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多娇】尊重道德,但不被道德绑架(随笔) ——街头巷口
“道德绑架”,这个词第一次撞入我的视野,是在一篇报道中,孤陋寡闻的我,当时真有点眼晴发亮。记不得文章标题是什么了,内容大概是在拥挤的地铁中,因为一位年青人没及时给大爷让座,被大爷大打出手的事。当时网上评论很多,有人责怪年青人不懂文明,被打活该。另一种声音是为年青人抱不平:这个小伙子是北漂,图房租便宜在离打工地点很远的河北租房,凌晨四点起床做早餐赶地铁,一上车就睡着了,因让座动作慢被打耳光,引起人们同情。
暂且不说该不该打。咱先分析下打人的这位大爷,能一个人出门晨练,说明身体状况尚佳,必定是饭饱茶足,睡眠充裕,刚上车就要求让座,动作稍慢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未免有点太“大爷”了。“换位思考”下,年青人打拼实属不易,急着赶钟点儿,车上打个盹也算补觉,我们已退休,工作没压力,不怕被淘汰,就不能体谅下年青人,晚点儿出来锻炼吗?
国家提倡尊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我们老人也不能倚老卖老,首先应感谢那些主动让座的人,他们有礼貌,有修养,为让座者点赞。但遇到没让座的人,我们也不能责骂,更不能大打出手了。
年青人因没让座被打,还要遭到社会與论的谴责,这是否就是“道德绑架”?
人情社会,道德总是被公众舆论放在第一位。从而太多的人无形的被道德的链条捆绑,的确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颂,然而是否就应该处处让着自家老人,把自家小孩子当作宝呢?
王妈妈带着儿子小明到张小勇家串门,看到小勇的玩具(那是爸爸给小勇的生日礼物)非要拿回去玩儿,小勇妈碍于面子,也不好说什么,小勇再三说,“这是爸爸从国外带给我的生日礼物,不能送人的。”王妈妈不教育自己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反而责怪张妈妈说,“你家小勇怎么一点儿仁爱之心都没有呢?这么小气,将来难成大器!”转过身又教训小勇“孔触七岁让梨的故事老师没给你讲吗?你学到鼻孔里去了。”小明依仗妈妈,拿着小勇的玩具,愤愤离去。嗨!这叫什么事?难道你家小明就没学“孔融让梨”?站在道德的高度,要挟别人顺从自己的意愿,这就是“道德绑架”。
有个小品,讲的是一位病人,从生病之日起,一家人就小心翼翼伺候他,妻子唯恐背“不贤惠”骂名,儿女唯恐被人说“不孝”。病人抓住全家人“软胁”,动不动在邻居面前来两句“百日床前无孝子”的抱怨,时不时在妻子面前讽刺“现在无用了,挣不了钱了,某些人看不起了”。全家人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十年间,妻子累病了,不久死了。儿子神经衰弱住进医院,女儿为了父亲也被离婚。这位病人,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但还是一味埋怨妻子不贤,儿女不孝。这种人永远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只考虑自己的安逸与利益。这就是“道德绑架”。
一铁路子弟学校,一个女生得了血友病,她的爷爷是当地铁路局长,父母都是干部,家里住别墅,开豪车,存款也不少,生病,住的是最好的病房,用的全是进口药,她的妈妈却到学校要求捐款,学校扩音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播放了一个月,班长拿着捐赠箱挨个收钱,一位农村女孩捐了五元钱被同学们讥笑,岂不知,这个女孩每顿饭吃的是一个馍头加一袋咸菜,捐出五元钱,她要饿两天肚子!因为穷,被歧视,被侮辱,难道这个贫困的农村女孩不需要帮助吗?谁来治愈她的伤?这位干部妈妈,别墅豪车享受着,存款不愿动,却打这些孩子的主意,难道不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吗?这就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去绑架别人!
至于那些拿悲惨当卖点,甚至是盈利工具的人,更是令人厌恶,令人不齿!有人得了绝症,家有三套房一套也不想卖,银行卡里有几十万存款,但一分钱不想动,医保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还是需要捐钱!他会拿这笔钱去旅行,去度假,买你们一辈子都不舍得买的奢侈品,如果还有人愿意为他捐钱,那真是“姜太公钓鱼”了!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爱心也会透支的。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甚至连众筹平台是什么都不知道,走投无路时,除了死,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求助,正是我们对他人爱心和善良的滥用,关掉了真正需要的穷人们的求助之门。
所以,不要被那些灵魂肮脏的人道德绑架,该拒绝的拒绝,该揭穿的揭穿,把爱心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