被漂白。
   老鱼头坐在乱礁丛中,孤单的身影由朦胧变为清晰,从褐黑色堆塑似的礁石群中剥离出来。他左手捏着自制的海柳大烟斗,时不时地往宽厚的唇边送去,吸了两口,又搁在身旁。
   一会儿,他右手握紧鱼竿,迅速收回,取下那头有巴掌大,被鱼钩穿过唇边的金线鱼,又从罐头盒里捡起一条海蜈蚣,挂在钩上,再“刷”的一声甩出,那鱼杆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他已经娴熟到不用看浮漂,仅凭手和心的感觉,就知道是否有鱼儿咬钩。
   他身后的沙滩,湿漉漉的,清新而又柔软。早年,这里是明末一支水师的营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军港被废弃了,成为了海上漂泊渔民的避风坞。
   久而久之,一些渔民,不仅在岸上晒鱼、晾网、补网,也有人在水师营盘的废墟和潮水涨不到的地方,用木料搭起了遮风避雨的棚子,遇到不出海的时节,在岸上起灶造饭。从清末开始,形成了杂乱无章的大棚区,官府办差的人都不愿意进入,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鱼腥味。
   只有这些海上原住民,生活得安然自若,船儿从这里出发,又在这里靠岸。如果说大海是他们今生不可舍弃的疆土,那么,海岸就是他们无法放下的心结,那里有老人、孩子和让他们牵肠挂肚的女人。
   左顾右盼,避风坞两旁是低矮的丘陵,像“S”形字母,相对而列,往海上伸展,没入海底。再大的台风,进入避风坞后,都会被狠狠地打个折扣。它原本是一处深水港,年复一年,海泥淤积,没人清理,水域愈变愈窄,只能停泊几十条不大不小的船只。
   现在,避风坞的水面上,只看到一艘暗红乌亮的单桅船,系在岸边的灯塔下,任凭海水拍打,轻轻晃悠,默默无语,仿佛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船的主人就是老鱼头。
   这条船,原来是海上守备部队退役的供给船,送他这条船的主人是原海岛守备部队的首长。
   那年,首长从其它省份调来,经过多方查询,找到了老鱼头。
   首长见到老鱼头,激动地把他搂在怀里,试图想把他抱起,但没能如愿,只好松手,双臂展开,比划了一下,无限感叹道:“岁月不饶人,老了,当初背着你从海上游回来,你就这么一节长,现在比我都高出了许多。”
   老鱼头猜出首长和自己的父母亲肯定有什么渊源,听村里人说,刚解放,他们家里分到一条小舢板,解放金门战役时,老鱼头父母都是大棚区里的民兵,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德,坚决要求参加支前。那时,老鱼头出生才几个月,夫妻俩舍不得他在家里饿着哭闹,硬是把他用襁褓背在身上,一趟趟地送大军渡海。最后一次离开避风坞,再也没回来,永远地失踪了。
   只是过了好长时间,老鱼头神奇地被送到了村里人手中,成为烈士的遗孤,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成了永久的谜团。
   首长告诉他:“渡海作战,我们班,上的就是你家的船。小舢板划到半途,对方炮弹落到海面,炸伤了我的双腿。炮火越来越密集,你父亲拧紧眉头,叫战士们把我捆绑在上岸用的跳板上,又让你母亲解下襁褓,把你紧紧地系在我的背上,然后把我们推进了海里。”
   首长告别老鱼头后没多久,就叫部队上的人把这条单桅船交到他的手中。只转告他一句话——一定要收下,战争,我们欠人民的太多。
   船已经陪老鱼头快三十年,它的实际年龄,他也没个准。船沿的舷条,经年的海水侵蚀,只剩下木骨,坑坑洼洼,如不远处山腰上崎岖不平的山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他对父母虽然没有丝毫的印象,但在船上,依旧感觉到生活在父母身边。每当他摊开身体躺在甲板上,肆意地活动着手脚,就有一种在母亲襁褓里撒娇的感觉。
   去年,政府规划把避风坞改造成观光景点,派出工程队,清理了海床,人造了沙滩,和渔民达成了一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让停泊在那里的大大小小船只都整理出去,可是老鱼头却成为了钉子户。
   拆大棚区时,老鱼头是第一个无条件带了头,但这次清理渔船,他至始至终都说一个“不”字。那段时间,对政府号令从来说一不二的老鱼头,与船形影不离,就像浑身带刺的海胆,谁也碰不得,好说歹说也入不了他的耳,大有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慷慨。
   最后,还是政府让步了,留下话,等他想通了再说。不仅船留了下来,公家还出钱帮他把船重新刷新修补了一番。
   这么一来,老鱼头反而不好意思了,开始是要退回政府安排给他在岸上那套安居房,说:“我一个老头,住在船上就行了,那岸上的房子,还是分给别人吧。”
   政府没接纳他的好意,他们突然觉得,有这么一条老船留在空旷的避风坞,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岸上那套房子,除了强台风来临,回去躲避几天,根本是闲置着,那条船成为了老鱼头的背影。
  
   二
   立冬都过了好久,吹来的海风依旧带着南部洋面的潮热,这很不正常,北方的人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衣裳。
   沙滩上出现了三三两两晨练和散步的人群,比昨日少了许多,大家都在等待着一场对流雨的到来,出门时都额外地注意天气。
   天微微放亮,空中还是灰蒙蒙的,与大海上灰蒙蒙的雾气接壤,海天一色,非常凝重。
   “老鱼头,成绩不错吧,傍晚我提小酒来和你小酌几杯。”说话的是个老者,满头银发,戴着一付金丝边框近视镜,他是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学退休教授。
   老鱼头开始提着鱼竿和小桶回到了船上,他钓鱼,不喜欢旁边有人盯着。对他来说,钓鱼钓的就是心情,钓鱼的饵不是鱼钩上挂着的海蜈蚣,而是沉淀入海水里那颗宁静的心。
   所以,他每天都起得早,当人们出现,他就回到船上,懒洋洋地摊开身体,躺在甲板上,对天写个大字,好好地再睡一会回笼觉。
   教授见老鱼头不搭理自己,也不以为然,他已经发现,最近老鱼头好像有心事,性格越来越孤僻了。
   老鱼头回到船上,赤裸着上身,双手枕着后脑壳,快七十岁的老人,古铜色的胸肌,平平滑滑,如涂上橄榄油般的发亮。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似的,绷得紧紧的,一点没有松弛感。目光像大海般深沉,不见混浊。只是脸上带着疲倦,神情颓然,眉宇间堆着浓浓的思虑,这半个多月的回笼觉,他一直睡不踏实。
   老鱼头像小孩似的,在甲板上翻来覆去,怎么也合不上眼睛。他干脆爬了起来,跪在船上,以膝代步,一块抹布,透出了手心的温度,几乎熨烫了船上的边边角角。他仿佛想要唤醒什么,又像是在寻找一件遗失了很久,不知道丢失在何处的陈年记忆。他就这样在狭长的单桅船上转来转去,抚摸了一遍又一遍。这船,在他眼里突然显得是那么的空旷。
   老鱼头看着被他擦得油光发亮的船,一尘不染,也感觉无聊了,的确理不出什么情绪。只好把抹布搭在舷边,忍不住转过身来,一直刻意在逃避什么的目光,终于投向山脚下的妈祖庙,痴痴地望着,一动不动。
   妈祖庙的土墙爬满了三角梅的枝蔓,姹紫嫣红,几颗相思树在庙前的庭院里开着淡黄色的小花,一簇簇的,像凤凰甩动的尾巴。门口立着的那口大鼎,插满了香线,每天早上,都是紫烟袅袅,终年不断。虽然来上香的人家,已经不再以捕鱼为生,但对妈祖的那份诚虔,依旧不改。
   老鱼头凝视着妈祖庙,终于又一次相信,那个身影是再也不会出现。可是这些日子,他每天总是心有不甘地期盼着,望得眼睛都模糊、生疼。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锵,锵锵锵”,老鱼头耳边的海浪呼声,变成了锣鼓。他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划着旱船,唱着渔村俚歌,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他走来。
   唱渔歌,渔歌就在浪头跳,
   就像空中双蝶舞,
   双目泪水滚滚流,
   一路一串挂胸头。
   她高挑的个儿,穿着淡翠色的高腰衣裳,黑色的裤头扎在胯骨上,露出一节雪白的肚皮,小巧的肚脐眼,如同山脚下那朵浅浅开放的小白菊。
   方圆百里的渔村,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妈祖庙,神像都是从避风坞这座妈祖庙请出去的,渔村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抬着本地供奉的妈祖神像,在避风坞集结,敲锣打鼓,划旱船,踩高跷,从避风坞出发,浩浩荡荡地抬着十几尊妈祖神像出巡,横扫四乡八里的妖魔鬼怪瘟神。
   那年,他才二十出头,扮的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踏着高跷,围着她走,几次险些拌倒在地下。一双火辣辣的眼睛,眨都不眨地瞅着她转,灼热的目光,也烧热了她,月儿一般皎洁的脸庞,升起了红霞。
   几天的走村串巷,他知道她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霞姑。
   霞姑的渔村离避风坞有几十里,但他们先祖更早些就上了岸,女人在家照顾公婆,生儿育女,男的学会了打石头的营生,走村串户,帮人家打造石头房屋,已经没有人家在海上讨生活了。听说他们才是这一带沿海最古老的渔民,风俗习惯与周边的渔村都有很多的不同。
   老鱼头从她村里人那里打听到,霞姑命苦,十六岁就说给了村里一位十五岁的娃做媳妇。
   他们村有个习俗,女孩和人订了亲后,就必须到婆家与丈夫圆房三天,再回到娘家。接下来的日子,如果怀上了孩子,婆家敲锣打鼓,搭台子唱大戏,摆下宴席,风风光光地把媳妇迎接过门。如果肚子里没有消息,第二年再去住三天,三次依旧没有结果,婆家就不让这女孩上门了,等于是休了这门亲事。
   对女孩来说,这意味着一辈子的婚姻命运,要么嫁给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要么做有些失去老婆的男人的二婚媳妇,更多的是从此孤寡一生。她们脸上已经被打下了羞耻的烙印,见到人都难以抬头,就像那些不会下蛋的鸡仔,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任人宰割。
   霞姑就是这些不幸人群中的一个,伙伴们约她投海,她也去了,那几个姐妹情况和她一样,有的比她还小,才十五岁。为了担心在黄泉路上孤独,她们把长长粗粗的辫子绞在了一起。她是最后一个挤进去的,也许她命不该绝,大海把霞姑又从她们中间分离了出来,被海水冲到了岸边。
   老鱼头是真心喜欢上她,不计较她和别的男人睡过觉,在妈祖出巡活动结束那天,大胆地向她表明了心迹,没多久,霞姑捡着自己的衣裳,找到老鱼头,成为了大棚区的女人。
  
   三
   “阿伯,睡醒了?”清脆的声音从船头传到船尾:“又没吃早点吧,医生说,早上不吃东西对胃不好。”
   一位二十几岁的姑娘,放下手里提着的一袋米和一桶菜籽油,站在灯塔下,把头伸到船舷侧探望,寻找老鱼头的身影:“阿伯,这油和米是国庆节和中秋节居委会分给你的福利,今天才到,我给你送来了。”
   姑娘是居委员的办事员,叫秀月,头发上扎着一条白绸带,奶奶刚去世不久,海边人忌讳多,带孝的人是不可以上船。
   老鱼头弯腰穿过拱起半圆的舱室,口里嘟喃:“这政府越来越大方了,钱多没地方使呀,我有医社保,够用,不缺这些。”
   但还是接过秀月递给他的表格,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布海生”三个大字,把上面那行空格也占去了一半。
   老鱼头姓布,是满族后人,当年康熙爷攻打台湾时,先祖被编入水师,几代人就一直屯守在海边,直到满清灭亡才沦落为渔民。老鱼头这绰号,是年青时在海上捕鱼大伙们叫上的。当然,不是他的头长得像鱼头,也不是他喜欢吃鱼头,而是他的性格倔犟起来就像一条落网的大鱼,不甘心接受厄运,拼着个大鱼头,也非得来个鱼死网破。
   秀月笑着说:“这是政策,社区里上了六十岁的老人都有,阿伯就别客气了。”
   接着又说:“爷爷说了,都一把年纪了,还是搬到岸上住吧,船里生活不方便。”
   老鱼头没有回答,从舷室一角提起小桶,让秀月接着。秀月探头一看:“哇,今天钓了这么多叶子鱼,还有一条小乌贼。”
   欣喜之后叹了一口气,眼眶湿润:“可惜奶奶死了,再也没人会煮那么好吃的酱油水鱼,爷爷都不喝酒了。”
   她打懂事起,就没看到老鱼头上过她的家门,但却明白爷爷奶奶和他的关系不一般,稍大一些,她问过爷爷,为什么逢年过节都要让她给老鱼头送吃的,老鱼头为什么经常也送鱼给她们家,爷爷总是淡淡地说,老鱼头是孤儿,还不到一岁,渔社就把他送到家里寄养,爷爷那时也才比他大几天,吃的都是太奶奶的奶水。
   秀月从口袋掏出了一个小荷包,上面绣着一棵三角梅,递给了老鱼头,很是伤感:“阿伯,这是奶奶给你做的烟袋,会防水,才绣好树干,奶奶就走了,后面这些是我爷爷添上的。奶奶过世你也不来,爷爷都生气了,说你狠心,没人情味。”
   老鱼头抖抖擞擞伸手接了过来,痴痴地端详着,嘴角挑了几下,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秀月半晌也不见老鱼头转过脸来,说:“阿伯,我先回去了,等会还要陪街道领导去检查社区卫生。”
   送郎送到石码头,
   奴家依依揽你腰,
   看见海水绿沉沉,
   叫奴怎能不心思。
   秀月提着小桶,哼着小时候奶奶教她唱的调调,离开了单桅船。
   又是熟悉入耳的小唱,老鱼头电击似的,一下子浑身无力,顺着舱室壁面瘫坐在甲板上,一刹间,老了许多。

共 71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单桅船,是在金门战役中被老鱼头父母救下的一位老首长送给他的,一直停靠在一个废弃的军港。旧军港被改造成风景区后,尽管政府给予老鱼头优厚的补偿,老鱼头还是不愿上岸住进新房,却一直住在船上。因为单桅船承载着老鱼头的一段无法忘却的往事和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一种寄托,一种念想。命运弄人,倘若不是那次被虏到敌占区,也不致于爱人嫁给秀月的爷爷,爱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致死不能在一起。好在自己的亲孙女秀月知道了真相,愿意为老鱼头养老送终。而老鱼头却与有着相似的爱情经历的老教授,不惧强烈的台风,为爱出海,追爱而去,令人叹服。本文人物个性鲜明,细节描写生动,语言流畅,故事细腻感人,在讴歌爱情的同时,也称颂时代的变迁,同时触及了对过度改造的忧虑。好文!推荐共赏。【编辑:空城深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120013】【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1227第966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阳媚        2017-12-27 19:41:48
  细腻!是这篇小说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细腻的环境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腻的布局,细腻的人性描写,从而有了一篇绝佳之作!祝贺看点的第一篇绝品诞生!期待你们更多佳作!
回复21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7-12-27 22:05:04
  谢谢大姐老师一路以来的关心和鼓励,补漏自当努力。敬茶,祝大姐安好。
22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12-28 14:38:00
  小说开篇由远及近,由面到点,让主人翁的形象在抽丝剥茧中,“从褐黑色堆塑似的礁石群中剥离出来”,犹如电影慢镜头展现了老鱼头与单桅船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的生存的环境,映衬了主人公孤独、落寞、凄清的心境。通篇以单桅船穿针引线,由老首长送船引出了老鱼头父母从战火中舍身营救老首长的传奇故事,插叙了老鱼头与霞姑,老教授与海妹之间的悲欢离合。结尾以神来之笔,让老鱼头和老教授,因爱出海,追爱而去,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力荐赏析。
回复22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7-12-28 21:23:51
  感谢江山绝品评议组的精彩点评,以及对业余文学爱好者的鼓励。
23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7-12-29 10:13:28
  拜读美文钦羡不已!小说情节动人,细节如流水般委婉,结尾更是起到了意在文外的作用!
回复23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7-12-29 12:30:14
  谢谢好友关注留评,拙作之所以这次获绝,离不开看点所有文友的关心和支持。敬茶,祝好友创作丰收。
2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12-29 22:04:51
  欣赏老师绝品小说,凄美的爱情故事,余味无穷的结尾,为现凉薄画上浓墨重彩!问安。
浩渺若尘
回复24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7-12-30 01:54:09
  谢谢老师的关注和留评鼓励。敬茶,遥祝冬安。
25 楼        文友:小金子        2018-01-07 12:16:16
  我在海岸附近生活了十多年,所以我对渔民们的生活比较熟悉。全文逐一读来,整个画面都完整地在我眼前浮现。真实、细腻、感人、正能量,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点。小说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深思。十分欣赏老师的神来之笔!祝贺老师喜摘王冠!敬茶!遥祝老师生活愉快!
胸怀天下锦绣,写锦绣文章!
回复25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1-07 15:59:12
  谢谢文友留言勉励,小说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日后习作中还有待提高,希望在江山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敬茶,遥祝冬安。
26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01-24 18:29:45
  学到了很多东西,铁鹰老师已做精妙赏析,不再班门弄斧,致敬。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回复26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1-24 19:26:19
  感谢阳光的关注和留评,敬茶,遥祝冬安,祝友创作丰收。
27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18-02-06 08:15:33
  拜读老师大作,学习欣赏,问好老师!
最好的是下一个
回复27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2-06 10:43:25
  谢谢老师关注,向你学习,敬茶,遥祝冬安。
28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03-01 09:00:43
  过往的情感萦绕心头,温馨而曲折的故事,绵缈轻柔的境界,娴熟流畅的笔法,绝品桂冠,实至名归。
寻找姚黄
回复28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3-01 20:16:30
  姚黄老师,你曾经是我的责任编辑,在江山每前进一个脚印,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扶持和鼓励。在此,再次向你和所有老师们表示感谢,敬礼!
29 楼        文友:天生我才        2018-07-07 10:08:28
  故事充满悬疑,给读者一种很强的阅读欲望。关键是情节描写细腻,人物形象如刻如画。向老师学习!敬茶!
回复29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7-07 22:19:09
  文友的加勉是我的动力,您那朴实的文笔也值得在下学习。祝友夏安!
共 29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